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古时候这种蜡烛穷人根本用不起,秦始皇嬴政却用它点亮陵墓

时间:2025-03-0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现代社会中的我们,很容易忽略一个事实,那就是在数千年的人类文明中,我们的许多先祖,他们没有电灯这些照明工具,在漫漫长夜中,所能依靠的最高级的照明方式,也不过是我们如今鄙弃不用的蜡烛。

一根蜡烛的光亮,在我们看来,只是比月亮光要好那么一点,甚至都不能和满月的亮度相比,但在古代,很多人家却根本用不起蜡烛,能在夜里点上一根蜡烛继续夜生活的家庭,至少也是一个小康之家了,对于大多数古人来说,日落而息,不仅仅是一个生活方式,更多的,还是省钱。

很多人都听过石崇斗富的故事,这个西晋的富豪,他用来炫富的方式,不是金银首饰,也不是房契地产,而是用蜡烛当柴烧,赢得了斗富的胜利。

可见蜡烛在古代的地位和现在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不但中国古代如此,在西方国家,也同样流传着一个蜡烛炫富的故事,不过要凄凉一些. 说是一个英国上流社会的富家小姐,因为父亲做生意失败,家境一落千丈,但是这个小姐,接受不了贫穷的现实,依旧在客厅放了两根蜡烛,但都是轮流点其中一根蜡烛,造成依旧富贵的假象。

看吧,能用蜡烛烧饭或者点起两根蜡烛的人家,不论中外,古时候都可以是富裕的代表了。

蜡烛在古代真有那么稀缺珍贵吗?其实不然,古代的蜡烛无非就是动物的油脂制成的,只不过油脂的类别不同,蜡烛的价值就会有很大区别。

比如古代的穷人家,他们用的蜡烛,通常都是动物油或者蜂蜡,这些原材料制作的蜡烛,亮度小,油烟多,燃烧时间短,价格虽然不高昂,也是不那么便宜,所以只有乡绅地主家中,才能大量购买,一般的穷人家,不过买几根应急而已。

而真正的皇家豪门,他们用的蜡烛,一律是用鲸鱼的脑油制成,这样的蜡烛,亮度高,无油烟,燃烧时间还久,石崇用的斗富蜡烛,就是这种奢饰品,而在自己的陵墓中,也用了大量的鲸鱼油蜡,称之为“长明灯”. 这个千古一帝,虽然跟穷人们一样的归魂黄土,但他还是要死后借助这样的高端蜡烛来灯火长明。

当进入电力时代后,不论是鲸油蜡烛还是平民蜡烛,都慢慢被时代所淘汰,墓里的那成堆的长明蜡烛,估计也早已经熄灭了千年。

随机文章卡灵顿事件,再次发生卡灵顿事件/造成灾难性混乱宙斯为何忌惮哈迪斯,聪明的宙斯维持长久统治的套路揭秘漫威异能者能力排名,万磁王和X教授竟然还不是最牛逼的(天启)达·芬奇睡眠法猝死,每工作4小时睡15分钟(不适合人类)黄皮子真有这么邪门么,能够附身人体做善事/也能够附身人体报仇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为什么说宋太宗一手开启了古时候读书人的黄金时代?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宋太宗,是第二位。在许多人眼中,他的历史形象实在欠佳。 公元976年,在一个的夜晚猝死,留下了“斧声烛影”的千古之谜,如果宋太祖死于他杀的话,那么宋太宗就是最大嫌疑人。 因为有两个已成年的侄子在,宋太宗的继位名不正、言不顺。为了服众,宋太宗急切的要完成哥哥没有完成的统一事业,可他疏于战事,两次大规模伐辽损兵三十万,宋太祖打造的那支五代精兵毁于一旦,恢复汉唐疆域的梦想也成泡影。 然而有句鸡汤叫:“上帝为你关上了一扇门,同时也为你开了一扇窗。”在“武功”方面没能证明自己的宋太宗,却在“文治”上面大放异彩:他通过扩大录取名额,开了古代读书人的一段。 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陈寅恪说:“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之所以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宋太宗功不可没。 一、宋太宗的“祖宗家法” 时期,武人专横,战乱频仍。宋太祖建国后,在尚未一统天下之前,就首先力图解决武人问题。 然而随着北宋不断吞并、等国,疆域不断扩大,不仅文官不够用了,还需要从军队中选拔官员来应对官员奇缺问题。 到了宋太宗时期,他开始用抬高科举的地位和大幅增加录取名额,来解决官吏来源问题。 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在宋太宗在位时期的第一次科举考试中,一共录取了及诸科多达500多人。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宋太祖在位时,十几年加起来也才录取了180来人,仅仅才是宋太宗一次录取人数的1/3。 从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一直到淳化三年(公元992年)这16年间,宋太宗共开了8次科场,一共录取进士、诸科多达6692人,将近宋太祖时期的40倍。 不仅如此,在待遇上,宋太宗也给予被录取者诸多恩遇。宋太祖多授予新科进士地方小官,而宋太宗则对他们从优授官,起点很高,爬得也快。同时他们也是真正的“天子门生”,宋太宗授予他们“到治所,事有不便于民者, 疾置以闻(《续长篇》)”的权力,意思是说,他们若在地方上发现民生疾苦,可以直接向皇帝汇报。 而且,为了让他们有盘缠去上任,宋太宗还“仍赐装钱,人二十万。”这也与宋太祖时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宋太宗改革科举制,录取人数之多,授予官职之高,给予待遇之优,甚至让宰相薛居正、/">薛居正都看不下去了,他劝谏宋太宗“取士太多,用人太骤”,然而宋太宗却,“上(宋太宗)意方欲兴文教,抑武事,弗听”,并将其作为“祖宗家法”流传下来。 而这条“祖宗家法”,给宋朝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呢? 1、289年,科举取士1万余人,这个数字包含了、明经和进士,其中进士的次均录取人数仅有几十人。 2、277年,总共开科89次,共录取进士24536人,次均275人。 3、267年,总共开科112次,共录取进士约26000人,次均约232人。 4、两宋320年,总共开科118次,取进士多达39711人,次均336人。 不说录取后的各种优厚待遇,单从录取人数来讲,说宋朝是读书人的春天,一点也不为过。而带来春天的这个人,正是被许多人所厌恶的宋太宗。 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1、巩固了宋朝的统治 关于科举,唐太宗曾经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天下英雄,入我彀中矣!”(《唐摭言》) 实际上,这句话有双重含义。第一重含义,是指科举吸收了大量人才,让更多的有识之士能够被皇帝所用。而第二重含义,则是指是皇帝驾驭人才、维护稳定的重要方法。 由于科举录取名额的不断增加,而且又基本不分门第出身,所以使得各个社会基层,甚至对赵宋持敌对意见者,都希望投身于科举考场之中。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成为无数寒门读书人的励志鸡汤。 所以说,科举为缓解社会矛盾、扩大统治基础,起到了强有力的催化作用。 而一些社会底层出身的官员,往往更有真才实学,更懂民间疾苦,也往往能干出一番事业,成为国之栋梁。北宋名臣当中,、正、、等,莫不如是。 2、促进了宋朝的兴盛 如果说宋太祖时期还是文武并重的话,那么到了宋太宗时期,宋朝的基调则完全变成了重文轻武,并从此成为了国策。 在这一国策的影响下,不仅知识分子的地位获得了提高,而且形成了盛行于两宋的读书之风。 盛行于宋代的《神童诗》之开篇,就是这样一句话:“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宋太宗的儿子,曾经亲自写下一首《劝学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连皇帝都亲口说,读书人只要耐得住寒窗之苦,就有机会成为朝堂上的大员,施展自己的平生抱负,这更加促进了文化的兴盛。 在两宋时期,各种书院学校林立,如白鹿洞书院、应天书院、等著名学府层出不穷,带来了文化事业的空前繁荣,宋代也因此在文学、史学、哲学等诸多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三、宋太宗的私心 宋太宗之所以如此大幅度的扩大科举录取名额,还因为其破解自身困境的私心。 上文提到,宋太宗是在没有取得宋太祖亲笔遗诏的情况下突然即位的。而且,宋太祖明明已经有了两个成年的儿子。 所以,宋太宗的即位就让人觉得缺乏合法依据。 在这种情况下,宋太宗为了稳固皇权,除了要消除宋太祖的影响以外,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大力培植自己的一批亲信,占据朝廷和地方各个重要位置上。 而最有效的培植亲信的办法,不是拉拢太祖朝的旧臣,也不是提拔自己的部下,而是从科举入手。 宋太宗即位后第一次科举,就一次性选拔了500多名人才,这些人的起点也很高,直接被宋太宗安排到了朝廷和各州的关键位置。 当年的状元,仅仅只用了6年时间,就做到了(副宰相),升迁速度令人折舌。 宋太宗用扩大科举取悦了读书人,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天子门生”班底。而能写会说的读书人,能不用各种方式念皇帝的好吗? 结语:宋太宗扩大科举录取名额,尽管中间夹杂着私心,但这客观上使文人的地位大幅提高,最后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文官群体。 这些文官在宋朝历史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也为日后的“天子与共治天下”奠定了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古时候给帝王下毒有多难?帝王吃饭之前都有好多人试吃

在古代暗杀的例子屡见不鲜,但是大多数都是用兵器暗杀。在食物里下毒的例子少之又少,这究竟是为了什么呢?难道下毒的方式不比用兵器直接暗杀皇帝的方式更安全稳妥吗?其实不然。 就拿中国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来说吧,溥仪在回忆录中曾经写道。他所吃的每一口菜,从来都不是热的,这究竟是何原因呢?原来皇帝的食物需要经过多方处理和尝试之后才能够食用。首先负责御膳房工作的是八七清新,也就是皇帝的本家,如果皇帝的事物出现了任何问题,那么这一族的人都会受到牵连,恐怕将会世世代代沉沦下去。所以说他们对皇帝的事物格外上心,这关系到自己的脑袋,也关系到整个家族的命运。 其次皇帝的食物在烹饪的时候,需要有多个厨师共同制作,根本没有任何下毒的机会。一人做饭,多人监工。任凭杀手买通一个厨师,也很难在食物中进行下毒。 皇帝在用餐之前,太监们都要将端上来的菜品一一尝试,有的用银针,有的直接食用,确保每一道菜都是无毒无害的,即便是有毒有害,那么毒死的,首先也是太监而不是皇帝。 最后皇帝也不是每一道菜都吃,看中哪道菜,吃哪道菜,看中哪道菜之后,命令太监将其端上来,看见再次试吃一遍,皇帝才能够下口。 可以想想这么多道工序结束之后,一道菜无论他做得再怎样,色香味俱全,但是它的温度也高不到哪儿去。虽然确保了饭菜里无毒无害,但是正如溥仪说的那样,饭菜基本上都是凉的。 随机文章进化论误导了整个人类,人类史前文明发达/因为天灾断送远古文明印第安神话体系,动物创造了印度安人/动物是跌落凡间的神灵日本高科技智能机器人,外形堪比真人美女/售价180玩成为富豪玩具秃鹫为什么不吃活物?专吃腐尸的秃鹫尸体去哪了夫妻为什么被称为两口子?两口子的来历介绍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