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南宋大臣虞允文:一场战争让南宋多活了100多年

时间:2025-02-2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有三千桂子,十里荷花... 记得高中语文课,语文老师给我们讲解的《望海潮》时说:几百年前,有一个金国也读了这首词,看了以后,欣喜不已,更加坚定了要带兵南下、一统天下的决心......以后,宋金已经多年未战,双方呈现南北对峙的局面,绍兴三十一年,金国的皇帝是完颜亮,是。

完颜亮通过政变上台,继位后屠杀宗室,迁都中都,有南侵之志。

网络配图 一日,南宋宫廷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原来是在庆祝宋高宗54岁的生日,赵构与群臣宴饮正酣,突然有人来报:金国皇帝派人给大宋皇帝贺寿来了,使者已到宫外。

一听是金国的使者,赵构可不敢怠慢,那可是爷啊!连忙在紫宸殿召见。

没想到这次金国使者比以前还要嚣张,还要傲慢,一进殿,,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把宋高宗劈头盖脸的骂了一顿,宋高宗一边听,心里默默提醒自己:忍住、忍住。

看到赵构没什么过激的反应,金使又爆料出了一个猛料:“赵桓已经死了!”话音刚落,宋高宗迅速站了起来,径直往后殿走去。

见状,群臣议论纷纷,都纳闷:这皇上怎么了?不知道,派人去看看吧。

一瞧,赵构躲在一个无人的角落。

大哥总算死了,自己的皇位终于高枕无忧。

这一天等的实在太久太久。

即位三十四年来,赵桓这个名字就像把利剑悬在赵构头上。

20年前,带领在朱仙镇取得大捷,士气正盛,打算收复汴京,克复中原。

也已,决心撤退。

赵构闻讯,乱了手脚,连忙令等策应部队撤回,使岳家军沦为孤军,并连下十几道金牌让岳飞撤退。

大业将成,为什么要破坏北伐?不就是害怕仗打赢了以后,金人放回来抢他的皇位嘛?为什么杀岳飞,因为赵构认为岳飞太不懂事了,没有明白应该是为那个俘虏打仗还是为当今圣上打仗,整天嚷嚷着要迎回二圣,真迎回来了赵构不就要靠边站了嘛。

还是看破了迷局,不顾身后骂名,主动參岳飞一本,要求处死岳飞,帮高宗顶着千古骂名。

只要大哥一日不死,赵构心里难安。

如今好消息传来了,赵构能不喜极而泣吗? 完颜亮原来指望赵构被骂了以后,一怒之下,把自己派去的使者杀掉。

这样就有出兵的借口了,诶,可怜的炮灰。

只是这赵构非但没怒,还特别高兴,当然是在内心里,表面上还是要装一下悲痛的忽悠人的。

见计策不灵,也不多管了,一定要发兵。

完颜亮决定御驾亲征,率领60万大军南下,一来是为了完成祖宗未竟的事业,使自己名垂青史;二来是可以得到宋高宗的贵妃娘娘,完颜亮早就听说刘贵妃,对她垂涎不已,出兵前特地让人准备了新枕头、新被褥,意淫着一打下临安就和刘贵妃同床共枕。

经过商量,完颜亮决定从传统的上中下三路同时出击,上路攻打巴蜀,中路进攻襄樊,下路直取淮西,后来又派了一只水军南下,直捣南宋的政治中心临安。

战端一开,金兵的上路和中路都吃了败仗,水军更不是宋军的对手,要是比打猎人可能玩不过你,但要比造船......宋朝人说自己是世界第二,没人敢说是世界第一。

如果和英雄联盟类比的话,金兵上路中路一座塔都没推掉,直接被虐了。

完颜亮,在下路打团战,胜了就可以给南宋致命一击,毕竟首都就在不远处。

完颜亮亲自带领的主力在下路,攻取宋归化军、蒋州、信阳军、和州。

金军打过了淮水,驻扎在长江边一个叫采石矶的地方。

宋军负责防御的是刘锜,刘大帅虽然是当世名将,当年曾经在顺昌大破金兵十余万,只是现在已经年过花甲、身染重病,病到什么地步?连走都不能走了,被士兵抬着行军,平日也吃不下什么东西,喝点稀饭聊以度日。

这样的状况怎么能打好仗,所以打了一阵子就退守扬州,金兵饮马长江,随时都可能过去,局势岌岌可危。

网络配图 赵构得知金兵,便紧急召集宰相和各个亲信大臣商量对策,讲来讲去,又想起了几十年前的老办法:遣散百官,逃跑。

群臣没想到赵构的胆量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增长,一点变化都没有,皇上还是这副德行,但完颜亮此行的目的不同了呀,几十年前的金兵只是想在江南抢点东西,抢完就走,这回人家是要统一天下的,不会走了。

江南沦陷,你赵构能去哪混啊!下南洋还是经略台湾啊。

宋高宗勉强决定不跑了。

之后几天在宫里来回踱步,焦急地等待前方战报。

突然探马来报,建康府都统制王权看到金兵来势汹汹,竟然开溜了。

宋高宗听了大惊失色,这还得了!连忙让殿前司选锋军都统制忠去替王权,并派中书舍人前去慰劳将士。

虞允文到前线转了转,心里凉飕飕的,只见王权的败兵、垂头丧气的坐在地上,武器的放着,士兵一点精气神都没有,对前途感到悲观。

在不远的后方,临安城里的达官显贵忙着把家人、财产送往福建、两广。

见状,随从对虞允文说,没希望了,大人,咱们快跑吧,要是金兵打过来,就没机会了。

虞允文的任务只是来劳军,不是督战,而且打输了他也是没责任的。

但考虑良久后,他选择留下,身后毕竟是成年上万的大宋子民啊。

是时王权刚被罢免,没到,军中无主将。

虞允文召集各将开会,豪言道:“朝廷养汝辈三十年,顾不能一战报国?”将军们被其感染,都说愿效死力,但也表达了难处,军中没有带头大哥。

虞允文见将军们斗志昂扬,当即表示我来当老大,带你们飞。

众将表示服从命令听指挥。

对岸,完颜亮正盘算着过江,后方却传来噩耗,东京留守乌禄自立为帝,下诏废掉了他的皇帝之位。

完颜亮闻讯又气又恼,可也无可奈何。

思考再三,为今之计,只有先灭了宋朝,再北反夺回帝位。

于是,完颜亮亲自挥舞令旗,指挥金兵乘船渡江。

可算来了,虞允文也下令开战。

看过电视剧《传》的人都知道:宋朝的战船都是又高又大,好几层的楼船。

相比之下,金人都是老百抢来的渔船,战斗力可以忽略不计。

战争开始后,宋军战船靠庞大的身躯强吃对手,接连撞沉了好多艘,这场面就像球场上,奥尼尔在篮下背打内特罗宾逊。

在宋军的撞击下,金军灰溜溜地退回江北。

次日,完颜亮不甘心再次发起进攻,虞允文令战船停泊于江心,备好强弓劲弩,有了昨天的教训,金兵就不大敢冲了,又败一阵。

打宋军两连败,后院又起了火,完颜亮,五内俱焚,被逼急了以后率领大军前往瓜洲,准备换个地方渡江。

这时主帅李显忠总算到了,虞允文把指挥权转交给他,同时借了一万多军队前往镇江,继续防范金兵。

完颜亮给将领下达死命令:必须拿下,拿不下来全部杀头。

众将领都知道可能躲不过这一劫了,于是半夜悄悄的聚在了一起,商量出路,浙西路都统耶律元津说新帝已经在北方继位,我们没必要在一棵树上吊死,不如宰了完颜亮那个的家伙,向新帝献礼,否则无论如何都是活不过明天的。

说完后,民主表决,全票通过。

凌晨,他们冲进了完颜亮的营帐,事成后,派使者和宋议和。

网络配图 赵构得知金兵内部发生了剧变,心里松了口气,对未来又充满了希望,他亲自来到建康,不理睬金人的求和要求,下令全线反击、收复中原,只是战果并不大。

虞允文进入镇江城,直奔府邸,探望病榻之上的刘锜老将军。

看到虞允文,老将军又是欣喜又是愧疚,喜的是总算把金兵给击败,保住了江山,后生可畏。

愧的是国难当头,挺身而出的不是一个大将而是一介书生,他说:“疾莫问,朝廷养兵三十年,大功乃出书生手,吾辈愧死矣!”虞允文和一样都是儒将,文武双全。

以前我总以为他们打胜仗时很年轻,没想到一查,陆逊40多了,虞允文采石之战53了,只是和、刘琦比更年轻一点。

这一场战争改变了两个国家的命运,也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

金国的皇帝换成了金世宗,世宗皇帝勤于国政、励精图治,开创了“大定盛世”,江湖中人都称其为“小尧舜”。

宋朝方面,经历了这场劫难,赵构算是看透了皇位这个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走。

可从古到今,多少人为此挣的,命丧黄泉,甚至连累九族。

殊不知地位越高,烦恼也越大,很多烦恼还无法解决。

皇帝就像是站在连接两座山顶之独木桥上的人,虽然你位高权重,山下的人都仰慕你、羡慕你,但你也必须小心翼翼,稍有不慎,便会从桥上掉下,,败亡的原因可能是用错了一个人,不经意间得罪了一个人......宋高宗20岁登基,为了皇位什么事都做过,前半生最希望死的人是自己的大哥,如今威胁解除了,反倒觉得皇位这东西索然无味。

55岁那年,他宣布禅位给皇太子,自己搬出去颐养天年。

虞允文立有大功,使江南百姓免遭涂炭,让南宋晚灭亡了100多年,可谓一夜成名,朝野上下一致为他点赞,虞允文本人也获得重用,孝宗时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兼知枢密院事,已经是丞相了。

名将死后,虞允文接替他经略四川,徐图恢复,可惜大事未成,积劳成疾而死。

数百年后,毛泽东主席读《二十四史》,看到虞允文在采石矶的表现,不由地竖起大拇指,赞曰:“伟哉虞公,千古一人!” 前段时间看到一条新闻,说虞允文墓前住着一位的守墓老人,他们家族是守墓一族,世世代代为虞丞相守墓,到现在已经守了十三代、八百多年,宋家的誓言是:不绝,守墓不止。

老人今年已经85岁,为了守好墓,几十年来都没有怎么出去过。

想到未来,他决定将重担交给儿媳,把守墓的火炬永远传下去,代代不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南宋北伐名将张浚:宋高宗一生最为痛恨的人

尽管宋高宗也迫切希望收复失地,但在此过程中一些只可意会、的隐忧却让他耿耿不寐,徘徊不前。网络配图 一方面,北伐一旦开始,必是集全国人力、物力、财力、军力,胜算多少,他心中没底;另一方面,草创,根基未稳,一些战争中壮大的武夫势力日渐抬头,各自为政,纷纷自称张家军()、刘家军()、韩家军()、()等等。 远有老祖宗陈桥兵变的先例,后有他亲身经历的“苗刘兵变”,他对军阀、藩镇势力不断坐大简直惧如猛虎,只要有机会,必定快速剪除。 宋高宗自登基之日起,便一直在主战与主和之间犹豫不决,这从他任命宰相的人选中,也可看出端倪。当他倾向于北伐,主战的张浚任相;一旦因情况有变而犹豫,稍稍保守的赵鼎任相;如果他倾向于向金求和,主和的就出任宰相。所以,张浚的去留与升降,是与宋高宗的政策指向密切相关的。 最终推动宋高宗彻底主和这一“多米诺骨牌效应”的第一张骨牌,就是发生在绍兴七年(1137年)的“淮西兵变”。网络配图 在与伪齐对垒的过程中,由于兵骄日盛,张浚便与宋高宗商量整编军队,以免尾大不掉。在宋高宗的安排下,这年三月,张浚解去了刘光世的淮西军军权,将淮西军收为自己的都督府,以都督府参谋、兵部尚书吕祉去节制和统率。 同时,以刘光世的部将王德为都统制,郦琼为副都统制。郦琼出身流寇,与王德积隙很深,而吕祉又是,难以服众,这种安排为兵变埋下了伏笔。不久,张浚意识到这样安排欠妥,打算召回郦琼,夺其兵权,谁知消息走漏,被郦琼得知。郦琼于当年八月发动兵变,杀死吕祉,迫使4万多淮西军投降当时还未被金废除的刘豫,史称“淮西兵变”。 兵变消息传来,举国震惊,张浚一时成为众矢之的,随即被罢相,以秘书少监分司西京。当时,南宋总兵力才20余万,“淮西兵变”使南宋失去了一支关键力量,敌长我消,北伐更加难以提上议事日程了。网络配图 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高宗解除了韩世忠、岳飞等将领的兵权,制造了岳飞冤狱,取得了与金和谈的资格,随后杀掉岳飞,正式与金签订“”。在满足了金国杀害抗金英雄、向金称臣、割地、赔款等诸多屈辱条件之后,南宋得到了所谓的“和平”。自此,宋高宗任用秦桧为独相近20年,一直执行屈辱的乞和政策。“绍兴和议”之后,张浚一步一步逐渐成了宋高宗的“眼中钉”。宋高宗把他谪贬到湖南、广东等地,前后放逐达20余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宋端宗赵昰简介 在流亡途中受惊而死的南宋幼帝

宋端宗赵昰(公元1269-1278年),第八位,庙号端宗,谥号裕文昭武愍孝皇帝,又有史称宋帝昰。 人物简介 宋端宗赵昰(1269年7月10日-1278年5月8日,昰:音同“夏”古代人名用字),第十七位皇帝(1276年6月14日—1278年5月8日在位),在位2年,享年11岁,庙号端宗,谥号裕文昭武愍孝皇帝或孝恭仁裕慈圣睿文英武勤政皇帝,又有史称宋帝昰。他是的庶长子,的长兄,曾被封为建国公、吉王、益王等。 宋恭帝德祐二年正月十八日(1276年2月4日)元军攻克临安时,5岁的宋恭帝和谢太皇相继被俘。赵昰和母亲杨淑妃和弟弟由国舅杨亮节等护卫,出逃福建,定行都於福州濂浦平山福地,改年号景炎,行宫为平山阁(当时时值战乱,哀鸿遍野,宋军撤离此地时,曾开仓济民,当地人民甚感其恩,元军占领福州时,当地人民遂将平山阁改名为泰山宫,祭祀南宋高宗及入闽的益、广二王。左右列的是文臣武将:、陆秀夫、陈宜中、张世杰。当地泰山宫便塑这些神像,实是回避元代的查禁,以泰山宫作掩护,泰山宫现存完好)。 赵昰登基前被封为「天下兵马都元帅」。1276年6月14日即位,改元景炎,时年只有7岁。虽然朝臣陆秀夫等坚持抗元,力图恢复宋朝,但在元军的紧紧追击下,端宗只能由大将张世杰护卫登船入海,东逃西避,疲於奔命。他曾逃到南澳岛上,在岛上海滩上开挖的宋井至今仍存,之後又逃到香港的九龙城一带,现存的宋王台和侯王庙都是为纪念宋端宗而建。 景炎三年(1278年)3月,端宗为躲避元将刘深的追逐,上船避入广州对开海面,「龙舟」倾覆,端宗遇溺被左右救起,因此染病。因元军追兵逼近,又不得不浮海逃往碙洲(今香港大屿山)。不到10岁的小皇帝屡受颠簸,又惊病交加,於几个月後(1278年5月8日)在碙洲去世,葬於永福陵(今香港大屿山)。 据宋王台公园《九龙宋皇台遗址碑记》记载,昰、昺二帝南逃期间,「有金夫人墓,相传为杨太后女,晋国公主,先溺於水,至是铸金身以葬者」,葬於今九龙城区,人称「金夫人墓」,後来在该址兴建了圣三一堂,「金夫人墓」也随之湮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