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曾与朱棣约定平分天下的宁王最后却是一世凄凉?

时间:2025-03-14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人们经常用“一诺千金”这个词来形容一个人说话算数,极有用。

但反之如果光是许诺,最终却没有兑现,就成“画饼”了。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为激励员工,老板们纷纷对下属画出各种大小不同“饼”,相信不少人都经历过。

但其实在中国古代,人们早就精确的掌握了这种“画饼”技术。

1398年洪武死后,皇太孙继承皇位,是为建文帝。

朱元璋生前先后分封二十五个子孙为藩王,驻守守全国各地。

这些藩王与建文帝既是君臣,还是叔侄,同时这些藩王掌握军权,这使得建文帝如芒刺在背。

为巩固中央皇权,即位伊始建文帝就开始削夺地方藩王的势力。

先后废除了五位藩王,最后准备对实力最为强大的燕王下手。

在得到消息后,朱棣于1399年8月举起“靖难”的旗帜。

对此建文帝派遣老将耿炳文率领三十万大军北上讨伐,结果被击败。

此后又派遣曹国公李景隆集结五十万人再度出征。

朱棣以少胜多,再次击败朝廷大军,朝廷被迫采取守势。

但屡屡得胜的朱棣也面临着一个极为严峻的问题,自己毕竟是以一隅敌天下。

如果一旦打起持久战,早晚会失败;唯有速战速决,率精兵直捣南京,方能有胜利的可能。

那么问题来了,朱棣起兵时只有八百人,此后陆陆续续的招收了一些朝廷的军队,但总兵力也不过几万人而已。

去哪里找这么一支机动能力强的精锐兵马呢? 朱棣将目光投向了北平东北方的一座边防重镇-大宁(内蒙古赤峰市的宁城县)。

大宁驻军有“带甲八万,革车六千”,特别是还有一支骁勇善战的蒙古朵颜三卫骑兵。

朱棣对这支军队是既喜欢又惧怕,如果这支军队拥护他起兵,那么他可以平定天下;反之如果拥护朝廷,与朝廷南北夹击,后果不堪设想。

也许是天佑朱棣吧,面对这场叔侄间的“”,此时身为大宁军队最高统帅的朱权选择了“中立”。

朱权,1378年出生,是朱元璋的第十七个儿子,1391年13岁时就被封为宁王,两年后来到了自己的封地大宁,统帅当地军队。

别看宁王朱权此时只有二十出头,却已经多次领兵出征了,而且他,文韬武略无所不晓。

朱棣起兵后,朝廷害怕朱棣与朱权相勾结,曾派遣使者召朱权入京(此时的都城为南京)。

一方面是年长自己十八岁的燕王四哥,一方面是比自己还大一岁的皇帝侄子,精于谋算的朱权拒绝入京,选择了“中立”。

理由很简单,不管谁赢谁输,自己都不会吃亏,最好是两败俱伤,也许还能渔翁得利。

,的朱棣有自己的打算。

1399年10月6日朱棣率领燕军经小路到达大宁城下。

朱棣单骑入城,见十七弟宁王朱权后,哭诉自己无路可走,穷困至极,向朱权求救,希望能宁王能向朝廷上书求情,谢罪免死。

也许还是年轻的缘故,朱权竟然相信了这个四哥的话。

朱棣暗中派遣手下入城结交交结朵颜三卫首领以及大宁驻军将领,贿赂金钱、封官许愿不在话下。

10月13日,朱棣提出告辞,朱权亲至郊外送行,结果燕军伏兵尽起,大宁守军纷纷倒戈。

此时朱权得知,自己的王妃、世子都已经在去往北平的路上了,无奈之下只能追随随朱棣前往北平。

就这样朱棣将宁王以及手下的八万精兵纳入麾下。

宁王朱权加入燕军后,时常为朱棣草拟檄文,参与谋划;再加上他的本身的地位、军中的势力,在当时燕军中,是仅次于朱棣的二号人物。

为此朱棣对这个十七弟许下一个承诺,事成之后,当中分天下。

此后的燕军越战越勇,经过浴血奋战,朱棣最终于1402年6月攻入南京城。

朱棣登基即位后,患上了一种病——选择性健忘症,似乎忘记了当年平分天下的诺言。

其实经过这么些年朱权早已看透这个四哥的为人,也许当年他就明白朱棣只是给他画了一张“饼”而已。

他并不奢望平分天下,只希望自己的封地能好一些,毕竟随朱棣打了这么些年的仗,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于是宁王向皇帝四哥请求新的封地—— 宁王:苏州?皇帝:不行,这是京师腹地。

宁王:钱塘呢?皇帝:还是不行,当年父皇封五弟于钱塘,最终没有实现;后来建文帝无道,封给了自己的弟弟,也没好结果。

宁王:。

皇帝:建宁、重庆、荆州、东昌都是好地方,好兄弟你挑一个吧!宁王:。

1403年2月宁王朱权最终被改封到了南昌。

到达南昌后,朱棣下令将原有的陈旧窄小布政使司改为王府。

其实按照明朝的规制,王府应该是很大的,结果朱权一大家人住进了布政使司,刚开始还好,但到后来添丁增口,有些人只能去外边寻房子住。

到不久之后,又有人告发朱权巫蛊、诽谤,为此朱棣派出了大量侦查,结果查无此事,但朱棣却加紧了对宁王的监视。

朱权深知为皇帝所猜忌,为求自保,曾经英武善谋的宁王构建了一个精庐,每日在此鼓琴读书,与文人谈诗论词。

此外朱权还潜心修道,自己取了有三个道号:臞仙、涵虚子、丹丘先生。

抚琴、读书、修道,此外的他还亲自撰写了《文谱》、《诗谱》、《史断》、《通鉴博论》、《汉唐秘史》、《琴阮蒙》、《神奇秘谱》、《茶谱》、《琼林雅韵》、《神隐》、《太和正音谱》等数十种著作,涉及诗词、史学、宗教、戏曲、音乐学、茶道等诸多领域。

此后朱棣病死,即位,是为。

朱权上书请求变更封地,遭到就拒绝;不久即位,身为皇帝叔祖的宁王朱权再次上书,结果被这位侄孙皇帝严厉斥责,此时的朱权应该是,只能寄情抚琴、读书、修道、著书之中。

人总有一死。

宁王一生朱权历经六朝皇帝,亲眼目睹了朱棣推翻建文帝自立,以及朱高炽、、祖孙四代先后登上皇位。

他见过的太多了,他离天下曾经那么近,而今又那么远。

最终1448年10月宁王朱权病死于南昌,时年七十一岁。

朱权一生有六子十四女,71年后他的一个子孙向朱棣的子孙发起了挑战,这个挑战者就是宁王朱宸濠。

其实朱棣并不是只对弟弟画饼,也曾经对英勇善战的二儿子朱高煦画过“世子多病,你要多多努力啊!”,这一画间接造成朱高煦的个人悲剧人生。

这段讲完了,以史为鉴,希望老板们多做些实在事,员工们明辨是非,分清利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靖难之役”之后朱棣大杀建文帝重臣,黄子澄四个儿子如何躲过一劫的?

“”之后大杀建文帝重臣,黄子澄四个儿子怎么躲过一劫的?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以尊祖训、诛“奸臣”、黄子澄,为国“靖难”为名,誓师出征,史称“靖难之役”。 一个王爷造反,自古以来还从来没有成功过的先例。比如说的“”,比如说的“吴楚七王之乱”,造反的王爷没有一个有好下场的。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就是一个创造奇迹的朝代。平民出身的,参加反元的义军,后来终于推翻了的统治,建立大明王朝。 历史学家孟森在《讲义》中说得很明白:“匹夫起事,无凭借威炳之嫌,为民除暴,无预窥神器之意,自始皇以来,得国正者,唯汉与明”。 这意思就是说,草根,没有凭借政治身世、门阀之威,仅仅是为了为民除害;他们没有谋权的意思。 朱元璋和比起来,出身更加低微。刘邦好歹还做了一个,朱元璋纯粹就是一介平民,大明江山就是他一点一点力拼下来的。 建文帝 老爷子能创造奇迹,儿子就不能创造奇迹?所以说,朱元璋的四儿子朱棣当时造反,也是抱着这股不服输的念头,专门和他较劲来的。 果然是天随人愿。经过短短三年的奋斗,公元1402年六月,燕王一举攻下帝都应天(今江苏南京)。 攻下南京后,朱棣就的于1402年7月17日即位。 为了表明他不是继承的帝位,而是继承朱元璋的帝位,所以,他废掉建文年号,立即恢复建文帝时期所改的太祖皇帝制定的成法和官制,以此以表明他起兵目的在于恢复祖训。 历来皇帝称帝继位,安定民心是他们的首要任务。此时已大功告成的朱棣,非常明白这个道理。 靖难之役 当初,朱棣率大军从北平出发时,他的高参姚广孝,就曾经给他提过建议:“南京城攻下之日,他一定不投降,希望不要杀他。杀了,天下绝矣。”朱棣点头应承。 为什么姚广孝这么再三的叮嘱?因为方孝孺是当时的文坛泰斗、明朝大儒,在读书人心中有着极高的地位。 现在自己称帝了,朱棣开始盘算起来,既然方孝孺在文人的心中,有这么大的影响力,我何不利用他的名望,来给自己即位的合法性背书? 于是下令,将方孝孺召到朝堂上来。但方孝孺的人还在殿外呢,悲切哀恸的声音就传入朝堂。 朱棣一看此人的样子,走下龙椅还安慰他说:“先生不要自取忧苦,我的打算只是想要仿效辅佐成王的方式。” 但谁知道方孝孺根本不承这个情,一阵唇枪舌剑的抗争后,终于惹恼了朱棣,此时已经翻脸的朱棣狰狞着面孔威胁道:“难道你不怕我诛你九族吗?” 他以为这一句话就能把对方吓住,要知道,古代“诛九族”那可是非常残酷的刑罚,就是要斩草除根了。 谁知道方孝孺全然不惧,给予朱棣的回答:“就是株连十族又何妨?” 这一回答让朱棣是彻底咆哮了! 方孝孺 公元1402年7月25日,方孝孺慷慨赴死,作绝命之词: “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犹。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鸣呼哀哉兮庶不我尤!”《明史·方孝孺传》。 方孝孺感叹道,上天降下战乱忧患啊,谁知道其中的缘由,奸邪的臣子如了愿啊,求取国柄耍弄计谋。忠正的臣子愤怒悲怨啊,血泪淌流;以此血泪为君殉葬啊,还有什么企求?呜呼哀哉的悲鸣啊,大概不是我的怨尤。 后来他的门生、德庆侯的廖镛与其弟廖铭收拾他的遗骨,掩埋在聚宝门外的山上。 但关于诛十族,受他牵连共株873人的说法,是后来的野史传说,正史中的记载是“丁丑,杀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并夷其族”。说明只是杀了方孝孺父系一族。 就这也够触目惊心的了! 九族谱系 所谓是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现在朱棣已经彻底疯狂了,谁也阻止不住了。他下令大力搜索齐泰、黄子澄这两个“首恶”,另外还点名了建文帝时期朝臣五十余人。 这边大肆搜捕,那边还要做表面文章,在南京城向军民发布了公告:“固守封地的因左班奸臣挑唆导致骨肉被其残害,所以不得不起兵诛杀他们,以此来扶持江山社稷和保安亲藩。今次拟定的京城奸臣,有罪者不敢赦免,无罪者不敢诛杀,如若误伤受到牵连又祸及到伤亡,绝非靖难本意。” 刑场 其后,屠刀举起来了,建文帝朝力主削藩和对燕王朱棣用兵的齐泰、黄子澄,都被凌迟处死,诛灭三族 ,妻女入教坊司为妓女。户部侍郎卓敬,凌迟,诛灭三族。 监察御史王度满门抄斩,姻亲连坐一百五十五户无一幸免。 尚书侯泰满门抄斩。 尤其是铁铉死得太悲壮。他兵败被俘后,朱棣亲自审问,铁铉背立庭中,大骂朱棣叛逆无道,被割掉耳鼻后煮熟,喂到他的嘴里,朱棣问: 好吃吗? 铁铉答: 忠臣孝子之肉,哪能不好吃! 铁铉被凌迟处死后,朱棣又吩咐左右架起油锅把铁铉炸了,大殿上顿时充满了焦煳气。 朱棣恶狠狠的说:“活着的时候你不朝拜我,炸成骨头灰你也得朝拜我!” 黄子澄 这些忠臣被灭族,真的干干净净,一个后人都没有了吗? 其实,黄子澄的四个儿子被忠贞大臣给救下来了。 南京城破之前,黄子澄的妻子与儿子黄圭、黄玉、黄润、黄泽从老家来到苏州府,决心与黄子澄共赴国难。 苏州知府姚善和黄子澄是,他见局势难以挽回,有意要为他留下血脉,就开始了抢救行动。 他利用自己的职权,更改了他们的姓名、户籍与身份。 黄圭改名为田立微,户籍改在苏州府昆山县,身份是位道士;二儿子黄玉改名为田彦修,身份是昆山县一农村的里正;三儿子黄润改名为田彦温;四儿子黄泽当时还年少,但也被改名换姓。 这四个儿学会了昆山的方言,忠良之后终于躲过这一场大屠杀。 黄子澄的四个儿子虽然幸免于难,是黄子澄的骨血。但是他们,包括他们的子孙,在此后,此后的此后,永远和没有了瓜葛,已经是的后裔了。 黄子澄如果在地下知道这个情况,是应该感到欣慰呢,还是感到悲哀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朱棣夺位后开启永乐盛世还得归功于这位大管家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