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虞姬身上有些什么争议?关于虞姬的故事有哪些?

时间:2025-02-18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身上有些什么争议?关于虞姬的故事有哪些?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虞姬也算是一位历史名人,因为的关系,让虞姬的故事也广为流传。

不过正史中,对于虞姬的记载却是出奇的少,《·项羽本纪》中介绍虞姬只有短短五个字“有美人名虞。

”虞姬的本名、生日、出生地还有她最后的结局全部没有记载。

也就是说,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虞姬基本都是杜撰出来的。

真正的虞姬是个怎样的人我们一概不知,所以对于虞姬这个人物的争议也是从来没有消停过。

相信你一定看过由导演陈凯歌执导的《霸王别姬》,这部脍炙人口、改编自作家李碧华的同名小说的电影曾荣获多部国际奖项,多少观影者深深受之憾动且牵洒出了热泪。

其中的戏中戏,也就是电影中,由张国荣与张丰毅饰演的程蝶衣与段小楼演出的京戏《霸王别姬》,实际上是艺术戏曲大师梅兰芳的经典名剧之一。

这出京剧的主角为项羽的爱妾虞姬,故事内容讲述的是项羽被敌军围困于垓下,悲愤苦涩地唱出《垓下歌》,虞姬体会其心情,随后自刎殉情。

项羽及与敌军苦战后,突围不成而自刎于江东。

如今虽不见当年重瞳的西楚霸王,史实上的霸业,却构织了项羽的豪情万千。

自古以来,英雄身旁总有美人相伴。

总伴随于霸王身边的虞姬,相传容貌倾城,擅舞剑。

耀千古的,正是西楚霸王与虞姬之间,那段荡气回肠、撼人难忘的诀别悲歌。

可惜的是,关于两人的相识、相随,却无详细记载。

后世仅能仰赖流传的诗词歌赋,描摹、想像他们珍贵的吉光片羽。

幸有今人于影视上的诠释,得以令霸王项羽的豪壮气概及绝色虞姬的忠贞形象,益发鲜明。

后人的歌咏与后世的演绎,在在都令史籍里头,那极为单薄、扁平的虞姬,丰润了许多,具亮眼的艺术形象。

论者王立群表示: 虞姬的艺术形象最早现于戏曲。

可是她一直是道德符号,缺乏完整的艺术形象。

京剧《霸王别姬》才令虞姬彻底成为情感实体,成就舞台上的美丽形象。

悲壮哀戚的《垓下歌》与《和项羽垓下歌》 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遭到汉军及诸侯重重兵围。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大惊曰: 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当项王夜起,不禁悲歌感慨: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歌数阕,和之。

项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陪伴霸王于旁的虞姬,亦随之而歌。

据《史记正义·卷七》记载:春秋云: 歌曰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

多么悲壮无奈的《垓下歌》啊!多么伤心深情的《和项羽垓下歌》啊!然而,这首名垂千史的《和项羽垓下歌》却存在争议。

古籍上仅只寥寥几笔的虞姬,亦存争议。

身世不详的虞姬,较明确示人的是,她为秦末虞地人,名虞或,世称虞美人。

而关于虞姬是否自刎、埋在何处等论点,当然也同样受到争议。

虞姬的 和歌 与 自刎 ,备受争议 两部重要史著,汉初陆贾的《楚汉春秋》与的《史记》都提及虞姬。

而《史记正义·卷七》记载的《和项羽垓下歌》,是张守节从《楚汉春秋》引述而来的。

不过,其实和歌存在着真伪的问题。

论者唐宝民表示,这首和歌与秦汉时期的诗歌风格不符。

除此之外,参考《楚汉春秋》的司马迁,为什么没有引用这首和歌呢?这其中必有缘故,值得再探。

司马迁不仅没有在《史记》记载《和项羽垓下歌》,亦没有记载虞姬自刎。

论者唐宝民表示,司马迁没有提及的原因,可能是《楚汉春秋》中并没有提及虞姬自刎,或是《楚汉春秋》虽然记述了此事,但是司马迁认为有违史实而不采用。

距离楚汉时代较近的陆贾若没有撰写,那么较有可能的推论就是虞姬没有自杀。

虞姬的埋身处,备受争议 有些古籍记载了虞姬身埋之地,例如,《方舆胜览》有载: 虞姬家庄定远县南,今宿州亦有墓,相传灵壁葬其身。

《太平寰宇记》有载: 虞姬墓在定远县南六十里,高六丈,即项羽败,杀姬葬此。

《正觉楼丛书·括地志》有载: 虞姬墓在濠州定远县东六十里。

长老传云项羽美人冢也。

虽然文献有记载,但随着后世研究的深入,虞姬的埋葬地,亦引争议。

据《图说十五年》表示,有人认为虞姬自刎后,被埋于离垓下不远的安徽灵璧县;有人认为是被埋于安徽省肥东县石塘镇的西黄村;有人认为,虞姬的头身分别被埋在不同之处。

尸身埋在灵璧县,头被埋在定远县二龙乡。

只是持第三种说法的学者,无法道明虞姬的头为何被砍下,埋于定远县。

因而,此说法不足采信。

不负霸王:文艺形象令虞姬名声永流传 虞姬之名,之所以光耀万千,不在于她的姿色与舞艺,主因在于她对霸王不离不弃的忠贞爱情。

因此,促使诸多文人纷纷写下专属虞姬的文学篇赋。

例如,于《虞姬墓》道: 帐下佳人拭泪痕,门前壮士气如云,仓黄不负君王意,只有虞姬与郑君。

元代的散曲家亦于《卖花声 怀古》中道: 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

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读书人一声长叹。

何浦于《虞美人》道: 遗恨江东应未消,芳魂零乱任风飘。

八千子弟同归汉,不负君恩是楚腰(虞姬)。

亦透过的文笔,写下《虞姬》一诗,传达出对于虞姬的怜惜: 虞姬肠断乌骓夜啸风,虞兮幽恨对重瞳;黥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 清代袁枚亦于《过虞沟游虞姬庙》中道: 为欠虞姬一首诗,白头重到古灵祠,三军已散佳人在,六国空亡烈女谁?死竟成神重桑梓,魂犹舞草湿,座旁合塑乌骓像,好访君王月下骑。

此外,据说宋词词牌《虞美人》,即是从虞姬之名得来。

除了对虞姬本身的推崇之外,从虞姬墓上长出艳如血的花儿,亦因为仿似美人翩然起舞,而被喻为 虞美人草 。

当然,文学里头亦有关于虞美人草的记载。

宋代许彦国于《庙》中言: 千载兴亡莫浪愁,汉家功业亦荒丘。

空余原上虞姬草,舞尽春风未肯休。

冯梦龙于《情史·情贞类》的〈美人虞〉一文中,记载了项羽与虞姬的诗歌,还阐述虞姬对于项羽的忠诚: 妾闻忠巨不二君,贞妇不二夫。

请先君死。

此外,更于描写了 姬死处,生草能舞,人呼为 虞美人草 。

虽然虞姬在史实文献上仅为稀少的呈现,但是透过诸篇诗词歌赋、《东西汉演义》等文学作品的传颂,以及轰动名响的京剧《霸王别姬》及相关影视的演出,都一再为这位扁平人物添加丰富的心魂。

虽然距离历史已远,却让今人从动人的爱情故事中,觅得感动,获得满足。

好了,今天我们的故事就说完了,欢迎关注我们下次发布的文章。

您也可以留言来说您想听的故事,想了解的历史,我们尽量满足您的要求,讲给您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上总有些帝王不喜欢传位给儿子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中国的福尔摩斯狄仁杰身上有什么闪光点

他是蜚声海内外的“中国福尔摩斯”,但在史籍中,他是知人善任、能力超群的政治家;他帮驾驭帝国航船躲过多处险滩,却在临终前预谋政变将大周带回大唐;他品德高尚但手段灵活多变,最终在实现人生目标的同时得以保全自身。 情商高 狄仁杰一生一身正气,为官清廉且勇气十足,他的都是为了顾全集体或者国家利益。 年轻时狄仁杰就显示出了很高的情商。他很孝顺,有一次去并州当官,登上太行山,看到南边有一朵白云,于是:“吾亲所居,在此云下。”(我的尊亲就住在这朵白云下面啊!)于是悲泣,站了许久,一直等云朵远去才重新上路。这种大孝子在很受人器重的。古人认为人生舞台无非是家庭、朝廷,对家庭要讲究孝,对朝廷要讲究忠,除此之外一切都是浮云。以后人们教育孩子,就经常讲狄仁杰这个故事,叫做“白云望亲”。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不仅对自己的长辈孝顺,对别的老人他也孝顺,这就是儒家常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对待别的老人要像对待自己的长辈一样,那时候也没“碰瓷”这一说,所以看到别人家的老人倒地还是有人敢扶的。在并州,狄仁杰有个同事叫郑崇质,家里老母多病,郑崇质又接到命令,要求他出使国外,那时出使国外可不是美差,走一趟短的要数月,长则好几年,而且路途充满艰险,什么事都有,死人也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当时政府专门有规定,什么级别的使臣出使国外死了享受什么级别的抚恤,可见这差事实在不好干。 图片来源于网络 狄仁杰为人仗义 所以碰到出国这种事,常有人推诿,但是狄仁杰仗义,他对同事说:“太夫人有危疾,而公远使,岂可贻亲万里之忧!”(你家老母有病,怎么能让她对万里之外的儿子怀有忧愁!)因此狄仁杰提出代替郑崇质出使,郑崇质的感动可想而知。而且受到感动的还不止他一个,当时狄仁杰的上司蔺仁基正与司马李孝廉闹矛盾,听说此事后主动对李孝廉说:“吾等岂独无愧耶?”(我们两个听说这事难道不羞愧吗?)于是两人竟然由此和好了。这就叫榜样的力量。一个单位团结一致很困难,因此要立榜样树典型。 狄仁杰到哪里任职,都能为民做主,走的时候老百感恩戴德,给他建立德政碑甚至生祠。 图片来源于网络 狄仁杰以大局为重 狄仁杰一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切行为都以大局为重。有一次武则天曾经在他面前回忆往事,说:“以前曾有人诬告过你,你想知道他的名字吗?”狄仁杰的回答是:“他告我,我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无碍大局。您告诉我他的姓名,则不利于同僚的友爱团结。请求您还是别说了。”武则天听了后大为感叹。 正因为一身正气,所以历代对狄仁杰评价极高。刚才说了,同样一件事———比如奉劝武则天立李家人为太子,不立武家人为太子———有的人被历代历史学家们批评是借机给自己谋求长远利益,而狄仁杰,则被认为是为苍生社稷谋福利。这就是行为端正带来的善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