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嘉庆为什么不能重振朝纲 只因他当帝王的时间太长了

时间:2025-02-2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为什么不能重振朝纲?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大家都知道,在嘉庆接位之后,做了三年的夹板皇帝,虽然退位太上皇但是却依然手握大权,每天都是勤勉不倦地处理政事,所以嘉庆只好充当了傀儡皇帝,他每天除了批阅奏章、接见臣僚,就是陪同四处巡游参加各种宴会。

四年后,乾隆因为身体原因,终于让权,嘉庆才最终走上政治舞台,而这也就铺垫了他的政治生涯也是无能为力的。

其实嘉庆接手的是一个外强中干的空壳子,乾隆当皇帝的时间实在太长了,耗尽了大清的国力,嘉庆继承的是夕阳西下的动荡时局。

首先,吏治腐败。

乾隆晚年陶醉于所谓的盛世景象之中,志满意骄,自以为是,对于一些切责时弊、指陈自己过失的意见总是十分反感,一些为了粉饰太平的官吏都刻意迎合,特别是包庇。

虽然嘉庆十分厌恶和珅,但是买个他能够迎合乾隆,在乾隆制衡的政治手段中他又是不可缺少的部分,所以嘉庆毫无办法,这样吏治在嘉庆就位时期,已经非常腐败了。

其次,土地兼并非常严重。

历代王朝都避免不了土地兼并的问题,因为所有的中国古代人都有土地必须的想法,只有地主阶级是最好的,他们在经商或者纺织有一定资金过后一定会将这些资本换成土地。

一些大地主也开始强买强卖。

那么康熙中叶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到了乾隆中期土地集中的现象已经极为严重。

当时的北京城就有8000多乞丐冻死街头,和珅一人就占田8000顷,甚至他的奴仆都占地600多顷,而乾隆帝先后6次南巡,再加上连年用兵,耗资无数,劳民伤财。

到了乾隆末期,社会风俗也开始极大变化,地主、商人阶层都沉浸在奢华的氛围中,统治阶级的纸醉金迷和贫苦百姓的备受煎熬,预示着谁会衰弱和动荡即将来临。

第三,农民起义不断发生。

在历史上,农民只会在意一个问题,就是我是否有耕地?这份耕地能否满足温饱?这是永恒不变的问题,如果一旦出现土地问题,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不断的农民起义。

在乾隆中叶之后,先后爆发了山东王伦起义、甘肃少数民族起义,强烈冲击着清王朝的通知,使它日益走向衰朽。

虽然嘉庆即位后开始整顿吏治,提出反腐倡廉,首先惩治了和珅这一心头大患,开始禁烟运动,但是他又固守闭关政策,使中国置身于世界之外,因闭关而导致社会经济停滞不前。

尽管他从国家各方面着手,想做一名好皇帝,但是他们的国家已经过了极盛时期,不可避免的衰败下去了,只是一个王朝闭关的必然趋势。

而嘉庆的努力也化作了泡影。

以至于后人对其的态度也是平平淡淡。

其实他也只是无法扭转历史趋势的一名皇帝而已,只是生不逢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晋恭帝司马德文为什么欣然禅让?有何真相

“禅让”是儒家学说体系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不过,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出土的《竹书纪年》残简,却证明 “禅让”纯粹是虚伪的政治榜样。一句“昔尧德衰,为舜所囚”,道明了从来就没有什么温情脉脉的禅让,有的只是你死我活的篡权夺位。 晋恭帝 “禅让”这个词儿,能带给人们对大同世界的憧憬,也能给自己的僭越披上一层遮人耳目的外衣。 取代东晋建宋,就演出了这样一出禅让大戏。这一次,禅位的东晋恭帝既没有密谋绝地反击,也没有丝毫怨天尤人,而是“欣然”草诏,没有一丝儿的犹豫和怨恨。是什么使得司马德文心甘情愿地放弃崇高地位的呢?这还得从他的哥哥晋安帝的遭遇说起。 晋安帝其实是个傻子,“自少及长,口不能言,虽寒暑之变,无以辩也。”一个傻子竟然有板有眼地做了23年的,不过是权势重臣的傀儡而已。 司马德文倒是颇为聪慧,可打从十多岁起,他耳闻目睹的就不是皇权的唯我独尊,而是权臣弄政、朝纲倾覆。先是司马元显和的权倾朝野、,接着是篡位、傻皇帝被挟持颠沛流离,等到刘裕平定了叛乱,他想做皇上的心思就更是“公开的秘密”了。 安帝时,刘裕早就一而再再而三地演练过皇上降旨封赐、自己上表辞封、皇上再次降旨封赏的大戏。这一切,司马德文都看在眼里。安帝是个真傻子,他可不是,他知道正式演出的那一天就要到来。所以他埋首于义理之中,曾“铸货千万,造丈六金像,亲于瓦官寺迎之,步从十许里”,以求心理上的安宁。 然而,他没想到的是,刘裕竟然将这出大戏的主角安排给了他。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民间曾有“昌明之后有二帝”的谶语,刘裕迷信,就派人勒死了傻皇帝,让司马德文继承了皇位,以应“二帝”之说。 这一年,司马德文34岁。在这之前,他曾竭力讨好刘裕,身为大司马的他在时甚至主动请缨,甘为前驱,“行戎路,修敬山陵”。如果没有“二帝”之说,保不准他真的能小心翼翼地谋取了此残生的机会。可现在,他躲不开了。 两年后,刘裕派心腹傅亮劝司马德文禅位。诏书自然是写好了的,照抄即可。早就且的司马德文“欣然谓左右曰:‘久已失之,今复何恨。’” 于是在红纸上将诏书抄写一遍,头也不回地做他的零陵王去了。 不过,身怀忌惮之心的刘裕还是没有放过他,一年后,派士兵翻墙而入,将他杀死在秣陵的府邸。 一个靠刀把子和权术与阴谋起家的新政权诞生了,可透过司马德文“欣然禅位”这层窗户纸,我们看到历史并没有在这里获得新生,反而是一头撞进了充满暴戾之气的巨大漩涡——政权频繁更迭、政治黑暗、战乱不已、民不聊生的南朝近170年的历史大幕由此拉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一代奸雄曹操为什么没选曹植做为魏国继承人?

导读:立太子、选继承人这是每个帝王都会做的事情。可是儿子并不是一个,选谁作为继承人就成了一个大问题。也不例外,作为一方霸主他没有将作为继承人,这是为什么呢? 曹操为了册立太子的事情,下密令询问一些重臣的看法。崔琰于是公开回答:“盖闻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仁孝聪明,宜承正统。琰以死守之。”崔琰引用《春秋》,标榜一定要册立来继承魏国大统,并高调表示自己会以生命来扞卫曹丕。曹植是曹操看好的热门人选,更是崔琰的侄女婿,崔琰为什么会做出如此违反人情的事情呢?网络配图 首先是性格使然。崔琰此人身材高大,仪表出众,胡须长达四尺,就算是闲居家中也是正襟危坐,极有威严。能够留四尺长的胡须那是要何等细心。在《》中记载了一个故事,说有匈奴使者来访,曹操觉得自己身材矮小,不够体面,于是让崔琰代替自己坐在王位上,自己则拿着一把刀站在旁边。 等待使者拜见之后,曹操派人去询问使者有和评价,使者说:“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这个故事当然是为了衬托曹操,不过也证明崔琰长相不凡,气度高雅。在平常的生活当中,崔琰就是一个处世严谨,脚踏实地的人。可是曹植呢? 《志》记载曹植“性简易,不治威仪”。曹植是个才子,生活中一点架子没有,做事情不拘小节,经常和丁仪、等好友喝酒高歌,不知道节制,有时候甚至不注意场合。曹植的生活中,喜欢的是随着感觉走,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和崔琰的严谨完全不同。 其次是崔琰的价值观念使然。崔琰是一个标准的儒家士子,心中常常想着的是天下,是百姓。当曹操大败之后,查看冀州的户口,非常高兴的对臣下们感叹,哎呀呀冀州果然很大啊,可以征召三十万士兵呢!崔琰听了,迎头给曹操泼了一瓢冷水,崔琰说:“今天下分崩,九州幅裂,二袁兄弟亲寻干戈,冀方蒸庶暴骨原野。未闻王师仁声先路,存问风俗,救其涂炭,而校计甲兵,唯此为先,斯岂鄙州士女所望於明公哉!”网络配图 现在天下分崩离析,百姓痛苦,冀州刚刚平定,你曹操不去关心百姓,了解风俗,却关心什么军队,实在是让冀州百姓失望啊!当时所有的臣子吓得半死,谁敢这么触曹操的霉头啊。还好曹操大度,反倒自己认错了。 崔琰在批评曹操的时候,没有考虑自己的安危,想到的只是百天下。而在选择太子的时候,崔琰也没有计较什么曹植是不是自己的侄女婿。崔琰一腔忠义,正直无私,让百官震撼。连曹操也感叹崔琰“公亮”,这样正直无私的人太少啦!而最重要的还是崔琰的政治倾向使然。 曹植有才,可是曹植在写诗歌的时候很厉害,在处理政事的时候怎么样呢?曹植为人任性而行,把自己大多数的时间都花在写诗词歌赋和喝酒上,不务实事,甚至做出一些越轨不合礼法的事情。像曹植就曾经乘车在只有可以通行的驰道上奔走,让曹操大怒,并表示从此之后再也不会相信曹植,相信任何儿子了。可是曹丕呢?网络配图 曹丕年轻时也曾经出外打猎,生活细节上有些缺点。可是当崔琰义正词严的告诉曹丕不能如此的时候,曹丕非常谦卑的回复说:“昨奉嘉命,惠示雅数,欲使燔翳捐褶,翳已坏矣,褶亦去焉。后有此比,蒙复诲诸。”曹丕表示,以后我一定会痛改前非,再也不会犯同样的错误了。由此可见,曹丕心中有政务,并且听得进他人的建议,对于礼法是非常看重的。 当然,曹丕这个人很虚伪,很多事情都是做出来给世人看,给曹操看的,可是,当虚伪可以给国家给百姓带来好处的时候,那也未尝不可。于是崔琰毅然选择了处世严谨,善于纳谏,有心国事的曹丕,而放弃了好酒轻狂,放诞任性的侄女婿曹植。 人品成为了继承人必备的品质。曹操虽然一直比较喜欢曹植,但是奈何曹植身上有很多缺点,不是继承人的最佳人选。所以曹操最后听从劝告,选曹丕为继承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