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一字换千金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我们知道有《春秋》这部书,也知道有一个叫做一字千金,说的就是吕不韦在这本书完成之后,告诉天下人,谁能够改动一个字,就送给他千金。

虽然说对于大商人吕不韦来说,千金算不得太大的一笔钱,但是还是吸引了不少人,结果没有一个人能改动,这千金当然也就没有花出去。
不过,吕不韦这样做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真的是想要完善《》吗?商人无利不起早,吕不韦的目的没那么简单。
公元前3世纪后期秦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历史进程中划时代的大事。
吕不韦作为秦国上层执政核心中的重要人物,在这一历史演进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以忽视的。
吕不韦出身阳翟富商,经常往来于各地做买卖。
一次到的都城邯郸去做买卖,遇到在赵做人质的秦国公子异人。
异人是秦国太子安国君的儿子,但是因为讨厌异人的母亲夏姬,因此异人被送到赵国当人质。
赵国由于与秦国交战因此十分轻视异人。
为此其处境有些困窘。
吕不韦却从商人角度看到了他身上的价值。
认为奇货可居,是值得投资的稀有“货物”,获取以便有朝一日赚取名利,也就是一个政治交易。
于是决心进行政治投机,出谋出资支持异人取得王位继承权。
异人自然非常高兴,并表示有朝一日成为国君,必将与吕不韦共享天下。
于是,吕不韦立即带了大量财宝去到秦国求见太子安国君十分宠爱的。
吕不韦竭尽全能说服没有儿子的她(生过一个,死掉了)认异人为自己亲生儿子,并通过她要求安国君派人将异人接回秦国,改名。
此后,安国君答应华阳夫人要求立子楚为太子。
几年后,秦昭王去世,安国君做了国君,即。
孝文王即位一年后死去,子楚如愿以偿,继任国君,称为。
异人当了秦庄襄王之后,为报答吕不韦的恩德,封吕不韦为丞相,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人物。

庄襄王在位仅三年便病死了,由他十三岁的儿子政(所生)继承王位,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尊吕不韦为仲父,行政大权全操在吕不韦的手中。
在那个年代,商人的地位是很低的,通常都被人们瞧不起。
吕不韦虽然做了宰相,但文武百官都清楚他的过去,既看不起他,也不服他。
吕不韦也十分清楚自己的处境,知道必须想办法来提高自己的声望。
当时养士之风甚盛,的、的春申君、赵国的以及的,这四君子、广纳贤才,并以此互相夸耀、竞争而闻名于各诸侯国。
当时,各诸侯国中秦国实力最为雄厚,吕不韦心想:自己身为强大秦国的相国,但门下的宾客反而不如四君子多,委实令人羞愧。
于是他派人四处招纳士人,并给予他们优厚的待遇,后来他门下的宾客多达三千人。
有一天,吕不韦召集门客进行商议,看看如何能提高他的威望。
有的门客建议吕不韦统兵出征,灭掉几个国家,立下赫赫战功,以此来树立威信。
有人立即反对说:“这办法有百害无一利,即使把仗打胜了,回来也升不了官,因为没有比丞相还高的职务了。
重要的是战争风险大大,谁也没有必胜的把握,万一战争失利,结果会适得其反。
”他接着问其它:“还有其它的好办法吗?” 过了一会儿,有一位门客说:“我们大家都清楚,是个大学问家,他著有《春秋》;很会打仗,他写了《》。
我想,如果我们也效仿前人,著书一部,既可以提高自己的地位,又可以为后人做些贡献。
” 吕不韦听了很高兴,就立即组织他的门客开始这项工作。
他再分门别类,编成“八览”、“六论”、“十二纪”三个部分,共计20多万字。
吕不韦自以为这部书包罗天地万物古今之事,故得意地取名为《吕氏春秋》。
后来,吕不韦将《吕氏春秋》公布于咸阳的城门旁,并将千金悬挂于书的上面,广邀各诸侯国的游士宾客前来评阅。
吕不韦许诺:如果有人能在书中增加一个字或减去一个字,就奖赏给他一千金。
“一字千金”由此而来。
“一字千金”后来形容诗文的价值极高,以表示对文辞的赞美。

在当时,有四个口碑不错的达人——魏国有公子无忌,也就是信陵君。
他本是魏昭王的小儿子,为人厚道仁慈,礼贤下士,方圆千里之内的有识之士都愿意投在他的门下。
所以,他家仅食客就有三千人。
而楚国呢,有春申君,此人平原君,这位公子呢,也以贤能闻名遐迩,其宾客数千。
齐国的孟尝君,素有孟尝君子店,千里客来投的美誉。
这四大公子,都平易近人,喜欢广交朋友,尊重人才。
有他们在,吕不韦心里很不舒服,那才叫真正的羡慕嫉妒恨呢。
他想,怎么说,秦国也是个强大的国家,如果被他等盖了帽,太伤自尊了。
可事儿到这份儿上,又不是某一个人能左右的。
怎么办好呢?诶,他终于有了个良策——从各诸侯国中招聘人才。
这些人当中,不乏善于辞令、者。
吕不韦要求他们每个人将自己的所见所闻都一一记录下来,然后加工整理,再汇编成册。
这就是史上著名的洋洋二十多万字的《吕氏春秋》。
这本书的出炉,使得吕不韦很有成就感。
他想把此书公之于众,就放在咸阳都市的城门上,还别出心裁地在上面挂着千金,以邀请各诸侯国的游士宾客指正。
并宣称,倘若有人能从书中删掉一个多余的字,或是增加一个字,立刻就奖励他千金。
按道理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可到最后那一千金还在那晒着无增无减,这使得吕不韦极为得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秦国当年为什么要派苏秦联合六国来攻打秦国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史上最牛投机商秦国丞相吕不韦为什么最后落到自尽结局
战国晚期,赵国的都城邯郸是北方最繁华的大城市,有个卫国的大商人在这里做珠宝生意。有一天,他很偶然地结识了一位名叫异人的潦倒王孙,突然灵机一动,觉得有一笔极大的投机生意可做,于是就蓄意与之结交。异人是秦昭王的,太子安国君的儿子,当时被秦国作为人质派到了赵国。由于秦、赵之间经常发生冲突,赵国很恨秦国,当然不会善待异人。异人远在异国他乡,处境艰险,日子难过。虽然如此,但他日后仍有回到秦国登上王位的一线希望,如果和他结为至交,说不定将来会有攀龙附凤直上青云的机会。于是,吕不韦视异人为“奇货可居”,不惜下大本钱,有计划有步骤地和他建立交情。异人在的处境中不断得到吕不韦的帮助,自然十分感激,推心置腹,引为知已,酒酣耳热,无话不谈,两人就遂渐成为铁哥儿们,经常在一起商量如何谋取秦国王位的大计。网络配图 当时秦国在位的秦昭王已经年老,太子安国君的岁数也已不小,安国君一共有二十多个儿子,大家争当嫡嗣(太子的接班人),但是一直没有定下来。这时候在安国君面前最说得起话的是宠姬,可惜华阳夫人自己又不能生育。她很担心,如果自己青春逝去,色衰爱弛,就会一朝失势;万一安国君去世,自己无儿无女,全无依靠,就很悲惨。在安国君的诸子中,他很想认一个干儿子,作为心腹,并愿为之出力,争取成为嫡嗣,可惜又没有人来求她。吕不韦打听到这些隐情,十分高兴。大投机商人自有一套钻营的本领,他铁了心要想钻营的事,岂有钻不通的!吕不韦立即帮异人出主意,要他拜华阳夫人为母,表现得十分孝顺。华阳夫人为楚国人,异人就改名为,每次拜见夫人,都改穿楚国服装,以赢得夫人的欢心。从此,吕不韦就奔走于邯郸与咸阳之间,不断地在邯郸搜求奇珍异宝名贵狐裘代子楚送进夫人府中。这样经年累月,拍马居然见效,子楚终于得到安国君的认可,立为嫡嗣,继位有望。到了这时,吕不韦更想入非非,在邯郸市上物色到一个美姬,先使之怀孕,然后才找一个适当的机会,作为一份厚礼送给子楚。到了子楚家里,“姬自匿有身”(不让子楚知道自己已经有孕),后来生下一个儿子,就是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吕不韦的投机生意真做绝了,竟把自己的儿子偷偷塞进秦国的王室,以后居然当上秦国的国王。也可以说,秦始皇还在娘胎里就已经成了吕不韦一生中所做的最大的一笔投机生意的回报物,也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特大投机产品。 作为一个投机商人,吕不韦确实神通广大,一本万利,事事成功。可惜他却缺少政治眼光与政治手腕,做事优柔寡断,拖泥带水。他一生的大事业来自的肚皮,可是事业成功之后他却控制不了这个任性的赵姬。赵姬自从登上了的宝座,她的任性妄为就在不断地替吕不韦找麻烦。吕不韦虽掌大权,但是对于和太后私通一事,还是有所顾忌。他自己是卫国人,太后是赵国人,这样胡作非为,容易引起秦国群臣的敌视,一旦引起冲突,会有不测之祸。他自己相府中美女如云,也很想摆脱太后的纠缠,所以就物色了一个美男子,假扮成,送入宫中服侍太后。以后太后竟和此人生下了两个儿子(也就是同母异父的弟弟),真是胆大包天。网络配图 嫪毐这个假太监如有,知道自己不过是个男妓,其职责仅仅是陪太后睡觉,不要多管闲事,也许还可以相安一时;可他偏不知趣,以为能和太后睡觉,就成了太上皇,想要干政,还想夺权。据《秦始皇本纪》记载:“长信侯毐作乱而觉,矫王御玺及太后玺以发县卒及卫卒,官骑、戎翟君公,舍人,将欲攻蕲年宫为乱。”这样一来,积压多年的矛盾一旦爆发,那就只有喋血京城,大家以兵戎相见了。本来宫廷中的丑事,大家能不管就不管,秦国的群臣已经算是够容忍的了。这时候既然闹到公开叛乱,秦国群臣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不能不奋起镇压。双方激战的结果,是嫪毐败死,遭到族诛。大家追究责任,不能不追到吕不韦的头上,于是他被罢官。 在吕不韦受牵连而罢相之时,嬴政的身后一直有两股势力在明争暗斗。一股是秦国本土的百官,他们知道是一批外来的政客在秦国掌了权,才造成了这次大乱。为了维护秦国的利益,他们力主驱逐外来的客卿,嬴政下,就反映了他们的意愿。另一股势力是吕不韦的宾客,各国人都有,长期以吕不韦为核心,在秦国把持大权。吕不韦虽然罢相,他们潜在的势力仍然不小,绝不甘心从此退出政治舞台。因此以为代表,向嬴政上《谏逐客书》,请求收回成命,力图保住他们的阵地。网络配图从表面上看,是嬴政主意不定,一时要逐客,一时又收回成命。好像之所以收回成命,是因为李斯的文章写得好;如果文章写得不好,就不会收回成命了。于是《谏逐客书》就成了传诵千古的名篇。其实事情绝非如此简单,如果忽视两派政治势力的长期斗争,把逐客与收回成命只看成嬴政与李斯个人之间产生的一个偶然事件,那就把问题看得太肤浅了。 经过一年多的斗争,两股势力终于取得妥协,以嬴政亲政摆脱吕不韦的控制为前提,凡是没有参与叛乱的客卿可以留任,不加驱逐,大家共同效忠秦国。可是吕不韦久掌大权,,要想清除其势力并非易事。在秦国群臣的支持下,嬴政处理吕不韦分为三步走,一是免官、罢相;二是贬谪,迁于蜀地;三是逼令自尽。走完这三个过程,前后用了三年时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