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曾国藩是如何组建湘军的?为什么要湘军和绿营彻底断联系?

时间:2025-03-1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是怎么组建湘军的?为什么要湘军和彻底断联系?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但是未来的新军究竟采取哪种形式呢?这是曾国藩需要考虑的第一个间题。

当时,统治者用以镇压人民反抗的武装力量主要有兵、勇和团练三部分。

兵又称额兵,是有固定编制的国家军队,其中包括和绿营两部分。

八旗即八旗骁骑营,又称旗营,是满洲费族入关前建立的武装力量,共约二十五万人。

绿营以执绿色旗帜得名,是满洲贵族入关以来陆续收降改编的地主武装,共约六十四万人。

八旗和绿营皆有兵籍,弁兵父子相承,世代为业。

勇指国家临时招募的官勇,有事临时招募,事过随即遣散。

这是清政府在遇有战事而兵力不足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临时措施。

鸦片战争时清政府就曾招募过官勇;革命兴起后,清政府也曾募集过官勇。

江南大营悍将张国梁所统带的就是勇营,穷极恶过于绿营;江忠源带往广西的楚勇也属于官勇的性质。

团练则是散布乡镇的地主乡团武装,基本上不脱离生产,属于民兵的性质。

八旗和绿营都是封建国家的常备武装,团练和官勇则是非常备武装;营兵和官勇经费出于国库,团练自初年以来基本上由民间筹资,乡绅经管。

官勇不同于团练,也不同于营兵,介于二者之间而又兼有二者的特点,带有半官半民的性质。

曾国藩既认为绿营兵不可用,又认为团练武装难以得心应手,遂选择了官勇的形式。

、重建新军的思想,曾国藩早在咸丰二年底建议基将所调各县练勇“改募成军”时就很明确。

他在给宝庆知府魁联的信中解释采取这决策的原因说:“就现在之额兵练之而化为有用,诚为善策。

然习气太盛,安能更铸其面目而荡涤其肠胃?恐岳王复生,半年可以教成其武艺;复生,三年不能变革其恶习。

故郦见窃谓现在之兵不可练之而为劲卒,新募之勇却可练之使补额兵。

救荒之说,自是敝邑与贵治急务。

然而未来的新军究竟是什么样子,曾国藩胸中并无成熟方案,因而他在建立所谓“大团”时,仅强调“今欲改弦更张,总宜以练兵为要务”。

直到这年夏天,江忠源在给清廷的奏折中表示欲采取兵勇混用的办法(从各地征调绿营六千人,从湖南招募官勇四千人,组成一支万人之师)战胜太平军时,曾国藩才致信江忠源等人,指出绿营兵制的根本弊病,将其致败的主要原因归咎于调遣之法不善,提出改革军制的主张。

他说,“今日兵事最堪痛哭者莫大于“败不相救”四字 ”,“虽此军大败奔北,流血成渊,彼军袖手而旁观,哆口而微笑”。

他认为,造成这种积弊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调遣成法不善。

国藩指出,“当其调兵之时,东抽一百,西拨五十,或此兵而管以彼弁,真楚弁而辖以黔镇”,“卒与卒不习,将与将不和”3,遂造成“胜则相忌,败不相煮的风气。

既然“危急之际无人救应,谁肯向前独履危地,出万死之域以博化人之一微笑?是以相率为巧,近营则避匿不出,临阵则狂奔不止,以期于身不见贼面而后快”。

他认为,太平军所以无往不胜,不仅由于其纪律严明深得民心,还由于它内部团结,誓同生死,“若非练兵万人,合成一心”,断难制此强敌之死命。

因而,这支军队必须“呼吸相顾,痛痒相关,赴火同行,蹈汤同往,胜则举杯酒以让功,败则出死力以相救。

贼有誓不相弃之死党吾官兵亦有暂不相弃之死党”。

只有这样,“庶可血战一二次,渐新吾民之耳目而夺逆贼之魂魄”。

可以说这是曾国藩对所建新军政治素质的要求,他制定军制改革的各项措施都是以此为出发点的。

曾国藩对绿营军制的改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代替世兵制,二是将“兵为国有”变为“兵为将有”。

前面已经讲过,绿营兵实行世兵制度,基本上是父子相承,当兵为业,绿营子弟成年后即可随营习武,称为随军余丁,一且营中出现空额,便可补缺吃粮。

所以,绿营一般不从外面招,只有在余了不足时才自外募兵补缺。

湘军属官勇性质,数额不定,全部招募,且随着形势的变化和需要的不同随时增减或裁撤。

曾国藩为了不使湘军染上绿营的种种恶习,首先要求湘军在组织上与绿营彻底割断联系。

认为,绿营的腐败习气已“深入膏肓,牢不可破”,只有“尽募新勇,不索一卒,不滥收一弁”,“特开生面,赤地新立”,才能“扫除陈迹”,练成劲旅他还说:“国藩数年来痛恨军营习气,武弁自守备以上无不丧尽天良,故不用营兵,不用镇将。

”曾国藩规定,湘军士兵主要招募健壮、朴实的山乡农民,不仅不收营兵,也不要集镇码头上油头滑面之人,更不要曾在衙门当过差的书役、背吏之类。

湘军的军官,主要招聘绅士、文生充任,对政治、思想和身体条件都有一定要求。

曾国藩在给朋友的信中提出四条标准,请人为他物色湘军军官。

他说:“带勇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急急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

治民之オ不外公、明、勤三字,不公不明则诸勇必不悦服,不勤则营务细巨皆废弛不治,故第一要务在此。

不怕死则临阵当先,土卒乃可效命,故次之。

为名利而出者,保举稍迟则怨,稍不如意再怨,与同辈争薪水,与士兵争毫厘,故又次之。

身体赢弱过劳则病,i精神乏短者久用则散,故又次之。

”又说:“四者似过于求备,而荀阙其一则乃不可以带勇。

”“大抵有忠义血性,则四者相从以俱至;无忠义血性,则貌似四者终不可特。

”可见条件虽多,关键还是政治思想表现。

曾国藩选拔军官始终坚持政治标准第一的原则,只要被他认为“有忠义血性”者,不论营弁营兵、书生,都可录用。

后来成为湘军名将的塔齐布、周风山、鲍超、福都是营弁或营兵出身。

至于其他条件,则各有高低差等,更可以在战争中磨练和培养了。

为了加强对士兵的控制和湘军内部的团结,曾国藩又在两个方面做出了努力:一是加强各级军官的权力,下级绝对服从上级,士兵绝对服从军官;二是募勇的地域原则和私人情谊至上的原则。

曾国藩规定,湘军的招募,统领由大帅挑选,营官由统领挑选,哨官由营官挑选,什长由哨官挑选,士兵由什长挑选。

曾国藩认为,“口粮虽出自公款,而勇丁感营官挑选之恩,皆若受其私惠,平日既有恩谊相學,临阵自能患难相顾”。

曾国藩还认为,营一军之中若募有两地的士兵,必然造成地区之间的不和。

因而不如干脆只用一地之人,可以利用地域观念和同乡感情加强团结。

所以湘军一般只在湖南募兵,又主要在长沙、宝庆二府招募,尤以湘乡最多。

湘军不论在何地作战凡添新勇,都要回湖南招募。

湘军军官外省人间或有之,而士兵则外省人极少一只是到了后期,オ偶尔募集少量外省士兵,以补充兵源的不足。

为防止士兵逃跑,曾国藩还规定,凡应募者必须取具保结,并将其府县里居及父母、兄弟、妻、子姓名详细登记入册,这样土兵就不敢逃离营伍;即使有逃跑者,亦可按籍捉拿归案。

对于湘军内部的关系,曾国藩规定:一军之权全付统领,大帅不为遥制;一营之权全付营官,统领不为遥制。

“如封建之各君其国,底节节维系,无渙散之虞。

”为了保持湘军从大帅到营、哨官的垂直指挥系统,曾国藩规定,只看事寄轻重,不管官位尊卑。

即使士兵已保至提镇大员,而营官仅止从九品,土卒也要绝对服从于营官。

营官之于统领亦然。

这样,士卒由私人关系转相招引,军官则凭个人好恶任免,官与官之间也靠同乡、同事、师生、朋友等私人感情相维系,遂形成湘军各树一帜、各护其长的风气,,逐渐变成一支军阀武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朝鲜端宗李弘暐的人生是怎么样的

朝鲜端宗李弘暐是朝鲜王朝时期的一代国王,他的名字是李弘暐,但是许多人都喜欢用朝鲜端宗来称呼于他。虽然是一代王朝的国王,但是朝鲜端宗李弘暐的人生却是充满了曲折,甚至可以用跌宕起伏来形容。那么朝鲜端宗李弘暐的人生是怎样的呢? 公元1441年的时候李弘暐出生在资善堂,也就是当时朝鲜那个王朝的东宫,他的父亲后来也就是朝鲜文宗,在李弘暐出生后不久他的母亲就去世了,而父亲成为国王之后他也被封为了王世子,直到公元1452年开始即位。这一段时期其实也算是朝鲜端宗李弘暐人生中比较顺利的时期了。 不过四五年的时间他的国王宝座还没有坐稳的时候,他的叔父就联合大臣进行了争夺王位的斗争,他们杀害了当时非常重要的大臣,李弘暐的情况十分的危险,他没有别的办法只好将王位让给了自己的叔父,在这之后朝鲜端宗的生活就进入了无休止的黑暗之中。 朝鲜端宗李弘暐一直被关在昌德宫之中,常常有许多的人监视和看守者,本来还有一些非常忠心的臣子想要帮助他夺回王位,可是密谋的时候被人发现,他的叔父一怒之下斩杀了那些想要帮助李弘暐的人,他这样被圈禁的生活过了两年之后,又开始了悲惨的流放生活,最初时期被流放到一个三面都是水,剩下的一面也是的地方,后来因为洪灾他的叔父又将他流放到更加困苦的地方去,然而在被流放几个月之后,他的叔父还是用鸠酒害死了他。 死六臣事件与李弘暐有什么关系 在朝鲜王朝存在的时候曾经发生过许多重大事件,在历史上比较有名气的也非常多。而李弘暐作为曾经的一代国王,他在位期间也曾经发生过一些事情,这些事情对当时的局势以至于以后历史的发展都有着重大影响力。死六臣事件李弘暐也是经历过的,那么这次事件是怎样发生的呢?死六臣事件李弘暐又做出怎样的反应? 死六臣事件发生的时间已经处于朝鲜的世祖国王在位的时候,但是死六臣事件和李弘暐又有着直接关系。李弘暐的王位并没有坐稳多少时间,其中的原因固然和他年纪太小有关,但是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他的叔父也就是后来的世祖国王野心不断的膨胀,而他的能力确实比当时的李弘暐要强悍,所以朝鲜王朝的政权最终还是被世祖夺取了。而发生死六臣事件时李弘暐已经被圈禁起来,几乎都处于世祖的监视之中。 就在这时候一些效忠于李弘暐的大臣觉得这样的事情实在不该发生,他们便偷偷集合在一起策划拥护李弘暐恢复政权,但是世祖也不是一般人,很快就通过泄密人了解了这一动态,于是将誓死也要效忠李弘暐的六位大臣全部斩杀,这就是著名的死六臣事件的始末了。归根结底死六臣事件和李弘暐有着无法划清的关系,若不是他们始终坚持着对李弘暐的忠心就不会被杀,然而因为当时的局势还有着很大的局限性,最终注定了恢复李弘暐王位是不可能发生的事儿。 朝鲜端宗李弘暐谥号是什么 李弘暐是朝鲜王朝时期的一代国王,在他刚刚登上王位的时候其实年纪比较小,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他不能完全压制住朝中的大臣,最后也导致他的能力处于弱势阶段,最终被世祖夺取了手中的政权,李弘暐也落了个被人毒杀的下场。按照道理来说每个国王去世之后都会有属于自己的谥号,那么李弘暐谥号是什么呢? 李弘暐谥号还是在他死后多年追封的,这种情况其实在历史上还是比较少见的,因为一般的情况都是国王或者去世之后,直接就会被追封谥号,这也是对他们在位期间的一种尊重和肯定。那么为什么李弘暐谥号隔了那么久之后才被追封的呢?其实这些问题都和他当时所处的环境有很大关系。 李弘暐自从成为国王之后,其实并没有坐稳这个宝座,因为年纪小能力弱,而一边的世祖也是的,三年之后就被夺取了政权,然后他就被世祖圈禁起来,而之后又有大臣想要拥护他恢复政权,因为这个问题世祖还杀了几位大臣。为了防止这种事情再次发生,李弘暐被流放到地势险要的地方,身份也被降为了鲁山君,从此后他的人生就变得更加曲折和痛苦了。 李弘暐在1457年被毒杀之后,并没有人敢于对世祖怀有任何指责的情绪,也正是因为如此李弘暐一直被人们以鲁山君的身份祭奠着,这时候的李弘暐还没有任何的谥号。一百多年之后,他才被追封为大君,然后在公元1689年李弘暐终于得到了应有的尊重,李弘暐的谥号被追封为纯定安庄景顺敦孝大王。 揭秘端宗李弘暐是朝鲜王朝第几代国王 端宗李弘暐是朝鲜王朝时期的国王,他的一生十分的曲折和困苦,但是在朝鲜王朝的历代国王之中仍然占有一席之地。其实朝鲜王朝的国王还是经历了许多朝代的,每个时期的国王都是从世祖这一血脉之中传承而来的。那么端宗李弘暐是朝鲜王朝第几代国王呢? 关于端宗李弘暐是朝鲜王朝第几代国王这个问题其实还是比较容易的,为什么要说这个问题比较容易呢?其实根据史册上的记载就可以看到,从最开始朝鲜王朝建成之后,到端宗李弘暐这一代的时候总共经历了太祖、定宗、太宗、世宗和文宗这几个重要的时期,他们这些国王等到了端宗的时候已经算是第六代了,所以也就是说端宗李弘暐是朝鲜王朝第六代的国王,这样一来这个问题就是十分简单的了,既然如此为什么还会出现端宗李弘暐是朝鲜王朝第几代国王这个问题呢? 其实严格一点来说端宗李弘暐在位不过是三年的时间,而且年龄也是比较小的,只有仅仅十六岁。当时情况是端宗纸偶的国王都是传承世祖这一系的血脉,所以一直到公元1681年才正式确定了李弘暐端宗的地位。但是不久之后李弘暐的国王之位就被他的叔父抢夺而去,李弘暐又接受了一段时间的圈禁监视和偏远地区的流放,最后为了结局他这个大难题,他的叔父成为国王之后派人直接用鸠酒暗杀了他。而端宗李弘暐作为朝鲜王朝第六代国王,其实他的人生早已被注定好了的。 癸酉靖难李弘暐的生平简介 李弘暐是朝鲜王朝时期的一代国王,虽然名义上是国王,但是因为年纪太小李弘暐并没有过多的国王权力,在他短暂的在位时间过去之后,李弘暐便被迫将王位交给了世祖,从此他开始被圈禁,不久之后又开始了被流放到偏远之地的生活。而当时李弘暐被逼宫的事件在历史上也非常的有名气,这件事就是人们常常看到的癸酉靖难。那么癸酉靖难李弘暐有着怎样的遭遇呢? 其实这件事和我国历史上时期发生在建文帝身上的事件非常的相似,只不过建文帝后来是不知道哪里去了,而李弘暐的命运却开始发生巨大转折。那么癸酉靖难李弘暐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在癸酉靖难中李弘暐其实一直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当时世祖集合了些忠心于他的大臣,然后直接杀死了李弘暐身边的顾命大臣,这样一来李弘暐身边再也没有了任何可以阻挡和反抗世祖的势力,就在这样的情况下端宗李弘暐已经无路可走,只好被迫无奈放弃了只坐了几年的王位,然后让世祖夺取了朝鲜的政权。 就在李弘暐放弃王位不久之后,世祖就命令手下之人杀死了六位大臣,其实这六位大臣是想要重新拥护李弘暐上位,但是却不知为何走漏了风声,被发现之后六人全部被斩杀,这些人在历史上被人们称为死六臣,而这次的事件也就是癸酉靖难的真实情况了。在癸酉靖难中李弘暐已经没有任何反抗的能力了。 朝鲜端宗李弘暐葬于哪里 李弘暐在朝鲜王朝时期算是一个比较悲剧的国王了,本来从出生到被封为王世孙,后来父亲上位后又被封为王世子,直到最后即位成为国王,李弘暐的人生在这段时间内还是比较顺利的,不过他的年纪还是太小了,根基薄能力弱是他本身就带有的局限性。这些原因集合在一起再加上世祖野心勃勃,李弘暐最终只能落了个死于非命的下场。可是身为一代国王李弘暐却连都不能进也实在是太过悲惨了。那么李弘暐葬于哪里了呢? 身为一代国王被葬在王陵也算是理所应当了,可是李弘暐葬在哪里都绝不可能会被葬在王陵,这其中的原因是为了什么呢?最终到底李弘暐葬于哪里了呢?李弘暐葬于哪里还要从他被谋夺王位之后开始说起。当时世祖直接就将李弘暐圈禁起来,可是后来还是发生了有人想要拥护李弘暐的事情,于是世祖将他流放到地势比较险峻的江原道,而那个时候所有人还都不知道这个地方和最终李弘暐葬在哪里有着很大的关联。 那个地方除了深水就是悬崖,想要进出都必须渡江才可以,可是因为这个地方发生了洪涝,最后李弘暐又被流放到宁越。宁越这个地方更加偏僻,也就是在这一年李弘暐被赐下鸠酒一命归西。李弘暐的尸体被人直接抛到了江里,那么是不是说李弘暐葬在江里了呢?其实后来有个小户长偷偷将他的尸体安置起来,但是这个户长却因为这件事被杀光了全家。最终李弘暐被葬在了宁越的郡庄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殉国而死的帝王是哪位?

关于明皇帝,历来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有治国之才却无治国之运,从他哥哥手上接过了一个满目疮痍快烂的江山,踏上了十七年整饬、治国、征战、亡国的征途。也有人说他就是昏君一个,身在帝位十七年,毫无作为,死的时候竟然身边只有一个!网络配图 1611年出生的,十六岁登基即位,灭魏党、杀文臣、战辽东、戡内乱,本来手下就没几个强将人才,不是被他杀了就是投降敌朝。国家有难,他的臣子各个哭穷,城破国亡文武百官归降,自己只好上景山扯一根白布条吊死。自己上吊之前拿着剑上后宫,把妃子和女儿给砍了,一剑砍断了次女的左臂。 于是有了金庸笔下的“”九难为报国恨家仇隐姓埋名,伺机刺杀满清皇帝反清复明,她就是传说中的。其实历史上的长平公主在满清入关第三年就归西了,被砍断左臂五天后醒来。给她带来了巨大的刺激,看破红尘的她多次向帝提交申请,请求出家为尼,可是满清顺治帝不准还让她跟周显继续晚婚,可是长平公主还是很抑郁,于是没过两年就病死了。 翻阅崇祯皇帝的简历,登基皇位时江山摇摇欲坠,山河满目疮痍,动乱,文官抱团,辽东战火连天,民怨内乱四起,国破家亡儿女全死光了,确实挺惨的,本来不该沦落至此的。据野史爆料,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勤政的皇帝之一,每天就睡两三个小时,年纪轻轻的头发就白了,连鱼尾纹都有。虽然他这么努力,但是还是无法挽救大势已去的明王朝,国运已败纵然他又万般才能亦能如何,还是沦为了亡国之君。网络配图 十七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对于崇祯来说,他干的都是的事,文武百官个个腰包鼓鼓,像他们借钱打仗个个哭穷装穷,于是他只好从百姓身上搜刮。 一边下罪己诏说自己爱护百姓可是没有照顾好百姓,一遍又逼着百姓交钱,各种饷银,在辽东打满清的就叫“辽饷”。全国各地闹饥荒,外侮未初,内乱又起。内部矛盾的加剧直接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双重夹击最后被夹爆了。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虽然我很同情他,但是没办法他自己从登基开始除了灭魏党之后就一直在走错路,步步被人牵着鼻子走,恼火了就杀文臣平衡一下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 说实话,笔者十分同情崇祯帝,我觉得他十分的悲哀。他接手的江山不管如何人来治理,可能最后的结局都是一样的。网络配图 开国时期的疆域根据地图推测可能有800多万平方公里,到明末就剩下一半不到了,基本被败光了,纵然崇祯再能干也回不去了。死还死的那么窝囊,挂死树梢,被李自成摘下来用门板抬走,后来用棺材装好放在东华门外放了三天。 明王朝的官员不祭奠自己的皇帝,反倒站在那等待李自成的召见。那些官员真是看开了,什么忠诚不忠诚,有奶便是娘,谁给发响管谁叫皇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