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贞观十七年,任通事舍人,迁中书舍人,与同撰《》。
永徽二年(651年),拜中书侍郎,兼弘文馆学士,监修国史。
永徽四年(653年),加同中书门下三品。
显庆元年(656年),兼太子宾客,进南阳县侯。
龙朔二年(662年),入寇庭州,力战阵亡,时年五十三岁。
人物生平 幼遭家难 来济出生于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祖籍南阳新野县,是东汉来歙十九世孙。
高祖来成,北魏新野县侯,后降梁,迁居广陵,遂以此为家。
父亲来护儿,隋朝名将,曾担任左骁卫大将军、左翊卫大将军、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等职,封,恩礼隆密,朝臣无比。
大业十四年(618年),右屯卫大将军发动政变,弑杀隋炀帝。
同时遇害的,还有来济的大哥来楷(时为散骑侍郎、朝散大夫),五哥来弘(时为果毅郎将、金紫光禄大夫),六哥来整(时为武贲郎将、右光禄大夫)。
来济家族遭难后,流离艰险,而,有文词,善谈论,尤晓时务。
累官拜相 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任命来济为通事舍人。
太子因谋逆被废,太宗命大臣讨论如何处理废太子,无人应答,只有来济说:“陛下上不失作慈父,下得尽天年,即为善矣。
”太宗乃废黜李承乾为庶人,但是保下了他的命,并提拔来济为吏部考功员外郎。
贞观十八年(644年),太宗任命来济为太子的司议郎,兼崇贤馆直学士,不久改任中书舍人,与令狐德棻等撰《晋书》。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太宗驾崩,太子李治继位,是为高宗。
永徽二年(651年),来济任中书侍郎,兼弘文馆学士,监修国史。
永徽四年(653年),来济拜相,为同中书门下三品。
永徽五年(654年),加银青光禄大夫,以修国史之功封南阳县男,赐物七百段。
永徽六年(655年),来济拜中书令、检校吏部尚书。
反对立武 当时,高宗想以武昭仪取代,首先赐武昭仪封号宸妃,来济和韩瑗劝谏:“妃子有正常名额,现在另立名号,这是不行的。
” 永徽六年(655年),高宗将要立为皇后,来济和宰相韩瑗劝谏说:“王者定立皇后,是为了承嗣宗庙、做天下人的国母,应该选择礼义名家、优雅贤淑的人,以符合国人的愿望,迎和神灵的旨意。
所以周文王立姒氏,《关雎》颂扬,恩泽施於百姓,其福就像那样;纵欲,以婢女为皇后,国运中途衰微,其祸患就是这样。
” 然而,高宗不顾来济、韩瑗、褚遂良、的反对,废黜王皇后,立武宸妃为皇后。
来济等都不自安;武后上表称来济忠诚,请加赏慰。
显庆元年(656年),武后之子被立为皇太子,来济兼任太子宾客,进爵南阳县侯,仍为中书令。
高宗曾经问统治百姓的好办法,来济说:“过去出游,遇见老人,给他食物,老人说:‘请送给天下人食物,给他衣服,老人说:‘请送给天下人衣服。
怎能所有的人都给?’老人说:‘春天不妨碍农事,就有粮食;夏天不妨碍养蚕,就有衣服。
,由此来说,减省徭役,是统治百姓的好办法。
”这时山东役使民夫,每年另外增加几万人,又商议用佣钱来代替雇工,纷乱烦扰,所以来济是针对这些所说的。
同年,许敬宗、诬告来济、韩瑗与褚遂良构成朋党,准备谋反。
褚遂良贬桂州(今广西桂林市)都督,来济贬台州(今浙江省台州市)刺史,韩瑗贬振州(今海南三亚市)刺史,终身不许回京。
战死庭州 显庆四年(659年),长孙无忌被逼自杀,柳奭(王皇后的舅舅)、韩瑗处死。
显庆五年(660年),来济改任庭州(在西突厥十姓的边界,今新疆昌吉自治州)刺史。
龙朔二年(662年),西突厥部落进攻庭州。
来济统兵防御,对部下说:“我曾经触犯刑律,蒙恩赦免死罪,现在应当以身赎罪。
” 于是来济不穿甲胄,率军出击,力战阵亡。
时年五十三,追赠楚州刺史,供给灵车送回家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但并不是全权委托武则天临朝管理国事,而是在有特别重要的军国大事,同时与大臣们又“不决”时,才能兼取她的决定。
然而,裴炎却在高宗死后第三天、太子在灵柩前即位后的第二天上奏说,嗣君尚未正式册封为皇帝,也未听政,不宜“发令宣敕”,建议“令于门下施行”—即一切政令都要以太后武则天令的形式发布。
网络配图 裴炎这个史无前例的建言对武则天来说太及时了。
武则天从当上皇后以来逐渐掌握朝政参决权,至今已二十多年,她掌控国家和百姓命运的欲望越来越强烈,而今那懦弱病衰的夫皇去了,虽然遗诏中给了她一些决定国事的权力,但却明定非“军国大事有不决者”不能过问,这使她原来曾享有过的权力遭到很大的限制。
从此以后,虽然她贵为皇太后,但皇帝已经成年,显然不会让她过多地干预政事,这就不能不让具有极强权力欲的她产生强烈的失落感。
现在,借着裴炎的这个建言,她顺理成章地取得了国事的处分权,以后,太子正式受册嗣位并尊她为皇太后,她却霸着权力不松手,毫无还政的意思,以致从此“政事咸决焉”。
可以想见,当时除了顾命宰相裴炎,其他人是不敢提出这种建言的,而如果没有裴炎的这个建言,武则天也很难找出什么理由取得国事决定权,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皇帝对政事的控制逐渐巩固,武则天也只能无可奈何地淡出政治舞台去过她那富足高贵、含饴弄孙的太后生活了,历史自然会是另一番摸样。
就在高宗日渐病重的时刻,武则天忽然提出了一个莫名其妙的建议—请求高宗带领文武百官东幸洛阳。
理由是:到洛阳附近的嵩山举行封禅大典,祈求上苍保佑大唐、国泰民安,当然最重要的,是保佑皇上龙体康健、长命百岁。
理由貌似冠冕堂皇,但高宗日渐恶化的病情实在不允许他长途颠簸,所以他并没有答应。
武则天大为失望,如此一来,她策划已久的夺权行动就难以展开,甚至有流产之虞。
网络配图 事实上,自从两年前处心积虑地废掉前太子之后,武则天就开始酝酿篡夺天下大权的计划了。
在武则天的计划中,把朝廷从长安迁到洛阳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原因很简单,长安是李唐旧势力盘根错节的老巢,在这里武则天难免会受到掣肘。
而东都洛阳则不同,那是她经营多年的根据地,只有在那里,她才能自如地掌控一切!可如今连这第一步都迈不出去,后续行动就更无法实施了,武则天愁肠百结。
永淳元年(682年)四月,也就是武后提出封禅建议半年多后,关中突然遭遇了严重的饥荒,吃饭问题尴尬地摆在高宗朝廷的面前。
由于洛阳拥有便利的漕运,储存了大量从江淮运来的粮食,所以从开始,每当关中出现灾荒,朝廷都会前往洛阳就食,这已经成为惯例。
既然如此,高宗即使病得再厉害,也不得不宣布东幸洛阳了。
当月,高宗、武则天连同文武百官就浩浩荡荡地从长安出发了。
天子銮驾刚抵达洛阳,武则天便地展开了第二步行动—重组宰相班子。
宰相团成员等反武派都被留在长安辅佐监国太子李哲,跟随高宗来到洛阳的,只有一个年迈体弱的崔知温,这为武则天重组宰相班子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
到达洛阳的第三天,武则天就以闪电般的速度提拔了四个亲信为宰相。
网络配图 永淳二年三月初,宰相李义琰因改葬父母之事有违礼制,武则天趁机对高宗大吹枕头风,使得李义琰不得不以足疾为由主动辞职;三月末,崔知温又因病亡故。
至此,整个宰相班子中除了一个年逾八旬的刘仁轨,其他人都已是清一色的后党。
一切都在按照武则天的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与此同时,高宗的病情也在无可挽回地恶化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大业七年(公元611年),隋炀帝东征高丽,十四岁的段志玄应募投军。
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起兵反隋,段志玄召集勇士千余人投奔李渊,被李渊任命为大都督府军头、先锋官,先后攻占霍邑(今属山西临汾)、绛郡(山西新绛)、永丰仓(陕西大荔),以军功升任左光禄大夫。
段志玄跟随刘文静在潼关抵御屈突通的时候,刘文静所部被屈突通部将桑显和偷袭,将士溃散,段志玄率二十余骑突围,接连斩杀数十人,身中流箭,仍坚持战斗,先后三次冲击敌军阵地。
唐军士气大振,桑显和所部大败,段志玄与诸将汇合将屈突通擒获,因功升任乐游府。
武德四年(621年),段志玄随秦王李世民征讨,作战时因战马跌倒被擒获。
敌军士兵抓着段志玄的发髻,打算把他带走。
途经洛水的时候,段志玄突然纵身一跃,将两个拉坠于马下,抢夺一匹战马逃走了。
不久,唐军平定了王世充、等势力,段志玄升任秦王府右二护军,成了李世民的心腹部将,颇受赏识。
武德九年(626年),太子李建成密谋诛杀李世民,以重金贿赂段志玄,诱使其归顺自己。
段志玄拒不接受,快速将消息汇报给李世民。
李世民不得不采取绝地反击,以段志玄、尉迟敬德等人发动玄武门事变,诛杀李建成、李元吉。
事变不久,唐高祖李渊禅位李世民,即唐太宗。
唐太宗为嘉奖段志玄的忠勇,封其为樊国公,升任左骁卫大将军。
贞观十一年(637年),唐太宗封段志玄世袭金州(陕西安康)刺史,改封公,拜右卫大将军、镇军大将军。
段志玄治军严格,有一次竟连皇帝面子也不给。
《资治通鉴》记载: 贞观十年(636年)十一月,唐太宗病逝后葬入昭陵。
段志玄、宇文士及分别领军在昭陵肃章门看守。
唐太宗觉得大冬天的,将士们很辛苦,就派两名使者前往昭陵慰劳将士。
使者抵达昭陵的时候,已经是深夜了,宇文士及开门迎接了使者,而段志玄闭门拒绝使者说:“军门不可夜开。
” 使者在外面高呼:“此有手敕!” 段志玄回答说:“夜中莫辩真伪。
” 直到第二天天亮时,才开门令使者通过。
贞观十六年(642年),段志玄生病,唐太宗亲自去探视,打算封他的儿子为五品官,段志玄请求皇帝把官职封给弟弟段志感,唐太宗于是任命段志感为左卫郎将。
不久,段志玄病逝,年仅四十五岁,追赠辅国大将军,诏令陪葬昭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