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唐玄宗饶了安禄山几次?“安史之乱”是唐玄宗一手造成!

时间:2025-03-1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饶了几次?“”是唐玄宗一手造成!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其实安史之乱的爆发是有一定预见性的,但唐玄宗并没有当一回事。

安禄山作为安史之乱的祸首之一,他早年就曾犯下多次罪状,但每次都逃过一劫,这才让他有了反叛的机会。

唐玄宗当了大半辈子的好,却在最后时刻掉链子,也让大唐盛世就此停滞,此后逐渐走向衰落。

如果玄宗能够早点处置安禄山,将的源头给掐死,或许各方面还会继续上升,开创另一个盛世。

1、偷羊未惩处,反认了养父 安禄山,体态巨肥,“营州柳城胡人也,本无姓氏,名轧荦山”,有名无姓,父亲早亡,母亲改嫁。

如此一来,家中亲人的关系也复杂起来,就兄弟而言,有同母异父,还有异母异父,大概是在这样的家庭中过的不怎么舒坦,“年十余岁,以与其兄及延偃相携而出,感愧之,约与思顺等并为兄弟, 冒姓为安”。

十来岁,放在现在,可能还是什么都不懂的毛孩子,但是安禄山已经和几个小伙伴歃血为盟,结为弟兄,并且开始外出闯荡了,果然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这帮孩子,在浪荡社会的几年中,因经常与各部族的人打交道,“解六蕃语”,熟稔六种部族的语言。

有了这种语言优势,安禄山这帮小伙伴找到了自己的职业------为互市牙郎。

所谓“牙狼”,其实就是“掮客”,类似“倒爷”。

唐朝的官话是河洛音,和现在的闽南语差不多,虽为官话,却不是全国普及,各地有各地的方言。

所以语言不通是常事,这给人们的交流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比如契丹人、奚族人来到范阳做生意,若是彼此语言不通,这生意就没法做了。

安禄山等人,就是依靠语言优势,帮人促成生意,从中收取佣金。

可能是会“蕃语”的人太多了,赚钱速度太慢,他便干起了盗窃勾当。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后来一次偷羊事件,闹到了幽州节度使张守珪那里。

本来,张守珪是准备将他们乱棍打死的,安禄山求生心切,喊道,“大夫不欲灭两蕃耶?何为打杀禄山”?张守珪看着强壮的安禄山,细想一下,觉得似乎有理,就让安禄山和他的发小“同捉生”。

安禄山的壮实,加上史思明的骗术,这哥儿俩每次出击都能“行必克获”,非但保住了自己的命,还被“拔为偏将”,走上了仕途。

张守珪觉得安禄山骁勇善战,就收为养子,安禄山的人生仕途发生了重大转变。

2、领兵伐契丹,兵败当斩,却是升迁 走上仕途的安禄山深知,在猛人如林的大唐,若是自己没点本事,就算是有张守珪这个养父护着,自己也不能走多远。

在仕途升迁的前期,安禄山在战场上非常拼命,屡立战功,因此,累迁平卢兵马使、平卢节度使、范阳节度使。

此时的安禄山,已经由当年的街头小混混,变成了手握二十万重兵的大唐权臣,对于目前的地位,他仍然不满足。

若要唐玄宗给予更大的恩赏,他必须立更大的功,这次,他把目光投向了契丹。

天宝十一年,安禄山从范阳、河东、平卢征集六万人马,以奚族两千为先锋,扑向契丹。

大军已经离平卢千余里了,但安禄山继续前进,星夜兼程三百里,“至契丹牙帐,契丹大骇”。

部将何思德建议围而不打,差点被安禄山杀掉,于是改为硬攻。

适逢大雨,“弓驽筋胶皆弛”,唐军兵器无法施展,关键时刻,奚族又反叛,与契丹兵合一处,夹击唐军,安禄山大败,六万士兵,损失殆尽,在二十几个亲兵的护卫下狼狈逃回师州。

此一役,折损六万兵马,大唐天威何在?按理说,安禄山能否活命都难说了,至少仕途是完了。

事情就是这么出乎意料,虽损兵折将,安禄山却是毫发无损,没有受到处罚,因为,这个时候的安禄山有了新的依靠------杨贵妃,一个年龄比他还要小16岁的养母。

3、屯粮圈马,玄宗召见,成功逃离长安 贵妃以锦绣为大襁褓,裹禄山,使宫人以彩舆舁之 安禄山、杨贵妃两人皆以肥著称于世,或许是相近相亲的缘故,杨贵妃很是喜欢逗他玩儿,亲自给这个义子“三朝洗儿”,还像模像样的弄了个巨大的肚兜,安禄山这三百三十斤的肥体,想必是耗用了很多锦绣。

安禄山和杨贵妃打得火热,但是和她的族兄却势同水火。

杨国忠在历史上没留下什么好名声,对整个唐王朝也没什么建树,但他屡次谏言安禄山必反,在这个事上他说对了。

天宝十三年(754年),安禄山在范阳以北构筑雄武城,对外宣称是防御北部边患,在里面积存了大量的兵器、粮草,谋反之心开始暴露了。

能坐上盛唐的宰相位子,想必还是要会个的。

对于安禄山的动向,杨国忠自是,于是向唐玄宗密报------安禄山将要谋反。

关于安禄山谋反的奏报,杨国忠说的太多了,唐玄宗或许心里还,要的就是将相失和,这样江山才能永固。

可这次,杨国忠把他囤积兵器粮草的事情说了出来。

这种情况下,唐玄宗召见安禄山。

安禄山的养母-----杨贵妃将杨国忠奏报及唐玄宗召见的目的泄露给了他,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安禄山放心大胆的赴长安“表忠”去了。

“陛下擢臣不次,被杨国忠欲得杀臣”,一番哭诉后,不但让唐玄宗更加相信自己的一片“赤诚”,还捎带脚儿的赚了两个官职----闲厩使、陇右群牧。

安禄山从中挑选出上等马匹,进一步扩充了自己的实力。

出了长安后,安禄山日行三四百里,极速返回范阳。

人言反者,玄宗必大怒,缚送与之。

安禄山回去后,唐玄宗下令,再有人说他谋反,就将他送到安禄山处任凭发落。

这是唐玄宗最后一次见到安禄山,在某种程度上讲,也是最后一次避免安史之乱发生的机会,但唐玄宗没抓住。

等到来年,唐玄宗想赐婚安禄山的儿子安庆宗,被安禄山拒绝了,几个月后,安史之乱爆发,旗帜上绣着“奉恩命以兵讨逆贼杨国忠”。

小结 三次罪行,一次比一次严重,皆被安禄山成功躲过,随着他实力的增强,其破坏力也越来越大,终于对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这个腹垂过膝的义子,于国,毁灭的是大唐盛世;于私,夺走了杨贵妃的性命。

马嵬驿下,唐玄宗抱着冰冷的杨贵妃,,或许他在想,为何当初没听杨国忠的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汉武帝刘彻为什么要给卫青的儿子封侯?封了之后又夺其爵位?

为什么要给的儿子封侯?封了之后又夺其爵位?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其实,在卫青还活着的时候,汉武帝就开始打击卫青后人了。 一开始,卫青是得到汉武帝极大宠爱的。卫青打了大胜仗,还没有班师回朝,汉武帝就高兴地把卫青的三个未成年的儿子封为侯。 要知道,当年曾和大臣们立过“白马之盟”,指出,如果一个人不是,就不能封王。如果一个人没有战功,就不能封侯。卫青的三个儿子,不但没有任何战功,而且还没有成年,汉武帝竟然就把他们封为侯,同时,每个人都是食邑1300户。 (卫青剧照) 卫青是个明白人,知道汉武帝封他三个未成年的儿子为侯,对他的儿子们并不是一件好事。于是一回来,他就推辞。说他的儿子们无功,不能封侯。但是汉武帝不听,一定要封。 不过,没过多久,汉武帝都开始打击卫青的儿子们了。 当然了,功臣的后代,很容易就养成纨绔子弟的作风,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官二代”。“官二代”行为不检点,作风浮浪,受到的惩罚,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卫青的儿子们所受到的处罚,似乎并不是“官二代”的那些作为。 在卫青的儿子们被封侯第八年的时候,汉武帝就以“矫制不害”的罪名。削夺了卫青大儿子卫伉的侯爵。 “矫制”就是假传圣旨,“不害”就是没有造成什么危害。那么,卫伉究竟假传了什么圣旨?假传圣旨本来是大害,怎么会没有造成危害呢?因此,这个罪名实际上是非常可疑的。更为可疑的是,史书上并没有给出理由。既然是“矫制”之罪,为什么却不给出个理由呢?因此这就很让人不理解了。更有可能是这个罪不值一说,要是说出来的话,让大家看明白了,对汉武帝的形象有损害 除了卫伉外,卫青的两个儿子卫登和卫不疑在卫青活着的时候,也遭到了打击。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汉武帝夺了卫登和卫不疑的侯爵。 削夺卫登和卫不疑的理由,是“酎金不如法”,也就是说,献给朝廷的“酎金”,成色不足。 (汉武帝剧照) 如果说汉武帝打击卫伉,有些让人不明所以的话,他打击卫不疑和卫登,就明显是一种故意找茬了。 那么,汉武帝为什么要故意找茬打击卫青的儿子们呢? 我们知道,皇帝如果忌惮某个大臣,一般是这个大臣居功自傲。但是卫青恰恰相反,他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从不居功自傲。汉武帝封卫青的三个儿子为侯,而卫青加以拒绝,就是证明。 除此之外,卫青有一次得到了汉武帝一千的赐金,卫青当即把五百金赠送给了汉武帝最宠爱的。五百金是小事,但是这个行动,表明了卫青在讨好王夫人,也以此讨好汉武帝,这就是卫青不做大的证明。 另外,卫青也从来不“养士”。当时的“养士”之风很盛行,这是从战国末期传下来的一个传统。但是,当社会发展到这样一个大统一的朝代,依然还要“养士”的话,就很有嫌疑了。卫青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再加上他位高权重,因此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养士”。 可以说,一直到卫青去世,他都没有犯过什么错误,也没遭到汉武帝的打击。这在汉武帝的手下,是相当不容易的。 (霍去病剧照) 那么,既然卫青那么谨小慎微,为什么汉武帝在卫青活着的时候,就亲自把他封给卫青儿子们的爵位给夺去了呢? 这实际上就是汉武帝的一种“驭臣之术”。他要对大臣随时保持一种高压的态势,让大臣任何时候,都不敢有非分之想。汉武帝任用过很多宰相,这些宰相都基本上都无一善终,就是一个证明。 毕竟卫青对于汉武帝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要打击匈奴,还只能靠卫青,以及卫青的侄儿霍去病。汉武帝虽然忌惮卫青,却不敢把他给拿下。所以只能采用这样的办法,不断地对卫青进行敲打。 当卫青已经去世后,汉武帝对卫青家族就不客气了。尤其是在后来“巫蛊事件”发生后,卫青家族遭到了重大打击。《汉书》上说,“悉灭”。对这句话,后人有两种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在“”中,卫青家族被汉武帝悉数杀光。有人认为说的是“巫蛊之祸”后,卫青家族的势力全没有了。但不管是哪一种说法,都说明了汉武帝对卫青后人,给予了沉重的打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秦始皇嬴政为什么囚禁赵姬而不是杀了她呢 仅仅是因为痛恨她吗

还不知道:为什么囚禁而不是杀了她呢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秦始皇被后世称为“千古一帝”,在历史上留下许多出色的功绩,终身未立皇后,但是鲜有人知秦始皇曾将自己的生母赵姬囚禁。秦始皇为何囚禁自己的生母,是因为恨她吗?若是恨她为何不将其直接处死而偏偏只是囚禁起来呢?秦始皇对他的生母赵姬究竟是怎样一种感情呢? 秦始皇的一生,可谓传奇。秦始皇的父亲嬴异人被送去赵国做人质,在这期间,他结识了富商,吕不韦认为异人有政治头脑,就投资扶持异人,当时寄人篱下的嬴异人除了与吕不韦结盟,几乎没有其他的出路,于是与吕不韦官商勾结。在与吕不韦合作的过程中,嬴异人与原是吕不韦爱姬赵姬结识,嬴异人被赵姬的美貌所吸引,而吕不韦则答应将赵姬送给嬴异人,但是要求嬴异人将赵姬娶做正室,他日赵姬若生下孩子,也必须立为第一继承人,异人全部答应了。不久后,赵姬诞下一子,就是后来的秦始皇。嬴政一生下来就是在赵国当人质的,那时的嬴政一家在赵国不被看重,甚至经常被人欺负。嬴政就和母亲相依为命,在这段时间里,有效的嬴政和母亲赵姬有着深厚的感情。 嬴政十多岁时,嬴异人终于成功回到秦国并登基为王,并且立吕不韦为宰相。然而嬴异人这个位置并没有坐很久,三年后,嬴异人因病而亡,嬴政继位,赵姬为。赵姬虽然在这个时候已经身居高位,但年轻的她非常渴求生理上的欲望,于是吕不韦就将当做送进宫去,但逃过了净身之刑,嫪毐就以太监之名与赵姬行男女之欢。不久之后,赵姬就给嫪毐生下两个儿子。赵姬对嫪毐非常喜爱,到什么程度呢?赵姬在秦始皇嬴政在位期间,一心还想嫪毐登上帝位,并且想让与嫪毐的两个儿子成为太子。在赵姬的努力之下,嫪毐被封为长信侯,甚至赵姬也向秦始皇提过下诏在秦始皇死后将帝位传给嫪毐之子,结果当然是被脾气暴躁的秦始皇驳回了。 昔日在赵国嬴政与母亲相依为命,如今回到秦国与别人生下儿子就轻视了嬴政,想必嬴政的内心此刻也是。其实在这个时候,嬴政内心对赵姬已是爱恨交织了。而嫪毐那边,自从被封了长信侯,嫪毐就开始“膨胀”起来,醉酒后在各大臣面前说出自己是秦始皇的“假父”,这让秦始皇直接追查出来嫪毐是个假太监并与自己的母亲生下两个儿子的事情,想到自己的弟弟竟然是太监之子,秦始皇一怒之下将嫪毐,并将自己的母亲囚禁起来,杀死了自己的两个弟弟,并借机将牵线的吕不韦处死。 真相其实已经非常明显了,在这件事中,秦始皇将嫪毐、吕不韦和两个弟弟纷纷处死,其实也是完成他的政治目的。因为在公元前238年,嫪毐和赵姬商议。要在秦始皇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盗取秦始皇的信印调动军队,攻击秦始皇所居住的蕲年宫。这时候嫪毐已经触碰到了秦始皇的利益,不杀了嫪毐,难道还留着承认他的义父地位?这在二十多岁血气方刚的秦始皇眼里是断断容不得的。至于为何不善待赵姬却又不杀她,结果已经很明显了:秦始皇爱这个陪他在童年相依为命的母亲,却又怨她之后的“背叛”。以赵姬为借口除掉嫪毐和吕不韦两大威胁,之后将其逐出咸阳城,也算是对她的一种幽怨的善待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