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风水

农村厕所的风水

时间:2025-02-1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4
农村建造房屋的时候,都是很看重风水的,风水好的房屋,可以让居住者拥有好的运气,而房子中的厕所是属于房屋中较为污秽的地方,这里的湿气跟秽气都是很重的,若是厕所的位置选择不当,那么就会形成不好的风水格局,所以在建造房屋的时候,厕所的风水也是很有讲究的。

一起来看看,我们详解的有关于农村厕所的风水情况吧。

农村厕所的风水

1、农村厕所位置应该建造在自留地附近在农村当中,都是会有很多自留地的,这些地方可以用于农民种植蔬菜和瓜果之类的植物,而在这些地方,可以考虑建造自家的厕所,那么农民在灌溉的时候,就可以挑粪水浇菜,是非常天然的肥料,因此可以将厕所直接建造在自留地的附近,这样不仅可以方便浇灌,可以让蔬果长势更好,而且也都可以方便管理厕所,可以更好的清洗,以避免厕所当中所散发的气味扰民,打扰到自己的生活。

2、厕所的风向不宜处于房屋的上风处家居中的厕所,是藏污纳垢的地方,因此一定要建在房屋的下风处,若是通风条件不好的话,那就会导致不洁之气直接流入家中,会扰乱整个家居的风水气场,依照独门阴阳法的风水原理来推断,世间万事万物,都是要讲究互相的平衡的,若是房屋当中的风水被破坏了,那也都会直接影响到所居住的人运势,也会导致对健康不利,因此在建造厕所的时候,位置一定要选择好,可以在附近也都种植上一些树木遮挡,只是树木不宜过大,不能直接影响到室内阳气的聚集,可以直接选择低矮的,可生长出大叶子植物就可以。

3、厕所门忌正对宅门若是厕所门刚好是正对大门的话,那就会造成一宅两门的风水情况,这样的情况是应该要尽量避免的,我们的家居大门都是纳气以及出气的地方,厕所当中所散发的秽气,会导致对家居人不利,若是正对着厨房门,卧室门,或者是书房门的话,也都会产生冲煞的情况,容易将家人之间有口舌是非发生,会破坏家居的和谐,而且对着房门,还会导致居住者的运势下滑。

4、厕所马桶忌讳跟房屋朝向相同若是厕所中的马桶朝向,跟房屋的朝向是一样的情况,那会直接导致家中的人遭受到厕所所带的脏污气息,这会影响到居家人的健康,导致居家人多灾多病,会有重病发生,因此马桶的安放,一定要跟房屋的朝向是相反的。

清代蒲松龄简介 《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的生平

蒲松龄简介:蒲松龄,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市)蒲家庄人。

生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6月5日)四月十六日。

他生长在一个渐趋败落的地主家庭里。

远祖蒲鲁浑和蒲居仁,做过元代般阳路总管。

高祖蒲世广是个廪生,曾祖蒲继芳是个庠生,祖父蒲生讷连秀才也未考取。

祖父辈蒲生,做过玉田知县,即《·梦别》中的玉田公。

父蒲槃,字敏吾,“少力学”,至二十余岁还未能考中秀才,“遂去而贾”。

他称自己父亲于“权子母之余,不忘经史,其博洽淹贯,宿儒不能得”,到了四十几岁尚无子嗣,便“不欲复居积”,一面闭门读书,一面散其钱财,“周贫建寺”,后得四子一女,松龄为第三子。

其时“家渐落,不能延师”,便亲自教子读书。

蒲松龄天性颖慧,过目了然,在兄弟之中最受父亲的钟爱。

十九岁初应童子试,便得到县、府、道都第一的优异成绩。

山东学道施闰章(愚山)很赏识他。

他对施闰章的知遇之恩,铭刻于心,在《聊斋志异·胭脂》中颂扬施:“真宣圣之护法,不止一代宗匠。

衡文无屈士己也。

而爱才如命,尤非后世学使虚应故事在所及”。

从蒲松龄对施闰章的感念中,也多少可以窥见精神上受的某些影响。

进学第二年,蒲松龄就与同邑李希梅(尧臣)、张历友(笃庆)等少年秀才结为郢中诗社。

蒲与张、李同年进学,当时正是同学少年,意气风发,“相期矫首跃龙津”。

然而,对蒲松龄并非是直上青云的阶梯。

继少年进学初露锋芒之后,“三年复三年”的乡试,却成了他终身难以闯过的关隘。

三年(1664),蒲松龄曾读书于李希梅家,他们“日分明窗,夜分灯火”,在一起专心致志苦读了几年书,这不仅说明他们彼此间在思想、性格、道德、学问互有影响,而且说明,蒲松龄的渊博学识是从刻苦钻研中逐渐累积起来的。

对民间俚曲和鬼狐故事的兴趣 青年时代的蒲松龄,不仅奋力于举业,“冀博一第”,而且对流行于农民群众中的俚曲歌词产生浓厚兴趣,还能自度曲。

同邑友人唐梦赉《宿绰然堂同苏贞下、蒲柳仙》诗中写道:“乍见耆卿还度曲,同来苏晋复传觞”。

蒲松龄一生作有许多小曲和十四种俚曲,特别是小曲,很可能其中就有青少年之作。

蒲松龄对民间传说故事,极感兴味。

他的《聊斋志异》也就是在青年时期开始创作的。

康熙三年,张历友在《和留仙韵》之二中有句:“司空博物本风流,涪水神刀不可求。

君向黄初闻正始,我从邺下识应侯。

一对结客白莲社,终夜悲歌碧海头。

九点寒烟回首处,不知清梦落齐州。

”从张历友这首诗中已明显地透露了蒲松龄不仅爱好清谈述异,而且在这时已开始志怪传奇类小说的创作了,只不过当时还没有《聊斋志异》之名而已。

这就是说,蒲松龄对民间鬼狐故事的兴趣、写作志怪小说的热情,不是在功名无望、满怀“孤愤”的情况下才萌发的;而是在潜心举业的青年时代,就“雅好搜神”、“喜人谈鬼”,并且热心地记录、加工,从事创作。

这是兴趣和才华的顽强的表现,也是成就《聊斋志异》这部伟大作品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蒲松龄后来将一腔“孤愤”寄托于神话幻想小说而不是别的形式,是与他早年对民间异闻传说有特殊感情,对幻想小说形式的特别爱好有密切的关系。

幕宾生涯 康熙九年至十年,在蒲松龄的一生经历中是颇有特色的一年。

这时他应同邑进士、新任宝应知县孙蕙的邀请,南下江苏去作幕宾。

孙蕙请蒲松龄为幕宾,主要是因其为同乡可作亲信助手,蒲松龄才识过人,堪任文牍事,其中当然也有同情蒲松龄落拓不遇、家境窘迫的意思。

孙、蒲既是同乡,又是老相识,彼此没有什么隔膜,蒲松龄除代孙蕙作酬酢文字,草拟书、呈文和告示之类,还常随孙蕙行役河上,或游扬州。

蒲松龄对孙蕙体恤民苦,忤河务大员,因而受到弹劾,更是同情。

他在《闻孙树百以河工忤大僚》一诗中写道:“故人憔悴折腰甚,世路风波强项难。

吾人祗应焚笔砚,莫将此骨葬江干。

”诗写得极动感情,极言做强项令之难。

另外他还有《三月三日呈孙树百,时得大计邸钞》和《大人行》都表现了自己位卑才短,无力相助,和对孙蕙处境的深切同情。

这年三月,孙蕙调署高邮,蒲松龄随往,然而,他已厌倦了幕宾生活,思家甚切,不时流露愿归返故乡的情思。

如《旅思》诗云:“十年尘土梦,百事与心违。

天逐残梅老,心随朔雁飞。

初春疑乍冷,久客似新归。

可叹金城柳,参差已十围。

”《堤上作》诗云:“独上长堤望翠微,十年心事计全非。

听敲窗雨怜新梦,逢故乡人疑乍归。

”这里流露的既是思乡又是自伤。

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首诗是《感愤》:“漫向风尘试壮游,天涯浪迹一孤舟。

新闻总入狐鬼史(别本“狐鬼史”亦作“夷坚志”),斗酒难消磊块愁。

尚有孙阳怜瘦骨,欲从玄石葬荒丘。

北邙芳草年年绿,碧血青磷恨不休。

”这里抒发的是忧愤,是怀才不遇,表明自己不甘为人作幕一生。

终于,在这一年的秋天,他便辞幕返回故乡了。

作幕生涯只有一年,但对蒲松龄的创作生活大有裨益。

首先,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远游,大开眼界,饱览风光,开阔了胸襟,陶冶了性情。

一年间,他对南方的生活状况、风俗习惯也有所了解,这对他创作以南方为背景的那些作品,如《晚霞》、《白秋练》、《五通》等显然是不可或缺的;如《莲香》作于南游期间,是可以肯定的。

其次,幕宾生涯使他有机会接触封建官僚机构的各色人等。

可以说幕宾一年使他深入到封建官府心脏,熟悉了其中种种内情,这就为他在《聊斋志异》中描绘、揭露官场的弊害生出各种新巧的构思打下了厚实的生活根基。

再次,在作幕宾期间,他还得以接触了南方一些能歌善舞的青年女性,如顾青霞、周小史,蒲松龄都有诗歌咏过她们。

在《伤顾青霞》一诗中对这位歌女的不幸早逝,寄以深切的同情和哀伤,这与《聊斋志异》多篇对年轻鬼女的描写在精神上是相通的。

另外,一年作幕使他搜集了大量创作素材。

前面提及的那首《感愤》诗中所说:“漫向风尘试壮游,天涯浪迹一孤舟。

新闻总入狐鬼史,斗酒难消磊块愁。

”这里不仅表明他写作《聊斋志异》时间较长,也说明他积累较多。

《巧娘》篇末注明是“高邮翁紫霞”提供的材料。

还有,诗中把“狐鬼史”与“磊块愁”联系起来,说明这时作者已有明确的创作意图,是作为“孤愤”之书来写作了。

贫病交加 笔耕不辍 康熙十年八月初,蒲松龄自淮扬返里。

次年,他应乡试,又没有中试,尽管他带着孙蕙的一封荐书,也没起作用。

这时他的心情痛苦之极,每年“营巢抱卵,拙似春鸠,衔草随阳,劳同秋燕”,“场屋中更更漏闻”,“风檐下步步镂心”,结果还是“年年落魄”,使他“四十衰同七十者”。

这时他真的是“三载行藏真落水,十年意气已阑珊”。

由于子女多而且小,天时又“连岁降奇荒”,康熙十一年淄川一带大旱,蒲松龄处于他坎坷一生中最艰难困苦的时期。

所谓“贫因荒益累,愁与病相循”(《四十》);“大者争食小叫饥”(《寄弟》);“午时无米煮麦粥”(《日中饭》),都是这一时期写下的诗句,到他老母亡故时,以致无钱治具,告贷无门,最后不得不接受王如水的慷慨相助。

这位小说家和诗人的穷困已达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可喜的是在此艰苦岁月中,蒲松龄依然坚持《聊斋志异》的写作,他虽也产生过“鬼狐事业属他辈”的念头,却始终未辍笔。

就在四十岁那年春天,这部杰作初具规模,并开始流传,蒲松龄感慨之余,乃作《聊斋自志》一文以弁其首。

文中写道:“门庭之凄寂,则冷淡如僧,笔墨之耕耘,则萧条似钵。

”可见他是在相当清苦的生活中进行写作的。

坐馆四十年 家庭生活难以为继,又不愿为人作幕,也就只好到缙绅人家去坐馆了。

大约从康熙十二年(1673)起,蒲松龄开始了长达近四十年之久的塾师生涯。

初始,蒲松龄在本邑城北丰泉乡王家坐馆,与王敷政的几个弟弟一正、居正、观正及其堂弟王体正相处极为融洽,时有诗歌唱和。

蒲松龄在王观正死后写的悼诗《梦王如水》,尽情地抒发了他的沉痛之感,说明他们之间的深情厚谊。

蒲松龄大约在王家呆了两年后,就到罢职归田的翰林院检讨唐梦赉家去做西宾了。

唐梦赉极欣赏蒲松龄的才华,后数年唐梦赉为《聊斋志异》作序,说蒲松龄“幼而颖异,长而特达,下笔风起云涌,能为载记之言。

于制举之暇,凡所见闻,辄为笔记,大要多鬼狐怪异之事。

向得其一卷,辄为同人取去;今再得其一卷阅之,凡为余所习知者十之三四,最足以破小儒拘墟之见,而与夏虫语冰也”。

可以说,唐梦赉是蒲松龄的知音,也是最早赞赏《聊斋志异》的人。

大约在康熙十七年左右,蒲松龄可能在刑部侍郎高珩家坐馆。

康熙十八年(1679)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初次结集,作《聊斋自志》,高珩为之写序,阐述该书之特点和价值,以相推奖。

这些都说明蒲松龄的艺术才华和《聊斋志异》的价值已受本邑名流所注目。

然而康熙十七年,蒲松龄在乡试中又名落孙山,蹭蹬的命运和贫困的生活仍然在包围着他。

康熙十八年,蒲松龄年逾不惑,穷愁不遇,功名无望,贫病交加。

然而可以庆幸的是,从这一年开始,他不再飘若萍梗,已有了一个比较安适的馆去坐,淄川五村西铺的显宦毕家,聘他为西席。

蒲松龄遂设帐于绰然堂。

毕家在明末是个名门望族,号称“三世一品”、“四士同朝”。

蒲松龄的东家是刺史毕际有。

这位毕际有,字载绩,三年(1645)拔贡入监,考授山西稷山知县,后升江南通州知府。

因解运漕粮,积年挂欠,赔补不及,康熙二年(1663)被罢官。

以刺史称之,乃指其通州知州职衔。

毕际有喜读书,精于鉴赏,风雅自命,在南通州做官时便广交名流,与江南大名士陈维崧、孙枝蔚、杜凌、林茂之等结识,“夜夜名流满高宴”。

归田后,虽仍留心翰墨,有所著述,辑成毕自岩《石隐园集》,还曾助修邑志,但年事渐高,对于东山再起、光大祖业已然无意。

毕际有聘请蒲松龄来家设帐,一方面是为了教几个读书,但另一方面,蒲松龄也是他清谈的伴友,文字的代笔。

这样,毕际有对待蒲松龄比较友好,宾主相处十年,一直比较融洽。

毕刺史家的丰富的藏书开扩了蒲松龄的眼界,也为他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读书和写作的环境,更有意思的是毕际有虽曾为贵官,但思想较为开明,并不歧视小说家言,不以他家的塾师谈鬼说狐,撰写艳情小说为侈陈怪异,有乖风化,不仅不加干涉,甚至风雅相属,赞助《聊斋志异》的创作。

他除了提供一些素材外,还亲自为《聊斋志异》撰写短文,其中《》和《鸲鹆》两文,篇末明白地写着“毕载绩先生记”、“毕载绩先生著”。

这对蒲松龄继续创作《聊斋志异》,该是一种鼓励吧! 毕际有死后,其子毕盛巨主持家务,宾主年纪相仿,长时间同桌共食,相互依傍,直是如同兄弟。

蒲松龄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他后来的三十年。

除了以有限的时间出游、应试和抱病归家外,几乎全在毕家度过。

在这期间,文坛上的一段佳话出现了。

大约在康熙二十七年春暮,文坛两俊秀相识。

困守穷庐的秀才蒲松龄结识了位居台阁的诗坛盟主王士祯(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

毕、王两家,世代联姻。

毕际有的夫人是王士祯的从姑母。

王士祯与蒲松龄会面,就是在毕家。

蒲松龄与王士祯两人一朝相晤,便结下了文字之交。

康熙四十七年(1708)蒲松龄有《王司寇阮亭先生寄示近刻,挑灯吟诵,至夜梦见之》七绝二首,其一云:“花辰把酒一论诗,二十余年怅别离。

曩在游仙梦中见,须眉犹是未苍时。

” 王士祯返回新城后,主动写信给蒲松龄,而蒲松龄对王士祯的态度是尊敬和爱戴。

维系他们之间的纽带则又是《聊斋志异》一书。

据说,王士祯非常欣赏《聊斋志异》,他未等全书脱稿,就“按篇索阅,每阅一篇寄还,按名再索……或传其愿以千金易《志异》一书”,其中有些话虽不可信,但王士祯对《聊斋志异》颇为赞赏则是事实。

比如,他曾写过若干条眉批,并在蒲松龄五十岁那年写诗推崇《聊斋志异》,这就是那首为后世广为传诵的诗:“姑妄言之妄听之,豆棚瓜架语如丝。

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时。

”蒲松龄也有诗酬答:“志异书成共笑之,布袍萧索鬓如丝。

十年颇得黄州意,冷雨寒灯夜话时。

”王士祯对蒲松龄的情意,对《聊斋志异》的称誉,不仅对蒲松龄是一种鼓励,也使《聊斋志异》飞出淄川,广为社会所知了。

由于孩子们渐次长大,蒲松龄的家境也日趋好转,到他七十一岁撤帐归来时,其家已是一个小康之家了。

在这段时间内,他没有续写《聊斋志异》的迹象,但还坚持诗文、杂著的写作。

蒲松龄晚年生活虽较安定,却好景不长。

不仅自己老况有加,幼孙也连“以痘殇”,到七十四岁时老妻又病故,他更觉凄寂,写出“迩来倍觉无生趣,死者方为快活人”(《悼内》)一类诗句。

一年之后,刚交七十六岁的蒲松龄,依窗危坐而卒,时为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正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开创“历史之最”最多的太监是哪位?太监也能封王

历代中,堪称开创“历史之最”最多的人。

他以太尉领枢密院事,掌全国军权,是史上掌控军权最大的太监;他前后统兵二十年,是史上掌军权最久的太监;他曾以副使身份出使辽国,是史上第一个代表国家出使外国的太监;他因功被封为广阳郡王,是史上第一个被册封王爵的太监。

而如果把“骂名”算上,童贯恐怕还是生前死后承受骂名最多的太监。

宋人的野史笔记中,编撰过许多讥讽童贯的段子,让人捧腹。

一日,童贯去秦州巡视,故意比约定的时间推迟很久才到。

钱昂经过漫长的等待,终于等到了童大帅亲临,便问道:“大帅为何来得这么晚呢?”钱昂个头矮小,童贯一语双关地回答说:“我今日乘坐的这头驴,个头小而脾气倔,动辄跳跃,很难驾驭,因此来迟。

”这几乎是直接批评钱昂骜不驯,目无领导。

钱昂揣着明白装糊涂,又问:“太尉乘的可是公驴?”童贯说:“当然是公驴。

”钱昂哈哈一笑,也一语双关地反唇相讥道:“太尉既然奈它不何,不如把这头‘公驴’给阉了!”钱昂把童贯的“太监”身份大大讥笑了一番,气得他。

童贯以收复燕京之功,被封为广阳郡王。

太监封王,无异于给以儒家正统思想主导的北宋官场扔下一颗重磅炸弹,朝内外众口喧腾,议论纷纷,太学生陈东的“伏阙上书”,几乎骂出了当时士人的共同心声。

陈东把外敌入侵归罪于“六贼”,给童贯的罪名是:“结怨辽金,创开边隙”。

《宋史》有定论,野史有酷评,民间有诅咒,舆论一边倒,遂成就了童贯的千古骂名。

后人一提起童贯,眼前便会晃过一张勾粉白脸,如、之类,戏剧脸谱上误国奸臣的典型。

然而,仔细翻检史料,斟酌、比较、对照之余,会发现史实中,童贯的为人做事与颇为相似,是一个“颇具干才的弄臣”,有一点才能,有一点奸诈,以投机讨好为能事。

从《宋史?童贯传》中,至少能寻找到童贯为赵宋王朝戎马一生的两大功劳:在对外上,童贯取得过与西夏以及吐蕃诸部作战的胜利,收复大面积失地,包括湟州、鄯州、廓州以及积石军、洮州等地,这是北宋对外战争中仅有的几次胜仗之一,消解了西北的军事压力;在对内上,他曾以宣抚制置使身份,领军十五万进军浙江,一举镇压了方腊的农民起义,生擒方腊,大胜而归。

他之所以臭名昭著,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太监弄权。

二是临阵脱逃。

宣和七年(1125),金大举南侵,童贯作为驻扎太原的大军统帅,却不思抵抗,逃回京城,致使金兵;三是为宋徽宗的罪责“埋单”。

而又确实曾经助纣为虐的太监童贯,便成了宋徽宗的“”,遭受了千年的唾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