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简述了赵云当阳长坂救主、平定汉中以及祁山箕谷失利三大主要战事。
网络配图 一 陈寿的《志》可以说是“三国文化”的源头。
赵云的事迹被记载在《三国志》《蜀书》第六卷,与、、、合为一传。
从文章在整个《蜀书》中的排序和与之合传的人物可以看出赵云在蜀国武将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从排位上来看是排在了关张马黄四人之后,这也客观地反映了赵云当时在蜀国的地位。
二 在《三国志》赵云传中仅仅用了四百余字,将这位蜀中名将从初入行伍到寿终正寝的戎马一生作了一个大致的交代,可见其语言是相当精炼的。
文中简述了赵云当阳长坂救主、平定汉中以及祁山箕谷失利三大主要战事。
纵观整部《三国志》,简略应该是它的最大特点。
为弥补《三国志》记事过于简略的缺陷,在《三国志》成书130多年后,裴松之极大地丰富了《三国志》的内容。
作为《三国志》的补注,裴松之在真实的基础上力求完整地还原历史。
三 真正将赵云这一人物形象发扬光大的,毫无疑问当属小说《》了。
在小说中赵云可以说是武将形象最完美的一个之一,与关羽的刚傲相比,他谦和;与张飞的粗豪相比,他稳健。
他与君臣关系的建立,既不带有关张式的结义的盲目性,也不带有马超黄忠式投降的被迫性,而是对正义事业和“明君”理想的主动追求。
所以在《三国演义》中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具有多种优秀品质的忠臣形象。
网络配图 四 刘备称汉中王后,先后曾多次封侯拜将,赵云的排行地位总是较低,不仅不如关羽、张飞,连马超、黄忠、也不如,赵云从未计较过。
他常地跟随在刘备、身边,甘当保护者,撤军时让邓芝先走他断后,把安全让给别人,把危险留给自己,在生死关头,这是多么高贵的风格! 五 近年来以三国为背景的历史题材被搬上银幕,《见龙卸甲》就是一部以赵云为主人公的电影大作。
影片一开始将保护刘备家属的使命落在了罗平安的身上,由于没有完成使命,赵云挺身而出,“我愿代替罗平安,救回少主”。
这个细节的安排,使一个义薄云天的硬汉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救回少主不仅是对刘备的“忠”,也是对朋友的“义”,再加上赵云的扮演者华在视觉上有一种唯美的感觉,整部影片也笼罩在浓郁的历史沧桑感之中。
那种呼之欲出的,更是能给人们产生强烈视觉冲击的美的化身。
网络配图 六 三国的故事依然在流传,但上千年来,在不同时代和作品中赵云、护主爱民的形象已深入人心。
他的忠君爱国受到统治阶层所支持和倡导;他的骁勇善战受到市民阶层的崇拜和向往;他的义薄云天受到古往今来绿林豪杰的追慕和崇尚;他的廉政爱民则受到历代官民的尊敬和赞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貂婵形象始见于《三国志平话》、《》等,据传是时司徒的歌妓并养女,天生丽质,能歌善舞,体态轻盈。
某日夜间貂婵在后花园拜月时,忽然轻风吹来,一块浮云将那皎洁的明月遮住,恰巧为王允瞧见。
王允便将貂婵包装为“闭月”,让她先投怀,再引诱,以色相离间董卓与吕布,最终由吕布除掉董卓。
然而,历史上吕布诛杀董卓,跟这位貂婵美女毫无瓜葛。
一、是真是假? 作为之“闭月”貂蝉,在演义里是王允连环计杀董卓的关键人物,在男人味甚重的《三国演义》里,这位女子的形象同样光辉夺目,广为流传。
但是如果我们跳出《三国演义》,会发现其实并不是那么回事。
首先,貂蝉不是人名,和称为明公、称为使君、称为君侯一样,貂蝉是以官职作为称呼。
貂蝉本指貂蝉冠,把侍从官员的帽饰叫做貂蝉冠。
而掌管朝廷官员的貂蝉冠的宫女,就被叫做貂蝉。
其次,貂蝉是不是真有其人呢? 《三国志·吕布传》载:“卓常使布守中合,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
” 《后汉书·吕布传》载:“卓又使布守中阁,而(布)私与侍婢情通,益不自安。
” 而正史中关于王允的记载,却未曾提到过“貂蝉”,或者“侍婢”“歌伎”“义女”什么的。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貂蝉这个人物的原型是董卓的侍婢,罗贯中把这个侍婢写成是王允的义女,名为貂蝉,王允借这个“貂蝉”的美色,使得吕布与董卓反目,也即是“连环计”。
另外,要提一点的是,貂蝉人物形象的塑造并非始于罗贯中,在杂曲《连环计》就有了。
弄清楚了以上事实,那么我们可以明白,吕布虽然确实是一个,但并非是因为和董卓争女人而刺董的。
二、吕布为什么刺董? 首先,这和董卓入京之后,本性毕露有关。
在《谈谈早期的吕布》里也有说到,董卓入京之前名声还是不错的,俨然一个治患惩弊的贤臣(参照《资治通鉴》)。
到了京城以后,自号“尚父”,残杀大臣,朝廷覆乱。
“尝小失意,拔手戟掷布”,董卓因为一点小事情(和貂蝉无关)就要动手杀了吕布。
且吕布与董卓的侍婢私通,怕被发现,而与董卓产生隔阂。
最后要说的原因,也恐怕是最直接的原因:王允的唆使。
董卓为祸朝廷,身为司徒的王允想杀死董卓。
而董卓出入阵仗甚大,防护森严,必须找一个武艺高强的人去行刺。
“州里壮健,厚接纳之”,王允厚待拉拢吕布,为的就是唆使他刺董 《三国志·吕布传》载:“时允与仆射士孙瑞密谋诛卓,是以告布使为内应。
布曰:“奈如父子何!”允曰:“君自,本非骨肉。
今忧死不暇,何谓父子?”布遂许之,手刃刺卓。
” 当时的董卓已经神憎鬼厌了,王允又是声望地位甚高的司徒,吕布在王允的唆使下,又考虑到自己和董卓的恶劣关系,因而刺杀了董卓。
三、王允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首先,王允成功策反吕布,为朝廷除去大害,确实立了大功。
但是,王允对于吕布,从来都只当其为工具。
《后汉书》记载“允素轻布,以剑客遇之”,剑客类似于“轻侠”,是“游侠”里层次最低的。
《资治通鉴》记载“初,吕布劝王允尽杀董卓部曲,允曰:“此辈无罪,不可。
”布欲以卓财物班赐公卿、将校,允又不从。
” 尽管吕布刺董之后想与王允一同辅政,提出杀掉董卓部曲并以卓财物班赐公卿、将校。
可王允根本没有理他,后来董卓余部果然反扑,王允死于城破之时。
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件事,此事从侧面看出了,王允到底怎么看待吕布的。
《资治通鉴》记载“卓之死也,左中郎将高阳侯蔡邕在王允坐,闻之惊叹。
” 吕布只身刺董的时候,王允和蔡邕在一起。
王允是行刺的主要策划者,而吕布刺杀董卓的时候,王允却和董卓这一阵营的蔡邕一起喝茶。
是因为王允和蔡邕交情好吗?不可能~~蔡邕听到董卓死了的消息而叹了一口气,王允因为这个理由处死了蔡邕。
那么原因只有:万一刺杀行动失败,自己可以因为和董卓信任的蔡邕在一起而得到保护!吕布在王允心中,只是工具罢了~~连同蔡邕也一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