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蜀汉后主刘禅:智力被严重低估的一个牛人

时间:2025-03-13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阿斗是怎样做到在的虎窝里舒舒服服地,直到终老的。

这样的智慧别人有吗?这样的际遇翻遍史书还能找到第二例吗?答案是:没有!不能!由此可见,中阿斗的智力被严重低估了! (207—271 年),自末以来一直被视为“扶不起的阿斗”——某种弱智或低能儿的象征,这实在是中国历史上的旷古奇冤之一。

其实,和刘禅可以说都是中国历史上最工于心计的帝王。

前者靠他的人格和谋略使其亲手创建的蜀汉帝国在夹缝中生存了四十多年;而后者则靠其雅量与智慧使自己在外部条件非常不利的情况下,能够安全地度过一生。

网络配图 特别欣赏,说:“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与对阵,不仅感叹:“生子当如。

”兄弟如此豪杰,令人羡慕。

相比之下,刘备生的阿斗既愚且呆,被陈寿斥为“昏聩之主”,留下千古笑柄。

然而,将相有种,阿斗不能决定自己的出身与成分,只要刘备有儿子,这个人肯定要接刘备的班,只不过这个人是阿斗而已,他就是不想当蜀主也不行。

这与后世的朝中无人不做官是一个道理:朝中有人,有关系,有背景,只好去当官。

至于有没有本事,尚在其次。

当官就当吧,能为民造福也是一件功德,所以当了官,要看他怎么做官。

堂说:“做官乃天下第一易事。

”好大的口气!不过这话不假,颇耐推敲,试从阿斗讲起。

确切的讲,阿斗当的是,一国之主,最大的官。

但这难不倒阿斗,因为军政大事基本上由在操持,他只负责签字就行了。

即使碰到个案,阿斗也是去问相父的,相父说咋办就咋办,阿斗用不着费脑筋,只要奉行无作为主义即可。

这样的皇帝还不好当?所以北朝有辅佐的时候,苻坚常说:当帝王多么轻松快活。

当然,苻坚算是个英雄,而以阿斗的智力而言,才疏志短,无作为实乃上策。

当然,阿斗不一定懂得如此这般为自己策划,他没有这个智力,而实际上,他就是不懂得做什么,也做不了什么。

网络配图 诸葛亮逝去不久,西蜀就灭亡了,阿斗做了司马昭的俘虏。

司马昭何许人也?形容为虎狼之辈是毫不夸张的,看看他杀灭几个儿子的手段就足以证明此言不虚。

然而,司马昭在阿斗面前,是被阿斗玩的团团转的。

司马昭问阿斗曰:“思蜀否?”阿斗答曰:“此间乐,不思蜀。

” 多么直白的回答,然而又是多么深邃的思维啊!试想想,还有比这六个字更令司马昭放心的答案吗?没有,绝对没有。

于是,阿斗在司马昭的虎窝里舒舒服服地吃喝玩乐,直到终老。

这样的智慧别人有吗?这样的际遇翻遍史书还能找到第二例吗?答案是:没有!不能!由此可见,三国中阿斗的智力被严重低估了! 谁知阿斗却成了昏庸的代名词。

网络配图 而后世佩虎符、坐皋比、不愿承认才比阿斗者又何可胜数哉?那些峨大冠、拖长绅,对阿斗嗤之以鼻的人,又有几个真的比阿斗水平更高?偏偏他们志存高远,自恃文韬武略,处江湖之远则跑官要官买官,不忘政治抱负;居庙堂之高则,大建形象工程、本专业工程,且美之名曰“为民办实事”,还力求大手笔、大动作、大作为,其为害有甚于阿斗者矣! 由此观之,阿斗真可不惭矣。

从今而后,请勿再笑阿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诸葛瞻死前一句话,揭露了刘禅的真相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司马昭掌握政权后,为什么要先灭蜀汉?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末年掌握政权,为什么要先灭蜀汉,后灭东吴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柿子一定先掂软的捏,同理,对外战争的战略,也一定是先从弱小的下手,三国鼎立之势下,蜀汉最弱小。 在高平陵政变后,政权已经掌握在司手中,而选择先灭蜀的战略决定就是司马昭制定的,事实上,在司马昭伐蜀之前,就已经制定了统一天下的战略,大概的内容就是: 先定巴蜀,拿下蜀汉,三年之后,沿长江顺流而下,水陆并进,再吞并东吴,继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方针。 司马昭之所以如此考虑,显然有他自已的理由和合理性,司马昭的最大理由就是伐吴实在太困难,而根本原因就是魏与吴之间,隔着一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 从我们现在的角度看长江,不过就是一条江嘛,随便一座桥就能过去,但在一千多年前的三国时期,长江可是没有一座桥的,想要通过长江攻打,就必须有一定数量的战船,就必须有一批熟悉江水的水军,对于魏国这个北方国家来说,战舰和水军都是他的短板,那么长江就是不可逾越的天险。 司马昭曾经算过一笔帐,想要建造足够的战舰和训练足够的水军,需要十万人,建造或者训练一百多天,才能完成,而且魏国地处北方,其军队都是北方人,北方气候干燥,如果到潮湿温暖的南方打仗,会,会感染瘟疫,当年发动,不就是因为瘟疫导致大量减员,才会在赤壁之战失败的吗? 如果从后来的晋灭吴来看,西晋为了灭亡吴国,从公元272年开始准备,建造战船,训练水军,到公元279开始伐吴,尚且准备了7年之久,而且还是在蜀汉灭亡16年之后,挟统治蜀汉近16年之威,举全国20万大军,历经近五个月,才最终灭亡吴国。 由此就能看出,灭亡吴国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对比之下,蜀汉就容易得多了。 司马昭之所以决定先灭蜀汉,再灭东吴,除了蜀汉弱小外,还有对当时蜀、吴两国的情报采集与分析,有以下原因: 1、蜀汉连年北伐,相对来说,东吴并无北伐。 蜀汉到了晚期,人才缺乏,而身为蜀汉大将军的姜维连年北伐,不断犯境魏国边境,给魏国造成了一系列的麻烦,虽然战争有胜有负,但姜维以弱势而采取主动进攻,对于魏国来说,蜀汉的不断进攻造成了麻烦,岂能坐视不理,当然要解决蜀汉的威胁,而东吴并没有连年北伐,过境相对来说比较平静,无需大动干戈。 2、地形原因,魏与蜀交界只有八百里的秦川,而魏与吴交界有着数千公里的国界线,相对来说,灭蜀地形有利。 一般来说,国界线越长,交界处越多,战争的复杂程度越高,魏灭蜀只需要翻起秦岭就能交战,虽然路难走些,但是对于魏国来说,能够集中优势兵力对付蜀汉,战争取胜的可能性更高。 而魏与吴的交界线从最东边的南京到最中间的荆州,到最西边的秭归,有着数千里的国界线,如果发兵攻打,就需要大量的兵力,而且兵力颇为分散,无法集中优势兵力攻打,就算没有长江,魏灭吴把握也不是太大。 3、蜀汉大将军姜维当时不在汉中,而在沓中,魏灭蜀,有机可乘。 司马昭得到情报说姜维不在汉中防守,而在沓中屯田,姜维是当时蜀汉硕果仅存的军事才能,只要能打败姜维,蜀汉就能灭亡,而身为益州最重的北方的门户,是防守魏国来袭的重要战略要地,攻打蜀汉,必先取汉中,对魏国来说有优势和机会。 而且当时姜维改变了汉中防守战略,取消了在各险要地势关口、隘道防守,收缩防线,以汉中的汉、乐二城为据点,放敌军进入汉中,再打击敌军补给线,以优势兵力联合机动队,消灭魏国军队,可惜姜维想得太简单了,魏国的军队数量远超蜀汉,此次灭蜀之战的军队数量就是蜀汉的2倍多。 4、与蜀汉交战,无需额外进行战争准备,现有兵员及数量完全可以胜任。 司马昭与蜀汉开战,不需要建造战舰,也不用训练水军,只要目前军兵,完全可以投入战争,无需额外的成本,也是最经济实惠的战争,当然要拿蜀汉开刀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