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荣是的养子,因此也叫郭荣,二人都是贫下中农出身,所以深知民间疾苦,一旦掌权,知道怎样做事才能让老百姓拥护。
特别是柴荣,成为后,获得的评价很不错。

司马光在拿他和五代时期另一个能力较强的帝王相比时,说:“世宗以令御群臣,以正义责诸国……其宏规大度,岂得与庄宗同日语哉!《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世宗近之矣。
”(《》第二百九十四卷)说他接近《尚书》所说的那个标准了,可见评价之高。
然而,能干如斯的周世宗,却在当了六年皇帝之后,壮志未酬,英年早逝。
按照周世宗自己的人生规划,他还有许多大事要做,毕竟国家尚未统一。
如果不是死得太早的话,以他的能力,在当时之世,统一的大任很有可能落到他头上。
可是,历史毕竟无法假设,后人只看到,周世宗的部下捡了个现成便宜,在周世宗的政绩基础上,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另一个主要朝代。
而仅当了数年皇帝的周世宗,却因后周的历史过于短暂,在历史的星河里黯淡了。

周世宗的死因,《资治通鉴》没有作过考证,但是,有一件事情,也许与他英年早逝有关,这也是周世宗一生最大的缺憾。
周世宗刚上台时,亲自率军和北汉打了一仗。
当时,众朝臣纷纷反对他这样做,但周世宗没听从,结果。
从此,周世宗大小政事全由自己亲自决定,文武百官只有接受命令的分儿。
身居皇帝高位,却想包揽天下事务,长期这样操劳过度,不累出病来才怪呢。
周世宗的英年早逝,会和这毫无关系吗?就算“包打天下”的做法没有“打”坏周世宗的身体,我们也完全有理由相信:这种做法延续下去,将给后周的管理埋下严重的隐患,国家迟早会垮在这上。
一个人包打天下,自身的潜能倒是能发挥到极致,但另一方面,却挫伤了多数人的积极性,消除了来自多方面的力量。
这样做到底值不值?这应该是个很简单的算术题,可惜周世宗太“忙”了,没有时间去算一算。
更重要的是,一个人包打天下,将会使管理制度永远没办法“立”起来。

治理国家(或一个具体的单位),首先需要的是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度,以制度管人管事。
而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某个人身上,是十分不可靠的,碰到周世宗这样能干的人,尚可支撑下去,碰上周世宗继位的儿子——七岁的周恭帝,政权不就被赵匡胤夺去了?后世的也有类似的做法:废除了丞相的职位,以皇帝兼任这份重要工作(皇权相权通吃),在朱元璋、父子手上还吃得下(毕竟这二人能力不同常人),后来的皇帝就根本吃不消了,到头来连皇权都未必抓得牢。
也没有以前那种“宰相”,皇帝的工作量比任何一个朝代都大,结果自己累得苦又怎么样?还不是,国家就是富强不起来,而且大步走着下坡路。
这些和周世宗一脉相承的做法足以证明,即使周世宗统一了全国,再当三五十载皇帝,后周也不可能长治久安。
周世宗的未竟事业在今天看来已无所谓惋惜不惋惜,但他身上的这个缺憾,对群众、对干部都有示,那就是:工作要认真做,身体也要好好爱护;自己的潜力要充分挖掘,别人的积极性也要大力激发,众人拾柴火焰高,多几个人出力,事情总是更好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北周历史上最命苦的大义公主:数次改嫁终被杀!
在我国古代众多的和亲公主中,大义公主可以说是最命苦的公主了。大义公主是赵王宇文昭的女儿、北周武帝的侄女,只是那时的她名叫千金公主。她出生时,正是宇家族与争夺黄河流域而激烈交锋的时候。虽然生于战乱年代,千金公主的童年却是在安逸中度过的。再加上天资聪颖,从小饱读诗书,千金公主也算得上一位小才女。时期的北周武帝也算是古代历史上很有作为的一位,他通过一系列战争,终于在公元577年结束了当时北方的战乱,建立北周。只是这位皇帝由于过度劳累,于公元578年不幸病逝。 宇文邕死后,继位。周宣帝虽然继承了周武帝的皇位,却一点没继承周武帝的文治武功,反而把好色发扬光大,国家的长治久安都被他抛在了脑后。公元579年,突厥他钵可汗派使节到大周求婚。周宣帝认为,和亲好啊!这省了大周与突厥的冲突,少了他带兵平定突厥的麻烦,于是开开心心的就同意了。选来选去,周宣帝把堂妹千金公主推上了两国和平的“前线”。哪位公主愿意远嫁番邦啊?可不同意就是抗旨,那可是满门抄斩的大罪,千金公主只能接受。没过几个月,他钵可汗突然病死了。可这个突如其来的好消息还没让公主高兴多久,新即位的沙钵略可汗就派人来迎亲了。看来千金公主就是一位和亲公主!还好,千金公主的丈夫沙钵略可汗很疼爱她,这也算是千金公主不幸中的大幸了。 ,多次改嫁还不足以构成大义公主的悲剧,爱情给了她最后的沉重一击。当大义公主平安回到大漠后,她想明白了一个问题——就算突厥灭了,那天下也是突厥的,她的复国梦想也还是个梦想。所以要想复国,就必须找到北周宇文家族的后人才行。于是大义公主派人四处暗访,两年后终于在一个穷僻之处找到了一位幸存的北周皇族的王子。为了实现复国梦,大义公主暗中在沙漠里建立了一个秘密基地,组织了一支精锐部队,只待有一天能够攻入中原,灭了! 可就在大义公主的计划逐步展开的时候,她的丈夫沙钵略可汗突然病死了。按照当时突厥风俗,大义公主转嫁给继位的叶护可汗。可没多久,叶护可汗也去世了,大义公主又转嫁给继位的都蓝可汗。公元588年,隋朝大军攻下周陈,统一了南方。为了表示对突厥及大义公主的恩宠,杨坚将从南陈缴获的一面华美的屏风赐给大义公主。在塞外生活多年的大义公主,见到如此华丽的中原之物,心头不禁五味杂陈,颇有文采的她在屏风上题了一首诗:盛衰等朝露,世道若浮萍。荣华实难守,池台终自平。富贵今何在?空事写丹青。杯酒恒无乐,弦歌讵有声。余本皇家子,漂流入虏廷。一朝睹成败,怀抱忽纵横。古来共如此,非我独申名。惟有《明君曲》,偏伤远嫁情。 也许在常人看来,这是一首抒情诗,可在政治神经极其敏感的杨坚看来可没那么简单。尤其是那句“余本皇家子,漂流入虏廷”,这虏廷指的是谁?是突厥还是隋朝?大义公主竟然敢把隋朝说成“虏廷”,这说明大义公主的心里还是装着国仇家恨的!杨坚决心除掉这个可能挑动突厥与隋朝战争的隐患!公元593年,突厥来了一位流浪的汉人,他自称是大义公主的姑母派来的心腹。还说,大义公主的姑母想与丈夫一起发兵灭隋复国,请求突厥派兵助其一臂之力。先不说这位流浪汉人的身份是真是假,反正杨坚没多久就知道了这事,并借此机会下诏废除了大义公主的公主封号。 就在大义公主被废除封号的时候,统治突厥北方的突利可汗为了争取隋朝的支持,请求杨坚赐婚。可杨坚说,赐婚没问题,但要先杀了大义公主!虽然大义公主失了公主的封号,可这么多年来,她在突厥传授文化,教会突厥人修筑房屋、制作陶器,在突厥民众中拥有很高的声誉。想杀大义公主谈何容易?为了找个名正言顺的理由杀死大义公主,突利可汗买通了大义公主的仆人,竟然发现了一个惊天秘密——大义公主与安遂家的小官私通!由此可以看出,虽然大义公主贵为突厥皇后,但以利益为基础的婚姻并没有给她带来多少幸福。 抓住了大义公主的“小辫子”,突利可汗派人四处散布大义公主私通的丑事,消息慢慢地传到了大义公主的丈夫都蓝可汗的耳朵里。都蓝可汗派人得到了安遂家的供词,然后地冲入牙帐,亲手刺死了公主。可怜年仅33岁的大义公主最终客死他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鲁肃文武双全却不愿效力东吴,周瑜是如何把他留下的?
文武双全却不愿效力东吴,是怎么把他留下的?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接掌江东之后,广泛的招纳贤士、礼聘宾客,将一大批有识之士纳入了自己的帐下。鲁肃就是在这个时候,被纳入其中的谋士之一。 据《三国志鲁肃传》中记载:鲁肃,字子敬,熹平元年(公元172年)出生在临淮东城的一个富裕家庭。幼年时父亲去世,一直由祖母代为照料。鲁肃少年时正值乱世之秋,他性格豪爽且,经常变卖田产,用以救济穷苦,结交义士,所以“甚得乡邑欢心”。 关于鲁肃的形象,在流传于世的许多艺术作品或影视剧中,一直将鲁肃刻画成一位足智多谋、文弱儒雅的书生形象。但是从史料中的记载来看,鲁肃的形象跟“文弱儒雅”这个词几乎沾不上边。据《吴书》中的记载:“肃体貌魁奇,少有壮节,好为奇计。”这说明现实生活中的鲁肃,不仅足智多谋,并且身材魁梧健壮,很有侠义之气。“天下将乱,乃学击剑骑射,招聚少年,讲武习兵。”这一句则是点明了鲁肃是一个能文能武的全方位人才。 孙权之所以能把鲁肃这样的能人收入帐下,跟周瑜有着很大的关系。据《三国志》中的记载:周瑜早年任居巢长的时候,鲁肃曾对其资助过粮草,两人因为此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鲁肃为了摆脱,领着一族老小“南到居巢就(投奔)瑜”。周瑜又把鲁肃引荐给了,孙策对鲁肃也是早有耳闻,只是当时忙于平定江东之事,所以就把鲁肃晾在了曲阿。在曲阿这一段时间,鲁肃,情绪也随之低落到了极点。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权接掌江东之后,为了充实班底广泛招纳贤士,这个时候周瑜又想到了还被晾在曲阿的鲁肃,于是就动身前往曲阿。恰在这个时候,在鲁肃身上也发生了两件事情。一是祖母去世,按照习俗他将祖母的遗体送回故土安葬;二是他的一个好友刘晔,邀请他前往巢湖共同辅佐郑宝同举大业。鲁肃被孙策晾在曲阿多年,早已,所以当即就答应了刘晔的邀请,只待祖母的丧事完毕就前去投奔。 周瑜到达曲阿之后,得知了鲁肃的情况,在未告知的情况下,就将鲁肃的族人全部迁往了吴郡。鲁肃办完丧事回曲阿带领族人的时候,碰到了等待多时的周瑜,并在周瑜的苦劝之下放弃了前去巢湖的打算,跟随周瑜回到了吴郡。此后,周瑜将鲁肃引荐给了求贤若渴的孙权,“权即见肃,与语甚悦之。”经过一番交谈,孙权对鲁肃的见地大为赞赏当即留用。 《三国志鲁肃传》载:“众宾罢退,(孙权)乃独引肃还,合榻对饮。”孙权接见完众人之后,又单独的把他叫回,君臣二人在榻上对坐开怀而谈。这就是三国期间著名的“榻上对”。 在这次的谈话当中,孙权毫无保留地向鲁肃敞开心扉,表达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并询问了鲁肃的看法。“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这里的“父兄余业”指的是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孙策起兵之初由张纮为他规划的发展策略。 面对孙权的询问,鲁肃也没有任何隐晦,而是在详细的分析了当前局势之后,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汉室不可复兴,不可卒除。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鲁肃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现今天下经过一系列的战事,各方局势都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汉室想要复兴的几率已经微乎其微,而曹操势力经过多年的发展,也已趋于稳固,想要在短期内将其铲除是不可能的。 从长远看,东吴想要图谋更大的发展,必须首先立足于江南,然后根据局势变化相机行事。现在北方地区战乱不止,曹操无暇顾及江南,这正是东吴发展的大好时机。将军可以趁此机会,击杀黄祖、征讨,将整个长江流域牢牢地控制在手中,然后以此为基础建国称帝,直至夺取整个天下。 孙权听完鲁肃的分析和建议之后感到非常欣慰,对他的独到眼光和远见卓识发出了由衷地赞叹。自此之后,鲁肃便成了孙权极为信任和重视的心腹之一,并在东吴之后的发展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