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词坛文豪辛弃疾,曾在5万敌军中活捉叛徒

时间:2025-02-19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公元1162年,一名只有22岁的年轻人,率领50悄然潜入拥有5万士兵的金国军营,活捉叛徒张定国,然后直奔南廷。

当时的与处于对峙状态,而且一直宋弱金强。

当这位年轻人把叛徒扔在朝堂时,南宋举国士气为之一振,就连宋高宗也不禁对此大声赞叹。

“壮声英慨,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稼轩记》 这位年轻人,正是人们所熟知的宋词代表人物——辛弃疾。

在词坛上,他与北宋的齐名,两人并称“苏辛”。

在常人的心目中,无论词人还是诗人,都是文人。

那么,到底是哪里来的自信和勇气,让一介文人辛弃疾做出如此英勇的事情? 其实,作词写文只是辛弃疾的“余事”(业余爱好),他真正的理想是成为一个领兵打仗、抗击金军、收复大宋山河的“气吞万里如虎”的大将军。

可惜,辛弃疾开局的精彩,却未能延续到最后。

他的一生传奇而跌宕,曾身居高位,也曾多次被撤职。

在文学方面,由于词作的瑰丽无比,他被后人称为“词坛”。

这是荣耀,也是辛弃疾的终身遗恨。

生逢乱世,自小深藏凌云壮志 公元1140年,辛弃疾出生于山东济南府的历城县。

此时的山东是被金国占领的沦陷地。

在这里,宋朝子民并没有真正驯服于金人的统治,抗金起义时有发生。

就是在这种环境下,辛弃疾渐渐长大。

他的祖父辛赞,虽被任命为金朝的开封知府,却“”,终生致力于收集金国情报。

他等待着与南宋里应外合、抗击金军的机会。

辛赞不但自己周游各地,观察金国辖区的城市重镇、山川河流,而且还常常带着辛弃疾一起去。

在这种耳提面命的爱国教育之下,辛弃疾自小就懂得情报搜集的重要性,以及时刻谨记自己宋朝子民的身份。

他继承了祖父的遗志,一心想着收复大山。

1161年,22岁的辛弃疾利用家财组织了一支2000人的义军,投奔当时在金国占领区由耿京带领的抗金义军集团,当了一个“上马击贼,下马草檄”的军中书记。

当时,金帝完颜亮正率60万大军攻击南宋。

耿京派辛弃疾等几个人去南宋与朝廷建立联系。

但当辛弃疾他们回程的时候,却惊闻叛徒张定国杀害了耿京的消息。

愤怒莫名的辛弃疾马上招募了50骑兵。

他们用棉布包好马脚,自己嘴里咬着木条,穿上金兵盔甲,趁着夜色悄然潜入拥有5万金军的营寨。

辛弃疾让人告诉正在与金国将领畅饮的张定国,外面有人找他。

当张定国醉醺醺走出来,还没看清楚来人时,辛弃疾已将他一手提上马背,迅速窜出金军大营,直奔南宋。

自此,辛弃疾就终生留在南宋的土地上。

但是,由于南宋朝廷内从未停止对金国是“战”还是“和”的争执,勇猛的辛弃疾一时也得不到重用。

他先后担当过很多文职工作,等到继位,辛弃疾才有了参与论兵的机遇。

宦海浮沉,只为等待领兵作战的机会 宋孝宗是宋高宗的养子,他希望自己当一个有所作为的皇帝,因此南宋朝廷“主战”声音越来越大。

人微言轻的辛弃疾根据自己对金国的了解,用心写出军事论文《美芹十论》上呈宋孝宗。

他认为,“战”是肯定的,但金国依然兵力强盛,不能硬攻,需要等待它内部分化的机会。

宋孝宗对辛弃疾反对自己马上出兵这一点,感到不满。

于是,宋孝宗没有采用辛弃疾的抗金策略,也没有重用他。

对此,辛弃疾的词《鹧鸪天》表达了满心无奈: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 (我那费尽心思所写的抗击金军的策略,只能拿去给东边的人家,换回一本学习种树的书。

) 转机出现在1175年,南宋多个地区出现“茶寇”(茶商负担不起重税,干脆不交,并组织武装力量自我保护)。

对此,朝廷官兵多月来也没有平定。

于是,朝廷派辛弃疾前往。

没能用在对外战场的兵法韬略,被辛弃疾用在平定内乱之上。

三个月不到,他便肃清茶寇。

宋孝宗奖励他当了湖南安抚使(掌握湖南军政大权的一把手),并批准了他建立“飞虎军”的申请,辛弃疾的仕途迎来曙光。

对此,辛弃疾的词《青玉案·元夕》能表达他当时的心情: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同时,辛弃疾向宋孝宗上奏一份《论盗贼劄子》,表达了对宋孝宗知遇之恩的感激,决心大干一场: “臣孤危一身久矣,荷陛下保全。

事有可为,杀身不顾。

” (我一个人常常徘徊在危险当中,如今承蒙皇上看重。

我一定做出成就报答皇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但是,当他自筹军费辛辛苦苦建立起一支震慑一方的军队时,却被监察御史王蔺弹劾,说他建军期间贪污、摊派军费。

辛弃疾有冤难诉。

朝廷无法给他划拨军费,他只能四方活动筹集军费,这成了贪污罪状。

宋孝宗心知朝廷没有给予辛弃疾在军费上的支持,但面对一笔糊涂账,亲手提拔辛弃疾的宋孝宗,也亲手把辛弃疾推出官场,撤销他一切职务。

就这样,辛弃疾在1181年第一次中断仕途。

但无论何时何地,他念念不忘的,依然是他的将军梦。

当他看到满山的松树,松树是等待他检阅的精兵: “检校长身十万松。

”——《沁园春》 当他看到红花,花儿也化身女兵: “对花何似,似吴宫初教,翠围红阵。

”——《念奴娇》 (辛弃疾觉得眼前的红花,就像战国时期的给吴王训练的女兵那样。

) 甚至当他为朋友祝寿,也忍不住感慨一番报国情怀: “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水龙吟》 (等到我为国家收复山河之后,一定再好好为先生祝寿!) 这痴痴等待,一等就是十年。

几起几落,壮志不酬,谁揾英雄泪? 1191年冬天,宋孝宗的继任人,重新起用辛弃疾。

此后三年间,辛弃疾先后担任过福建提点刑狱(省一级司法长官)、代理福建安抚使、福建安抚使,中间也曾被召回临安当了半年京官。

然而,耿直性子的辛弃疾得罪不少人。

为了做成一件事,他有时会不拘小节、不管规则或者潜规则。

于是,从1194年到1196年,他又遭到了别人的四次弹劾,罪名还是贪。

每一次被弹劾,辛弃疾就被降一次职。

后来降无可降,他再一次被撤销所有职务。

这一撤职,又过了8年。

期间,辛弃疾总是梦到训练士兵的场景。

他所有的悲愤与无奈,都融在词里,一首《破阵子》,写出他深重的愁绪: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 辛弃疾深感自己年华已逝,但仍。

1203年,他又突然收到朝廷任命——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不久又调为镇江知府。

这是南宋第四位皇帝对他的起用。

辛弃疾同往常一样,不介意官阶高低,只要能重返仕途,就是在追逐梦想的路上。

64岁的他,依然满腔热情: “凭谁问,老矣,尚能饭否。

”——《永遇乐》 (还有谁会问,廉颇这么老了,饭量还好吗?别人不问,我自己得问。

) 但是,尽管辛弃疾很想实现收复山河的梦想,他也从未忘记过搜集情报的重要性。

重新出仕以来,他一直在做这件事。

辛弃疾认为,现阶段金国兵力依然强盛。

他知道宋宁宗有心北伐攻打金国,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在不知敌情的状态下贸然出兵,只会遭遇失败。

当辛弃疾把自己的意见上呈朝廷,急功近利的宋宁宗没有理会他,甚至把他调到后勤位置。

也就是说,不让他参与北伐。

既然辛弃疾不受皇帝待见,攻击他的人又出招了。

1205年,辛弃疾第三次被撤职。

翻来覆去的折磨,让年逾花甲的他愁闷至极。

不久,辛弃疾便卧病不起。

讽刺的是,由于没有听从辛弃疾的建议,战场上的宋军屡屡战败。

朝廷又想到要请辛弃疾出山。

这一次他被任命为“枢密院都承旨”,这是南宋最高军事机关掌握军权的重要职位。

但是,处于弥留之际的辛弃疾已经无法接旨。

1207年9月,他不甘心地带着满腔未酬的壮志,离开了人世,终年68岁。

辛弃疾终其一生,都想当一个带兵上场杀敌的将军。

但是,他在南宋四十多年都没有实现这个愿望。

而偏偏他写词的业余爱好,将他的万丈豪情与磅礴大气表达得淋漓尽致,以至于后人尊称他为“词坛飞将军”。

这到底是遗憾?遗憾?还是遗憾呢? 在1174年,辛弃疾曾写过一首《水龙吟》,其中最后几句或许可以表达他人生最后的心绪: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

树犹如此,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心这风雨飘荡中的国家,树也已经长得这么大了,叫谁去请那些披红着绿的歌女,来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泪!) 只是,辛弃疾一生慨慷豪情,心系家国,他断断不愿意我们想象他流泪的样子。

那么就让我们以他《贺新郎》中的词句怀念他吧: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我觉得青山多么漂亮妩媚,想来青山也是这样看我的!) 没错,我们不会忘记,这位词坛大文豪,曾是沙场上最英姿飒爽、果敢决断的俊美郎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密:大文豪欧阳修为什么会鄙视大清官包青天?

在连续参倒了张尧佐、张方平、宋祁之后,以枢密院直学士的身份代理三司使一职。不知道出于何意,发布这样一个任命。总之,任命一出,朝中哗然,其中反对声音最大的是文坛的领袖人物——。 欧阳修三十岁出头就曾经参与“庆历新政”而成为朝中新锐,虽然之后被贬,却因其为政为文的出色表现而获得士大夫和天下文人的共同尊敬,“之意不在酒”更是千古流传的名句。此时的欧阳修担任翰林学士,跟随左右,负责起草诏令,风头正健,前途远大。本来,六十多岁的老包拯当然不应该畏惧四十来岁的欧阳修。有道是“,无欲则刚”,俗话又说“平生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可老包拯却因为欧阳修的几句议论,而闭门不出,不敢去担任“三司使”一职。为什么? 欧阳修如此评价包拯:“拯所谓牵牛蹊田而夺之牛,罚已重矣,又贪其富,不亦甚乎?”前半句说,牵牛的人牵着牛踩了人家的田,却被人家把牛也抢走了。牛踩了田,确实有罪过,可是你把牛都抢走,这个罪过实际更大啊。 看得出欧阳修对几位三司使被罢免,是心有不满,以为量刑过重。后半句说,不但如此,你包拯还贪恋这个三司使的富贵,这不是太过分了吗? 欧阳修的一番言论,确实有杀伤力。为什么呢? 因为欧阳修的立论基础和包拯一样,是建立在中国儒家的道德仁义之上。一是,儒家讲究修身,但更注重恕道。即便是几位官员在修身品行上有过错,可是罢官却有违恕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包拯却毫不宽容,对他人的错误一棍子打死。更重要的是,在罢免了前几位三司使之后,自己却接任此职,于是便有了私心。任谁看包拯此举,都会认为包拯是为了自己担任三司使,而抨击前任官员。于是一向公正严明的包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自己了。 可是,一向以刚毅著称的包拯是不会屈服与舆论的,不久就正式出任三司使。所谓“积毁销骨,众口铄金”的道德舆论,有时候是一把杀人刀子,。可有时候却只是一只纸老虎,小拇指一捅就破。在任命之初,大家还有些议论,可过了几天的新鲜劲,中国人就会关注新的热闹了。加上包拯自己到任之后废除掉三司使的一些弊政,为官继续秉持公平公正的风格,人们的议论也就渐渐小了。 不过,这件事情对包拯还是留下了很大的阴影,甚至对从政也失去了信心。他担任三司使没几天,皇帝就重新任命他为枢密副使,估计仁宗皇帝考虑到老包拯的难处吧。可是包拯一再推辞,拒绝出仕。几天之后仁宗再次改任包拯为礼部侍郎,可包拯以身体老迈为由依旧不接受。不久之后,这位一生号称公正的包拯就去世了。 这位一生刚毅,从无私念的包拯,在晚年却因“”之讥而晚节不保,实在是一件憾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韩愈:四考进士,最后成为一代文豪

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韩愈作为之一,他的文学水平自然是不用说的,但他的才干远远不止这个。 01.为官之路 韩愈的童年并不顺遂,在他三岁的时候,双亲去世,被哥哥拉扯大,后来哥哥去世,又跟随嫂嫂一起长大,也是这样,在学习方面很是努力。 他是有才华的,这一点他自己也很确信,甚至带有一点傲气。 时期,很流行被高位的人举荐,很多人不顺,都会写自荐信,正因为要靠关系,很多人写的时候都十分卑微,但韩愈没有,在他的观念里,两者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 虽然会写自荐信,但科举这条路并没有放弃。 科举考试一共考了四次,也是最后一次才中。考完之后,按照当时的规定,并不能去直接做官,还要再考一次。 这时候的他,不幸的是,第二次考试没有考中。 即便自认为是天选之人,韩愈依旧要面对现实,毕竟凡人还是要吃饭的,最后无奈选择去地方做。 02.军事谋略 韩愈的才干不仅仅体现在文学创作跟政治上,军事上的谋略也十分优秀。 中唐时期,没有大的战乱,小的造反倒是常见。 当时经过,中央集权受到挑战,各地有实力的将领,私心上想自立为王,潘镇割据的局面扰乱了唐朝安稳。 中央跟地方的对抗比盛唐时期来得多,而韩愈在那个时候被任命为行军司马,负责给将军出主意。 这一点韩愈做的很好,不仅有效的指挥作战,安抚那些造反的一方,也让人心服口服。 03.过于耿直的下场 唐朝时期,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十分信仰。 也正因为这样,对待佛教相关的事情,都十分宽待,例如僧人不用纳税。 放在盛唐时期自然没有什么,但到了中唐,佛寺有很多,僧人也多,劳动力跟占地面积都损耗不少。 而恰巧那个时期,皇帝准备在宫中供奉舍利,图一个好的运势。 韩愈看到了其中的厉害关系,认为皇帝再继续这样过于相信这些,民间的寺庙会更多,所以坚决反对皇帝这样的做法。 最后,上书给皇帝称:历代不信佛的君主都能活得久。 皇帝看到之后,十分气愤,即便欣赏韩愈,但也受不了如此的讽刺,就把他流放到边远地区做官。 韩愈的一生,艰辛坎坷,但无论是在文学上,还是在政治上,都有着一番很大的作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