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江阴抗清三公之一:阎应元的生平简介

时间:2025-02-12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阎应元 ,字丽亨,,直隶通州人(今北京通州),明末抗清名将,民族英雄,江阴抗清三公之一。

1645年(南明弘光元年,清二年),任江阴典史期间,率十万义民,面对二十四万清军铁骑,两百余门重炮,困守孤城八十一天,使清军连折三王十八将,死七万五千人,史称江阴八十一日。

城破之日,义民无一降者,幸存者仅老幼五十三口。

阎应元被俘后坚决不向清廷贝勒下跪,被刺穿胫骨, 血涌沸而仆 ,终英勇就义。

崇祯十四年(1641年),阎应元赴任江阴典史。

上任之初,海寇顾三麻子率数百艘战船进犯黄田港,应元领兵据守,连发三箭,皆有人应弦而倒。

海寇心惊胆战,不敢再犯。

他任内平定盐盗,平服民乱,政纪突出,江阴百姓感激他的恩德,在社学中为他画像留念。

南廷本想调他转任广东韶州英德县主簿。

因母亲病重,且道路堵塞,没能成行,全家便在江阴城外砂山脚下散居。

江阴抗清 弘光元年(1645年),江阴降清,明朝知县林之骥解印去职,清知县方亨继任,循例颁布剃发令。

阴历六月二十八日乡耆何茂、邢觳、周顺、邢季、杨芳、、杨起、季茂、辛荣等人议请留发。

方亨破口大骂。

众人大怒,也骂道: 你身为大明进士,头戴纱帽,身穿圆领,来做鞑靼知县,不知道羞耻吗? 方亨羞愧不已,暂停所议。

闰六月初一日清晨,方亨以上香为名,召集地方诸生百余人及乡绅、百姓会于文庙。

众人问道: 现在江阴已尽归顺,应该没有什么事了吧? 方亨道: 只剩下剃发了。

刚才所差四兵,便为押人剃发之故。

众人道: 发可以不剃吗? 方亨道: 这是大清律法,不可违背。

说罢就回衙了。

诸生许用等人聚集不去,在明伦堂共同立誓道: 头可断,发决不可剃! 正在这时,常州府发来严令剃发的文书,其中有 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的话。

方亨叫书吏把府文写成布告张贴,书吏写到这句话时,,把笔扔到地上说: 就死也罢! 消息很快传遍全城,立刻鼎沸起来。

方亨见士民不从,秘密报告常州府请上司派兵 多杀树威 。

这封密信被义民搜获,于是在初二日擒住方亨,斩杀清差,推典史陈明遇为首,以 大明中兴 为旗号,自称江阴义民正式反清。

江阴百姓抗清的消息传开以后,清常州知府宗灏派兵丁三百人赶来镇压,闰六月初五日被江阴义民歼灭于秦望山下。

其后江阴军民在陈明遇的带领下又多次打退小股清军的进攻。

同时严查城中奸细,宣布有能检举、抓获奸细的人,赏银五十两。

处决了私通的原县令方亨以及众多出卖情报、有投敌企图的奸细,有效的遏制了江阴内部的崩溃。

闰六月二十一日,清贝勒、大将博洛命降将刘良佐统重兵包围江阴城,二十四日,刘良佐作招降书一纸,从东城外射进。

江阴军民公议后,回书拒绝。

刘良佐见劝降无效,便四处捕杀城外义兵,企图断绝城内军民外援。

七月初一日,开始攻城。

城中严密防御,清兵箭如雨注,城上的人一手拿锅盖遮蔽,一手接箭,每天能得到箭三四百枝(一作三四十万)。

江阴形势的日益严峻,陈明遇虽,却自感缺乏军事组织才能,于是想起了智勇双全的前典吏阎应元,想推荐赋闲在家的他代替自己领导守城,因遭到守备顾元泌坚决反对,而不了了之。

七月五日的守城战斗中,元泌登城射敌,放出的箭每每射不到敌人就坠落在地,众人有所怀疑。

其后,他又命令马矮子偷窃火药从城上投给敌人,众人便把顾元泌捉住,同往他住所搜查,果然找到一道清兵文书。

于是处死了顾元泌及同犯四十人,从而断绝了清兵的内应。

陈明遇原想请阎应元主持担负守城重任,如今顾元泌被诛,他旧事重提,众人一致赞同。

陈明遇专门委派十六人连夜出城,到阎应元住所请他出山,应元道: 你们能从我则可。

不然,不为你们主持。

众人道: 敢不惟命是听? 十一日,清兵攻打阎应元镇守的北门,城上矢石如雨注,清兵不敢接近。

主帅刘良佐大怒,命令上将九员先驾云梯上城,城上以长枪刺之,上将五死四伤,有的身中三箭,有的被劈去头颅,有的堕下摔成齑纷,有的被火箭烧死。

主帅更怒,传令十营内选猛将几员,步军三万,扎云梯十张,来日分十处上城,如有退者立斩。

次日,清兵仍攻北门,城外放炮呐喊,三万军造浮桥十条,一齐渡过外城河,分十处登云梯上城。

阎应元指挥城上用砖石掷下,以长枪拒敌;一时间乱石纷飞,炮火连绵,双方死亡不计其数。

某满人大将自恃勇猛,穿着三层甲,腰悬两把刀,背背两把刀,手执双把刀,亲登云梯,跨上城垛,执刀乱砍。

城上守军用棺木抵挡,以枪刺其身,竟不能入。

有人喊道: 刺他的脸。

于是众人纷纷刺其面,一童子,持铁钩镰,用力钩断其喉管,竹匠姚迩割下他的头,满将身子堕落城下。

清兵齐来抢尸,城上梆鼓齐鸣,砖石小箭如雨点,清兵又伤亡千余人。

刘良佐命令军士索那满将的头,阎应元不允。

刘良佐愿意用银赎买,命人将银当面装入银鞘吊入城。

又命军士于城下哀号: 还我将军的头! 阎应元让人以蒲包裹一黄狗头,掷还之,将满将的头悬在城上。

刘良佐亲自带人在城下苦苦哀求,方把头扔下。

清兵拿了头回去,与身缝合,挂孝三日。

阎应元击退了北城的攻击,但知道不日清兵必有更大规模的攻击。

于是积极铸造守城工具,招青阳弩王黄鸣岗等千余人,入城造小弩千张、小箭数万枝,分派给守城军士。

又用季从孝所合火药敷在箭头上射人,见血立死。

弩长尺余,箭长五寸,百步之外,皆可命中目标。

又从狱中放出陈瑞之子,令他制造火砖、木铳。

火砖广三四寸许,着人即烧,木铳类银鞘,长三尺五寸、广二三寸,木制,中间藏有火药,敌人到来时,投下,机关暴发木壳崩裂,铁菱角飞出,触人即死。

阎应元还亲自制造挝弩,用一块铁,边上造几个钩子,后面栓着棉绳,抛出勾住敌人,近前斩之。

又模仿旧制,制造火球、火箭之类,无不精巧绝妙。

所以清兵虽多,每每望城兴叹,战栗无人色。

即使是满洲兵将也闻之胆落,每次攻城下来都要为幸免不死而大肆庆祝。

清兵攻城不利,又起劝降之念。

刘良佐亲作劝民歌,希望江阴投降,阎应元不从。

于是清兵在城下搭建牛皮帐篷,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

十五日,清兵攻东北城,刘良佐命西南放炮,东北掘城,皆用山爬攻城,城内以火球、火箭抵抗。

清兵不敌欲退,良佐严令方止。

阎应元继续命城内投下砖石,清兵不及闪避,数百人死于城下。

良佐惭愧、惶恐。

于是搭设三层牛皮帐,守而不攻。

帐内有九梁八柱,矢石投在上面,都被反弹起来,不能进入。

阎应元下令用人粪,掺上桐油,煎滚浇下,牛皮烫穿,浇在清兵身上,肉烂而死。

没被烧着的清兵惊惶散去,城内用挝弩射向逃散的清兵,钩中者,即入城中袅首。

清兵手足无措,纷纷逃散。

敌营以为守城者杀下,命令发射木铳以御,反伤自己的马步卒无数。

无奈之下,刘良佐命令移营至邓墓。

在坚守的同时,江阴向四方请求援助,黄蜚、吴之葵领兵至太湖,与清贝勒博洛大军相遇,二人兵败被俘后,投降清朝。

海寇顾三麻子因敬慕阎应元的为人,率舟师来援,苦战三日后失败,扬帆远去。

此外,义阳王来援,败于砂山;秀才金矿会集精勇四百余人来援,被刘良佐以铁骑三千截在周庄左右,全军俱没。

外兵屡败,江阴沦为孤城。

即便如此,刘良佐心有余悸,不敢再攻城,只用火炮攻击北城,彻夜不息,城垛在炮火的轰击下塌陷数丈。

阎应元命石匠砌墙,匠危惧不前,阎应元言辞恳切,动之以情,石匠深受感动,于是冒死登城修葺城垛,使之牢固如初。

十四日,阎应元利用清军劝降之机,派城中老者,以奉送 降礼 为名,暗携火药进入清军营帐,炸死清军官兵两千余人。

十七日夜,阎应元挑选勇士千人出南门劫营,或执板斧,或执短刀,或用扁担,突入敌营,伤千余人。

及他营来救,应元兵已返回城中。

此役之后,刘良佐再次后撤,扎营在十方庵。

博洛见阎应元义不可动,发起总攻,分兵先抄断各镇救兵,以竹笼盛火炮,鼓吹前迎,炮手披红挂彩,限三日破城,二十日至二十七日,清兵轮番攻城不息,阎应元指挥防御,浴血奋战,终保江阴城池不失。

八月初,江阴民兵昼夜守御,甚感疲惫。

开始有人出城投降。

清兵在城外四处杀掠,民不聊生,为江阴百姓不齿,那些剃发投降的人,被城上看见,必然痛骂,即使是至亲也像仇敌一般。

阎应元见城防吃紧,遍取民间乱发,投城下诱敌。

清兵惊喜,报告刘良佐。

良佐道: 还不能相信,去观察一下守城的人剃发了吗? 清兵察探后,方知是诈降。

博洛久攻不下,心中焦急,于是重新劝降,称只要拔去大明中兴的旗号,四门悬挂大清旗号四面,只杀斩首事者数人,其余一概不论,即使不剃发,也会撤兵。

阎应元看出博洛的,遂道: 只斩我一人?我没有罪,凭什么杀我! 议不决而止。

博洛又称只要在四城竖起大清旗四面,也会立刻退兵。

阎应元情知有诈,仍不应。

前吴军门督军王海防至江上,宰牛杀羊与诸将起誓,称江阴归顺后绝对不许杀掠。

他自恃在江阴素有恩信,请缨来劝降,但临城招抚,却无人应和。

此后摄政王晓谕招安,博洛命人用箭射入城中,言明已亡,何苦死守?阎应元命人在书后补上: 愿受炮打,宁死不降! 射还给清兵。

清廷多次劝降,三城已经开始有人犹豫,但因阎应元镇守的北门誓死固守,众意遂绝。

被困既久,江阴城内伤亡惨重,战斗力日减,城中石灰断缺,不能乘夜修城。

饭米越来越少,只能靠征集民间的米以备缺乏,阎应元下令两日领一次米,不得预先领取。

前后,百姓携壶提觞登上城楼,举杯痛饮,诸生许用模仿楚歌,作《五更转曲》,让善歌的人登高传唱,以笙笛箫鼓相和。

当时天无纤翳,皓月当空,清露薄野,剑戟无声,黄弩、师鼓、胡琴于西城之敌楼,歌声悲壮,响彻云霄。

清兵争着靠前倾听。

或怒骂,或悲叹,甚有泣下者。

歌中唱道: 宜兴人,一把枪。

无锡人,团团一股香。

靖江人,连忙跪在沙滩上。

常州人,献了女儿又献娘。

江阴人,打仗八十余日,宁死不投降。

还有许多歌曲,但意思大致如此。

刘良佐针锋相对,命人作劝降词,让士卒相倚而歌,自己与幕僚在帐中饮酒,不一会儿,城上炮、箭齐发,遂散去。

二十一日,博洛令数百人,把二百余座大炮全部搬到花家坝,专打东北城。

铁子入城,穿透洞门十三重,树亦穿过数重,落地深数尺。

当日雨势甚急,外用牛皮帐护炮装药,城头危如累卵。

城上因敌炮猛烈,见燃火,即躲到围墙后面。

炮声过后,再登上城楼。

清兵看到这种情况,故意放空炮,并让炮中只放狼烟,烟漫障天,咫尺莫辨。

守城者只听炮声霹雳,认为清兵不能很快进入,而不知清兵已潜渡城河,从烟雾中蜂拥突上,众人来不及防御而崩溃。

江阴终于被攻陷了。

当清兵上城时,一队民兵对城列阵。

清兵怕有埋伏,僵持半日不敢进攻。

到黄昏时,城中鼎沸,民兵阵脚散乱,清兵才敢下城。

不屈而死 城破之时,阎应元端坐于东城敌楼之上,要了一支笔,在城门上提到: 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题讫,带着千人上马格斗,杀死清兵无数,欲从西门突围而不得。

他环顾从者道: 为我谢百姓,吾报国事毕矣! 自拔短刀,刺胸血出,投在前湖中。

义民陆正先想把他从水中扯起,正赶上刘良佐遣兵来擒,良佐自称与阎应元有旧,要生擒他,于是清兵把他捞起绑住,没有杀他。

良佐踞坐在明佛殿,见应元来了,跃起,两手拍应元背而哭。

应元道: 有什么好哭的,事已至此,只有一死。

速杀我! 博洛坐在县署,急索应元至堂上。

阎应元挺立不屈,背向贝勒,骂不绝口。

一卒以枪刺他的小腿,阎应元血流如注,不支倒地。

博洛命人把他关到栖霞庵。

当夜,寺中僧人不停听到 速杀我 的声音,天明时,终遇害。

一月后,其子开草敛的棺木,换贵重棺椁迁葬通州,见其尸体面如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他是抗清名将,最后因为一件事错失明朝复兴最后希望

明末清初许多人为了避免亡国,不惜一死也要与满清血战,这里面有真心为国的,有沽名钓誉的,有为一己之私的。比如说爷郑成功,他赶走荷兰人,收复台湾,是民族英雄,但事实上在当时他这一做为堪比汉奸,不思反清复明,单方面与满清媾和,自己去海外当山大王,更坑了一代名将李定国,葬送大明复兴最后希望。 李定国生于1621年,10岁的时候跟着造反,十六七岁,就已经独立带兵一两万人,19岁时更以一万义军大胜十万明军,从此扬名天下,初现名将峥嵘。后来上吊,满清入关,李定国不愿做亡国奴,与南明合并,一起抗击清廷。 纵观整个明末清初,明将论战绩无人可与李定国比,他复地千里,两蹶名王,天下震动,歼灭清军繁多,兵峰之盛,打的满清一度想退兵求和。他给南明续命十多年,官至晋王,自古名将莫过于此。 李定国本有之志,恢复旧山河,但他也遇见了命运里的“”,这个人就是郑成功。 永历八年(1654年,清十一年),李定国与郑成功联系,希望从东、西合力进攻广东,此战若成,则大明将兴,郑成功口头上答应了此事,并派了大军过来,但一路上郑军行进缓慢,最终延误军期,导致李定国在胜利在望的情况下含恨而退。 原来当时郑成功不过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他那时已经准备出兵台湾,逍遥海外,明面上派兵援助李定国,暗地里却和满清私下议和,从此大明中兴希望断绝,苟延残喘。 1662年4月14日(永历十六年、元年),永历帝被勒死,在云南边境的李定国听闻后悲愤欲绝,仰天痛哭,自责“负国负君,何以对天下万世”,不足半月就忧愤病死,死前告之属下:宁死荒外,勿降也。 当下云南人仍视李定国为滇中的脊梁,晚清革命党人起义,蔡锷等仍以李定国为榜样,章炳麟说:“愿吾滇人,毋忘李定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武德皇后是突厥的三公主并非是指武则天吗

武德皇后就是突厥族的阿史那,她温婉贤惠、气质优雅又精通乐器舞蹈。那个时候突厥族一举打败了强大的柔然帝国,成为草原上的一颗冉冉升起新星!于是很多国家开始争先恐后的拉拢这个新崛起的帝国。当然那个时候最好的结盟方式就是通婚。突破重重阻碍最终武帝成功娶到突厥的三公主!阿史成为了北周武帝的皇后。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大家都知道,古代的公主从来都是国家利益的牺牲品!武德皇后也没有逃过,从十岁开始等待自己心心念念的那位夫君,直到十九岁才嫁到西周。阿史那氏不仅有着美貌迷人的容貌和卓越的风姿,而且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女子。突厥可汗非常疼爱这个女儿知道女儿酷爱音乐,所以在她出嫁之时组建了一支庞大的西域舞乐队伍作为陪嫁。阿史那氏的到来给北周注入了不一样的大漠生机。西周是一个主张礼乐治国的王朝,宇文邕在阿史那公主的帮助下将中原的音乐加以改革完备,在中原音乐中注入了很多西域音乐的元素。 可是毕竟两人的婚姻是政治婚姻,武德皇后自始至终都没有等到夫君的心。宇文邕并不是真的喜欢这位突厥公主,对她非常的冷淡!两人一起生活了九年也没有生下一个孩子,阿史那氏的一生都是孤独的,她默默忍受着,过着度日如年般的生活孤独终老……享年三十二岁。 武德皇后是不是 武则天是人生活在,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女。而武德皇后是突厥族的阿史那三公主,是北周武帝宇文邕的皇后。两个人一个生活在时期一个生活在唐朝,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 阿史那氏美貌动人、多才多艺,在音乐舞蹈方面很有天赋,她嫁入北周地区促进了两国的文化交流,武德皇后还帮助宇文邕改革中原音乐,大漠地区的音乐舞蹈也给中原地区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武德皇后的一生是非常孤单落寞的,周武帝并没有很喜欢她,对她特别的冷淡,武德皇后就这样孤单寂寞的度过了余生:武则天则是一个特别厉害的女强人!她是皇帝,是诗人,还是个有思想的政治家。她从最初的小小的武才人成为昭仪,再到后来的皇后,最终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这并不是偶然的。武则天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她在位期间做出了很多有意义的政绩:开创了殿试、武举,同时还注重农业的发展……历史上对她的评价也是参差不齐各不相同的。 关于爱情,武德皇后从十岁开始便开始等待那个可以为之付诸一生的人,最终却得到了他的人并没有得到他的心;武则天则不然,她的一生有过无数个的爱人。可是不管怎样,武德皇后和武则天这两个人都是对人类发展有贡献的人。虽然都是女性,但是两个人的内心都比寻常女子坚强。 武德皇后金印 武德皇后的金印又叫做“天元皇玺”,在1993年孝陵被盗之后就一直毫无音信,不知流落在民间何处。直到1996年,咸阳市公安局找到了关于武德皇后金印的线索,经过调查终于破案,找到了这纽北周的稀世。 图片来源于网络 武德皇后是突厥族的阿史那三公主,嫁入北周十八年后宇文邕驾崩,宣帝继承了帝位,次年宣帝让位给宇文衍,宇文衍登基后称自己为“天元皇帝”,尊称武德皇后为“天元皇太后”,我们所说的武德皇后的金印,就是阿史那氏为“天元皇太后”的时候所使用的金印。武德皇后死后,死后与金印一同葬入周武帝的孝陵。 这纽金印现在保存在陕西咸阳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一级藏品,是一纽国家级的玺印,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根据古书记载我国的玺印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秦王统一全国以后规定只有皇上的印才可以称为玺,并且对官印做了严格地等级划分——不同的官位他的印章有着不同的印纽、质地和形制,直到这种制度才有所宽松。“天元皇太后玺”重八百克左右,是由印台和印纽两部分合铸镶嵌而成,符合皇后之玺金制的规定。该金玺大致为正方形,印面上用篆书写着“天元皇太后玺”这六个大字。是我国到现在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皇太后金印了,武德皇后金印在中国印学史上产生了极大轰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