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乐毅伐齐时期燕国达到鼎盛时期是怎么回事?燕国有实力干掉秦国统一六国吗

时间:2025-02-24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因为贪得无厌,在六国眼皮底下吞并宋国,并且还一直伤害自己的弱邻燕国,终于激起了六国的的不满。

公元前284年,拜为上将军,联合秦、韩、赵、魏四国共同伐齐。

乐毅不负众望,在济西之战中将齐军打的大败,接着便一口气连下齐国72城,而且还率领燕军进入齐国都城临淄,并烧齐都宫庙宗室,掠巨财一空,尽归燕国。

燕昭王封乐毅为昌国君。

燕国至此达到鼎盛时期。

当此之时,燕国的实力在六国中也已经是数一数二的了。

那么如果这个时候燕国开始,有实力干掉秦国,统一六国吗? 接下来我们就分析一下此时秦国的实力和燕国的实力以及周围各国之间的关系啊,来分析,到底是谁统一六国的可能性比较大一点。

首先在军队战斗力方面讲,这个估计应该是秦国方面强。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环顾整个战国,燕国只有济西之战比较出彩,其他的战役那就不必说了,都很臭。

但是秦国则不同了。

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两次变法让秦国的的军队实力有了突飞猛进。

因为秦国对勇于战斗的庶民授爵,打破了庶民和贵族的限制。

在这之后,在时期的河西大战,时期东出和南下蜀中的历次大战几乎是全胜。

所以说,在单兵战斗力上,秦军是的。

接着就是指挥官上了。

秦国此时著名的指挥官就是丞相魏冉,以及千古战神白起了。

虽然说白起此时还没有到达的时候那登峰造极的指挥水平,但是白起在所表现出来的指挥能力,依旧是让人赞叹的。

所以说,在伐齐之战全盛时期的乐毅和伊阙之战后表现出卓越指挥能力的白起,他们的指挥能力基本就持平吧! 最后就是经济实力了。

在经济实力上,秦燕两国怎么样呢?秦国此时有着沃野千里的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两大粮仓,而而燕国则虽然自身不是很富足,但是却占领了富饶的齐国。

在富饶程度上讲,也是不会差于秦国的。

所以说,在这两方面,双方算是持平了吧! 最后就是七国的国际态势。

在七国中,韩魏两国此时已经彻底倒向了秦国,南方的楚国在此时也是更加偏向于秦国。

而赵国此时还在努力发展,在七国事物中也比较中立一点。

最后就是七国了,因为有着共同的敌人,双方无异于是一拍即合。

所以此时的七国态势是有利于秦国的。

综上所述,如果真正开打,此时的新贵燕国还是不是强秦的对手的。

秦国此时已经是战国最强者了。

随机文章汉朝的成就有哪些?齐齐哈尔干尸复活之谜,被埋复活极力挣扎身连胎盘温室效应使地球温室将变得多热,90年上升7度(持续升温将面临末日)揭秘外星人暗中帮助中国人真相,盘古女娲大神竟然都是外星人美国NASA承认外星人存在,NASA的秘密档案公布外星飞行器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三国时期的赢家为什么是宣皇帝司马懿 他为什么能笑到最后呢

的赢家为什么是,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一、守弱 一提司马懿,许多人都必说,他太能忍或装,所以骗过了,熬死了,最终笑傲三国。可问题是,稍有社会经验的人都知道,做人真能忍一步就,装一下便艳阳高照?因为通常情况下,只会换来人家的。 所以,司马懿那根本不叫忍或装,而是一种非常强悍的能力,叫:守弱!《》对“守弱”给出过一个标准解读,就六个字:知其雄,守其雌!这点在司马懿身上,体现的非常显著。 曹操召用司马懿,可司马懿却不想出去效力,但他非常清楚曹操何其“雄”,于是便装病。如今的问题是,司马懿装病能骗过曹操吗?答案就是:无关骗过与否。因为曹操很“雄”。但雄有雄的难处,天下那么多大事,岂能容曹操跟名不见经传的司马懿较劲? 再者言,曹操的地位太高,哪怕发现了司马懿骗了自己,他就真敢杀司马懿?那曹操的名誉就要受损。毕竟,人家不想来,都装病了,你曹操还不依不饶,是不是太过分,唯才是举了半天,有啥效果? 这种情况,其实如今也普遍存在,比如我不想干活了,便对大领导撒谎说:我病了。大领导必会问寒问暖,让我安心养病。但同样情况,我对顶头上司这么说。那顶头上司必会,恨不得用眼神,要杀死我。 同理,司马懿后来骗的装病也是如此。只不过这回,他利用了自己“年事已高”这个特点。所以,知其雄,守其雌。前提是必须要能了解对方“雄”在何处,又因他的这种“雄”,产生出哪些“弱”,然后针对而来,这才叫“守弱”。可不是所谓的,忍一忍,装一装,就能过关。 二、不敢为天下先 司马懿的多变,在三国牛人群里无人能出其右。因为你很难给他贴上一个恰当的标签。如曹操是奸雄,是枭雄等。司马懿是啥?恐怕最普遍的标签就是:能熬,活得长…… 问题是三国时期,比司马懿活得长的人有的是,比司马懿还能熬的人也很多。可为啥都没熬成和活成“司马懿”?其实就一条能解释,那就是司马懿:不敢为天下先!这六个字,同样出自《道德经》: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司马懿这一辈子,就坚定执行“不敢为天下先”,平时几乎看不到他,因为他总跟在别人身后,所以干出来的事,总有似曾相识感,如最终的司马家篡曹魏,几乎翻版了曹操父子的篡汉。 还比如,他跟曹爽的最终决斗,竟然是还是翻版年轻时骗曹操的装病。故而,司马懿除了在《》中,穿了回诸葛亮送来的女人衣服外,就找不找他有何惊艳或首创的事迹。 所以,如何给他贴一个恰当的标签?司马懿似乎就是一个“混合体”,既有他自己,又藏着曹操等其他三国牛人的影子。故而司马懿就是一个极端的“实用主义者”,一辈子不敢为天下先,却吸收着别人的成功经验。故而,他才能“长久”! 三、无常心 倘若说司马懿“守弱”和“不敢为天下先”,是他立身自保的根基,那么这“无常心”就是他攻击利器。何为无常心?《道德经》解释是: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司马懿不是圣人,自然他的无常心,就体现在了跟对手的交锋中,这就是司马懿最大的对手:诸葛亮! 司马懿跟诸葛亮的交锋,并非如《三国演义》中所写的,自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便开始了,而是在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时。 当时的司马懿,由于有了闪电战,大败孟达等战绩,对能战胜诸葛亮充满信心。哪料却被揍得鼻青脸肿,最终连都战死了。这一战对司马懿来言,堪称是教训惨痛。所以当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司马懿终于祭出了“无常心”。 从此不想自己该如何,反而处处以诸葛亮所想,所怕,所短为己用。死死抓住诸葛亮的粮草问题,打死不出战!哪怕诸葛亮送来女人衣服,也是要先请示皇上。正是因如此,诸葛亮被熬死在五丈原。虽司马懿得知消息后,终于带兵追赶了,却来了一幕“死诸葛,吓退活仲达”。 面对如此难堪,司马懿却道: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即,我只想着活着的诸葛亮,可他死了,我还怎么琢磨他?这种无常心,同样也反应在了时,本来担保,绝不会杀曹爽。司马懿也发誓同意。结果抓住曹爽后,司马懿就变了模样,杀掉曹爽全族,从此把曹魏政权死死抓在手里,再也不给曹魏任何机会。 “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这句同样也是司马懿为何背弃盟约杀曹爽,夺曹魏天下的解释。即,对手死后我就不用想他们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美苏争霸时期的两名大将 冯.布劳恩和科罗廖夫

人类航天史上有两个名字,一个叫冯.布劳恩,一个叫。他们是人类进入宇宙的绝对先驱者,也是美苏争霸时,两国搞太空竞赛的扛鼎之将。 同是研究登月计划的两人,冯.布劳恩成功地在1969年7月首次达成人类登陆月球的壮举,使美国在太空竞赛中成功扳下重要一局;而科罗廖夫却先苏联登月计划一步,离开人世。两人的命运唯一相同的转角,可能就是他们最后都死于大肠癌。 关于他们的成就和荣誉,可能说个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所以,先挑一个悲剧色彩比较浓的说起。我们来说说苏联这边的第一人——一个让西方人迷惑不解、让美国人头疼不已的隐形英雄。 在他去世之前,他的身份一直被和继任者列为当时的最高机密,他们担心美国玩阴的,刺杀这个国家栋梁。直到厚葬的那一天,全世界才恍然大悟:苏联之所以能在太空竞赛一直保持领先,都是因为拥有一位航天巨擎,他叫科罗廖夫。 科罗廖夫,中文全名叫谢尔盖·帕夫洛维奇·科罗廖夫,1907年1月12日出生在乌克兰。自幼爱看书、尤其喜欢数学和电器。 5岁的科罗廖夫,拿着枪 16岁时他加入乌克兰和克里米亚航空协会,第一次得到驾驶水上飞机的机会。17岁自己设计一款滑翔机。18岁在一次滑翔机训练时折断两根肋骨。其实,直到23岁他才拿到飞行驾照。 科罗廖夫坐在自己设计的滑翔机里 1925年,18岁的他考上基辅理工学院空气动力学专业,两年后转学到莫斯科国立技术大学(与莫斯科大学齐名的、苏联/俄罗斯最具历史和学术影响力的大学之一,建校至今已培养16万名科技人才,甚至包括一大批中国两院院士和技术高官)。 毕业后,科罗廖夫进入苏联第4实验飞机设计局工作,承担着图波列夫(图波列夫设计院的创始人,代表作Tu系列各种)TB-3轰炸机的部分设计工作,但表现平平。而他跟图波列夫真正有交集,还是在1930年代初。 飞机设计大师图波列夫 其实,历史如果真的按照这个轨迹走下去,科罗廖夫应该会成为一名杰出的飞机设计师。不过就在这时,他遇到了另一位大神级人物——,这位“人类宇航学之父”彻底改变了科罗廖夫的事业轨迹,从此以后,苏联少了一个杰出的飞机设计师,却无可取代地出现一位航天巨擘。 人类宇航学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 齐奥尔科夫斯基不仅是科罗廖夫的人生导师,授业恩师,更是事业灯塔,智慧源泉,日后由科罗廖夫主持创造的一个个人类航天纪录,背后的理论基础和设计原型,大都来自这位宇航之父的最强大脑。宇航学最强大脑 + 航天界最强实干家,苏联已在人才储备上领先于美国。 命运的拐点 但凡英雄都有命运拐点时,科罗廖夫也不例外,1931年正是他的拐点。他从飞机设计转向火箭推进,加入苏联最早一个由国家资助的火箭研发中心(GIRD)。同一年,追求7年的大学同学齐妮亚·温琴蒂尼终于同意跟他结婚。第二年他又被任命为GIRD中心主任,首次试射第一枚液体燃料火箭。第三年他被调任到位于列宁格勒的苏联喷气推进研究所(RNII),担任副主任,这一年他26岁。 1935年4月,科罗廖夫的女儿出生。同年9月,恩师齐奥尔科夫斯基辞世。1936年,29岁时他成为RNII研究所总工程师,并赢得苏联元帅的信任和支持。这一时期,他就像坐上火箭一样。为军方研发巡航导弹,甚至是载人火箭动力滑翔机,他还相继出版不少著作。 但火箭也有坠落的时候。1937年斯大林一手策划的苏联大清洗开始了,苏联元帅图哈切夫斯基被迅速处决后,厄运也降临到科罗廖夫头上,他被扔进西伯利亚古拉格集中营,直到6年后的1942年,苏联遭遇二战最艰难时期,快速重建军用火箭这类利器成为当务之急。 被扔进西伯利亚古拉格集中营的科罗廖夫 颇为讽刺的是,当年恶意指控他的手下格卢什科,不得不向当局打报告,研发火箭离不开科罗廖夫,于是“戴罪立功”的科罗廖夫变成了格卢什科的手下。忘我工作是他最好的疗伤办法,有时被炸得,他还面带微笑,说自己终于找到爆炸原因了。 太空竞争拉开序幕 1946年,科罗廖夫被任命为苏联弹道导弹总设计师,成功研制出苏联第一枚弹道导弹。1947年至1953年间,他的团队成功仿制及自行设计近程、中程、远端和战术导弹。 从1953年起,他开始主持研制R-7洲际弹道导弹,并敏锐地意识到这种导弹可以改装成发射人造卫星的运载火箭,所以向苏联科学院提出将狗送入太空的实验,但遭受拒绝。此时正值斯大林去世、赫鲁晓夫上台之际,政治紧张局势压倒了一切。 直到两年后,1955年美国宣布“将在1957年国际地球物理年发射人造卫星”,短短4天后的1955年8月2日,在的赫鲁晓夫亲自指示下,苏联宣布也要发射自己的卫星。美苏太空竞赛就此拉开帷幕。 于是,科罗廖夫此前的提议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可以说在美国刺激下,这位航天巨擘终于有了大显身手的擂台。 1956年,他领导的团队将R-7导弹改装成能够发射卫星的运载火箭。 1957年8月3日,由他主导设计的R-7导弹试飞成功,这不仅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的洲际导弹,而且航程高达7000公里、能够打到美国本土的洲际导弹。 1957年10月4日,苏联率先发射全长近30米的R-7改进型运载火箭,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Sputnik-1成功进入近地轨道。尽管除了测量温度和有节奏的发射电波之外,并没有做出什么自然科学上的贡献,但是这颗小小卫星确实开了人类的太空时代。 赫鲁晓夫终于点头认可了科罗廖夫的价值。没过不久,19年前对他莫须有的指控正式被撤销。此时他恰好50岁。 紧接着,科罗廖夫继续拼了命似的创下一连串的宇航第一: 1957年11月3日发射了第一个太空狗莱卡; 1959年1月2日发射了第一个月球探测器; 1961年4月12日,加加林搭载着第一个载人航天器东方一号Vostok-1,成功绕地飞行108分钟,成为人类史上第一个太空人。 科罗廖夫与加加林,既是伯乐千里马,又是良师益友。他对加加林视如己出。 但赢得第一的同时,往往代价更大。赫鲁晓夫贪得无厌地不断要求科罗廖夫刷新更多个第一:第一个载人长期太空飞行,第一个多人宇宙飞船,第一个太空行走,第一个航天器对接,第一个太空站,第一个载人登月……如果他做不到的话,就会把位置和任务交给科罗廖夫在团队中的竞争对手。 人高马大的科罗廖夫对此只能死磕自己,凭着工程管理、科技攻关能力以及个人魅力率领团队全部赌上,终于换来——1964年10月12日三名宇航员搭载多个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短短两天后,赫鲁晓夫就被勃列日涅夫逼宫退休,但这并没给科罗廖夫带来任务上的松绑。 英雄之死 此时的科罗廖夫已经病魔缠身,他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不管是为了航天梦想,还是最高指示,他只能最后一搏。 1965年3月18日,苏联宇航员列昂诺夫完成了世界上第一次太空行走。随后不久科罗廖夫就卧床不起,1966年1月14日,在刚刚度过59岁生日仅两天后,科罗廖夫没能撑过癌症手术,在开刀过程中去世。 科罗廖夫的葬礼 很遗憾,他没有看到自己设计的宇宙飞船联盟者号和礼炮号空间站成功对接——那时科罗廖夫已经长眠于地下四年多了。 一代航天巨擎,生前隐姓埋名,身后荣誉无数,苏联给予了科罗廖夫国葬待遇,国际天文界也将月球和火星上的两个陨石坑以他命名。 当冯·布劳恩知道已故的科罗廖夫就是前苏联航天事业的总设计师时,说了这样一句话:“原来,他一直都是一个人。” 尽管科罗廖夫身后的太空竞赛还在持续,他的继任者·米申却没有他那样的影响力和魄力。虽然米申在很艰难的情况下完成了N1火箭的研制,但是该火箭四射四败。再加上不断的航天事故,尤其是宇航员的丧生,导致前苏联登月计划的整体失败,并且最终被放弃了。 科罗廖夫的逝世,使苏联的太空计划陷入迷茫,而另一边,美国宇航局的优势却开始绽放。冯·布劳恩开始迎头赶上,美国宇航局“水星计划”、“双子计划”圆满完成,随后,“阿波罗11”号实现了美国人的梦想,也代为实现了科罗廖夫的梦想。 失去了对手的冯·布劳恩认为已经没有新世纪可以征服,于1972年离开了的美国宇航局。美苏太空的竞赛,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科罗廖夫与冯·布劳恩之间的竞赛。 现在回过头来再想想,苏联如果没有科罗廖夫,人类宇航事业将会怎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