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为什么女皇武则天立侄子做继承人行不通?

时间:2025-03-1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曾在决定将帝位传给唐李后人还是后人上颇为周折,她打算将帝位传给侄子,却一度阻力重重、左右为难。

最后,一代女皇还是将帝位传给了儿子,而不是侄子,这是为什么呢? 武则天是的皇后,她协助高宗处理军国大事,佐持朝政三十年。

高宗去世后,武则天权势空前强大。

武则天与唐高宗生了四个儿子,长子李弘早夭。

次子被高宗立为太子,这个儿子才能出众,深得群臣敬服。

武则天深感这个儿子是她夺权路上的一大障碍,在680年,武则天派人诬告李贤谋反,废其太子称号,不久又派人把他杀死。

网络配图 于是高宗就立三儿子为太子。

唐高宗死后,李显即位,是为,武则天被尊为皇,但事实上把持朝政,影响全局。

唐中宗打算封自己的皇后的父亲,也就是岳父大人韦玄贞为宰相,遭到裴炎的阻止。

裴炎有助武则天临朝之功,深得武则天宠信,所以有恃无恐,敢顶撞皇上。

中宗很不爽,说了句气话:就是把天下全部给了韦玄贞也未尝不可。

裴炎把这话传到武则天耳里,武则天震怒,废中宗为庐陵王并贬出长安,自己接过李唐王朝,称帝即位,是为武周,定都洛阳,改国号为周。

武则天当了皇帝,当然要考虑皇位的继承之事,也就是立皇储的问题,这是帝国的一件大事,不容闪失。

按一般规矩,皇帝首立长子,次立其他儿子,再次立弟,或是立孙,或是立本室之人。

无论如何,不能让皇权旁落到异姓手上,这是最最基本的原则。

如果按照皇权不旁落异姓的原则,武则天应该将帝位传给武氏。

因为考虑到了这一层,武则天废三儿子李显后,强迫四儿子跟自己,徙居东宫,立为皇储。

可是武则天的娘家人见此不乐意了,武则天当皇帝,这天下就是武氏的天下,怎么能传给李旦呢?李旦再怎么改姓,他还是李治的儿子,还是李家的后人。

武则天的两个侄子,和更是积极活动,企图让武则天立武氏后人为皇储,以巩固武氏权力。

武承嗣授意王庆之等人上表,要求立武承嗣为太子。

武则天就问,李旦已经被立为太子,为什么要废掉改立武承嗣?你倒是给个说法啊。

王庆之就搬出“自古以来未有立异姓为嗣者”的理由,讲了一番大道理。

王庆之的道理委实没有错,现在是武氏天下,岂可以后人为皇储。

她武则天虽然强迫李旦改姓武,可一旦李旦摆脱她的控制,肯定会恢复李姓,只认父系血统,周武王朝就得结束,这不能不让武则天担忧。

网络配图 其实武则天想立武三思为太子,可每一次征求大臣意见,都遭到反对。

武则天非常恼火,借故屠杀和罢免一批“拥唐派”,后来再征求意见,群臣就装聋作哑,立武三思为太子的事就搁置下来了,但并未完全消除她要立武氏后人为皇储的心思。

真正让武则天放弃立武氏后人为皇储的,恐怕还是那的一番话。

698年,武则天询问狄仁杰:我想要改立自己的侄子为太子,你认为怎么样啊?狄仁杰说:陛下与武氏弟兄是姑侄关系,与庐陵王是母子关系,姑侄与母子,你认为哪个更亲呢?当然是儿子更亲。

陛下立儿子为太子,等陛下千秋万岁之后就能入太庙,与先皇共享世代香火祭祀;而自古以来,哪有皇帝在太庙供奉姑母的呢? 这一席话无异于一盘冷水,浇灭了武则天立武氏后人为皇储的希望。

这句话的要害在于,一代女皇武则天并没有活在丈夫李治的阴影下,但她却无可奈何地活在夫权之下。

她万上之上,,不将任何人放在眼里,但她却无法改变一个现实,那就是整个社会被夫权所掌控。

回头看武则天,她纵是坐有天下,仍然逃不出夫权。

夫权是有形的,更是无形的。

唐高宗、甚至唐李宗族对武则天并无统治和支配权,但整个社会,夫权仍然对武则天有无形的控制。

换言之,武则天虽贵为皇帝,想要什么有什么,似乎天下没有她摆不平的事,但在世俗的眼里,她仍然是李家的媳妇,这一定位或说归属关系始终未曾改变。

当时的很多朝臣,根本不认为自己是武周的臣子,而是李唐的臣子,把武则天的权力归为李唐所有,反对武则天立武三思为太子亦是理所当然。

网络配图 或许正是考虑到哪怕作为一个女皇也无法抗衡的夫权,武则天始终不敢强硬地立武三思为皇储。

其实,为了权力连儿舍得杀掉的武则天,她要真的处理掉两个儿子,立武三思为皇储并不是做不到。

问题是,这样做对武则天有什么好处呢?在夫权的情况下,他立武氏而废李氏,只会让自己处于尴尬境地。

就像狄仁杰所说,死后连香火都不配享受,折腾一番又是为了什么呢?或许正是这一点自私的心理占胜了她的偏执行为。

699年,武则天将庐陵王李显召回,重新立为太子。

至于为什么立李显而不是立李旦,固然是受“立嫡为长”的影响。

而更重要的,是武则天对夫权的尊重,毕竟,李显是唐高宗生前立的太子,李旦则是她武则天废黜李显后立的太子。

让李显归位,表明对李唐王朝的延续,对夫权的尊重,这就顺应了世态民心。

想必在武则天内心里,她对婚姻与姓氏这种男权力量,是相当的绝望无奈,留个无字碑,任由你们说去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大宋朝的“文曲星”和“武曲星”都是哪位?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明英宗土木堡之变:导致朝中武官集团没有话语权

在历史上也被称为“”。土木堡之变时间为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发生的地点是今天的河北怀来东,具体是指当时听信其宦官王振的提议,不顾大臣的反对,御驾亲征瓦剌,最终惨败,自己被俘虏到北方草原的历史故事。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土木堡之变时间正值明朝明英宗当政,背景为发生土木堡事变之前,瓦剌隶属于明王朝的统治下,所以每年瓦剌都要向明王朝明英宗进贡。起初,进贡的礼节使者少,贡品优质,后期随着使者的增加,贡品的质量下降,明英宗不再给对方更多的赏赐,瓦剌捞取利益的计划没有得以最终实现,并得到了明王朝的制裁,终于恼羞成怒,决定借用此借口,进行叛变进军大明朝。因此于明朝正统十四年,明英宗北征瓦剌,最终发生了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发生在一四四九年,大明王朝一片混乱,当时由于明英宗听信王振的怂恿,不顾大臣反对,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条件下,率领五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出发;最后作战不力,五十万大军,这场战争以明朝失败告终。 从一三六八年建立明朝开始,到一四九九年的明英宗掌握政权,并发生了土木堡之变亡国,历经了一百三十一年。历史在不断变化,对后世的影响也在逐步加深。这便是明朝土木堡之变时间的相关介绍了。 土木堡之变结局 几百年前的土木堡之变是大明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从此文官集团势力开始膨胀,这使得中后期文官集团与皇权之间进行了激烈的斗争,而土木堡之变结局如何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明英宗在王振的建议下准备亲征瓦剌,但在途中看到瓦剌军的强大战斗力以及破坏力之后,便心生畏惧,决定撤退。大军本可以按照既定计划成功的撤退,但是王振为了在家乡父老乡亲之间炫耀自己,决定走自己的家乡的路。但在半途中又害怕大军会破坏自己家的麦子,又原路返回,并最终被瓦剌军追上,在土木堡这个地方大败,全军覆没,明英宗也被捉了去,王振也被一些爱国将领锤死。在这个大的失败当中,明朝众多能臣武将都葬死于此。后来远在北京的旧臣另立新君,并在的带领下,在各路勤王大军的帮助下,取得了的胜利。 土木堡之变结局如何呢?瓦剌发现明英宗毫无利用价值,就把他送了回去。过了几年,在一些对权力充满渴望的大臣的帮助下,他重登皇位。此时的明朝,由于土木堡之变死了众多的武将,所以朝中文官取得了空前的地位。之前的统治者还可以利用文官集团与武官集团相互的制约,来使自己的地位更加巩固。但现在朝中是文官集团一家独大,导致此时的明英宗只能收敛起之前对于文官集团的不满。文官集团控制了朝政,导致明王朝军事力量及统治开始走下坡路,这便是土木堡之变结局。 土木堡之变真相 几百年前的土木堡事件震惊中外,百姓对于明英宗的糊涂,宦官王振的误国感到痛心疾首,大明王朝也因此由盛转衰。但是很少有人了解土木堡之变的真相;那土木堡之变真相是什么?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场战争当中其实有很多疑点,为什么大军在行进之中会缺乏粮草?为什么明英宗带的都是朝廷的劲旅,而且人数远远多于瓦剌,却败得一败涂地,而后来的于谦却使用残兵败将取得了京城保卫战的胜利? 其实,土木堡事件的产生是由于明朝内部的不和谐而产生的,是由于当时的文官集团联合起来的结果。当时的明朝,非常盛行,导致产生了一大批的知识青年,他们满嘴仁义道德,但其实内心迂腐不堪。此时的明英宗因为从小更多地接触像王振这样的社会底层的人,他的思想比较愤青,明英宗对于程朱理学较为否定,对于那些满口仁义的士大夫更是在内心有一点抵制,所以那些文官集团便和明英宗产生了很大的分歧,而历史很大一部分都是由这些士大夫所控制,所以他们尽力表现明英宗的愚蠢与王振的祸国殃民。 土木堡之变真相就是:明英宗在王振的建议下准备御驾亲征的时候,那些文官集团见无法阻止,又生怕他们取得战争的胜利,从而削弱自己的地位,便的搞破坏。所以土木堡之变真相,是明朝统治集团内部斗争的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