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秦末隐士商山四皓之一绮里季有怎么样的故事?

时间:2025-02-2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绮里季是生活在秦末汉初的隐士,他品行高洁,是商山四皓之一,关于他们的诗句现在有记载的有300多篇。

、等人对他们也是仰慕有加。

来了解一下绮里季的故事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 绮里季的故事说的是,绮里季还有东园公、夏黄公、甪里先生是时期掌管古今之史祭祀教化等职位的儒生,秦始皇要的时候,四人为了逃避追杀,被迫走上隐居山林的这条路,他们来到商山。

后来灭亡后,很多人都希望他们能重新出山,为统治者筹谋划策,走上政治道路,但是他们四位都没有出山。

据史料记载,曾经多次想要这四人出山为效命,这也就拉开了绮里季的故事中商山四皓和朝廷的关系。

但是他们都没有前往,后来刘邦想要废除太子的时候,向求情,希望不要这么做。

张良就建议太子秘密写一封信给商山四皓,表示自己诚挚的邀请之意,一定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张良还让身边能言善辩的人去邀请商山四皓,结果没想到这四人真的出现了,在一次宴会上,太子刘盈身边的四位白发老人非常引人关注,大家纷纷猜测,太子请来四个老头是什么意思,难道是再暗示什么,又或者是在表明什么。

众人都开始打听这四位老人是什么身份,四位老人说出了自己的名字,刘邦,想自己请不来的人,居然让刘盈请来了,结果刘邦看到有四位杰出的人才辅佐自己的儿子,就打消了废太子的想法,并且给刘盈很大的支持。

这就是绮里季的故事贤能的臣子往往是君王判断国事的保障。

绮里季吴实 绮里季是汉初年间的隐士,是商山四皓之一,秦朝的时候,秦始皇焚书坑儒,天下儒士受到迫害,绮里季和另外三位就逃到山中归隐,躲避秦军的迫害。

图片来源于网络 绮里季吴实归隐山林后,对做官从政更是没有一点欲望,四人,学问很高,汉高祖刘邦曾经多次想要请商山四皓出来做官,但是都没有成功。

之后刘邦宠幸,他又发现刘盈天生懦弱,才能平庸,但是二儿子确是天资聪明。

想要废除吕后儿子刘盈的太子位置,吕后很着急,她急忙情张良出面帮忙想办法,张良告诉刘盈,说太子您应该亲自写信请商山四皓出山,要注意言辞一定要放尊敬和客气,丝毫不要透露出你太子的那份傲慢。

与此同时,张良还秘密派遣一些的人前去游说四人,向他们说明当前汉王朝的情况,请他们务必出山,为汉王朝端正方向,不误入歧途。

在一次宴会上,太子刘盈身边多了四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众人非常疑惑,他们不知道太子和高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纷纷打听老人的来历,绮里季吴实就自我介绍,说我们是商山四皓,是来辅佐太子刘盈的。

大家大吃一惊,连汉高祖都请不来的世外高人,竟然被刘盈请来了,刘邦听了也很吃惊,但是他听说四位前辈愿意帮助自己的儿子,也放心了不少,废除太子的念头也没了,之后太子刘盈即位,就是后来的。

绮里季墓 绮里季墓在河南省济源市区东南的绮里村南,地势平坦,位于平原地区,墓的周围农田环绕,绿树成荫,环境清幽,是一处宁静安详的土地。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国名人大辞典》中记载,绮里季因为要躲避秦军的迫害,想了个妙招,被当时绮里村的村民世代相传,焚书坑儒的时候,绮里季隐居到这里,为了躲避抓捕,原本以为逃离了闹市,就可以获得安宁,没想到秦军派官府来到这里抓捕。

绮里季不想被抓走,他知道自己要是暴露了行踪最后一定只有死这个下场,他想了一个法子,假装自己死了,他散布自己去世的消息,还象征性的修了自己的坟墓,这样才顺利躲过秦军的抓捕,不过看到自己给还活着的自己修坟墓的时候,不知道绮里季心里是怎么想的。

经过时间的变迁,绮里季墓现在只剩下几平方米的圆土冢,墓的北边竖立着清年间,绮里村的村民用楷体书写了“汉四皓绮里季墓”几个大字,整个碑面朴素端庄,有很高的艺术价值,1983年的时候,该地被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绮里季是西汉初期的一位著名隐士,真名叫吴实,是商山四皓之一,值得一提的是他曾经建议汉高祖刘邦废黜太子。

他和商山四皓的另外三位为了躲避秦朝的暴乱,隐居到茅山避难,死人都有很高的成就,远近闻名,汉高祖多次想要请他们出山从政,但是他们的志趣早就不在做官上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忙碌的隐士孟浩然:身在江湖,心系仕途

与被并称为“王孟”,被推为书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宗主。他们的“隐逸”很不相同,甚至截然相反,可谓钱钟书“围城”一词的解说版。王维是终生为官,人在官场、心在山林;孟浩然至死都是布衣,却是身在江湖、心系仕途。网络配图 孟浩然的字是浩然,名不详,湖北襄阳人。相貌儒雅,风神散朗,友善警敏,宽厚大度,慷慨豪迈,常解人之难,救人于困,善写五言诗,被誉为天下无双。家有田产,不需为生计所困,日常以文学、交游为要务。这样一位人情练达、才华横溢之人在始终未能释褐,实在是一大憾事。因此,虽然彼时许多大诗人被“”,屈居八九品官位至生命终了者不算罕见,但孟浩然的运气比他们都差。对他怀才不遇的悲剧的同情,从他那个时期便已开始,持续至今。 在求仕的道路上,孟浩然不可谓不用心。初唐开始流行、在时代愈演愈烈的以隐求仕的“终南捷径”,到了玄宗时仍方兴未艾。孟浩然最初走的也是这条路。他隐于家乡的鹿门山,故号鹿门处士。的公拒绝的邀请,曾隐居于此,成为隐士之典范。选择鹿门山,也算步先贤之后尘。可能由于这里距长安、洛阳都太远,不容易被注意到,而且他隐居得比较清淡,没有效仿道士那一套求仙、炼丹,而是“以诗自适”,时而往返于家宅和山中,亦不是完全之隐居,故未引起玄宗的重视。 和他同隐于鹿门山的张子荣于712年下山,进士及第后被任用,一直未归襄樊。两三年后,二十五岁的孟浩然也走出襄樊,游历湖南、安徽等地。漫游各地结交朋友、寻求机会亦属当时文人之风气,是此中翘楚——即使在他被玄宗“赐金还山”离开长安后,“依然四处漫游干求,幻想着有朝一日,再次入仕”。显然,十年漫游江湖无显著成效,三十五岁时(724年)冬,孟浩然去了洛阳,开始了正式的干谒求仕之路。 干谒求仕即拜访朝中贵要、进献自己的作品以求推荐和重视,以此获金榜题名、被选拔为官,是大多数唐代文人登上政治舞台的必经之路。去洛阳未去长安是因为玄宗于当年十一月去洛阳,725年十月从洛阳去泰山封禅,朝廷官员都随行在东都洛阳。网络配图 玄宗离开洛阳,孟浩然也绕道四川返回故乡。此次洛阳之行并不顺利,在途中他作诗“十上耻还家,徘徊守归路”,以说秦王上书十次而未果自比,从中亦可见他在洛阳也确实下过不少工夫,但理想却落空了。 家居一段时日后,孟浩然于次年前往吴越。他在吴越停留了三年,见到了老友张子荣。期间写了数首思乡之作,如“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客行愁落日,乡思重相催”等,表达出欲回不得回的无奈。不得回乡是为了求仕的各种拜会,而非为江南山水所绊。这些拜会中,最重要的一项是结交天台山道士。唐代重道教,著名的道士司马承祯从高宗、则天时就深受重视,玄宗及其胞妹尊其为师。天台山是司马承祯的主要道场。孟浩然在天台山流连期间,司马承祯虽已被玄宗召去洛阳、在王屋山建阳台观并修行,但他与天台山旧观不会断掉联系。与天台山司马道士的门徒、道友交往,不失为迂回之策。 也许这段时间的交游有了起色,728年孟浩然返乡,与李白相识,稍作休整后动身前往长安。在西京长安、东都洛阳奔波往返,停留五年,虽结交、张说等政要,与王昌龄、王维等成了好友,佳作广为传颂,“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等名句被众人钦服,却仍未金榜题名。733年从洛阳直奔吴越,与崔国辅相聚,并相约隔年春天再聚于江南。短暂停留后,孟浩然返乡。735年春,依约三下江东去见崔国辅,路过江夏时,遇到李白,李白作名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可惜崔国辅已经应诏离开江南,孟浩然留有“我行穷水国,君使入京华。相去日千里,孤帆天一涯。”之句。命运总是这样作弄孟浩然。他的两次赴京(东西二都)、三次下吴越,博取了盛名,与同期一批诗人订交,换来的现实却是骨感的。 孟浩然画像 然而,孟浩然并未气馁。在襄樊时,他仍一如既往地热心结交经过之官员、文人。“检点孟浩然集,现存的250多首作品中,有十之六七是寄赠、酬答、送别、留别、宴会、登高怀人等用于应酬、交游之作”。737年夏天,张九龄被贬至荆州任长史,孟浩然应邀去作张九龄的幕宾。一年多之后,他离开荆州返家。张九龄虽被贬,但政治声望仍在,孟浩然是抱着极大的希望去投奔其账下的,有诗“寄语朝廷当世人,何时重见长安道”为证。然而希望再次被摔得粉碎。他未受到提拔、重用,只承担了一次赴扬州的公出。在张九龄身边,也只是陪同观猎、游览、祠祭,无国事可商。张九龄是政治家,他明白进退尺度,不可能在荆州大张旗鼓地有什么作为,孟浩然却不懂,张九龄的韬光养晦加重了他的绝望。绝望之后,辞归襄樊。一年后背上生疮,初愈便接待了来访的王昌龄,因食海鲜病发而亡。 孟浩然得年五十二岁,不算长寿。对他貌似波澜不兴,实则暗流涌动的一生,学界的看法是相似的,“诗人一生遑遑无宁,孜孜以求地奔走于干谒求仕的道路上”。但孟浩然仍然是一位隐士,施蛰存说:“并不是说孟浩然不配称为隐士。他还是隐士。唐代知识分子由进士及第而从政,叫作入仕。落第回家,终生不得官职叫归隐。唐代所谓隐士,仅仅意味着此人没有功名,不像宋以后的隐士,根本不参加考试,不求功名,甚至韬光养晦,甘心使自己,老死无人知道。”只是不同于王维的大隐于朝,孟浩然是心不甘、情不愿地小隐于野。他有那么多经世济国的抱负从来都没有被展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汉高祖本想改立太子,为什么见到商山四皓之后就放弃了?

本想改立太子,为何见到商山四皓之后就放弃了?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汉高祖原本已经立长子为太子,封次子如意为赵王。后来,由于刘邦格外宠爱如意的母亲,又见刘盈天生懦弱,才华平庸,而如意却聪明过人,才学出众,便想废刘盈而立如意为太子,很多大臣进谏(、等都在列),都没有让刘邦改变主意。 太子的生母便向张良问计,聘请刘邦亲自派人没有请到的四位隐士,商山四皓来辅佐太子,并刻意安排让刘邦见到,面对刘邦的询问,四皓上前谢罪道:“我们听说太子是个仁人志士,又有孝心,,所以我们就一起来作太子的宾客。” 商山四皓 “商山四郜”事件发生之后,刘邦据此认为太子羽翼已就,彻底放弃了更换太子的念头,为什么呢? 在开始探寻真相之前,必须先强调两个关键点:1,刘邦是个聪明人,属于那种一点就透,闻弦歌而知雅意的那种,而不是后知后觉得,最能说明问题的是在对张良的使用上:“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张良的“策”,只有刘邦听得懂!2,商山四皓并非多么了不起的人物,绝对没有经天纬地之才。商山四皓,指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lù)里先生周术,分别是时七十名博士官中的四位,具体负责通古今、辨然否、典教职,属于的职位,高祖邀请他们,仅仅是为了装点门面而已。 当刘邦确认了商山四皓的身份之后,以他的智商,瞬间便了然了背后的玄机:首先,都请不来几位“隐士”,你去请来了,感情你的能力比皇帝还高不成?此举不是明显让皇帝丢脸面,下不来台吗?太子几斤几两,刘邦比谁都清楚,他绝对没有这个胆量,那么幕后主使必然且只能是吕后。 其次,夫妻数十载,吕后的智商和才能如何,刘邦更是,刘邦也同样清楚商山四皓没有实际的价值,而通过这种迂回的手段来表明立场和态度,不可能是吕后所能谋划出来的。要知道吕后的性格特征是做事决断果敢而又狠辣(在刘邦不再的情况下,处死淮阴侯),并不是以谋略见长的,能给她想出这种招数的,并且还能让其信之不疑的人物,刘邦一个巴掌都能数过来,甚至可以直接定位到张良身上。 最后,刘邦需要想清楚、弄明白的就是,张良通过此举向自己传递的信息是什么了:第一,吕后并不怕你刘邦,甚至可以为了太子之位跟你翻脸。一族,人丁兴旺,在朝堂和军中已成盘根错节、尾大不掉之势;第二,即便是你能把如意立为太子,可你刘邦,吕后也能轻松将如意的皇帝给废了,因为你要知道,掌控着整个政府机构和军队的那些元勋,大多都是沛县的旧人,他们为了自身的地位和利益,只会选择站在太子和吕后一边,而不是相反。 张良作为当中最为深谋远虑的谋略家,早已把朝堂的局势,吕后和太子的利益集团实际上已经处于压倒性的优势地位,唯一的顾忌便是汉高祖刘邦本人而已。张良给出的请商山四皓的建议,实际上是试探吕后对汉高祖的有没有畏惧,而这也恰恰是刘邦更立太子的唯一优势,要知道,当时的刘邦已然非常衰老了。 商山四皓告退离去之后,汉高祖刘邦顿时英雄气短——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示四人者曰:“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吕后真而主矣。” 歌曰:“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张良的判断,从来没有错过,其眼光之老辣,汉高祖刘邦的体会比任何人都清楚,于是乎便彻底的认命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