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母亲要求严格,对他的学习抓得紧,使他19岁就得以高中进士,步入了衣食无忧的公务员队伍,因为才能出众,官职“噌噌噌”往上升,连连提拔重任,后来甚至还当上了宰相。
寇准虽然身为领导干部,工作上也很努力,出过很多政绩,但“公子哥儿”的性格却从来没有改变过,唱歌跳舞,公款吃喝,次次都有份,还喜欢豪华的排场,奢靡的享受。
他喜欢跳“柘枝舞”,这是从西域石国传到中原的舞蹈,石国又名柘枝,这种舞蹈便称“柘枝舞”,在中原一度非常流行。
寇准经常邀请文朋诗侣在家里开舞会,夜以继日,,时人送他一外号,称为“柘枝颠”,可见其痴迷程度。
网络配图 寇准性格豪爽,出手大方,喜欢吃吃喝喝,特别喜欢夜宴。
在邓州(今河南邓州市),他任知州,就常常组织同事朋友们通宵达旦地宴饮。
每当夜晚,寇准的知州府总是高朋满座,灯火辉煌。
当时,一般人家是舍不得用蜡烛的,没钱嘛,往往早睡,而知州府不仅大厅里烛光通明,就是马棚、茅厕这些地方都彻夜点着蜡烛,往往烛泪成堆,非常扎眼。
他在永兴军(今陕西省西安市)任通判的时候,不论官职大小,也不论地位高低,只要你能沾酒,必定拉来碰杯,不醉不罢休。
他有个副手,能喝两杯,寇准天天拉着他陪酒,但人毕竟是血肉之躯,海量也经不起车轮战,不几天,便喝病了。
但是,寇准丝毫没有停杯的意思,还是天天拉着他喝,眼看性命都要搭上了,副职的老婆,最后迫不得已,竟然一纸讼状告到了衙门,才终于在寇准的酒杯下救出自己的丈夫。
网络配图 至于玩,寇准也是花样百出,什么都喜欢玩,什么都会玩。
每当生日,他都会早早搭起彩棚,广发请帖,大摆宴席,十分铺张。
酒醉饭饱之际,他还穿着黄道服,头上插花,跨下跑马,与朋友们嬉戏玩乐,花样不断翻新。
然而,“黄道服”毕竟只有才能穿,加上的标准接近皇帝,知道后,他叫来宰相,大发脾气,说寇准什么都效仿我,这怎么行?好在王旦理解寇准,他呵呵一笑说,寇准什么都好,就是偶尔不明事理,有点傻。
王旦这样说,皇帝不好再发怒,只得尴尬地说,是的,的确有点傻。
寇准虽然是个“公子哥儿”,但口碑却还不错。
后来,时期的宰相夏竦也追求豪华,生活奢侈,但议论的人很多,他十分不解,便对家里的门客说,寇准生活奢侈,生前死后皆无非议,到了我这里,为什么那么多人讲怪话呢?网络配图 门客给夏辣讲了一个故事:寇准做官,经常与下属一起郊游,野餐,有一次喝得正起劲,路上传来一阵毛驴的铃声,派人一问,原来是一个任期已满的外地县令驼着行李路过,虽然素昧平生,但寇准却像对待老朋友一样,热情地邀请县令同席,开怀畅饮,其乐融融。
寇准对待陌生的路人都相敬如宾,而您身为宰相,对待部下同僚却连最基本的礼节都没有,遑论其他,评价不同,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啊! 寇准对生活质量要求极高,但私心不算太重,不插腰包,不营私产,有酒大家喝,有福大家享,,有情有义。
据王君玉的《国老谈苑》说,寇准出入宰相三十年,自己从没置过房产,处士魏野曾经赠诗曰:“有官居鼎鼐,无地起楼台”,寇准因此得了一个“无地起楼台相公”的雅号。
魏野此诗还流传到了漠北,契丹人十分佩服寇准的精神。
宋真宗末年,契丹使者访问京城,点名要拜见“无地起楼台相公”,当时寇准正被贬职偏远之地,害得宋真宗立即把他召回,重新重任。
“公子哥儿”不一定都是“败家子”,在寇准身上得到了印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上不乏一些因为自己的老爹是高官,所以就为非作歹的纨绔子弟,这种人往往犯了错,都有老爹出面替他摆平,别人看在他的背景的份上,也不会去招惹他,也就造成了他变本加厉。
不过,有这种仗着自己权势大就为所欲为的人,却也有即便身为主帅,面对自己不听军令的儿子,直接下令斩首的,比如戚继光。
据《仙游县志》载,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海门一带抗倭。
一次,约三千名倭寇在海门沿海上岸,准备去临海、仙居一带抢劫。
戚继光命令戚印领兵在双港与城西交界的花冠岩一带埋伏,自己出兵佯败,把倭寇引到上界岭,等倭寇全部进入包围圈后,再两军夹击,一举全歼。
结果戚印年轻气盛,交战心切,没等倭寇全部进入包围圈就下令擂鼓冲锋,结果让一部分倭寇逃脱了。
戚继光回营升帐,因戚印没按照军令行事,下令推出去斩首。
陈大成等将领跪在地上要求从宽处罚,留他一条性命将功赎罪。
戚继光不答应,说: 我是一军主帅,如果我的儿子犯了军令可以不杀,以后还怎么带兵?军中的命令还有谁去执行? 于是,就在白水洋上街水井口这个地方,戚继光将戚印斩杀。
后来当地的百念戚公子,便在常风岭上为他建造了一座太尉殿,据说这座大殿的残迹至今犹存。
“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儿郎,倭寇来,不要慌,我有戚爷会抵挡。
”这是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广为流传的一首民谣,谣中的戚爷指的是著名抗倭名将、民族英雄戚继光。
戚继光(1528年—1588年),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山东蓬莱人。
戚继光出生将门,自幼便立志驰骋疆场,保家,曾挥笔写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著名诗句。
戚继光17岁时承袭了父祖历任的登州卫指挥佥事之职,25岁时被提升为署都指挥佥事,担负起山东沿海防守海疆、抵抗倭寇的重任。
为了剿除倭寇之患,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素有威名的戚继光被调任到倭患最为严重的浙江任都司佥书,主持这一地区的抗倭斗争。
戚继光初至浙江时,这一地区卫所空虚,士兵老弱;将官不习武艺,不懂兵法;水军战船十存一二,且年久失修……有一次,八百多名倭寇侵入浙江沿海的龙山所,戚继光亲自率军迎击,但是由于明军老弱怯战,接战没几个回合,便已显现出溃败的迹象。
在这危急关头,戚继光一马当先,冲至阵前,连发几箭,将倭寇的几个头目射倒,倭寇明军统帅如此英勇,便仓惶逃窜。
为了改变这种兵士羸弱、防备松弛的现状,戚继光从当地的渔民、蛋户中招募新军,并加以严格的训练,这支军队虽然人数不多,只有三千多人,但是打起仗来,却个个都能。
这支军队不仅作战勇敢,而且纪律严明,从不敢乱民扰民。
当地的人都亲切的称呼这支纪律严明、能征善战的队伍为“戚家军”。
戚继光依靠这支能征善战、纪律严明的军队,在抗倭的斗争中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戚继光斩子的故事几百年来一直在闽、浙一带广为流传。
在福建莆田,这一故事还被改编为闽剧《戚继光斩子》,以艺术的形式在民间盛传不衰。
此外,在福建宁德、连江、闽侯,浙江义乌等地也有类似的传说。
戚继光斩子的故事到底是不是历史事实,到底发生在那个地方一直,没有定论。
也有人认为戚继光斩子的故事发生在浙江台州地区。
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浙江抗击倭寇,几次大的战役都连战连捷,打得倭寇是闻风丧胆。
有一次,戚继光率领军对在台州府围剿一股倭寇,倭寇与戚家军接战之后,很快大败,有一股残敌想绕道城北的大石退守仙居。
为了彻底消灭这股倭寇,戚继光立即命自己的儿子戚印为先锋,率领军队抄近路在白水洋常风岭一带伏击。
临行前戚继光一再交代戚印,与倭寇接战之后,不要急于求胜,要佯装失败,将敌人诱至仙居城外再予以反击,以迫使城中的倭寇出援,一举歼灭。
戚印率军到达常风岭之后,将军队埋伏在山道两旁的树丛中,此时,倭寇的队伍也沿着这条山道开了过来,前面还押着一些抢掠来的妇女和牛羊等,戚小将见后,气愤万分。
再也沉不住气,马上下令军队展开总攻,一时间矢石齐飞,刀枪猛舞,喊声震天。
戚印只顾了奋勇杀敌,竟然忘记了父亲临行前交代的只许败,不许胜的交待。
后来戚印率军回营,将士们都言戚印作战勇敢,杀敌有功。
说他违反军纪,不服从指挥,应该以军法处置,便命将校将其绑出辕门外正法。
诸将虽然苦苦求情,说戚印虽然是触犯了军令,但其大败倭寇,也是有功之臣,可将功抵罪。
但戚继光却认为戚印明令故犯,贻误军机,不容不诛!若是不杀则军纪难以严明如初。
后来当地的百姓怀念戚公子,便在常风岭上为他建造了一座太尉殿,据说这座大殿的残迹至今犹存。
民间艺术家们还将此事改编成闽剧、秦腔等戏曲广为传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啊?什么意思嘛,难不成他家遭灭顶之灾了?呵呵,非也。
有朋友该说了,这娶媳妇挑日子、看时辰,这生孩子嘛,可是个风火事儿,等不得点儿哟。
原来,的母亲呢,是田婴众多妻妾当中排名最末了的小小老婆了。
早在田文降生之前,他老爸就已经有四十多个儿子了。
不过呢,这倒也没什么,但有道是越渴越吃盐奥,他早不生,晚也不生,偏偏赶在农历的五月初五,田文“横空出世”了。
这当娘的本来就是个小小小,更加让人瞧不上喽。
你说这孩子,你怎么就这么滴“冒失”尼,咳,愁煞娘亲呀!田婴呢,当然是儿子多了,人丁兴旺,可眼下……《·孟尝君列传》中是这样记述田婴对这孩子的看法的,“五月子,长与户同,杀气父母”,哼,五月生的儿子,以后会长得和门户一般高,克伤父母啊。
于是,他就对田文的母亲放出狠话说,这个小东西不吉利,干脆别养了! 再怎么说,他也是娘身上掉下来的肉啊,虎毒还不食子呢,有哪个做母亲的,怕孩子对自己不利,而抛弃他的呢?迫于田婴的威力,田文的母亲不敢作声,只能暗自落泪。
她不忍心扔掉孩子,决定偷偷地将孩子养大。
现在咱又说回来,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田婴如此厌恶他的亲生骨肉呢?说来说去呢,还是旧时的封建思想在作怪。
我国古代就有初五、十四、二十三,太上老君不炼丹之说。
什么意思呢,它是讲这一个月里边呀,有三天是忌日,诸如嫁娶、探病、串户、出行之类的事呢,都不宜做。
瞧,就连老神仙太上老君都不炼丹了,更何况这些肉体凡胎的俗人们呢?所以说呀,这三天便是人们最为忌讳的“黑道日”了。
那五月初五呢,人们还称它“五节单五”,这便是“恶月”中的“恶日”了。
这一天出生的婴儿被看作是瘟鬼或是五毒等不祥之物的化身。
泰山太守应劭所著的《风俗通义》中是这样讲的“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也就是说,五月初五的孩子是“毒”孩儿。
对于一国之相、妻妾成群、儿女众多的田婴来说,当然害怕这个携带“剧毒”的男孩儿克死他了,不如早日扔了的好哇! 其实,在《礼记·月令》中有记载说:“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讲的就是夏天农历五月是个阴阳相争,生死齐分的黑色月份。
无独有偶,《孝子传》中说:“纪迈五月五日生,其母弃之,村人纪淳妻养之。
”从这一点来看,孟尝君还是幸运的多呢,因为他有一个爱他的母亲,也才成就了他以后的事业,留下“孟尝君子店,千里客来投”的佳话。
五月五日,乃“重五”日,这也正是孟尝君老爸心中的一个结。
由于儿子能言善辩,礼贤下士,待人和善,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到最后他还是让田文当了接班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