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一首壮词,字字血泪,句句断肠,可悲可叹

时间:2025-03-1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词人,字幼安,号稼轩。

豪放派词人、将领。

有“词中之龙”的美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

著有《美芹十论》、《九议》,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

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辛弃疾晚年家中闲居。

一个老英雄,由于朝廷对外坚持投降政策,只落得投闲置散,避世隐居,心情的矛盾苦闷当然可以想见。

忽然有人在他跟前慷慨激昂地大谈功名事业,这位老英雄禁不住又慨叹又有点好笑,一挥而就,写下了这首字字血泪,句句断肠的《鹧鸪天》。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

换得东家种树书。

想起我年轻的时候带着一万多的士兵、精锐的骑兵们渡过长江时。

金人的士兵晚上在准备着箭袋,而我们汉人的军队一大早向敌人射去名叫金仆姑的箭。

追忆着往事,感叹如今的自己,春风也不能把我的白胡子染成黑色了。

我看都把那长达几万字能平定金人的策略,拿去跟东边的人家换换种树的书吧。

英雄已矣,青山依旧,可悲可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南宋权臣贾似道凭什么出将入相?只因他有个好父亲!

权臣凭什么出将入相?只因他有个好父亲!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俗话说“英雄儿好汉”,但现实却经常出现“老子英雄儿混蛋”的情况。众所周知,贾似道是南宋末期的著名权臣,他执政期间,昏招频出,无力阻挡的攻势,最终导致南宋王朝走向灭亡。然而许多人不知道,其实贾似道的父亲是一位的英雄人物,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贾似道的父亲名叫贾涉,字济川,是天台县人。贾涉家没有显赫的家世,他的父亲贾伟担任过低级官职,但勇于任事,因此得罪了长官,结果郁郁而终。贾涉自幼“好读古书,慷慨有大志”。父亲死后,贾涉为父申冤,“不避寒暑,泣诉十年,至伏书阙下”。后来因为父亲的缘故,贾涉进入官场。 贾涉先后担任高邮尉、万安丞、宝应令等职务,后因母亲去世,去职回家守制。1217年,因南宋拒绝缴纳岁币,金国对南宋宣战,调集军队大举南下,自此宋金战争再度爆发。此时的贾涉被朝廷起复,重新担任宝应令。之后,贾涉又先后出任“真州,改大理司直、知盱眙军”。 此时山东处于金国的统治之下,因受到压迫,当地百姓纷纷起兵,出现了不少民间抗金武装,比如说以杨友、刘全、李全为首的山东红袄军,以石珪为首的涟水义军,以葛平、杨德广为首的山阳义军。贾涉上书,要求招抚那些山东义军,安置在淮北,利用他们来抵挡北方的威胁。 南宋朝廷采纳了贾涉的意见,任命他为淮东提点刑狱兼楚州节制本路京东忠义人兵。贾涉到任后,“德广等郊迎,伏地请死,誓以自新”,招抚了各路义军,组成了山东“忠义军”。与此同时,贾涉还对忠义军进行整顿,为朝廷节省了大量军费,还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之后,金国大将仆散万忠、卢国瑞统兵10万大举进犯江淮地区。贾涉调兵遣将,部署诸将采取军事行动,结果大破金军,“时金人环百余砦,攻具甫毕,珪等解其围,李全挟仆散万忠以归”。此后,“金人不救窥淮东者六七年”。贾涉还采取了攻势,指挥各路忠义军向山东进军,“自是恩、博、景、德至邢、洺十余州相继请降”。 1221年,金国又派出十余万大军进攻南宋淮西地区,当地守将抵挡不住,向朝廷告急。贾涉,派军援助,他斩杀了临阵逃脱的将领徐晖,“诸将畏惧,无不用命,淮西之势大振”。1223年,贾涉身患重病,向朝廷辞职,但就在此时,金兵再度来袭。贾涉带病投入战斗,再度击退金兵。 在返回临安的途中,贾涉走到了人生的终点,死于余杭黄鹤山,“宁宗大恸,赠贾涉龙图阁学士、光禄大夫”。后来贾涉的女儿被选入宫中,成为的爱妃,而贾涉的儿子贾似道,靠着父亲功绩、姐姐的关系,出将入相,成为南宋权臣。由于贾似道的关系,贾涉的功绩往往被后世埋没。但是贾涉确实是南宋后期的一代名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南宋北伐名将张浚:宋高宗一生最为痛恨的人

尽管宋高宗也迫切希望收复失地,但在此过程中一些只可意会、的隐忧却让他耿耿不寐,徘徊不前。网络配图 一方面,北伐一旦开始,必是集全国人力、物力、财力、军力,胜算多少,他心中没底;另一方面,草创,根基未稳,一些战争中壮大的武夫势力日渐抬头,各自为政,纷纷自称张家军()、刘家军()、韩家军()、()等等。 远有老祖宗陈桥兵变的先例,后有他亲身经历的“苗刘兵变”,他对军阀、藩镇势力不断坐大简直惧如猛虎,只要有机会,必定快速剪除。 宋高宗自登基之日起,便一直在主战与主和之间犹豫不决,这从他任命宰相的人选中,也可看出端倪。当他倾向于北伐,主战的张浚任相;一旦因情况有变而犹豫,稍稍保守的赵鼎任相;如果他倾向于向金求和,主和的就出任宰相。所以,张浚的去留与升降,是与宋高宗的政策指向密切相关的。 最终推动宋高宗彻底主和这一“多米诺骨牌效应”的第一张骨牌,就是发生在绍兴七年(1137年)的“淮西兵变”。网络配图 在与伪齐对垒的过程中,由于兵骄日盛,张浚便与宋高宗商量整编军队,以免尾大不掉。在宋高宗的安排下,这年三月,张浚解去了刘光世的淮西军军权,将淮西军收为自己的都督府,以都督府参谋、兵部尚书吕祉去节制和统率。 同时,以刘光世的部将王德为都统制,郦琼为副都统制。郦琼出身流寇,与王德积隙很深,而吕祉又是,难以服众,这种安排为兵变埋下了伏笔。不久,张浚意识到这样安排欠妥,打算召回郦琼,夺其兵权,谁知消息走漏,被郦琼得知。郦琼于当年八月发动兵变,杀死吕祉,迫使4万多淮西军投降当时还未被金废除的刘豫,史称“淮西兵变”。 兵变消息传来,举国震惊,张浚一时成为众矢之的,随即被罢相,以秘书少监分司西京。当时,南宋总兵力才20余万,“淮西兵变”使南宋失去了一支关键力量,敌长我消,北伐更加难以提上议事日程了。网络配图 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高宗解除了韩世忠、岳飞等将领的兵权,制造了岳飞冤狱,取得了与金和谈的资格,随后杀掉岳飞,正式与金签订“”。在满足了金国杀害抗金英雄、向金称臣、割地、赔款等诸多屈辱条件之后,南宋得到了所谓的“和平”。自此,宋高宗任用秦桧为独相近20年,一直执行屈辱的乞和政策。“绍兴和议”之后,张浚一步一步逐渐成了宋高宗的“眼中钉”。宋高宗把他谪贬到湖南、广东等地,前后放逐达20余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