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魏忠贤权倾朝野,这位巡抚为表示忠心,竟干了这件啼笑皆非的事

时间:2025-03-14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不管是现代的人,还是将来的人,不管是让他们评选八大,还是四大太监,都不会少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时代,被称为的。

魏忠贤出生在1568年的北直隶肃宁(今河北沧州肃宁县),他自幼家贫,娶了一房媳妇,还生了一个女孩子,可是他却不学好,不是沉迷酒色,就是去耍钱,他因为赌博,欠下了一屁股赌债,赌债也是债,是债都要还,魏忠贤有一次被赌场的打手揍得,他一气之下,就净身当了太监。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

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魏忠贤进宫后,很快通过关系,巴结上了太监魏朝,通过魏朝,魏忠贤又结识了大太监王安,当然,魏忠贤最重要的收获还是获得了乳母的喜爱, 魏忠贤很快得到了明熹宗的宠信,他利用的权力,很快干掉了大太监王安,接着又干掉了反对他的人,魏忠贤当上了的提督后,可以说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势熏天,。

当时的情形是,魏忠贤首先架空了皇帝,他在朝廷中,安插了大量自己的死党,从内阁六部,提督巡抚,到各个州府县道,全都有他的人,而且他的身边,还有“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儿和四十孙等等的亡命之徒。

当时,顾秉谦在做礼部尚书,按说礼部尚书是正二品的高官,不应该在去刻意地巴结魏忠贤了,可是这个顾尚书偏偏还想进一步高升,他就捋着白须说:“本想做您干儿子,可惜胡须已白,奈何?”。

顾尚书不能拜魏忠贤当干爹不要紧,为了弥补这个缺憾,他就让自己的儿子当了魏忠贤的,很快,史称:庸尘无耻、曲奉忠贤、若奴役然的顾秉谦,在魏忠贤的提拔之下,就成了朝廷的首辅。

接下来就到了本文的主题,太多趋炎附势的官员们为了讨好魏忠贤,可以说手段无所不用其极,浙江巡抚潘汝桢为了能让自己的官职“突飞猛进”,他在天六年六月,向朝廷上了一个给东厂魏忠贤修生祠的奏本,奏本中这样写道:(魏忠贤)心勤体国,念切恤民,戴德无穷,公请建祠,用致祝厘。

明熹宗竟然同意了潘汝桢这个荒唐的提议,他还赏赐给杭州巡抚一个“普德”匾额。

随着魏忠贤的生祠在杭州建成,几乎在一夜之间,魏忠贤的生祠就建遍了大明朝的全境。

潘汝桢本想建生祠,博得魏忠贤的好感,也能得到更大的官帽子,但,黄河两岸,魏忠贤的生祠就好像雨后的蘑菇一样,迅速地冒了出来,这让他第一个给魏忠贤建生祠的名声,变得不突出,不明显,这该如何是好? 潘汝桢眼珠一转,有了主意,他决定在魏忠贤的塑像上做文章,普通的魏忠贤塑像,塑造得比较像也就可以了;而中级的魏忠贤塑像,比如苏州魏忠贤生祠的建成资料中,就有这样一段描写:祠以宏丽相尚,瓦用琉璃,像加冕服。

有沉檀塑者,眼耳口鼻手足宛转一如生人,肠腑则以金玉珠宝充之,髻空一穴,簪以四时花朵。

而潘汝桢塑造的魏忠贤塑像,除了外面穿的冕服是最好的,雕工是最精的,他还有一个别的塑像比不了的地方,那就是造了一条锡肠子。

明代包汝楫在《南中纪闻》中,对这尊塑像做了这样的描述:每有宴饮,潘汝桢必请魏忠贤的塑像到场,然后宾客向魏忠贤的塑像行礼,礼毕之后,有仆人通过魏忠贤的嘴巴,往锡肠子中倒酒——意思是请魏忠贤先饮。

魏忠贤塑像中的锡肠子被倒满酒后,后将塑像请到别室,撩开魏忠贤下面的衣服,拔掉锡肠子下面的木塞子,将魏忠贤塑像的“小遗”放进酒坛子,这坛子酒“骚”酒,就成了宾客们抢着喝的超级美味…… 魏忠贤真正登上顶峰顶峰,祸害明朝的时间也就是三年,可是这三年,却摧毁了官场“公正廉洁”的信念,让变得一文不值,让“孝悌礼智信”的价值观产生了极大的扭曲,让邪门歪道成了伦理纲常,那些真正的干国忠良,几乎被残杀殆尽,不管是朝堂、还是乡野,全都是群魔乱舞,乌烟瘴气。

明皇帝即位后,魏忠贤在1627年12月11日被彻底清算。

可是的明朝廷这棵大树,树干已经被蛀空,树根已乎全部腐烂,只坚持了17年,便在1644年彻底黄摊子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悲惨大明:崇祯皇帝帝王杀了魏忠贤为什么救不了大明江山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大太监魏忠贤为什么一定要剔取文官的喉骨?

“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话是简单的,可是,要产生这样的话所具备的条件是很不容易的凑齐的。众所周知,这是欧洲蒙运动领袖伏尔泰说的一句话。放在中国的古代,“以言获罪”是非常正常的事,是天经地义的,谁叫你嘴上没把门的乱说来着?有时候,甚至不说话都有罪,时期的就搞了一个“腹诽”,在肚子里说也不行。那么,你到底在肚子里说没说坏话呢?其实,你自己也说了不算,他说你说了,你就是说了。网络配图 所以,自古就有把管不住的舌头用大铁钉钉在柱子上,或者干脆割掉喂狗的传统,虽说有这些生动的例子,以及许多类似鲜活的警示,有些人依然管不住嘴巴。同时,古人也慢慢认识到舌头只是一个吐字器官,而喉是一个振动器官,在发音运动中占主导地位,是声源所在。因此,因言获罪所受到的惩处也升级换代了,不仅要小心舌头,还要小心喉骨。 明末的人以“非君”为乐,以“批鳞”,也就是以批评为荣,有的还得到了“批鳞君子”的美名。皇帝是那么好批评的吗?自己管不住嘴巴,那么只好有劳朕来动手了。管你是什么人是什么居心!尽管,东林党人是一批忠诚的皇权卫士,是虔诚的封建伦理纲常的躬行者,不是混蛋暴徒。退一万步讲,哪怕是混蛋暴徒,也得依法惩处,不能由着性子乱砍乱剁。可是,很遗憾,只有顺昌逆亡!先后被捕的有六名东林党官员,史称“六君子”,他们自然是要受尽酷刑的。杨涟死时,“土囊压身,铁钉贯耳”;魏大中在狱中折磨致死,肉身腐烂,仅余白骨;左光斗等人的尸身都已残破不全,爬满蛆虫。网络配图 在他们死后,为了向报功,镇抚司许显纯用刀子剔出他们的喉骨,放在小盒子里面,作为“验明正身”的证据呈于魏忠贤。“剔取喉骨”这种方式是从懿宗开始的,作为处死三品以上官员的证明。魏忠贤把这个传统发扬光大了,他面对喉骨,得意洋洋地说:“诸公,还能上书否?”然后,魏忠贤们创造性地“炙灰下酒”,烧成骨灰,一起争吞下酒。 “剔取喉骨、炙灰下酒”,这种庆功方式,是颇为令人玩味的。魏忠贤们为什么要这样呢?“就因为喉骨生在仁人志士的身躯上,它能把思想变成声音,能提意见,发牢骚,有时还要骂人。喉骨可憎,它太,一张口便大声疾呼,危言耸听,散布不同政见;喉骨可恶,它太能言善辩,一出声便慷慨纵横,凿凿有据,不顾社会效果;喉骨亦可怕,它有时甚至会闹出伏阙槌鼓、宫门请愿那样的轩然大波,让当权者徘徊内廷,握着钢刀咬碎了银牙。”网络配图 魏忠贤们最恨、最怕的,恐怕就是东林党人的喉骨了,喝下泡有骨灰的酒,是为了解恨,做鬼也得让你们做一个哑巴鬼;更是为了压惊,魏忠贤们内心的虚弱、胆怯在他们的残暴、刻毒之中一览无余。魏忠贤们愚蠢而野蛮地以为,东林党人的铮铮铁语是从喉咙和舌头生发出来的,剔取喉骨、炙灰下酒,就一切都消停了。他们不知道,也不懂真正的声源在哪里!他们并不知道这声源来自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追求,“杀身求仁”的崇高气节,来自于“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无畏勇气,来自于忧国忧民的博大心灵。 关于这些,魏忠贤们永远也不会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