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昌邑王刘贺:当了二十七天的短命天子

时间:2025-02-12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四月癸未日,年仅二十一岁的汉昭帝病死于长安中,这位大汉天子生前也没有留下个一男半女,大汉王朝面临着皇位空缺的局面。

汉昭帝的父亲就是,一生有六个儿子,长子是太子,征和二年的巫蛊事件之中,刘据兵败自杀。

次子齐哀王刘闳幼年夭折。

三子广陵厉王刘胥继承了汉武帝强壮的身体,但是却没有继承他的头脑,是一个典型的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家伙,曾经徒手搏熊!皇位绝对不能交到他的手中。

四子燕剌王刘旦在闻听大哥自杀以后,立即派人到长安,对汉武帝说,儿臣听说京城混乱,强烈要求到长安来保卫父亲!汉武帝,你小子没安什么好心!汉武帝不仅杀掉了燕剌王的使者,而且还派人到燕国把刘旦狠狠地训斥了一通。

汉昭帝即位后,燕剌王还不死心,试图有所行动,结果,最后自杀身亡。

五子是昌邑哀王刘髆,后元元年(公元前88年)他汉武帝而去。

不得已之下,汉武帝只得将皇位传给年仅八岁的小儿子刘弗陵,下令让等人以顾命大臣的身份辅政。

后元二年,汉武帝去世,刘弗陵即位,他就是汉昭帝。

汉昭帝自幼体弱多病,到二十一岁的时候一命呜呼,也没有子嗣。

这个时候,汉武帝留下的辅政大臣,经过一番火并就只剩下大将军霍光了。

汉昭帝去世后,选择皇位继承人的大任就落到了霍光的身上。

当时,汉武帝的儿子广陵厉王刘胥还在,按理说,他是皇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

但是选择一个成年人当,显然不利于霍光专权。

正巧一个郎官上书引经据典,说当初周太经舍弃了太伯而立了王季,周文王也舍弃了而立了武王,这些圣王都曾经舍长立少,事实证明他们的决定都是正确的。

由此可见,是否按长幼顺利来选择继承人,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广陵王是先帝所舍弃的,现在立了他就违背了先帝的意志。

霍光看到这样的上书,不禁大喜,不选刘胥这是先帝决定的。

很快这个郎官就被升任为九江太守! 接着,霍光就要从汉武帝的中来选接班人了。

当时汉武帝的孙子只有燕剌王刘旦的儿子和昌邑哀王刘髆的儿子还在世,燕剌王刘旦曾经与霍光为敌,他的子孙当然不能选。

合适的人选似乎就只有昌邑哀王刘髆的儿子了,于是霍光以的名义征召昌邑哀王刘髆的儿子第二代来到长安。

顺便说一句,这位太后就是霍光的外孙女! 元平元年六月丙寅日,刘贺接受了皇帝的玺绶,正式即位登基,皇位空缺四十三天之后,终于有了新的皇帝。

不过事情并没有就此罢休,还远远没有到尘埃落定的时候! 根据《汉书·昌邑王传》记载,刘贺在来长安的路上就很不本分,不仅不体恤下情,而且还一路强抢民女。

到了长安,按礼制,他应该为汉昭帝发丧,他借口自己嗓子疼而推脱。

刘贺即位以后,依然丝毫不知悔改。

汉昭帝还没有下葬,他就在皇宫里歌舞升平了,从《汉书》的记载来看,刘贺的行径简直和的酒池肉林有得一拼了!不仅如此,刘贺还对自己从昌邑带来的旧臣赏赐无度。

他来到长安,不先去祭祀列祖列宗,反而多次以太牢来祭祀昌邑哀王刘髆。

如此等等,。

后来根据丞相杨畅等人的统计,刘贺即位二十七天,总共做了坏事一千一百二十七件! 面对这样一个极品昏君,忧心忡忡的霍光找自己昔日的部下大司农田延年商议。

田延年说的很干脆:“既然大将军知道此人不堪重任,为什么不向太后建议废了他,另选贤明呢?”霍光是一个不读书的人,《汉书》直接称他为“不学亡术”,其实他是个“不学有术”的人。

当满朝文武都引经据典的时候,废除皇帝这样大事更是需要有理论依据,但是霍光毕竟没有读过多少书,这时候的霍光也不顾自己的体面了,直接就问田延年:“这事儿以前有人干过吗?” 田延年答道:“当初的时候,商王昏聩,就废了太甲,而伊尹则是举世公认的商朝的忠臣贤相。

大将军如果能当机立断,您就是我们大的伊尹!” 闻听此言,霍光一拍大腿,说道:“就这么干了!” 霍光立即召集群臣来到未央宫。

群臣来到大殿之上,都觉着很纳闷,今天怎么了?突然把大家都召集过来了?霍光扫了大家一眼,面无表情地说了一句:“昌邑王即位以来,胡作非为,眼看这大汉江山就要断送在他的手中!各位看这事该怎么办呢?”群臣一下子惊呆了,面面相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说一句话,整个大殿上安静得连掉根针都能听得清清楚楚。

关键时刻,只见田延年突然站了起来,以手按剑,大声说道:“先帝把江山社稷托付给大将军,而今昌邑王,大将军拯救大汉江山于危难。

今日之事,有进无退。

群臣有谁胆敢退缩,我当亲手斩之!” 只见群臣争先恐后地叩头说道:“有大将军在,是天下百姓之福,是大汉江山社稷之福!臣等唯大将军马首是瞻!” 于是,霍光立即安排车骑将军抓捕刘贺从昌邑带来的旧臣。

同时,一面请太后盛装临朝,一面光以太后的名义把刘贺召进宫中。

霍光下令,只允许刘贺一个人进宫,刘贺一进宫门就落了单。

刘贺还不明就里,还在那里问:“什么事啊?搞得一惊一乍的!”进了大殿,刘贺就被按倒在地。

接着群臣上殿,由丞相领衔上奏:“昌邑王即位以来,所行种种不轨,已不能再任由他倒行逆施了。

为了江山社稷,为了黎民百姓,于理于法昌邑王都应当被废黜。

臣等冒死请求太后恩准!”年轻的太后就说了一个字:“可!”霍光亲自上前解下了刘贺身上佩戴的皇帝印玺,刘贺二十七天的皇帝生涯就此结束! 群臣又上奏,刘贺这种被废黜的人,就应该远方安置!还是皇太后慈善,下令让刘贺回到昌邑。

不过,两个月前离开昌邑的时候,刘贺还是昌邑王,而回到昌邑的刘贺就什么也不是了,昌邑王国已经被废为山阳郡,刘贺没有任何名义地被软禁在以前的王宫之中。

一个人可能在二十七天之中做一千多件罪恶吗?平均每天要做41.74件,刨除八小时睡眠时间,刘贺在当皇帝的二十七天中每个小时要做2.6件坏事。

真的让我们很怀疑,刘贺到底是什么材料制成的呢?竟然坏到了这种程度! 不过,似乎事情还存在着另外一种可能性! 霍光把刘贺打发回昌邑之后,对刘贺从昌邑带来的旧臣就没那么心软了。

霍光以昌邑旧臣辅导不力为由,杀了二百多人。

这些人在被押赴刑场的时候,纷纷喊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看来事情没那么简单!事情的真相很有可能是,霍光立刘贺为帝,目的就是为了能够继续控制皇权。

可霍光没想到的是,年纪轻轻的刘贺竟然不愿意听从霍光的摆布,不愿意当傀儡皇帝,双方的权争日趋于白热化。

关键时刻刘贺的旧部劝刘贺先下手为强,采取果断措施,把霍光直接除掉了事。

而刘贺却一直在犹豫不决。

霍光在看到一些蛛丝马迹之后,当机立断,抢了先机,充分发挥自己手中王牌:太后的作用,以太后的名义废黜了刘贺。

刘贺被废以后,霍光另立汉武帝的曾孙为帝,他就是。

汉宣帝对刘贺还是心存忌惮,元康二年(公元前64年)汉宣帝派自己的心腹大臣山阳太守张敞去打探一下。

在张敞给汉宣帝的奏报中,可以看到才二十六七岁的刘贺就已经身患重病,行走不便了。

张敞详细奏报了刘贺日常起居的情况,并且向汉宣帝说道:“这个人的举止清狂,其天资喜由乱亡,终不见仁义!”看了张敞的奏报,汉宣帝才放下心来。

不过,汉宣帝觉着把刘贺放在昌邑,对自己还是一个威胁,毕竟昌邑是刘贺的根据地。

于是,汉宣帝封刘贺为,封邑四千户,把他从昌邑弄到豫章郡的海昏县去安置。

海昏就在今天江西南昌附近。

刘贺到江西之后,汉宣帝还找了个借口把刘贺的封邑削减为一千户。

不久以后,年仅三十三岁的刘贺就抑郁而终了! 时间过去了两千年,江西取得重大发现,海昏侯刘贺的墓地被发现,并经过科学考古得以重见天日。

许多谜团也终将随着考古报告的公布而真相大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之谜:建文帝朱允炆当了几年帝王?

建文帝是的第二代,其父是的长子,早年立为太子,不幸中年早逝。朱元璋按封建礼法传统,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元璋死时,他已21岁了。继位后改“洪武”为“建文”,史称“建文帝”。但在位仅仅四年,即被他的四叔燕王用武力推翻,而下台后的建文帝下落,却又成了千古疑案,众说纷坛。主要有: 自焚说。据永乐年间《实录》和《明史稿》的记载,建文帝继位后,即用兵部尚书和大常卿黄子澄谋,定策削藩。领兵在外、身为燕王的朱棣立即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南下,发起“”。不到四年,燕王即挥师渡过长江,兵临南京城下,建文帝求和不允,只好死守,但是他的主帅李景隆却打开金川门迎燕王大军入城,满朝文武纷纷投降。建文帝眼看大势已去,不得已下令焚宫,顿时火光熊熊,建文帝携皇后,跳入火中自焚,妃嫔侍从等,大都亦随其蹈火而死。燕王朱棣入宫后,清宫三日,搜查建文帝下落。宫内侍人都说建文帝已自焚,并从火堆里扒出一具烧焦的尸体证明之。燕王见到尸体,分不清男女,惨不忍睹。其继位称帝后,只得以天子“礼葬建文皇帝”。《明史·成祖本纪》及《明史·方孝儒传》均持此说。 削发为僧说。名人吕安世和近人蔡东藩等则认为燕军破城后,建文帝无可奈何,遂想一死了之。此时少监王钺告诉他:你祖父临死时,给你留下一个铁箱子,让我在你大难临头时交给你。我一直把它秘密收藏在奉先殿内。群臣急忙把箱子抬来,打开一看,里边有三张度牒,就是做僧人的身份证,上面写好了建文帝等三个人的名字。还放着三件僧衣、一把剃头刀、白金十锭、遗书一封,书中写明:“建文帝从鬼门出,其它人从水关御沟走,傍晚在神乐观西房会集。”据此,建文帝三人剃了头,换上了憎衣,只带了九个人来到鬼门。鬼门在太平门内,是内城一扇小矮门。仅容一人出入,外通水道,建文帝弯着身子出了鬼门,其他八人随之出了鬼门后,就看见水道上停放着一只小船,船上站着一位僧人,僧人招呼他们上船,并向建文帝叩首称万岁,建文帝问他怎么知道我有难,僧人答道:“我叫王升,是神乐观住持,昨夜梦见你祖父朱元璋,他本是出家之人,叫我在此等候,接你入观为僧。”至此,建文帝似削发为僧,继承了祖业。 此外,在《明史·姚广孝传》和《胡濙传》里记载:明成祖朱棣当了皇帝后,对建文帝自焚而死,也产生过怀疑,也有人告诉他那具烧焦的尸体是的,建文帝削发为僧外逃了。他就把建文帝的主录僧溥洽抓了起来关进监狱长达十余年,逼他供出建文帝下落。并派下西洋“欲寻踪迹”,派户科都给事中胡濙遍行郡、乡、邑长达16年,搜寻建文帝下落,一直到朱棣死前一年的一个晚上,他已睡下了,但听说胡濙回来了,急忙穿上衣服,在卧室单独召见。胡濙访得建文帝离开紫禁宫后,削发为僧,既没有去神乐观,也没有去西南、东南周游避难,而是被僧司溥洽所救,一直藏在江苏吴县普洛寺内,此后一心为僧,无复国之意。近年徐作生也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和实地考察后,指出:永乐二十一年(1423),建文帝死于江苏吴县穹窿山,终年46岁,葬于皇驾庵后的小山坡上。 也有人指出,建文帝自焚身亡是历史真实,因为当时燕军,把紫禁宫团团围住,建文帝想逃也来不及了,更何况经考查也无鬼门、御沟逃路。建文帝也深知他的四叔是个贪权无厌、残暴无情的武夫,落在他手里决无好下场,不如以死了之为上策。燕王朱棣也绝不会让建文帝活下去,否则,他就不能当皇帝。朱棣为了不留下“杀侄夺位”之臭名,故意苦心寻找建文帝下落,留下了历史疑案,这可能是朱棣的用心之机。 综上,朱棣在即位后,下令搜寻建文帝,这是历史事实。但他的真实用心及建文帝的真正下落,至今仍是一个未揭开的历史之谜。各类词书字典,也只好注明;“建文帝不知所终”。少子:朱文圭,润怀王。明朝建文帝朱允炆当了几年皇帝?因削藩,导致叔父燕王发动“靖难之役”。建文帝的帝王之旅,四年即告结束,国破人不知所向。清皇帝追谥恭闵惠皇帝。南明安宗追尊建文帝为嗣天章道诚懿渊恭觐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庙号惠宗。 时驸马都尉梅殷在军中,从黄彦清之议,为发丧,追谥孝愍皇帝,庙号神宗,壬午以后谥不行,至南明弘光元年七月,以与显皇帝庙号复,改上庙号惠宗,谥号为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乾隆元年上谥号为恭闵惠皇帝,后世有人以其年号而称建文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霍光废昌邑王而立刘病已,他到底有没有看走眼?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废而立,到底是不是看走眼了?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西汉之时,能够权倾朝野的大臣,以前可以说是一个都没有,但自汉武帝之后,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权力甚至大过的大臣,一个接着一个。 而首开这种风气的,就是汉武帝的托孤大臣,的弟弟霍光。 说起霍光这个人,用四个字来形容再适合不过,即“精于为官”。为什么这样说?汉书记载,霍光“出则奉车,入侍左右,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谨慎如尚且恩宠渐衰,而霍光居然能够做到一点过失都没有,最后成为汉武帝最为信任的大臣之一,命画工画了一幅背负的画赐予了他。 在极力加强、雄才大略的汉武帝面前,霍光虽然能够做到没有一点过失,但同样的,也成就不了什么事业。只能笼罩在一位位历史牛人的光环之下。 可一旦汉武帝死去,幼主继位,霍光成为权利中枢的核心人物之一,属于他的时代就来临了。 用史书上的话来说,就是“政事一决于光”。而有一件事情,就更能说明他权倾朝野到什么程度。 同为托孤大臣的上官、等人,因为不满霍光一人独大,就联合起来想用“密谋造反”的罪名,将其除去。可当时已经十四岁的汉昭帝,却说了一句话“将军为非,不须校尉”。 也就是说,霍光想要造反,还需要密谋组织吗?连校尉都不需要的。这一件事就足以说明,在当时已经没有人能将霍光怎么样。 可不幸的是,年轻的汉昭帝22岁就驾鹤西去。汉天子之位出现了空缺。立谁为皇帝,就成为了一件关乎天下,也关乎霍光一族前途命运的事情。 当然,后来立流落民间的刘病已为天子这件事,因为影视剧的原因,即便不了解这段历史的人,都是十分清楚了的,用不着多说。 可就是在这件事上,有人认为,霍光立刘病已是“看走了眼”。为什么呢?因为后来灭掉一族的,正是这位。 这种观点认为,如果当时立的皇帝是其他人,没有汉宣帝这么厉害,那么霍氏一族必定不会在霍光死后不久,就遭到了清算,惨到连一张吃饭的嘴都没有留下的地步。 只要皇帝无能,控制起来就很容易;而操控着傀儡皇帝,掌控天下,又有谁能够奈他怎么样? 确实,如果霍光这样做,事情的走向会是这样。 可是,这样的观点,忽略了一个很重要,但很根本的因素——霍光是权臣,他需要权力,因为没有权力很多事情都将做不成;但与此同时,他也是忠臣。 他将天下大全握在手中,但却不会运用这种权力去为非作歹、危害天下,或者是荼毒百姓;而是利用这种权力,想方设法将已经被战争、严刑酷法弄得疲惫不堪的大汉帝国,恢复过来、重振雄风。 所以,在他的辅佐之下,才有了历史上的“”。假若汉昭帝不是死得那么早,一段君臣相得的佳话说不定会出现。 或者概括地来说,霍光他有能力,也有抱负。可他很清楚,想要实现这种抱负,只是依靠他一个人是不可能完成的,也不是拥有了权力就可以实现。 他必定需要一位比他还有才华的皇帝,才有可能与之共同完成这种抱负。 为了这一点,他就不可能立一个无才无德无能的人,成为大汉的天子。如果这样做,既是辜负了汉武帝的托孤之任,也是与自己的抱负背道而驰。 因此,立汉宣帝,霍光并没有看走眼,反而正是因为知道汉宣帝的才能,才其他人都不选,而选择这位险些死于狱中的刘病已。 只不过,在中央集权制度之下,权力只能由一个人或者一个集团掌控,不是皇帝就是权臣,或者是、宦官,不存在共同享有的情况。 既然霍光这么有才能,汉宣帝也是如此,所带来的结果必然是两虎相争。霍光在世时,还是乳虎的汉宣帝自然斗不过,所以韬光养晦;可霍光死后,霍氏一族再无老虎,而汉宣帝爪牙已经锋利。 没有才能的霍氏一族,注定斗不过已成猛虎的汉宣帝,被清算就是意料中事。 这一结果,或许就如同史家评价所说,“骄奢则不逊,不逊必侮上。侮上者,逆道也。在人之右,众必害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