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玄武门之变前到底发生看什么事情 为什么唐太宗李世民会走到这种地步呢

时间:2025-02-2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还不知道:前发生了什么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那是武德(唐高祖李渊的年号)九年四月六日的清晨,李世民和他的卫队正埋伏在玄武门附近。

当太子和齐王李元吉策马过来准备上朝时,李世民一声令下,立马发难。

李世民射出了凌厉的一箭,正中李建成的胸口,殷红的鲜血汩汩而出,象征着一个千古一帝的诞生,一个盛世的来临,尽管这彩头并不是幸运色。

而李元吉则被尉迟敬德一箭射死。

之后,李渊不得不立李世民为皇太子,交出军事、政治及一切政务权力,最后让出皇位。

这就是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

不说同根相煎、血浓于水,在我们这个讲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国度,“爱敬君亲”、“孝义之则”可以说是每个人都必须恪守的道德律令,也是维系社会正常秩序之所系。

换句话说,不管李世民如何的伟大,唐朝盛世是如何的摧残,这个道德污点是李世民永远都擦不掉的痛。

弑兄杀弟囚父,李世民为何走到这步,玄武门之变前发生了什么? 一切还得回到原点说起。

由于爱作,导致末年来的特别快。

彼时,三十六路反王,七十二路烟尘,群雄割据,称帝者众多。

家族先是在太原潜伏,时机一到,立马打着维护隋朝国祚的名义,第一时间攻占长安,然后以此为据点,挟天子以令诸侯,席卷天下。

而李世民从起兵开始,就展露出了无与伦比的军事才华。

灭薛举,一举铲除唐朝来自西方的威胁; 平宋金刚、周,收复并、汾失地,巩固唐朝的北方; 在虎牢之战中,同时歼灭河南和河北这中原两大割据势力,取得了华北的统治权; 之后又重创窦建德余部刘黑闼和山东的; …… 老毛曾这样评价:“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 李世民可谓声明显赫,战功盖世,李渊只好发明了一个“”的称号,予以嘉奖。

天策上将在亲王、三公之上,仅次于名义上的文官之首三师(即太师、太傅、太保);天策府则是武官官府之首,在十四卫府之上。

天策上将可以自己招募人才作为天策府中官员,即所谓的“许自置官属”。

终唐一朝,天策上将只李世民一人。

有着如此非凡的才能,李世民自然也会有更多的想法,早在大一统尚未实现时,就一直在搜罗天下各种英雄豪杰,充实自己的秦王府。

而在此过程中,由于功高盖主,李世民和李渊、李建成之间早已生出间隙。

李渊对于李世民以及秦王党一直持打压的态度,开国功臣刘文静之死,一种说法就认为,这是李渊杀给李世民看的。

李世民战功越卓著,李建成肯定心理越不高兴,毕竟自己才是储君。

后来之所以积极出战刘黑闼,也是想为自己谋取更多的政治资本。

革命尚未成功,大敌当前,一家子自然一致对外。

当天下太平,窝里斗就开始了,之前掩盖的矛盾纷纷爆发出来。

齐王李元吉也有当皇上的野心,但考虑到二哥李世民势大,于是干脆就和大哥李建成结盟,共同对付李世民。

政变的开端从武德七年就已露出端倪。

“杨文幹起兵造反事件”足以折射出李世民与李建成和李元吉之间的关系,已经势同水火。

杨文幹是李建臣的亲信。

此次事件发生在李建成监国的时候,彼时为了缓和兄弟们的关系,李渊带李世民和李元吉外去避暑,由李建成代理处理政务。

这次,为了为对付李世民做准备,李建成派了自己两个手下——一个郎将尔朱焕、一个校尉桥公山,私运盔甲给庆州的都督杨文幹。

可出乎李建成意料的是,两个手下将此事上报给了李渊,并且指控太子李建成准备与庆州都督杨文幹里应外合,趁天子不在京城之际发动兵变。

同时又有一个名为杜凤举的人,从宁州赶赴京城给出了一样的告发。

再加上前不久李建成把一支地方军队千里迢迢地调入京师,曾同样被人告发,事情为李渊所知,所有的事情联系起来,不得不让人浮想联翩。

李建成随后被软禁,为了把案件查个水落石出,派司农卿宇文颖奔赴庆州,召杨文幹前来面圣,接着,不知宇文颖说了啥、干了啥,杨文幹竟然。

这简直是把太子李建成往死里坑,一时之间,李渊也萌生废黜太子、改立秦王的想法,并且把这个想法对李世民说了。

但事后在太子党势力的影响下,以及李渊细细思考之后,觉得此事甚是蹊跷,因为李建成没有兵变的动机,当前兵变也没有成功的可能,加上对秦王党势力的担忧,李渊对此又反悔了。

最后的处理结果颇为滑稽,相当于是各打五十大板,太子党的人和秦王党的人都得到惩罚,同时也使得李建成和李世民都不满意。

李建成肯定会想:既然知道“杨文幹事件”背后是李世民在搞鬼,何以不纠察下去? 李世民更是郁闷:既然答应我做太子,何以转眼之间又当放屁了? “杨文幹事件”只是李世民和李建成、李元吉兄弟之间互相倾轧、你死我活的缩影,在此之后又发生了“毒酒事件”(李世民中毒)、“事件”(李世民的人)。

与此同时,太子和齐王不断剪除李世民的羽翼,将、等人放逐;北方边境之时,更是让李世民陷入绝境,因为出征的李元吉具有征调秦王府一干骁将的权力。

也正因此,在“玄武门之变”前夕,一个“昆明池之变”在李建成和李元吉心中生成。

李建成对李元吉说,“眼下你已兼并了秦王的精兵猛将,手握数万部众。

我准备和秦王在昆明池设宴为你践行,然后在践行宴上命壮士将他击杀,告诉父皇说是暴病而亡,父皇不相信也得相信。

我自当命人游说,让他把朝政大权移交给我。

即位之后,我自当立你为皇太弟。

尉迟敬德等人既然已落入你的手中,最好在出征途中随便找个借口将他们全部杀掉,看谁敢不服!” 而这一切被李世民安插在东宫的王晊获悉,于是就有了玄武门之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玄武门之变后,为什么李渊一点都不生气?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后,李渊为何一点也不愤怒,只淡淡的说了十个字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翻开中国历史,就会发现很多反常之事:临死之前,为何不除掉?被杀之后,十万为何不报仇?死前,为何不杀死,而免除戴绿帽?的疑问,可谓数不胜数! 当然,关于以上疑问,网络上有很多解释,在此就不多说了。本人重点讲述的是,玄武门之变后,李渊为何一点也不愤怒,而只是淡淡的对李世民说了十个字? 626年6月,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门附近发动了一次流血政变,杀死了太子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随后,李世民进宫见了李渊,这两人有一段“超技”的表演! 史书中云,“上乃召世民,抚之曰:‘近日以来,几有投杼之惑。’”这句话的意思是,李渊召见李世民,只是的安抚他说,我因为听人谣言,误会了你!需要注意的是,这句话很关键,即:李渊服软了! 李世民听了,反应很激动,即:“世民跪而吮上乳,号恸久之。”这句话很雷人,关键在于“吮上乳”,意为吸吮李渊的上乳,一边吸一边哭。其实,这是当时一种习俗,“以示为时无间之态”,李世民在卖萌而已! 那么,这里就有一个大问题了,即:李渊为何要服软?大家都知道,李渊是开国,李世民只是秦王,玄武门之变后,如果李渊要给李世民找麻烦,即便不能改变大局,也肯定让李世民相当头疼! 其实,李渊之所以痛快的服软,而不是率军相抗,有一个关键因素,即:没有真正的亲信!关于这一点,有两个细节值得关注。 第一,江山是谁打下来的?坦率的说,主要是李世民、李建成、和李三娘(影视中叫李秀宁),所以武将几乎都掌握在他们手里。更为重要的是,李渊本来有机会收取很多武将之心,但他没做好,比如冤杀了刘文静,不重用等,让大臣们,宁愿跟随李建成、李世民,也不想跟随李渊。 第二,正因为手里不掌握真正的权力,所以李渊玩平衡,即:放任两人争权夺利!结果造成了一个现状,逼的朝中大臣站队,不是跟李世民,就是跟李建成,要么保持中立,唯独没办法跟李渊。原因很简单,李渊如此行为,更让大臣认为:李渊只是一个即将要失去权力的皇帝! 所以,通过这两点,大家可以看到,李渊一直是在玩平衡,但手上属于自己的筹码却非常少!因此,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后,李渊也无可奈何,或许早就看透了,于是一点也不愤怒,只是淡淡的对李世民说了十个字:“近日以来,几有投杼之惑”,彻底宣告投降!同月,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8月,李世民登基,李渊成为太上皇! 值得一提的是,谈及李渊,很多人只有这么一个印象,即:唐朝开国皇帝!除此之外,估计知道的就不多了。实际上,李渊此人非常了不起,有三个要点值得一提,(1)世家大族,7岁继承国公位,年过五十起兵造反,(2)和是亲老表,(3)仅仅一年,就造反成功,做了皇帝,史上最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朱祁钰的夺门之变后下场悲惨的人有哪些?

宗,史上多称为“”,是宣宗的次子。 朱祁钰的生母,本是汉王府邸的一位侍女,这位汉王就是著名的永乐皇帝的二子朱高煦。宣德朝,宣宗皇帝对叔父汉王朱高煦用兵,御架亲征生擒朱高煦父子,并将汉王宫的女眷充入后宫为奴。 在返京途中,宣宗皇帝邂逅了汉宫侍女,并深深被吴氏的美貌与聪灵所打动,于是吴氏得以陪伴宣宗皇帝直到回京。回京后,由于封建礼教的阻挠,身为罪人的吴氏是不能被封为嫔妃的,于是宣宗皇帝将她安排在了一个紧贴宫墙的大宅院中,并时常临幸,终于,吴氏珠胎暗结,为宣宗生下了次子,取名朱祁钰,就是后来的景泰帝。吴氏也因此被封为贤妃,但继续住在宫外。 宣德八年,病重,派人将朱祁钰母子召进宫,并托付自己的母后张善待朱祁钰母子,托孤之后,一代帝王架鹤西去。由于时逢皇帝的大丧,无人顾及吴氏母子的身世,他们就这样被大家接受了。孙皇后也并没有食言,不久就封朱祁钰为成王,并为他们母子修建了王府,供他们母子居住。本来成王母子可以平静地度过一生,但是土木堡的狼烟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先是成王奉命在御架亲征期间担任监国,后来由于英宗被俘,太子朱见浚(即后来的)才两岁,国无长君,成王朱祁钰就被推上了前台,在张太后的受意下成王继承了皇位,遥尊英宗为太上皇,立英宗的长子朱见浚为太子。 早在朱祁钰担任监国的时候,就爆发了关于“南迁”的争论,翰林院侍讲徐呈(即后来参与的徐有贞)根据天象的变化首先提出了南迁,并得到一些胆小的大臣的支持,但是由于祖宗的宗庙,陵寝都在北京,当即否决了他的提议,并得到了朱祁钰的支持。 朱祁钰非常欣赏于谦的能力与魄力,于谦也很欣赏眼前这位年轻人的当机立断,两人在自己的内心深处都产生了对对方的倾慕。紧接着发生的午门血案,更加深了两人的这种感情。英宗皇帝宠宦官王振,搞的整个朝廷乌烟瘴气,大臣凡是有不利于王振者,非死即贬,群臣的心中早已酝酿着一股洪流,终于,英宗被俘,王振被杀,群臣的怨气得以倾吐,众大臣跪在午门哭谏,要求成王惩治王振的党羽。这时王振的死党指挥马顺出来阻挡,当即被愤怒的群臣打死。成王见状唯恐发生哗变,准备逃走,这时于谦站了出来,他拉住成王的衣袖,对成王解释大臣门并不是冲着成王来的,只要成王能够惩治王振的党羽,群臣愿意辅佐成王供图大业。于是,朱祁钰下令将宫内的两个王振的死党带出来,交给群臣,这两人也被群臣当场打死,由此可见王振积怨之深。 景泰帝即位之后,许多被王振排挤的忠志之士得以重归庙堂,吏治为之一新,同时在于谦的指挥之下,开始了京城保卫战的准备工作,通州的粮食被抢运进京,京城以及京城周围的防御工事都被加固,于谦还亲自编练了新军,并放出了参加战斗。同时景泰帝下明诏,各边守将不得私自与接触,这样,也先妄图利用英宗骗取财物和城池的计划失败,于是也先率领大批瓦剌骑兵铺天盖地向京城涌来。由于于谦战前准备非常充分,北京军民的空前团结,领兵将帅作战勇猛,终于在北京城外给瓦剌骑兵以沉重打击,也先不得已退回草原。的明政权终于在这一战之后稳定了下来。 景泰朝的政治与正统朝相比应该说是比较清明的,但是景泰帝在处理英宗与太子的问题上犯了重大的错误,这也导致了他后来悲剧性的结局。 景泰帝在座稳帝位之后,就犯了宋高宗的毛病,不愿迎接上皇回京,生怕会影响自己的地位,并因此与朝臣发生了一些龌龊之事。这时又是于谦站了出来,他保证上皇归来不会影响皇帝的位子,希望皇帝能遣使去迎接上皇,景泰帝终于被说服,但是他只是派出使者打探消息,并没有提出迎接。谁知派去的使臣杨善随机应变,不惜自己变卖家产贿赂也先的亲信们,竟将上皇迎回。生米煮成熟饭,景泰帝也只好接受了这个事实,但即便如此在迎接的礼仪上,景泰帝也减了又减,将英宗迎回了北京,并软禁在南内。在处理英宗回归的问题上,景泰帝表现的心胸过于狭窄,这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污点。 英宗回归之后,景泰帝派人严加看管,果然如于谦所说英宗的回归没有影响到景泰帝的帝位。但景泰帝并不满足,他不仅自己要做皇帝,而且希望自己儿子能够取代英宗的太子朱见浚成为皇位的合法继承人,于是他一手导演了贿赂朝臣的闹剧。景泰帝授意去贿赂当时的重要大臣,希望他们在重建储君的问题上能站在自己这边,朝臣门不愿公开反对景泰帝,只好对此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这样,太子朱见浚被废为沂王,景泰帝的亲子朱见济被立为太子。 谁知,天背人愿,朱见济早夭,景泰帝也因此在精神上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不过好在景泰帝还在壮年,子嗣的问题对他来讲还不用非常发愁。转眼已是景泰八年,景泰帝突然得了重病,建储的问题又成了热点问题被摆上了朝堂,可众大臣的意见也并不统一,有的主张复立沂王朱见浚,有的主张立襄王。突然内宫传来景泰帝病体好转的消息,于是众大臣准备第二天上朝与景泰帝商议,但是景泰帝由于大病初愈,第二天早上起床后不久就又睡着了,这一觉即改变了景泰帝的一生,也改变了大明王朝的命运,更改变了历史车轮的走向。 原来,景泰帝得了重病,但是储嗣的问题还没有确定下来,众大臣决定在第二天上朝时进谏,请求皇帝早建储君。谁知就在这天夜里爆发了震惊华夏的“夺门之变”,原来五清侯石亨,徐有贞,宦官曹吉祥等人密谋帮助英宗复辟,希望成功后能够飞黄腾达。 石亨原来是于谦手下,作战勇猛,在中立下战功,于谦举荐他为京师团营总指挥,不久又晋封为“侯”。石亨感恩戴德,总想给于谦回报,便上书给景泰帝,请求晋升于谦的儿子。景泰帝应允了石亨的请求。不想于谦知道此事后,十分气愤,当着众大臣,公开斥责了石亨的献媚行为。石亨恼羞成怒,怀恨在心,总想伺机报复。 事有凑巧,当时北边传来了瓦剌骚扰边境的战报,于是石亨借机以保护京城安全为名调兵进城,这时忽然天上乌云密布,,众人以为遭到天谴,都非常害怕,徐有贞站出来劝大家不要退缩,众人继续前进,并很顺利地进入了皇城,直奔南宫。石亨派人撞开了宫门,并请英宗登辇,这时乌云突然散尽,稀,众人的士气空前高涨,簇拥着英宗直奔大内。守门的军卒本想阻拦,这时英宗站了出来,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守门的兵卒傻了眼,众人兵不血刃进入了皇宫,朝皇帝举行朝会的奉先殿而来,并将英宗扶上了宝座。 这时已是天色微亮,众朝臣已经等在午门外准备朝见,听到钟鼓齐鸣,众人按序走入奉献殿,可眼前的一切使他们目瞪口呆,宝座上的皇帝已经不是景泰帝了,而是8年前的正统皇帝。正在众人犹豫之际,徐有贞站出来大喊“上皇复辟了”,众朝臣见此,只好跪倒山呼万岁。英宗就这样又重新取得了皇位。 景泰帝正在后宫梳洗,听到这个消息后险些瘫倒在地,心知一切都已经完了。 英宗复辟后,改元天顺,景泰帝在一个月后死去,以亲王礼葬在了北京西山。在石亨和曹吉祥的极力劝说下,英宗杀害了北京保卫战的总指挥于谦,是英宗即后的人生又一大污点。 但是天顺朝的政治比起正统朝来,要清明的多。英宗任用了、王翱等贤臣,先后平定了石、曹之乱,社会还是向前发展的。英宗也应算是一代仁君,他释放了从永乐朝就开始被囚禁的“建庶人”(建文帝的儿子),恢复宣德朝胡皇后的称号,下旨停止帝王死后嫔妃的殉葬,他的这些举措被史学界称为“盛德事可法后世者矣”。 天顺八年正月,英宗病逝,享年三十八岁。皇太子朱见深继承地位,英宗就这样走完了他复杂的人生道路。 英宗北上时,命弟朱祁钰以 王身份监国守北京。土木堡败讯传来后,在众臣拥戴下,皇太后命朱祁钰即位,改元景泰。景泰帝抄没了祸首王振之家,全族并夷。 这时,也先率大军包围了北京。朱祁钰任命于谦为兵部尚书,指挥北京城保卫战。当时,瓦刺军兵锋甚锐,侍讲徐珲奏言当把都城南迁,避其锋芒,被于谦驳斥而罢。于谦身着戎装,亲临前沿,督兵将作战,打退了蒙古兵。 朱祁钰坐稳了皇帝宝座,便命人在十三陵开始为自己营建陵墓。 夺门之变成功,朱祁钰的下场就惨了。 朱祁镇一登上皇帝宝座后,安顿了群臣,便派遣宦官蒋安把景泰帝朱祁钰勒死在宫中(陆代《病逸漫记》),并取消了他的帝号。对这确确实实当了七年皇帝的弟弟,朱祁镇却不许他葬入帝陵,而且废掉了他生前预营的陵墓。十三陵有个地方叫“景泰洼”,就是景泰帝为自己预营的陵墓。朱祁钰是以“王礼”安葬的,葬地在玉泉山北的金山口。今天,从到香山之间有个叫“娘娘府”的地方,就是景泰陵的所在地。朱祁镇死后,朱祁钰又恢复了帝号。明成化年间,建了景泰陵的碑亭,嘉靖二十—年将陵碑改建于陵门之外,陵碑上刻着“恭仁康定景皇帝之陵,”碑阴刻着清皇帝题写的碑文,文中也提到了景泰帝被勒死的事。现景泰陵是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英宗复辟后,改元“天顺”,封为复辟立首功的石亨为“忠国公”,并命“所司为亨营第。既成,壮丽逾制”,就是现北京外交部街北侧的西半部,500年来,此地一直是叫“石大人胡同”,叫“外交部街”还不足90年。英宗在石亨、徐有贞的唆使下,还把于谦、范广等一批正直的大臣都杀掉了。他接着又当了七年皇帝,便因病死去,葬在裕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