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忠的出场被安排在一次重要的伏击战中,当时关羽已经兵退麦城,只剩三百余人,粮食也没了,真可以说是穷途末路。
然而此时的关公依然武艺卓绝,在右臂少力的情况下,仍可以战平徐晃。
困兽而斗的效果自然不好,因此,才需要设下伏兵:“可令引精兵五千,伏于麦城之北二十里;彼军至,不可与敌,只可随后掩杀。
却令潘璋引精兵五百,伏于临沮山僻小路,关某可擒矣。
”从吕蒙的计策来看,朱然的部队只是要把关公驱入临沮,打击并消耗关公的有生力量。
真正要作战的部队是潘璋的五百精兵,而且是伏于山间小路,以生擒为目的。
实战中,关公的遭遇按照先前的计划顺利发展,被朱然所驱,不得以“望临沮小路而走”,进入了潘璋的埋伏圈。
然而潘璋的表现却实在有些不妥,此时作为伏击部队的最高将领,他居然轻率地“骤马舞刀杀来”,结果“只三合,潘璋败走”。
潘璋显然有些急功近利,按照原来计划,他的部队本该埋伏在山路上,他却早早地跑出来要生擒关公,心想既可以扬名立万又可以立个大功。
偏偏此时的关公的体能和状态都没有怎么消耗,于是非常顺利的击退了潘璋的围歼。
然而潘璋依然有马忠这支小部队留守山间,以至于关公仍然无法突围。
“正走之间,一声喊起,两下伏兵尽出,长钩套索,一齐并举,先把关公坐下马绊倒。
”这两句话非常简洁的描述了关公被擒的整个过程,值得注意的有两点:第一是伏兵长钩套索。
这是一种实战方针,类似于近代的地道战,地雷战等等。
以整个麦城战役而言,吕蒙的计策是有战略性的,他只规划出部队的行动方向和其战略目的,至于怎样达到战略目的,则需要看前线将领如何指挥。
潘璋的突击战和马忠的绊马索是两种不同的战术,从结果上看,马忠很好的利用了地理优势,使其战术达到预期的效果。
就这点而言,马忠至少要比潘璋更善于用兵。
另一点要注意的是“关公翻身落马,被潘璋部将马忠所获。
”可能有人会说,这句话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被马忠的部队所擒。
但是细细品味一下文章的措词就可以发现,的确是马忠在关公落马的第一时间冲上去,并制服了关公。
此时的关公虽然是强弩之末,但也不是一般人能随随便便压得住的。
小说后面紧接着写道“关平知父被擒,火速来救;背后潘璋、朱然率兵齐至,把关平四下围住。
”关平的体力消耗绝对高于关公,因为他一直在断后,不停的与潘璋、朱然的追兵纠缠,即使这样,活捉关平也费了不少力气。
反观关公,居然擒得如此轻松,只能说明马忠具有相当高的武艺和胆识。
刘备称赞关兴和张苞的时候说了句“昔日从朕诸将,皆老迈无用矣;复有二侄如此英雄,朕何虑乎!”严格来说,刘备的这句话可能只是无心的感慨,但是让老将听起来却非常心寒。
“忽然狂风大起,忠急退时,山坡上马忠引一军出,一箭射中黄忠肩窝,险些儿落马。
”这里马忠显示了一下箭术,要在狂风中射中急退中的武将,这个难度是很高的。
整个部队的士气都很低落,偏巧这时主将潘璋居然走失。
其一,潘璋的部将不止马忠一人,但只有马忠在营外收寻,其二,吴军新败,而潘璋也非重要人物,因此吴军不会有大规模的收索行动。
从这点来看,马忠是个非常称职的部将,有很强的责任感。
其实,潘璋是被关兴一路追杀,慌不择路而逃进山谷,最后依然被关兴所杀。
关兴,张苞的武力精湛,此前屡次阵前斩将,更将,杀的慌忙撤退。
这个情况马忠是非常清楚的,但是他的第一反映并不是挥军齐上,而是“纵马来取关兴”。
而关兴也知道,必须尽快杀掉敌方主将才有全身而退的可能。
因此,即使马忠武功不及关兴,应该也相差不远。
接下来就有些乱了,先是张苞带救兵,与关兴一起追马忠。
后是马忠在、傅士仁的支援下与关,张二人混战。
擒关羽,射黄忠,退关张,每次都这么惊心动魄。
不得不承认,其间也有些运气因素,但是如果没有真正的实力,运气再好也不会成功。
君不见,曹性阵前射夏侯,郭淮引弓追伯约。
由于马忠的出场太少,无法在他的领军才能上多做评论。
只能从仅有的几次战役中发掘出他是一位善于实战,尽忠职守,武力精湛而且颇有胆识的将领。
虽然一直任潘璋的部将,未得重用,但是假以时日,必定会以战功发展成为三国后期吴国的主要将领。
可惜,这样一个将才却和有着相同命运,在睡梦中为糜芳、傅士仁所刺,枉送了性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刘秀为何会这样做?是移情别恋还是另有内情?1.郭圣通是谁?要了解刘秀封后的原因,必须清楚郭圣通是谁?根据史料的记载,郭圣通,是真定槁(今河北藁城)人,父亲名叫郭昌,是真定当地的豪门大族。
更值得一提的是郭圣通的母系一族,她的母亲是西汉真定王刘普(七代孙)之女,若论起亲来,刘秀跟郭皇后还是远房表兄妹,当然血缘关系已经非常疏远了。
此时的刘秀远在长安,郭圣通闺居真定,是什么把两人连在一起了呢?这事得从刘秀奉命北上说起,公元23年10月,刘秀奉命北渡黄河,安抚河北一带的州郡。
前途尚未可知的清跨悬,刘秀不得不将爱妻分别,将阴丽华送回新野的娘家安置,孤身一身北上。
2.为何要娶郭圣通?此时的河北局势复杂,刘秀在邯郸拒绝赵缪王子刘林水淹赤眉军的建议,刘林转而支持一个名叫王郎的人,此人自称是的儿子,并得到了当地豪强的支持下,实力雄厚。
最终王郎在邯郸自称天子,并悬赏十万户缉拿刘秀,无兵无将的刘秀十分狼狈,在的情况下被追得四处逃窜。
天无绝人之路,好在此时信都太守带着四千人归附刘秀,他利用这支军队逐渐在河北打开局面,军队扩充到数万人。
但刘秀明白,凭自己这点人马依然无法战胜占据邯郸的政权,他必须得到更多河北豪族的支持。
于是刘秀派手下去劝说夹在刘秀与王朗中间的真定王刘杨。
真定王刘杨经过深思熟虑,决定选择支持刘秀。
为了巩固两家同盟的关系,刘秀于公元24年迎娶了郭圣通。
说到这大家应该都明白了,其实刘秀与郭圣通的结合是一场的政治婚姻。
虽然如此,但此时距刘秀迎娶阴丽华尚不足一年的时间。
刘秀称帝后,并没有直接封郭圣通为后,虽然她为刘秀生下了皇长子刘疆。
占领洛阳后,刘秀将阴丽华接到身边,准备立她为皇后,但深明大义的阴丽华坚辞不授,刘秀最后只得立郭圣通为皇后。
3.刘秀最喜欢的是谁?刘秀有十一个儿子,郭圣通生了五个,阴丽华生了五个,还有一个是许美人所生。
从生子的情况上看,刘秀虽然与郭圣通是政治婚姻,但两人感情也还不错,但刘秀最喜欢的应该还是阴丽华。
公元41年,刘秀以“皇后怀执怨怼,数违教令,不能抚循它子,训长异室”为名,废黜郭圣通,册封36岁的阴丽华为皇后。
第二年,太子刘疆因母亲被废,请求让出皇太子之位,刘秀最终同意,册立第四子(阴丽华所生)为皇太子,即后来的汉明帝。
郭圣通虽然被废,但她和他的儿子刘疆依然备受尊崇,最后得以善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