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李义府:唐朝时期宰相,他任职期间有哪些不法行为?

时间:2025-03-14来源:网络作者:小白2
,时期宰相,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李义府早年以荐举入仕,历任门下典仪、监察御史、太子舍人、中书舍人。

他是的东宫属官,因迎合高宗,建议废王立武,被拜为宰相,授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封广平县男,并成为的心腹,后又进爵广平县侯。

李义府任相期间,广结朋党,卖官鬻爵,权势熏天,多有不法之行,后升任中书令,进爵河间郡公。

他出身微贱,虽官居宰相仍不得入士流,因此奏请重修《氏族志》,主张不论门第,凡得五品官以上者皆入士流。

龙朔三年(663年),李义府因请术士望气,被长流巂州。

乾封元年(666年),唐高宗大赦天下。

李义府因不在被赦之列,忧愤而死。

时年五十三岁。

武则天即位后,追赠他为扬州大都督,但在睿宗年间被收回。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李义府早年因祖父担任射洪县丞,迁居永泰(今四川盐亭县)。

贞观八年(634年),李义府因善写文章被剑南道巡察大使李大亮表荐为门下省典仪,后又得到刘洎、马周的举荐,改任监察御史,并随侍晋王。

累职拜相 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立李治为皇太子,任命李义府为太子舍人、崇贤馆直学士。

他进献《承华箴》,提到“佞谀有类,邪巧多方。

其萌不绝,其害必彰”,虽是极力逢迎太子,却被认为是耿直坦荡之人。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病逝后,太子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

李义府改任中书舍人。

永徽二年(651年),唐高宗又命李义府兼修国史,加弘文馆学士。

永徽六年(655年),李义府得罪宰相,被贬为壁州司马。

敕书尚未下达门下省,他便已秘密获知,并与中书舍人王德俭商量对策。

王德俭道:“欲立武昭仪为皇后,但又害怕宰相不同意,所以尚未正式提出。

你若能推助此事,定可转祸为福。

”李义府遂代替王德俭值夜,趁机叩门上表,请求废黜,改立武昭仪(即武则天)。

唐高宗大喜,召见李义府,并收回贬官敕书,将他留居原职。

同年十月,武则天被立为皇后。

不久,李义府被拜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封广平县男。

他与许敬宗、王德俭、崔义玄、袁公瑜、侯善业等人相互援引,狼狈为奸,贬杀忠臣,协助武后得以窃取权柄。

多行不法 显庆元年(656年),李义府兼任太子右庶子,进爵广平县侯。

[6] 当时,洛州女子淳因罪被关入监狱。

李义府听闻貌美,便暗中指使大理丞毕正义将她释放,然后纳为妾室。

段宝玄据实上奏,唐高宗便命给事中、侍御史张伦审理。

李义府担心事情败露,竟逼令毕正义在狱中自缢,以断绝实证。

唐高宗虽知实情,但却没有追究李义府的罪责。

后来,侍御史王义方弹劾李义府道:“义府擅杀六品寺丞,理应治罪。

”李义府出班辩斥,经王义方三次叱责,这才怏怏退下。

唐高宗大怒,认为王义方诋毁大臣、言辞不逊,将他贬为莱州司户。

退朝后,李义府得意地问道:“王御史妄加弹劾,惭不惭愧?”王义方正色道:“担任司寇,仅七天便诛杀少正卯。

我王义方就任御史已经十六日,却不能诛杀奸邪,确实有愧。

”不久,李义府兼任太子左庶子。

显庆二年(657年),唐高宗擢升李义府为中书令、检校御史大夫、太子宾客、河间郡公,并为他修建宅第。

当时,李义府宠冠朝廷,家中子弟都被封为清要官职。

他生性贪婪,与妻子、子婿大肆卖官鬻爵,又多引腹心、广结朋党,权势熏天。

此前,杜正伦担任中书侍郎,而李义府则为门下典仪,后二人一同担任中书令。

杜正伦自恃前辈,对李义府非常轻视。

显庆三年(658年),杜正伦与中书侍郎李友益谋除李义府,结果事情泄露,被李义府告知皇帝。

二人在唐高宗面前争论,。

唐高宗以“大臣不和”为由,贬李义府为普州刺史、杜正伦为横州刺史,并将李友益流放峰州。

显庆四年(659年),李义府被征召回朝,兼任、同中书门下三品。

此前,李义府自称出身赵郡,被给事中李崇德列入族谱。

他贬官普州时,李崇德却将他除名,因此怀恨在心。

李义府回朝后,命人罗织罪名,将李崇德下狱。

李崇德最终在狱中自杀。

龙朔二年(662年),唐高宗更改官制,李义府改任司列太常伯、同东西台三品。

他奏请皇帝,将祖父改葬到永康陵侧,并征调七县民丁,昼夜不停的运土修坟。

满朝王公争相馈赠奠仪,送葬队伍绵延七十里,极尽奢华。

同年十一月,唐高宗封皇八子(即)为殷王,命李义府兼任殷王府长史。

流放巂州 龙朔三年(663年),李义府升任右相,仍旧主持铨选。

他在皇帝面前谄言自媚,出外则肆意乱法,百官尽皆畏惧,无人敢言其过。

唐高宗对此略有所知,告诫他道:“听说你的儿子、女婿多有不法之事,我都为你掩饰,你该对他们多加管教。

”李义府,问道:“是谁告诉陛下的?”高宗道:“你知道就行,不必问我是怎么知道的。

”李义府也不谢罪,扭头便走。

唐高宗虽未追究,但也深为不满。

不久,李义府请术士杜元纪望气。

杜元纪道:“您的宅第有冤狱造成的怨气,如果积蓄二千万钱,可以将怨气压制。

”李义府,更加急切的搜刮钱财,还趁哭吊亡母之时,与杜元纪微服出城。

时人都认为李义府在窥测灾异,。

这时,李义府又向长孙无忌之孙长孙延索取七百贯,授给他司津监的官职,结果被右金吾仓军杨行颖告发。

四月,唐高宗将李义府下狱,命尚书刘祥道联合御史台、大理寺一同审讯,并由司空李勣进行监督。

不久,唐高宗下诏,将李义府长期流放巂州(今四川西昌市),其子婿也都遭到流放。

朝野对此无不称庆,有人甚至写了篇《河间道行军元帅刘祥道破铜山大贼李义府露布》,张贴在交通要道上。

忧愤而死 乾封元年(666年),唐高宗泰山,大赦天下,但却不许长期流放的罪囚返回。

李义府忧愤不已,发病而死,时年五十三岁。

至此,担心他再度起复的朝士方才安心。

上元元年(674年),李义府的妻子、儿女遇赦,得以返回洛阳。

如意元年(692年),武则天念及李义府此前的辅助之功,追赠他为扬州大都督,后赐实封三百户。

景云元年(710年),继位,又将李义府的实封收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朝哪位大臣将武则天送上了帝王的宝座

弘道元年(683年),高宗病危,鉴于太子充东宫才三年,处理国事经验不足,高宗遗诏命自己信赖的宰相裴炎与两位侍郎刘奇贤、郭正一为顾命大臣,“于东宫平章事”,以辅佐太子登基,并在遗诏中留了“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的话,即特别授权以身份兼决大事。

但并不是全权委托武则天临朝管理国事,而是在有特别重要的军国大事,同时与大臣们又“不决”时,才能兼取她的决定。

然而,裴炎却在高宗死后第三天、太子在灵柩前即位后的第二天上奏说,嗣君尚未正式册封为皇帝,也未听政,不宜“发令宣敕”,建议“令于门下施行”—即一切政令都要以太后武则天令的形式发布。

网络配图 裴炎这个史无前例的建言对武则天来说太及时了。

武则天从当上皇后以来逐渐掌握朝政参决权,至今已二十多年,她掌控国家和百姓命运的欲望越来越强烈,而今那懦弱病衰的夫皇去了,虽然遗诏中给了她一些决定国事的权力,但却明定非“军国大事有不决者”不能过问,这使她原来曾享有过的权力遭到很大的限制。

从此以后,虽然她贵为皇太后,但皇帝已经成年,显然不会让她过多地干预政事,这就不能不让具有极强权力欲的她产生强烈的失落感。

现在,借着裴炎的这个建言,她顺理成章地取得了国事的处分权,以后,太子正式受册嗣位并尊她为皇太后,她却霸着权力不松手,毫无还政的意思,以致从此“政事咸决焉”。

可以想见,当时除了顾命宰相裴炎,其他人是不敢提出这种建言的,而如果没有裴炎的这个建言,武则天也很难找出什么理由取得国事决定权,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皇帝对政事的控制逐渐巩固,武则天也只能无可奈何地淡出政治舞台去过她那富足高贵、含饴弄孙的太后生活了,历史自然会是另一番摸样。

就在高宗日渐病重的时刻,武则天忽然提出了一个莫名其妙的建议—请求高宗带领文武百官东幸洛阳。

理由是:到洛阳附近的嵩山举行封禅大典,祈求上苍保佑大唐、国泰民安,当然最重要的,是保佑皇上龙体康健、长命百岁。

理由貌似冠冕堂皇,但高宗日渐恶化的病情实在不允许他长途颠簸,所以他并没有答应。

武则天大为失望,如此一来,她策划已久的夺权行动就难以展开,甚至有流产之虞。

网络配图 事实上,自从两年前处心积虑地废掉前太子之后,武则天就开始酝酿篡夺天下大权的计划了。

在武则天的计划中,把朝廷从长安迁到洛阳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原因很简单,长安是李唐旧势力盘根错节的老巢,在这里武则天难免会受到掣肘。

而东都洛阳则不同,那是她经营多年的根据地,只有在那里,她才能自如地掌控一切!可如今连这第一步都迈不出去,后续行动就更无法实施了,武则天愁肠百结。

关键时刻,老天爷帮了她的大忙。

永淳元年(682年)四月,也就是武后提出封禅建议半年多后,关中突然遭遇了严重的饥荒,吃饭问题尴尬地摆在高宗朝廷的面前。

由于洛阳拥有便利的漕运,储存了大量从江淮运来的粮食,所以从开始,每当关中出现灾荒,朝廷都会前往洛阳就食,这已经成为惯例。

既然如此,高宗即使病得再厉害,也不得不宣布东幸洛阳了。

当月,高宗、武则天连同文武百官就浩浩荡荡地从长安出发了。

天子銮驾刚抵达洛阳,武则天便地展开了第二步行动—重组宰相班子。

宰相团成员等反武派都被留在长安辅佐监国太子李哲,跟随高宗来到洛阳的,只有一个年迈体弱的崔知温,这为武则天重组宰相班子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

到达洛阳的第三天,武则天就以闪电般的速度提拔了四个亲信为宰相。

网络配图 永淳二年三月初,宰相李义琰因改葬父母之事有违礼制,武则天趁机对高宗大吹枕头风,使得李义琰不得不以足疾为由主动辞职;三月末,崔知温又因病亡故。

至此,整个宰相班子中除了一个年逾八旬的刘仁轨,其他人都已是清一色的后党。

一切都在按照武则天的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与此同时,高宗的病情也在无可挽回地恶化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朝著名将领段志玄,他的一生经历了什么?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段志玄,名雄,字志玄,著名将领。

段志玄最初随同父亲客居太原。

大业七年(公元611年),隋炀帝东征高丽,十四岁的段志玄应募投军。

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起兵反隋,段志玄召集勇士千余人投奔李渊,被李渊任命为大都督府军头、先锋官,先后攻占霍邑(今属山西临汾)、绛郡(山西新绛)、永丰仓(陕西大荔),以军功升任左光禄大夫。

段志玄跟随刘文静在潼关抵御屈突通的时候,刘文静所部被屈突通部将桑显和偷袭,将士溃散,段志玄率二十余骑突围,接连斩杀数十人,身中流箭,仍坚持战斗,先后三次冲击敌军阵地。

唐军士气大振,桑显和所部大败,段志玄与诸将汇合将屈突通擒获,因功升任乐游府。

武德四年(621年),段志玄随秦王李世民征讨,作战时因战马跌倒被擒获。

敌军士兵抓着段志玄的发髻,打算把他带走。

途经洛水的时候,段志玄突然纵身一跃,将两个拉坠于马下,抢夺一匹战马逃走了。

数百人在后面追赶,却无人敢靠近段志玄。

不久,唐军平定了王世充、等势力,段志玄升任秦王府右二护军,成了李世民的心腹部将,颇受赏识。

武德九年(626年),太子李建成密谋诛杀李世民,以重金贿赂段志玄,诱使其归顺自己。

段志玄拒不接受,快速将消息汇报给李世民。

李世民不得不采取绝地反击,以段志玄、尉迟敬德等人发动玄武门事变,诛杀李建成、李元吉。

事变不久,唐高祖李渊禅位李世民,即唐太宗。

唐太宗为嘉奖段志玄的忠勇,封其为樊国公,升任左骁卫大将军。

贞观十一年(637年),唐太宗封段志玄世袭金州(陕西安康)刺史,改封公,拜右卫大将军、镇军大将军。

段志玄治军严格,有一次竟连皇帝面子也不给。

《资治通鉴》记载: 贞观十年(636年)十一月,唐太宗病逝后葬入昭陵。

段志玄、宇文士及分别领军在昭陵肃章门看守。

唐太宗觉得大冬天的,将士们很辛苦,就派两名使者前往昭陵慰劳将士。

使者抵达昭陵的时候,已经是深夜了,宇文士及开门迎接了使者,而段志玄闭门拒绝使者说:“军门不可夜开。

” 使者在外面高呼:“此有手敕!” 段志玄回答说:“夜中莫辩真伪。

” 直到第二天天亮时,才开门令使者通过。

贞观十六年(642年),段志玄生病,唐太宗亲自去探视,打算封他的儿子为五品官,段志玄请求皇帝把官职封给弟弟段志感,唐太宗于是任命段志感为左卫郎将。

不久,段志玄病逝,年仅四十五岁,追赠辅国大将军,诏令陪葬昭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