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黄得功,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
黄得功(1594-1645),字虎山。
《明史》认为黄得功是开原卫人,《石匮书后集》认为他是顺天人,《明季南略》拿他当凤阳灵璧县人。
至于他到底是哪里人,没个准,实在要较真,自己扔硬币,或研究研究模糊数学,看看能不能派上用场。
哪儿人都不清楚,说明这人起点太低,未成名之前大家都不拿他当回事。
后来一不留神成了英雄人物,再回头去找,先进事迹就要掺杂民间传说了。
此外,就是这人并不特别成功。
真风流人物,全世界人民都知道,他老人家的老家在韶山冲! 黄得功从名不见经传的农民工,到著名的实力派军事家,完全得益于马士英。
黄得功最终靠上马士英,是由于偶然遇上了杨文聪。
杨文聪(1596—1646),字山子、龙友,号陈龙、鹤巢、雪盦,贵阳人,后流寓金陵。
杨文聪四十七年(1619)举人,官至兵部郎中,清兵入闽,被执不屈而死。
杨文聪博学好古,善画山水,为“画中九友”之一。
有一次,杨龙友进京,行李带得太多,急需半路上雇佣的个体运输户,拿下这份订单的便是黄得功。
黄得功手上有几头毛驴,靠跑黑户运输,偷税漏税,养家糊口。
杨龙友,马士英的甥婿。
有人说他是马士英的妹夫,其实不对,他是马士英妹妹的女婿,比老马低一辈。
杨龙友与黄得功走在半道,结果出事了。
杨先生是个文人,但对面来的却是提刀骑马的真强盗。
结果,杨先生的楞劲还在后台运行,黄得功已三下五去二,以少胜多,不费就将强盗给解决了。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黄得功救了杨龙友,不收一分业务增值费,让客户大受感动。
过意不去的杨先生,心想我家舅爷正好在部队当首长,部队办事也地方方便。
于是,情不自禁找到马士英,帮黄得功安排了一份正式工作。
有史料说黄得功“少负奇气,貌伟胡髯,两颐倒竖,膂力绝伦”,估计也是后来照葫芦画瓢,后来补上的。
没有杨龙友,黄得功就是擅长体力活的农民工,能拿到欠薪也就不错了。
因为这个机遇,黄得功个体户就不干了,转业到部队,改到马士英手下当军官,先后累功至游击,副总兵。
崇祯十一年(1638),黄得功从总督熊文灿同、革左五营等战于南直隶江北、河南一带,加太子太师。
崇祯十五年,黄得功大败流贼张献忠於潜山,官至庐州总兵。
又随马士英平定叛将刘超,论功封为靖南伯。
黄得功的政治合格,体现在他军纪严明。
他工作过的庐州、桐城、定远等地,地方上的广大干部和群众都为他立生祠。
要知道,明末那是什么军纪呀,你的部下要是没抢劫、杀人,你都讲我在部队混过,别人也以为你是保安公司的。
为表彰先进、激励后进,在江南自立后,黄得功很快再封为侯,他这才与刘良佐、刘泽清、高杰并称为四镇。
当兵当到这份上,几乎就是顶点。
再努力奋斗,那就成将军了。
不过,黄得功也差一点违法乱纪。
史可法与马士英矛盾重重,马士英看上的黄得功,史可法也看上了。
高杰很跋扈,史可法太不放心了。
所以,他让黄得功驻扎到仪真,暗地里牵制一下高杰。
高杰这人不地道,没人盯着,这主说不准哪天就逆天了。
黄得功有个同姓的朋友黄蜚,准备赴登莱总兵之任,黄得功率骑兵三百由扬州往高邮迎接。
高杰想,坏了,黄得功要抢地盘了!于是,在路上埋伏下精兵。
黄得功走到土桥,部队正在做饭,高杰的伏兵四起,黄得功拼得一条老命,才回到了自己的驻地,随行的三百骑全部战死了。
更吐血的还不是这个,黄得功玩命时,高杰真的来仪真抢地盘了。
虽说没得逞,黄得功所部损失惨重。
吃这顿闷亏,黄得功气大了,他发表声明,要与高杰。
史可法急了,召开了多次协调会,才使双方勉强和解。
1645年,高杰进趋河南,黄得功准备趁时袭击高杰军。
幸亏被人发现早,朝廷出面做工作,黄得功才没有犯错误。
这么闹下去,史可法觉得也不是个办法,敌情没工夫研究,还天天花心思打探不稳定因素。
最后,感到还是黄得功的思想工作好做,安排他重新移镇庐州去了。
庐州,还真是弘光朝的生死要地。
弘光元年(1645)四月,起兵东下,朝廷炸开了锅。
若不黄大帅军事本领过硬,马士英、阮大铖到哪用兵如神?关键时刻,黄得功不辱使命,与左部决战于芜湖,一个回合不到即,挽救朝廷于危卵之中。
但是,弘光朝的命运,远非一两个人就能够支起。
清兵大举渡江,得知道朱由崧跑路后,赶紧分兵袭取太平。
黄得功刚刚收兵屯于芜湖,准备洗洗睡了,不料“呯、呯、呯”声骤然响起——朱由崧就来敲门了。
在突如其来的朱由崧面前,黄得功充分呈现出自己的作风优良。
瞧见惊魂未定的朱由崧,黄得功的第一直觉,不是曹丞相的机遇感,而是诸葛丞相的使命维艰,急他人之所急,想他人之所想,一心担忧皇上的安危——黄得功落泪道:陛下死守京城,臣等还可以尽力,为什么听信奸人的话,仓卒来到这里!而且臣现在对敌,怎么能护驾? 朱由崧一声叹息:除卿,无人可以依了…… 黄得功跪地:“愿意效死。
”然后,率军迎敌。
在芜湖板子矶,他与清兵血拼大战,手臂受伤几乎脱落。
不得已,他以布裹臂,佩刀坐小船,指挥麾下的八总兵继续迎敌。
四镇之一刘良佐,此时已经降清,在岸上大声招降。
黄得功怒叱他时,被箭射中咽喉左边。
黄得功掷刀于地,拔箭而死。
其妻闻讯,自杀而亡。
其部下总兵翁之琪,赴江自沉…… 清古世余《板子矶怀古》诗曰:“黄家战血楚江流,故垒萧萧烟水浮。
北望孤忠空拒左,南驱遗恨失吞刘。
鼓声夜壮北青峙,荻影风摇白马洲。
一代将军无麦饭,丹崖片石已千秋。
”诗中的“黄家”,即黄得功。
历史舞台上,笑到最后的,都是机灵鬼——甘做满清鹰犬的刘良佐,以功隶汉军镶黄旗;黄得功部中军田雄,他背起朱由崧来到清营,将帝王的头颅卖了个大价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