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楚王马殷在位期间做过哪些事?他是如何死的

时间:2025-03-13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楚王马殷,字霸图,公元852年出生于许州鄢陵。

时期开创了楚国,是南楚的开国君主。

公元894年,率领部队一起进入湖南,占据潭州。

公元897年,马殷被推举为主帅,在后来的几年间,马殷率领自己的部下占据湖南剩余各州,终于统一了湖南,建立了楚国。

马殷与中国历史上大部分英雄人物一样,都是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家庭。

马殷为了贴补家用,就以木匠为生。

早年投入秦宗权的军中,跟随孙儒一起占据扬州。

后来孙儒自立为帅,马殷就一直跟着孙儒。

公元892年,孙儒战败,马殷就带着孙儒剩下的兵马逃往江西。

凭借着自己的才略胆识与能征善战的属性,很快的在江西就聚集了十万余人。

公元907年三月,马殷被封为了楚王,都城为潭州。

五月刘存带来了三万水军攻打楚国,但是被马殷联军打得,还将刘存这个将领给活捉了,最后还获得了800艘的战舰。

公元927年,马殷被正式册封为楚国王。

至此,楚王马殷才算是真正的出现了。

马殷对楚国的贡献不仅仅是统一了湖南,而且他对湖南的经济的发展也有着十分大的影响。

马殷在楚国生活久了,自然就知道楚国多什么,楚国少什么。

于是他就利用楚国产的茶数量多的这个特点,就要求楚国境内的百姓多种茶,然后将这些茶卖给来自于北方的商人,然后他从中收取一些茶税。

这些对楚国成为经济富庶地区有很大的影响。

高郁五代十国时期扬州人,在马殷封为楚王之后,为马殷所用。

马殷在位期间,鼓励农民种植茶叶,与外部通商,使楚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一度成为经济最为繁荣的地区之一。

而这些,其实都是得益于马殷用高郁策。

马殷用高郁策其实不只有一条,基本上大部分对楚国经济有利的计策都是高郁提出来的。

公元908年,高郁向楚王马殷建议,让楚许楚人将茶叶买给北边,即取代了的后梁。

并且从中收取一些税用来当作军饷。

马殷听后,同意了他的建议。

于是与梁太祖商议后,在大梁的都城及其他几个交通要道的城池都设置了专门贩卖茶叶的官邸。

这个政策的实施,使得楚国的茶叶可以运到北方,从而大大地增加了楚国的经济收入。

而楚国可以用这笔钱购买许多自己本国稀缺的物品,于是,楚国开始走上了富庶之路。

在这之后,来楚国做生意的人越来越多,这时高郁又向楚王献了一计。

公元925年,高郁向楚议铸铅铁为钱,使楚国的钱只能在楚国境内使用,这样那些来楚国做生意的商人,就只能在楚国境内将钱用完,这样的话,那些商人在离开楚国之前还得在楚国大量购物。

于是又为楚国带来了一大笔收入,更加富饶了。

马殷总是采用高郁的计策,使得高郁遭到了许多其他政权的人的嫉恨。

于是四处散发留言,陷害高郁,最终高郁还是被诛杀了。

酒囊饭袋这个词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贬义词。

主要是用来形容只会吃喝,不会做事的人,本质就是讥讽无能的人。

而楚王马殷是五代十国时期楚国的国君,那这个词与楚王马殷又有什么关系呢?时期陶岳所著的《荆湖近事》中记载:“奢僭,诸院王子、仆从烜赫,,未尝留意。

时谓之酒囊饭袋。

”这就是楚王马殷与酒囊饭袋关系的出处。

这句话中所说的马氏指的就是五代十国时期的楚王马殷。

马殷早年间在唐末的乱世中,只是一名普通的木匠。

后来应征从军,一直跟随在孙儒的军队中。

不久后,孙儒战败被杀,马殷就与孙儒部下的另一名将领刘建锋一起,将剩余的部队聚集起来,继续南下。

中途,刘建锋被推选为主帅,战死后,马殷就自然的成为了下一任统帅。

但是,马殷成为了主帅后,并没有什么作为。

后来梁太祖朱温封马殷为楚王,封地为湖南广西等地区。

这两个区域作为封地的话,其实十分狭小,又是内陆地区,国力也十分衰弱。

但是马殷的生活还是十分豪华奢靡,据说只有能与之相比。

他还称王称帝,,出门随从,一切用度都是的配置。

周围许多国家都对马殷的这块地方,但是马殷只知道喝酒玩乐,对政事和外交是一点也不知,再加上他身体又十分的胖,所以许多人都调侃马殷是个可以装酒的皮囊和一个能装饭的口袋。

于是大家就叫他“酒囊饭袋”。

后来马殷因为只知作乐,他的政权走向了灭亡,于是“酒囊饭袋”这个词开始用来形容只知道享受,不思进取的无能之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晋成帝在位时是不是一直是傀儡帝王?

晋成帝是东晋时期的第三代,字世根,是的长子,和后来的晋康帝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他们的母亲是明穆皇后庾文君。虽然晋成帝司马衍寿命不长,但是晋成帝做皇帝的时间要比他父亲晋明帝时间长很多,他在位时间是在公元325年到公元342年间。 晋成帝司马衍图片 晋成帝司马衍即位时只有五岁,因为他实在年幼不能理政,东晋的朝政便交给了他的母亲,也就是当时的皇——庾文君辅助临朝,庾文君去世便交给了大臣王导和外戚庾亮共同辅政。晋成帝司马衍在位期间,外戚庾亮把持朝政为所欲为,并且想要通过这样的方式排挤王导,瓦解王导手中的势力,重新恢复东晋王室的威望和权势。但是庾亮作为外戚总是猜忌怀疑大臣,为了自己的私欲诛杀许多朝中重要的官员,并且对王导的意见和劝阻置之不理,最终引起了封建王朝统治集团内部战争爆发。 公元327年,历阳太守苏峻以诛杀奸臣权臣庾亮为名义起兵造反,东晋政权危在旦夕,在最紧要的关头还是丞相王导再次出山发兵镇压,并在平定事件之后再次执掌朝政,在王导的辅助下,司马衍和东晋王朝终于。另外在晋成帝司马衍统治时期,曾经命令庾亮进行北伐战争,但是在和作战过程中失败。 公元336年,晋成帝又颁布壬辰诏书禁止土豪氏族将山川私有化,但效果却不明显。公元342年,21岁的晋成帝司马衍去世。 东晋司马衍平乱 司马衍在历史上也被称作为晋成帝。晋成帝在位一十九年,也算兢兢业业,他五岁登基,青年时期就病重逝世,继位的晋康帝不是他的儿子,而是他的弟弟琅琊王司马岳。而东晋司马衍在位时期曾佳发生过一起叛乱,也就是历史上常说的苏峻叛乱,那么这位少年皇帝东晋司马衍平乱究竟是怎样一个境况呢? 《赤松山魂》司马衍剧照 东晋司马衍平乱发生在咸和二年也就是公元三百二十七年的十月,顾命大臣也是外戚之一的庾亮一意孤行不听劝诫强行征召苏峻,命苏峻赶赴中央担任大司农一职,想要借此削弱苏峻的兵权。而这一举动不但没有奏效反而激起了苏峻的反抗,苏峻于是选择玉石俱焚。 苏峻立刻就联合了豫州刺史祖约就势反叛,发动了一场动乱。这场叛乱开始的时候几乎是一边倒的局势,苏峻领导的叛军一路,而庾亮被打得丢盔弃甲狼狈而逃。后来苏峻自封将军把持朝政为所欲为,大臣王导一开始还护着尚且年幼的成帝,但是后来也逃出城外,这一切叛乱终于结束在一代名臣温峤手上,在他精心的谋划之下,以为首的联军讨伐叛乱的苏峻的战争才取得了胜利。 所以东晋司马衍平乱其实更贴切的讲其实是温峤平定了苏峻叛乱,而当时尚且年幼的司马衍不过是担了个平乱的帽子,其实当时九岁的司马衍并没有出太大的力气,毕竟当时的他连处理朝政的能力都还欠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第一代佛教徒楚王刘英为什么自杀来结束生命

东一共有十一个儿子,郭皇后生了五个,光烈皇后生了五个,许美人生了一个,许美人生的这个就是小儿子刘英。 刘英信佛 楚王刘英是历史有名的汉世祖光武帝庶出的儿子,他是由未得到光武帝深宠的许美人所生。虽然他的母亲不受宠,地位低,但是刘英自小就被封为了楚王,拥有现今的江苏徐州地区这块封地。根据《》上的记载,刘英是在被封王十三年后才前往封地就任。 石窟大佛 刘英晚年的时候喜好黄老之学,为此也做了不少事,例如为浮屠建立祠堂,祠堂里面还供奉着。刘英对佛与道的信仰并没有使他得以善终。自从信佛信道后,刘英整天跟着一群外国和尚建立庙宇,这个行为在当时那种环境下是显得非常另类的。 刘英的塑像 在之后刘英更是犯了朝廷的大忌,不仅广纳方士,还制作金龟玉鹤,并上刻文字当做是符瑞,最终被人告发有造反倾向。永平八年,东汉政府遇到了财政困难,汉明帝下诏,允许人们纳绢赎罪。楚王刘英拿出了黄缣白纨三十匹,交给了国相,说:“托在蕃辅,过恶累积,欢喜大恩,奉送缣帛,以赎愆罪。”国相知道刘英是个修行之人,他说的罪恶更像基督教的原罪,和常人所说的罪恶不一样。国相担心引起误解,专门加上自己的注释,他说:“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何嫌何疑,当有悔吝?其还赎,以助伊蒲塞桑门之盛馔。” 刘英被诬谋反 永平十三年,有个名叫燕广的人控告楚王刘英和渔阳人王平、颜忠制造图谶,“有谋逆”之嫌。说实在话,如果汉明帝对自己的弟弟有了解,这种控告根本就上不了台面,就算没有了解,如果有个实事求是的精神,也能够妥善解决。但汉明帝是一个严重缺乏自信的人,现如今自己君临天下,高处不胜寒,弄得疑神疑鬼,他下令严查此事。 汉明帝的画像 司空、司马、司徒三府幕僚全部投入其中,汉明帝还不放心,又派自己身边的侍中、谒者、郎官共同办案,给人的感觉就是其中一定有问题,而且是严重问题,查不出问题来就交不了差。严刑逼供之下王平、颜忠招出了众多人物,汉明帝脾气很急,决心很大,涉及到谁就抓谁,结果罪犯的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皇亲国戚、文武官员、郡县豪杰、平民百姓,甚至连办案人员都被抓起来了,洛阳的监狱里关押了数千人。 谒者寒朗冒死进谏,希望能够一语悟主,汉明帝也感到有问题了,他亲自来到洛阳监狱,释放了一千多人,但没有根本性地扭转局面。汉明帝绝不是一个宽容大度知错就改的人,在这个案件中数千人冤死,楚王刘英发配丹阳。为了体现刘英的骄奢淫逸,特别让他带着乐队,一路上吹吹打打,一边打猎一边走。楚王刘英是徒,苦修几乎是必经之路,热热闹闹地押解一个犯人,这是对他最大的侮辱,刘英自杀而死。 刘英之死乃冤案 汉明不是个坏人,但他心胸狭窄、脾气暴躁,说出话来剜心刺骨,做完事又后悔,又不敢大鸣大放地昭雪平反。两年后,汉明帝来到沛国的首府彭城,召见了刘英的母亲许和刘英的妻子儿女,面对孤儿寡母,想起自己的少小兄弟,汉明帝哭了。 汉章帝的画像 三年后,汉明帝过世,汉章帝即位,加封刘英的六个儿子为列侯,嘉奖了冒死进谏的寒朗。几年后,许太后过世,汉章帝派光禄大夫持节治丧,同时迎回楚王刘英的灵柩,改葬彭城,享用藩王的礼仪,追加谥号为楚厉王。后来汉章帝也来到了彭城,召见了刘英的妻子和孩子,“厚加赏赐”,但始终没有名正言顺地平反昭雪。 根据史料《后汉书》记载,东汉楚王刘英是中国已知的历史上第一个佛教教徒,但是那时候佛教事业并没有被大多数人接受和理解,于是这位历史上第一位信佛的诸侯王就这样沉冤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