首页 > 地理 > 世界地理

山东山旺盆地早中新世的并角犀及其演化迁徙

时间:2023-08-1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并角犀属头骨化石


并角犀属头骨化石


并角犀属脚骨化石


并角犀属脚骨化石


晚渐新世到早中新世并角犀属在欧亚大陆的分布和可能的迁移路线


晚渐新世到早中新世并角犀属在欧亚大陆的分布和可能的迁移路线


帆叶网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邓涛团队的研究成果在《亚洲地球科学:X》(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X)在线发表,该研究报道了发现自山东山旺盆地早中新世地层的矮脚犀族骨架化石,对其演化迁徙历史提出了新的假设。矮脚犀族是真犀科内仅有的小型化犀类,至晚中新世类群头骨和脚骨均达到较高的特化水平,在大型哺乳动物中是较为少见的演化现象。


山东山旺盆地出产化石的地层时代为早中新世时期,化石完整而精美,不仅有植物的叶片化石,还有鱼类、蛙类、鳄类和哺乳类等脊椎动物的骨架化石。犀类研究最早是杨钟健先生于1937年根据部分骨架材料命名的细近无角犀(Plesiaceratherium gracile)。王伴月于1965年注意到该地点可能有另外一类犀牛,但限于材料较少,暂时将其放入近无角犀属,命名为山旺近无角犀。本次研究中新的骨架化石诠释了山旺种的形态特点,尤其是大的上下门齿,鼻端发育角座,前后脚骨粗壮。邓涛团队据此对山旺种进行修订,将其归入矮脚犀类的并角犀属(Diaceratherium)。


并角犀最早的化石记录产于法国晚渐新世地层,欧洲也是该属化石最丰富的地区,而亚洲仅在中亚哈萨克斯坦的早中新世地层有发现。本研究报道的山旺盆地的骨架化石,将该属的分布范围扩展到东亚,也揭示了其在晚渐新世到早中新世期间与众不同的演化迁徙历史。在对比同时代犀类的地史分布后发现,大部分亚洲与欧洲共有的属种在南亚和东南亚都有发现,即它们的迁徙途径青藏高原的南缘。但是,并角犀在南亚和东南亚地层的缺失表明,其从欧洲到东亚的迁徙路线更有可能是途径中亚哈萨克坦地区,即从青藏高原的北缘通过,为研究渐新世到中新世过渡期间哺乳动物的演化迁徙历史提供了新的线索,说明青藏高原的隆升已对动物地理区系的演化发展产生了显著且重大的影响。


本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专项资金资助。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jaesx.2021.100074

青藏高原发现首个史前洞穴,古人类已经掌握人造细石工具

日前,学家在西藏阿里发现了青藏高原科学考古迄今为止发掘的首个史前洞穴遗址——梅龙达普洞穴遗址,遗址位于阿里地区革吉县,海拔约4600米,由一字排开的两个独立洞穴组成,其中一处洞穴面积1000余平方米,另一处约250平方米。遗址内发掘出新石器时代晚期古人类已经掌握使用的人造细石工具,距今至少4000年。与周口店“北京人”等中原考古相比,这处遗址年代虽晚得多,但是对于青藏高原的考古来说,仍是意义非凡。 与所有洞穴文化遗址考古一样,梅龙达普洞穴遗址细节刚一现世,首先带给人们的是神秘感:形状规整的细石叶,沙陶片、泥陶片,玛瑙、燧石、黑曜石,还有红色岩画。 原内蒙古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石文斌说,这次考古发掘意义重大,碳样检测确定了年代为4000多年前,当时我国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而青藏高原自然条件和生活环境恶劣,人类从何时开始在这里从事生产、定居生活?这次发掘一定会给出更为明晰的答案。更令人兴奋的是,洞穴中还发现了几何纹饰的彩色壁画,这对研究青藏高原先民的图腾崇拜、宗教信仰、艺术发展水平具有十分重大的价值。 关于旧石器时代的生活遗址,曾在青藏高原西部阿里地区,东部横断山,北部昆仑山,南部喜马拉雅山区,采集到打制石器;中石器时代的遗迹,经初步鉴定,有申扎、聂拉木两处;新石器时代的遗迹,几乎遍布西藏自治区及毗邻地区,分别有石器和其他器物发现。 但是,考古学界普遍认为,青藏高原的细石器文化时代的具体起始时间尚有待新的证据确定。而这次梅龙达普洞穴遗址的发掘研究,特别是已经出土的典型细石器,很可能让这个问题有所突破。 据了解,细石器文化是指以使用形状细小的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从那时起,人类学会了用打击法打出细石核、细石叶及其加工品,是人类生产力在旧石器时代基础之上的一次大飞跃。国际上普遍认为,这一时期一般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盛行于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初期。 随机文章秦始皇的措施对后代的影响明朝最有影响力的臣子有哪些?1934年8月8日营口坠龙事件,龙摧毁日资厂房掀翻火车英国鹞式垂直战斗机,曾击落21架阿根廷战机(已退役)美国野猫式战斗机,5分钟击落日军5架战机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南非早期古人类牙齿的同位素显示他们很少吃肉

南方古猿七颗采样臼齿之一(StW-148)的手绘插图。来源:uux.cn/Dom Jack,马克斯·普朗克化学研究所(神秘的地球uux.cn)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Bob Yirka):马克斯·普朗克化学研究所、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的一个气候地球化学家团队发现了证据,表明生活在南非的早期人类主要吃素食。在他们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研究中,该小组对该地区发现的牙齿化石进行了同位素分析,寻找肉类消费的证据。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历史证据来解释为什么人类会出现直立姿势和大脑大等特征。有一种理论认为,这些特征可能是由于从素食转向肉食而产生的。在这项新的研究中,研究小组通过分析大约350万年前南非人的牙齿化石来检验这一理论。研究人员对43颗化石牙齿的牙釉质上结合的氮和碳同位素进行了分析,这些牙齿都是在南非的斯特克方坦洞穴中发现的。其中7颗样本牙齿来自非洲南方古猿,其余来自其他五个哺乳动物科。然后,他们对几种现代物种的牙齿做了同样的处理,包括肉食者和素食者。他们将测试样本中的氮比例与其他物种的氮比例进行了比较,发现南方古猿化石的比例与草食动物的比例最为接近。研究人员还发现,早期人类的饮食多种多样,但主要是植物性的。他们认为,他们的发现与肉类为主的饮食是后来人类和现代人类经历的显著变化的根源的理论相反。但他们也指出,他们的研究结果并不排除此后不久肉类消费量大幅增加的可能性。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