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见后录》中记载了一段这样的故事—— 末年,著名文人罗虬爱上了一个名叫红儿的营妓,但红儿早就是一位军官的禁脔,罗虬和红儿终究是有缘无份。
怅然离开后的罗虬对红儿念念不忘,疯狂写了一百首绝句,名为《比红儿诗》。

有些惋惜、有些疯狂的文坛佳话。
但是,这个故事貌似有些问题。
虽然说《比红儿诗》一句也背不出来,但这首诗的名头还是很响亮的,《全唐诗》中说《比红儿诗》和一起文坛血案有关,这起血案名叫“罗虬杀红”。
再说了,罗虬和同族兄弟罗隐、罗邺并称“三罗”,是唐朝初年的文人,也不是唐朝末年的。
这是怎么回事呢? 根据《邵氏闻见后录》中“事出《摭言》,亦略见《太平广记》中”的内容,大嘴开始追根溯源,居然发现记忆中的“文坛血案”是以讹传讹。
《摭言》就是《唐摭言》,费了好大劲,终于在卷十《海叙不遇》中找到了相关记载—— 罗虬辞藻富瞻,与宗人隐、邺齐名咸通乾符中,时号三罗。
广明庚子乱后,去从鄜州,籍中有红儿者,善肉声,尝为貳车属意。
会貳车聘邻道,虬请红儿歌而赠之缯彩,孝恭以副车所贮,不令受所贶。
虬怒,拂衣而起。
诘旦手刃绝句百篇,号比红诗,大行于时。
这里的故事和《邵氏闻见后录》中的故事,除了年代上,大致内容差不多。

罗虬投奔唐朝宗室李孝恭,看上了营妓红儿,被红儿歌声弄得五迷三道的罗虬,请红儿献歌,并且赠送礼物。
但李孝恭因为知道自己的副将早就看上了红儿,拒绝了罗虬。
求之不得的罗虬生气地,搞得场面很尴尬。
罗虬很快“手刃绝句百篇”,写了足足一百首绝句,这里“手刃”应该是快速创作的意思,罗虬是个超级快枪手。
再看《太平广记》,到了这里,画风大变,故事出现了神奇的变化。
前面的文字基本上照抄《唐摭言》,但在“手刃绝句百篇”这六个字当中,多出了“红儿既而思之乃作”八个字。
内容变成了“虬怒,拂衣而起。
诘旦,手刃红儿。
既而思之,乃作绝句百篇,号《比红儿诗》,大行于时。
” 罗虬生气之余,颇有一些的豪侠之风,暴起,杀掉了红儿。
这是我得不到,你也别想占有的意思吗? 杀完人后,罗虬还是念着红儿的好,疯狂创作一百首绝句以示纪念。
从《太平广记》来看,罗虬实在很脑残、很血腥,而红儿则太无辜了。

我们知道,《太平广记》这本著作,说白了就是野史汇编,在这则故事后面,《太平广记》也明确注明了“出《摭言》”,可是却和《唐摭言》中的故事大相径庭。
可能是《太平广记》的编者觉得“手刃绝句百篇”动宾搭配不当,或许有脱字漏字的嫌疑,于是,脑洞大开,展开想象的翅膀,编出了“罗虬杀红”的段子。
不得不说,有了怒而杀人的情节,故事的传奇色彩更浓了,可读性也更强了,让人的记忆也更深刻了,对于推广《比红儿诗》更有帮助。
但是,这种改编,根本就不在合理的范围内,完全就是对《唐摭言》的歪曲,事情的性质也完全变了。
说是节外生枝还是轻的,根本就是歪曲事实、胡编乱造。
作为野史大全的《太平广记》在野史界还是很有权威的,之后的《唐诗纪事》、《全唐诗》、《郡斋读书志》、《唐才子传》等书基本上都参照了《太平广记》的说法,“罗虬杀红”的故事以讹传讹,直到现在。
很多人,都信了。
至于《邵氏闻见后录》的描述,应该是作者邵博找到了故事的源头,不赞同《太平广记》的说法,把“手刃红儿”的情节去掉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朝宦官为什么血洗长安城?她们的权利到底有多大?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宦官为何血洗长安城?一场未遂的政变,影响唐朝国运,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835年11月,唐朝的都城长安充满了血腥的味道,以为首的宦官们关闭城门,在城内进行大规模搜捕,先后杀死一千六百多人。这些被杀的人不是平民,而是朝廷各省部官员以及金吾吏卒,一时间整个长安城陷入了血雨腥风之中!那么这些宦官为何要在长安城内大肆杀戮官员呢? 原来这与一场政变有关,而这场政变影响了唐朝的国运,它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事情还得从一场说,他就是唐朝第14位皇帝!唐文宗原名,时的次子。826年12月,暴死,在宦官集团的拥护下,唐文宗以皇太弟的身份继承了皇位。 唐文宗是一位有理想的皇帝,他以自己的先祖唐太宗李世民为榜样,特别喜欢看《贞观政要》。做了皇帝后,唐文宗勤勤恳恳,每天都工作很长时间,“锐意于治,每延英对宰臣,率漏下十一刻”。然而此时唐朝积弊太深,各方面的问题很多,比如说、朋党之争、等。 唐文宗决定从身边做起,先解决宦官问题,他虽然是由宦官拥戴继位的,但对宦官集团非常反感,“以累世变起禁闺,尤侧目中官,欲尽除之。”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唐文宗提拔郑注、李训担任御史大夫、宰相,作为自己的心腹。很快唐文宗就利用宦官之间的矛盾,先把大宦官王守澄除掉。 接下来,唐文宗把目标对准了另一个大宦官仇士良!根据史料记载,仇士良在唐宪宗时期进入宫廷,历经数十年的风云变幻,此时官拜右领军卫将军、知内侍省事、左军中尉、左街功德使等职务,不仅位高权重,手中还掌握着。为了对付仇士良,唐文宗、李训、郑注搞了一个“甘露行动”。 他们的计划是这样的,在上朝的时候,由一名官员假称“左金吾听事后石榴夜有甘露”,然后诱骗“左、右中尉仇士良、鱼志弘帅诸宦者往视之”,趁机将其除掉。计划原本进行的还算顺利,可是仇士良发现谎报甘露的韩约变色流汗,接着他又看到 “风吹幕起,见执兵者甚众,又闻兵仗声”。 仇士良老奸巨猾赶紧回到宫里,将唐文宗控制到了手中。这时候,李训也想夺回皇帝,于是双方的军队爆发了冲突。在掌握了皇帝后,仇士良已经明白这件事是唐文宗策划的,他居然当面羞辱皇帝,接着调动神策军开始进行屠杀行动。至少有一千六百多名官员在这场冲突中丧命,“横尸流血,狼藉涂地”。 甘露之变后,唐文宗完全成为傀儡,他甚至说自己不如。唐朝的朝政完全落到了宦官手中,史书称他们“迫胁天子,下视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最终唐文宗郁郁而终,时年三十一岁。甘露之变对唐朝的命运影响深远,“天下事皆决于北司,宰相行文书而已”。直到唐朝灭亡前夕,宦官集团才被一网打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唐宪宗是唐朝后期还能延续100多年大功臣
通观中晚期的君主,最有闪光点的,当是。在对付的历史问题上,他审时度势,连连用兵,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在形式上将帝国重归一统,被称为“中兴之主”。唐宪宗名,为的长子。在六七岁时有一则近乎传奇的故事:祖父因他聪慧,很是宠爱,有次将他抱坐在膝上,逗着玩的问道:“你是谁家的孩子,坐我怀中?”回答出乎唐德宗但又在情理之中:“我是第三天子。”从此使唐德宗对他更加。 走上皇位伊始,出于权力争夺的需要,出于对支持他的势力的交代,他严厉的制裁了“二王八司马”革新集团。然而,他并非全面否定革新的内容,尤其是打击藩镇,加强中央集权。实际上,他的步子比革新集团走得更远,采取的措施更为凌厉,获得的效果也更为瞩目。唐宪宗与藩镇割据斗争的序幕,是在西川拉开的。 在听命于朝廷的西川节度使韦皋病逝后,其属支度副使刘辟仿照其他藩镇的做法,自为留后,然后报请中央政府批准。时唐宪宗才登位,万事还没有理出个头绪,从而任命了刘辟为西川节度副使、知节度事。然这个姑息的做法,遭到了右谏议大夫韦丹的反对,他说:“今赦免刘辟的罪行,势必群起仿效,朝廷将只剩下东、西二京之地,谁还会服从朝廷!”韦丹的意见,代表了朝廷中强硬派的看法,唐宪宗同意他们的看法,只是苦于时机尚未成熟,由此机变的任命韦丹为东川节度使,以钳制西川。 然未等韦丹上路,在元和元年(806年),刘辟已提出了得陇望蜀的要求,请求批准他兼领三川之地。此时,唐宪宗已在皇位上坐稳了,一口拒绝了他。刘辟对此作出的反应是,调兵遣将,将前东川节度使李康坐镇的梓州团团围住,准备自命他的僚属卢文若为东川节度使。对刘辟的叛乱行为,唐宪宗决定出重兵讨伐。可朝中的公卿百官,绝大多数认为巴蜀地势险要,难以攻取。唯有宰相杜,支持唐宪宗讨伐,并推荐虽资望稍浅但具文韬武略的神策军使高崇文领军前往。这个主张,随即得到了翰林学士李吉甫的赞同。 唐宪宗对藩镇割据形成强硬态度,杜黄裳起了关键的作用。他曾对唐宪宗分析说:唐德宗在饱经患难后,对藩镇采取了姑息的政策,停止了使用武力。藩镇节度使亡故后,朝廷多派中使(宦官)前去观察军情,看谁合适继任。而那些欲自立者,往往贿赂中使,使他们回朝叙职时多多美言。不知底细的唐德宗,对这些人大多给予了委命,从而再也没有朝廷所派出的节度使。今国家振立纲纪,必须以法度制裁藩镇,如此,天下才可得到治理。这话切中了时弊,也切中了唐宪宗的心怀。对西川的战争,唐军以压倒的优势在推进。在高崇文的指挥下,唐军兵分二路,与山南西道部队相呼应,直捣西川的治所成都。全线溃败的刘辟,在逃往吐蕃的途中被生擒,押往长安斩首。 西川归于中央后,唐宪宗调河东节度使严绶,会合天德军,讨伐抗拒朝廷的夏绥(今陕西靖边)节度留后杨惠琳,再次获得了连锅端的大捷。西川与夏绥问题的解决,空前的提高了中央政府的威望,并产生了极大的威慑力。据当时国情,真正割据,赋税专有的5个藩镇是河北三镇(卢龙、成德、魏博),淮西,淄青。这5个藩镇经常互为同盟,抗拒朝廷。 在连连得手的情况下,唐宪宗决意解决河北诸镇长久父子相袭的弊端。他选定的切入口是成德镇,把握的时机是节度使王士真死,其子王承宗自为留后。宰相们却认为不妥,理由是河北诸镇旧弊,加上各镇盘根错节,不可轻率从事。然宦官土突承璀为争取权力,以王承宗进攻德州(今山东陵县)为由,说动了唐宪宗下令征讨。尽管集结的部队不少,也取得了一些胜利,然由于互相之间的各种矛盾,致使劳师糜饷,久讨无功。此时王承宗也有些捉襟见肘,提出以缴纳贡赋、接受朝廷委派官吏,作为妥协条件。唐宪宗见无力再征讨,以此为台阶,正式任命他为成德节度使,撤走了征讨部队。后来,唐宪宗再次对成德镇采取行动,王承宗又以悔过自新、遣送质子、交割二州版图为条件,使官军撤退了事。因而,成德镇实际是唐宪宗时唯一未能啃下的骨头,可王承宗的表面归顺,多少为唐宪宗的形式统一,提供了一块遮羞布。宰相李绛等人就此提出了一个先易后难、先北的战略。 他们认为:河北诸藩的形势与当初的西川、镇海截然不同,不能被当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为什么呢?因为西川、镇海都不是长期割据的地方,而且周边各道都在朝廷的控制之内,刘辟和李琦丧心病狂、单独叛乱,部众其实都不服从,只是被他们的财货利益所诱,所以朝廷军队一到,他们立刻。可河北诸镇的情况却大不相同,他们的内部势力,外部势力又像藤蔓一样相互交错,辖下的将士和百只知有镇帅而不知有朝廷。好言相劝,他们不听;武力威胁,他们不服。朝廷如果对他们采取强制措施,到头来只会弄得自己丢脸。别看河北诸镇平日里钩心斗角,一旦朝廷要打破他们的世袭制,他们立马会,因为他们要维护相同的子孙利益。 所以,李绛等人极力主张:暂时承认王承宗,对河北诸镇采取安抚政策,然后把主要精力拿来对付淮西的吴少诚。之所以这么做,他们的理由是:淮西的情况与河北不同,却与西川和镇海相似,周边地区都是效忠朝廷的州县。因此,吴少诚一死,朝廷马上可以另行委任节度使,如果不从,立刻发兵讨伐。先把淮西平定,等到河北的刘济、田季安一死,有机可乘了,朝廷再动手也不迟。 对成德镇休战之后,唐宪宗欲将兵锋指向河北的另一个藩镇-魏博镇。时魏博节度使田季安死,其子田怀谏被拥立为节度副使,以牙内兵马使田兴为步射都知兵马使。唐宪宗在宰相李吉甫的支持下要用兵,然另一宰相李绛认为,田怀谏是乳臭未退的毛孩子,肯定控制不了局面,不久将发生内变,因此不必用兵。最后照着李绛的主张在等,结果真的等来了内变。唐宪宗遂任命领导内变的田兴为节度使,使魏博镇也在形式上归顺了中央。 对唐宪宗平藩生涯而言,最为辉煌的,当是平定淮西节度使吴元济,人称“淮西大捷”。这场战争足足打了四年,影响波及全国。宪宗后来任命裴度为宰相,继续挑起平定淮西的重担。裴度对宪宗说:“淮西是朝廷的心腹之疾,不能不除;而且朝廷既已出兵,两河藩镇都在密切关注事态的发展,以决定他们的下一步行动,所以中央绝不能半途而废!”到了元和十二年五月,淮西已打了将近三年,出兵九万余人,耗去军费粮饷无数,却未建尺寸之功。宪宗忧心忡忡地召集宰相们商议,李逢吉等人都认为中央已经师老财竭,再次建议全面停战。只有裴度默不作声。宪宗问他的意见,裴度说:“臣愿亲往前线督战。” 宪宗又惊又喜:“卿真能为朕走这一趟?” 裴度说:“臣誓与贼人不共戴天!臣观吴元济上表,其已势穷力蹙,只因诸将心志不一,不能合力围歼,所以未降。臣亲赴前线后,诸将恐臣夺其功,必争相出战。”八月初三,裴度从长安出发,宪宗亲登通化门为他送行。裴度说:“臣要是消灭敌人,就还有机会见陛下;可要是敌人在,臣永远不回朝廷。” 宪宗闻言,忍不住。元和十二年八月二十七日,宰相裴度抵达淮西前线。两项重要决策决定了这次淮西战役的胜利。一、撤销宦官监军。二、重用大将。李愬雪夜袭蔡州,中国历史上经典的长途奔袭战例。 十月十八日,李愬命人将吴元济押送京师。当天,淮西各州的叛军余部两万多人相继归降。脱离了李唐中央整整三十多年的淮西,终于克复。 十一月,宪宗李纯登兴安门接受献俘,斩杀了吴元济,向宗庙社稷献祭。唐宪宗从此废除了淮西节度使一职。李愬后来被任命为魏博节度使,在唐朝后期河北三镇60来位节度使中,仅有4名为中央任命,李愬就是其中一个。 平藩的最后一个大胜利,是平定淄青李师道。在吴元济兵败身亡后,各藩镇再度向朝廷献忠心,纷纷表示质子割地。李师道做了同样的表示,然不久就反悔了,继续与朝廷分庭抗礼。唐宪宗早就想解决淄青镇,遂乘势调宣武、义成、武宁、横海与魏博五镇之兵进行会剿。还未等,淄青军都知兵马使刘悟响应官军,杀了李师道。从而淄青十二州全归顺唐廷,分割为三个节度使,郓、曹、濮三州为天平节度使,淄、青、齐、登、莱五州仍为淄青平卢节度使,沂、海、兖、密四州为泰宁节度使。成为朝廷的直接任命的藩镇,直至唐末。 唐宪宗平藩的巨大功绩,使他成了后最伟大的君主。他的再造统一,尽管相当部分(如河北藩镇)是流于形式,然毕竟使唐帜重新飘扬于全国大地,也使唐祚得以多绵延了一个世纪。唐宪宗死后,即位元年,河北三镇再次由于各种原因悉数脱离中央。直至唐朝灭亡也没再回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