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朱棣攻入南京后建文帝到底是死还是活?

时间:2025-02-2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有二十六个儿子,他因自己出身卑微,当上后,生怕那些开国元勋“尾大不掉”,将长子立为太子,九子、二十六子早死,其余二十三个儿封藩。

燕王、晋王朱?、宁王朱权等率兵驻守北方,抵御蒙古;周王朱、齐王朱榑等驻于内地各省,监督地方官吏。

朱元璋规定,如遇奸臣专权,藩王可以声讨奸臣,甚至可以发兵“清君侧”。

他的本意是企图用皇室亲戚来维护皇权,殊不知事与愿违。

皇位理应由的父亲继承,朱标作为长子,早就被立为太子。

可惜他英年早逝,死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元璋按照嫡长子继承的原则,把长孙朱允炆立为皇储。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长孙朱允炆即位。

出生于洪武十年(1377年)的朱允炆,此时已是一个英姿勃发的青年了,书生气十足而又,却缺少祖父与叔父们雄才大略的草莽习气。

他在位仅仅四年,就被叔父——燕王朱棣赶下台,祸根是他的祖父朱元璋种下的。

朱元璋给儿子们封王建藩,并授予他们“清君侧”特权的做法,同样出身卑微的也采用过。

刘邦建立后,立即分封同侯王,作为刘家天下的屏障。

出乎意料的是,那些同姓诸侯王野心勃勃,与中央分庭抗礼。

接受的“削藩”主张,引来了藩王的反叛——吴楚,他们的借口就是“请诛晁错,以清君侧”。

网络配图 历史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建文帝即位后,那些分封于边疆及内地的藩王们,根本不把这个年轻的侄皇帝放在眼里,他们个个拥兵自重。

建文帝时时感受到有着皇叔身份的藩王们的威胁,不得不与亲信大臣、黄子澄、商量削夺藩王的权力。

藩王们当然不会,势力最大的燕王朱棣率先发难,其借口就是援引“祖训”:如遇奸臣擅权,藩王可以发兵声讨,以“清君侧”。

于是,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朱棣在他的封地起兵,发动了“”,借口是“清君侧”,其实是以声讨齐泰、黄子澄为名,矛头直指建文帝。

建文四年,燕王朱棣攻下当时的首都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一说焚死,一说逃亡,究竟如何,,这就是建文帝生死之谜的由来。

燕王朱棣为了夺取帝位,必须宣称建文帝已经死亡,否则他就不可能称帝。

他在装模作样地多次拒绝大臣们的“劝进”之后,终于登上了梦寐以求的皇帝宝座。

这样的做法未免有的嫌疑,要摆脱嫌疑,首先必须否定建文帝的合法性。

因此他既不给建文帝应有的谥号,也不承认建文的年号,把建文四年改称洪武三十五年,表示他不是继承建文帝的帝位,而是直接继承太祖高皇帝的帝位。

就这样,他成为的第三代皇帝——,第二年(1403年)改元为永乐元年。

明成祖朱棣为了粉饰夺取帝位的合法性,指使臣下掩盖历史真相,销毁建文时期的政府档案,禁止关于这一事件的一切记叙。

光有掩盖还不够,必须篡改历史。

于是,这场政变被描绘成这样:建文四年六月,“靖难”的军队打到南京金川门,“建文君欲出迎,左右悉散,惟内侍数人而已,乃叹曰:‘我何面目相见耶!’遂阖宫*”。

史家的已经显露无遗,对朱允炆既不称惠帝,也不称建文帝,而径直改称“建文君”,以表示他并不是帝位的合法继承人;因为无脸见人,才畏罪自杀。

燕王朱棣则显得高风亮节,捐弃前嫌,立即派遣前往救援,无奈来不及,太监把“建文君”的尸体从火中找出,报告燕王,燕王哭着说:果然如此痴呆?我来是为了帮助你做好皇帝,你竟浑然不觉,而走上绝路!这分明是史官的粉饰之言。

假如建文帝不“自焚”,也必死无疑。

事实上朱棣上台后,对建文帝的亲信大臣如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展开了一场又一场大屠杀,被人称为“瓜蔓抄”。

其残酷的程度可与乃父朱元璋惩处、党案相媲美。

明末文坛领袖的《有学集》中有一篇《建文年谱序》,这样写道:他在史局(国史馆)工作三十余年,,唯独对于“建文逊国”(官方对于朱棣夺取帝位的一种标准宣传口径)一事,搞不清楚,而伤心落泪。

原因有三:一是《实录》无征,二是传闻异辞,三是伪史杂出。

因此他称赞赵士喆所编《建文年谱》,荟萃诸家记录,再现真相,感人至深,“读未终卷,泪流臆而涕渍纸”。

可见从明初到明末,始终有人在探求建文帝的生死之谜。

网络配图 就连明成祖朱棣自己也不相信建文帝真的死了。

《·胡传》记载,朱棣怀疑建文帝逃亡,派遣户科都给事中胡,以寻访仙人张邋遢()为名,暗中侦查建文帝的踪迹。

胡在外十四年之久,回朝后,把打听到的民间隐秘与传闻,向皇帝报告,终于使他的怀疑冰释。

《明史·胡传》如此写道:“先,(胡)未至,传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内臣(太监)数辈,浮海下西洋。

至是,疑始释。

” 你看,朱棣如果相信建文帝已经自焚而死,何必如此兴师动众呢?明清史专家孟森在《建文逊国事考》中说:如果建文帝已经自焚而死,“何必疑于人言,分遣胡、郑和辈海内海外,遍行大索,大索至二十余年之久?” 即使明成祖朱棣的子孙后代也认为建文帝的下落是个谜。

就是一例。

他即位伊始,曾下诏为被杀的建文朝大臣建祠庙祭祀,并颁布《苗裔恤录》,对他们的后裔给予抚恤。

看来他对被明成祖赶下台的建文帝颇有一点追怀敬仰之情。

二年十月十七日,他在文华殿与内阁大学士们谈起建文帝的事,提出了一个思虑已久的问题:听说建文帝逃亡,不知真伪如何?再次提出了明朝的第一号无头公案。

内阁首辅如实回答:我朝的国史没有记载这件事,听前朝故老相传,说靖难之师进入南京城,建文帝化装逃亡。

到了正统年间,有一个老和尚在云南驿站壁上题诗一首,有“沦落江湖数十秋”之句。

御史召见此人询问,老僧坐地不跪,说:我想叶落归根。

查验后才知道是建文帝。

张居正的这一说法,记载在《明神宗实录》,与祝允明《野记》所说大体相同,可见在明中晚期,关于建文帝的下落已经不再忌讳,事实的真相逐渐明朗。

看来,明人野史关于建文帝逃亡生涯的记载,并非向壁虚构。

不妨将其始末简单勾勒如下。

建文四年六月,建文帝得知南京金川门失守,长吁短叹,想自杀以谢国人。

翰林院编修程济说,不如出走流亡。

少监王钺跪在地上提醒皇上,高皇帝升天之前,留下一个宝匣,并且交代说,如有大难,可以打开。

众人一起赶到奉先殿左侧,打开这个红色宝匣,但见里面有度牒三张,分别写着“应文”、“应能”、“应贤”,里面还有袈裟、僧帽、僧鞋、剃刀,以及银元宝十锭。

第一张“应文”度牒写着:“应文从鬼门出,其余人等从水关御沟而行,薄暮时分在神乐观的西房会合。

”程济立即为皇上剃去头发,换上袈裟、僧帽、僧鞋。

吴王教授杨应能表示愿意剃度,随帝流亡;监察御史叶希贤毅然说,臣名贤,无疑就是“应贤”,也剃度改装随从。

当时在殿上的五六十人,都表示要随从流亡。

建文帝说,这么多人一起行动,势必引起怀疑,决定由九人陪他前往鬼门,在神乐观乘船至太平门。

少顷,杨应能、叶希贤等十三人赶来。

一行二十二人开始了流亡生涯。

建文帝交代,今后互相以师弟称呼,不必拘泥君臣之礼。

兵部侍郎廖平建议,随从不必多,更不可多,挑选没有家室之累又有膂力五人足够,其余遥为应援。

当场决定杨应能、叶希贤称为比丘,程济称为道人,这三人左右不离建文帝;其余六人往来道路,运送衣食。

第一站来到吴江县的史彬家中。

八月十六日,建文帝与两位比丘、一位道人同行,其余人等星散。

十月,来到襄阳的廖平家。

获悉跟踪者也已到此,大家商议后便决定前往云南。

明成祖派遣户科都给事中胡前往西南地区,打着探寻道教宗师张三丰(即张邋遢)的幌子,其实是为了侦查建文帝的下落。

消息传来,建文帝决定遁迹深山。

网络配图 永乐八年三月,工部尚书严震以出使安南(即今越南)的名义,至云南秘密探访建文帝的踪迹。

某一天,严震偶然在云南道中遇到建文帝,两人相对而泣。

建文帝问他:你准备怎么处置我?严震回答:皇上请便,臣自有办法。

夜间,严震自缢于驿站。

建文帝见踪迹暴露,再次躲进白龙山。

长期的野外生活,使得他身心疲惫,颜色憔悴,面容枯槁。

到了夏天,又患上痢疾,但因害怕被发现,不敢出山觅食、求医,狼狈到了极点。

这时史彬等三人赶来,境况顿时改善。

几天后,三人离别,一场。

建文帝交代,今后不必再来,一则道路艰险,二则关津盘查严密。

永乐十年三四月间,一直随从建文帝的杨应能、叶希贤相继病逝,建文帝收了一名弟子,赐名“应慧”。

永乐十四年六月,建文帝足疾发作,程济进城觅药,才得痊愈。

这使建文帝感到危机时时迫近,便口述流亡的经过,由程济笔录,写成《从亡传》,建文帝亲笔写了序言,命程济藏于山岩中。

此后几年,建文帝奔走于云南、贵州、四川之间。

永乐十八年十月,在程济的陪同下,建文帝登上了峨嵋山,赋诗一首,其中两句为:“登高不待东翘首,但见云从故国飞。

”流露了他此时此地思念故国的复杂心情。

永乐二十二年二月,建文帝东行。

十月,在旅店遇到史彬。

史彬关切地问起道路起居,建文帝说:近来强饭,精爽倍常。

于是同史彬下江南,回到吴江史彬家中。

这时史彬的从叔祖史弘从嘉兴赶来,在客堂见到老和尚,问史彬:大师从何而来?史彬不答。

史弘把史彬拉出,说:此建文皇帝也。

史彬矢口否认,史弘说我曾在东宫见到过,是我的救命恩人。

史彬只得如实相告。

史弘顿首后,哭泣着询问近况。

建文帝说:赖各位从亡者给我衣食,得以周旋于险阻之间。

二十年来,战战兢兢,今日想来,可以终老了吧!随后在史弘的陪同下,游览天台山,到宁波渡莲花洋。

匆匆间,成祖死,仁宗即位,不到一年,仁宗死,宣宗即位,十年后英宗即位。

皇帝已经更换了好几个。

政治环境的变换,是他再现真身的时候了。

正统五年(1430年),正在广西的建文帝对程济说,我决意东行。

建文帝有文才,流亡中经常诗性大发而赋诗,最著名的一首就是: 流落西南四十秋,萧萧白发已盈头。

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

长乐宫中云气散,朝元阁上雨声收。

新蒲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

网络配图 人们常说,诗言志。

从这些诗中,不难体味到一位流亡皇帝的心灵呼声。

巧得很,同寓所的一名和尚,窃得建文帝的诗稿,跑到思恩知州岑瑛那里,地说,我就是建文皇帝!岑瑛大为惊骇,马上报告藩司。

藩司下令把和尚与建文帝一并逮捕,飞章报告朝廷。

当朝皇帝下诏:押解回北京。

皇帝命御史在宫廷中审讯,那和尚称:年九十余,且死,想葬于祖父陵墓旁。

御史说:建文君生于洪武十年,现在是正统五年,当六十四岁,何得九十岁?后来查实得知,这和尚名叫杨应祥,钧州白沙里人。

报告皇帝后,和尚被判处死刑,下监狱关押。

建文帝此时把实情告诉了御史,御史秘密上报皇帝,皇帝派曾经服侍过建文帝的老太监吴亮探望虚实。

建文帝见到吴亮,脱口而出:你难道不是吴亮?吴亮说:不是。

建文帝纠正道:我有一天在便殿就餐,吃子鹅,一片肉掉到地上,你手里拿着壶,趴在地上把它吃掉了。

还说不是你!吴亮伏地大哭。

他知道建文帝左脚趾有黑子,查看后果然,想不到几十年后能够见面,痛哭流涕,不能仰视。

于是,皇帝下令把建文帝迎入宫中西内养老,宫中人都叫他“老佛”。

后,葬于西山,不封不树。

因为很难给他一个名分,所以成为一座无名墓。

以上是野史根据传闻描绘的一段失落的史事,建文帝生死之谜,在几十年以后,终于有了一个真相大白的结果。

由于建文时期的档案史料已被销毁,《明成祖实录》又充满谎言,已经难以核实其正确性究竟有多少。

因此学者颇多怀疑,例如万斯同在《明史稿·史例议》中就说:“野史之失实,无有如建文逊国一事。

”时正式出版的《明史》,卷四惠帝纪,在写了建文帝焚死之后,又加上“由地道出亡”一段文章,依然是一团迷雾。

因此现在要确切考证建文帝的下落,犹如雾里探花,那只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太祖朱元璋真的有想过立朱棣为皇储吗 朱棣到底有没有动过手脚呢

还不知道:真的有想过立为皇储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洪武二十五年五月,太子朱标病死,朱元璋悲痛不已。要知道朱标病死时,朱棣已经65岁了,这是白发人送黑发人。《》中记载这样一个故事,的朱元璋在朱标去世的第三天,就跟大臣们有一次推心置腹的朝议,主题是皇位继承人的人选问题。 朱元璋对一帮大臣们说,“朕年事已高,太子朱标又去世,这该怎么办?不过有句话说的好:如果有英明神武的人来继承皇位,那是天下的福分啊。朕的四子朱棣是一个雄才大略的人,性格很像朕,诸位大臣我要是立燕王为太子,大家认为怎么样?” 朱元璋话音刚落,深受朱元璋信任的翰林大学士刘三吾接下话茬,“陛下所言有道理,但是陛下想过没有,燕王前面的两个哥哥秦王和晋王摆在什么位置?”大家都知道,古代帝王的继承是有着严格规定的,立嫡立长,这能最大程度地降低皇位传承时的风险。深思熟虑后,朱元璋最终还是立朱标次子为皇长孙,继承大统。 上面这个故事收录于《实录》里,可能大家认为这是真实靠谱的,其实不然。朱棣通过发动“”登上皇位后,开始重修《明太祖实录》,为了皇位来源“合法性”,朱棣必然会有所“表示”,这导致重修的《明太祖实录》的真实性就大大折扣,或者说朱棣杜撰了很多内容。退一步说,如果朱元璋真的立燕王为太子,秦王和晋王能答应吗?这两人可不是省油的灯,朱元璋会杀掉两人?恐怕可能性很低。 考虑再三后,朱棣还是选择了最稳妥了方式,“嫡长子继承制”。如果太子先死了,这时应该由嫡长子的嫡长子来继承皇位。如果这个嫡长子的嫡长子也死了,那么就按原配所生儿子的长幼顺序来继承皇位,就是说朱元璋的皇位继承人应该是:朱标、朱雄英、朱允炆。由于朱标的长子朱雄英也早逝,所以次子朱允炆得以继承了皇位。 为了确保皇权的平稳交接过渡,朱元璋不愿意冒险,权衡再三他还是选择了最传统的方式:嫡长子继承制。洪武三十一年五月初十,朱元璋驾崩,临死前他留下了遗诏,其中一句话更印证了他要传位给朱允炆,“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从事。” 参考资料:《明史·太祖本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靖难之役”之后朱棣大杀建文帝重臣,黄子澄四个儿子如何躲过一劫的?

“”之后大杀建文帝重臣,黄子澄四个儿子怎么躲过一劫的?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以尊祖训、诛“奸臣”、黄子澄,为国“靖难”为名,誓师出征,史称“靖难之役”。 一个王爷造反,自古以来还从来没有成功过的先例。比如说的“”,比如说的“吴楚七王之乱”,造反的王爷没有一个有好下场的。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就是一个创造奇迹的朝代。平民出身的,参加反元的义军,后来终于推翻了的统治,建立大明王朝。 历史学家孟森在《讲义》中说得很明白:“匹夫起事,无凭借威炳之嫌,为民除暴,无预窥神器之意,自始皇以来,得国正者,唯汉与明”。 这意思就是说,草根,没有凭借政治身世、门阀之威,仅仅是为了为民除害;他们没有谋权的意思。 朱元璋和比起来,出身更加低微。刘邦好歹还做了一个,朱元璋纯粹就是一介平民,大明江山就是他一点一点力拼下来的。 建文帝 老爷子能创造奇迹,儿子就不能创造奇迹?所以说,朱元璋的四儿子朱棣当时造反,也是抱着这股不服输的念头,专门和他较劲来的。 果然是天随人愿。经过短短三年的奋斗,公元1402年六月,燕王一举攻下帝都应天(今江苏南京)。 攻下南京后,朱棣就的于1402年7月17日即位。 为了表明他不是继承的帝位,而是继承朱元璋的帝位,所以,他废掉建文年号,立即恢复建文帝时期所改的太祖皇帝制定的成法和官制,以此以表明他起兵目的在于恢复祖训。 历来皇帝称帝继位,安定民心是他们的首要任务。此时已大功告成的朱棣,非常明白这个道理。 靖难之役 当初,朱棣率大军从北平出发时,他的高参姚广孝,就曾经给他提过建议:“南京城攻下之日,他一定不投降,希望不要杀他。杀了,天下绝矣。”朱棣点头应承。 为什么姚广孝这么再三的叮嘱?因为方孝孺是当时的文坛泰斗、明朝大儒,在读书人心中有着极高的地位。 现在自己称帝了,朱棣开始盘算起来,既然方孝孺在文人的心中,有这么大的影响力,我何不利用他的名望,来给自己即位的合法性背书? 于是下令,将方孝孺召到朝堂上来。但方孝孺的人还在殿外呢,悲切哀恸的声音就传入朝堂。 朱棣一看此人的样子,走下龙椅还安慰他说:“先生不要自取忧苦,我的打算只是想要仿效辅佐成王的方式。” 但谁知道方孝孺根本不承这个情,一阵唇枪舌剑的抗争后,终于惹恼了朱棣,此时已经翻脸的朱棣狰狞着面孔威胁道:“难道你不怕我诛你九族吗?” 他以为这一句话就能把对方吓住,要知道,古代“诛九族”那可是非常残酷的刑罚,就是要斩草除根了。 谁知道方孝孺全然不惧,给予朱棣的回答:“就是株连十族又何妨?” 这一回答让朱棣是彻底咆哮了! 方孝孺 公元1402年7月25日,方孝孺慷慨赴死,作绝命之词: “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犹。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鸣呼哀哉兮庶不我尤!”《明史·方孝孺传》。 方孝孺感叹道,上天降下战乱忧患啊,谁知道其中的缘由,奸邪的臣子如了愿啊,求取国柄耍弄计谋。忠正的臣子愤怒悲怨啊,血泪淌流;以此血泪为君殉葬啊,还有什么企求?呜呼哀哉的悲鸣啊,大概不是我的怨尤。 后来他的门生、德庆侯的廖镛与其弟廖铭收拾他的遗骨,掩埋在聚宝门外的山上。 但关于诛十族,受他牵连共株873人的说法,是后来的野史传说,正史中的记载是“丁丑,杀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并夷其族”。说明只是杀了方孝孺父系一族。 就这也够触目惊心的了! 九族谱系 所谓是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现在朱棣已经彻底疯狂了,谁也阻止不住了。他下令大力搜索齐泰、黄子澄这两个“首恶”,另外还点名了建文帝时期朝臣五十余人。 这边大肆搜捕,那边还要做表面文章,在南京城向军民发布了公告:“固守封地的因左班奸臣挑唆导致骨肉被其残害,所以不得不起兵诛杀他们,以此来扶持江山社稷和保安亲藩。今次拟定的京城奸臣,有罪者不敢赦免,无罪者不敢诛杀,如若误伤受到牵连又祸及到伤亡,绝非靖难本意。” 刑场 其后,屠刀举起来了,建文帝朝力主削藩和对燕王朱棣用兵的齐泰、黄子澄,都被凌迟处死,诛灭三族 ,妻女入教坊司为妓女。户部侍郎卓敬,凌迟,诛灭三族。 监察御史王度满门抄斩,姻亲连坐一百五十五户无一幸免。 尚书侯泰满门抄斩。 尤其是铁铉死得太悲壮。他兵败被俘后,朱棣亲自审问,铁铉背立庭中,大骂朱棣叛逆无道,被割掉耳鼻后煮熟,喂到他的嘴里,朱棣问: 好吃吗? 铁铉答: 忠臣孝子之肉,哪能不好吃! 铁铉被凌迟处死后,朱棣又吩咐左右架起油锅把铁铉炸了,大殿上顿时充满了焦煳气。 朱棣恶狠狠的说:“活着的时候你不朝拜我,炸成骨头灰你也得朝拜我!” 黄子澄 这些忠臣被灭族,真的干干净净,一个后人都没有了吗? 其实,黄子澄的四个儿子被忠贞大臣给救下来了。 南京城破之前,黄子澄的妻子与儿子黄圭、黄玉、黄润、黄泽从老家来到苏州府,决心与黄子澄共赴国难。 苏州知府姚善和黄子澄是,他见局势难以挽回,有意要为他留下血脉,就开始了抢救行动。 他利用自己的职权,更改了他们的姓名、户籍与身份。 黄圭改名为田立微,户籍改在苏州府昆山县,身份是位道士;二儿子黄玉改名为田彦修,身份是昆山县一农村的里正;三儿子黄润改名为田彦温;四儿子黄泽当时还年少,但也被改名换姓。 这四个儿学会了昆山的方言,忠良之后终于躲过这一场大屠杀。 黄子澄的四个儿子虽然幸免于难,是黄子澄的骨血。但是他们,包括他们的子孙,在此后,此后的此后,永远和没有了瓜葛,已经是的后裔了。 黄子澄如果在地下知道这个情况,是应该感到欣慰呢,还是感到悲哀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