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罗马帝国灭亡和蛮族有什么关系?是蛮族导致罗马帝国灭亡的吗

时间:2025-03-1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罗马帝国,是欧洲古典时期的强大政权。

从最初偏居一隅的弱小城邦,发展成为横跨三洲、以地中海为内湖的世界性帝国,罗马的发家史颇为励志。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国力强盛的大帝国,在走完数百年的征程后,却突然支离破碎,乃至最终灭亡。

这段盛极而亡的历史,及其背后的原因,也引发了后来人的激烈讨论,并且由此产生了众多观点与解释。

罗马帝国灭亡的一大原因,乃是因为其军队“蛮族化”了。

罗马军队中的日耳曼蛮族士兵 众所周知,军队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进行统治的基础和支柱,一个国家若要强盛,首先就要保证其军队强大。

罗马作为以军事扩张为基础的国家,军队在其社会中的重要性就更加。

正如一位学者所言:“罗马走向伟大,并非依靠哲学和科学,而是凭借谋略与战争,战争是首要因素”。

正是连绵不断的战争和训练有素的军队,才为罗马的强大奠定了基础。

最初,当罗马以台伯河畔小城邦身份立国时,其军队全由罗马城公民组成,成分单一。

但随着国家版图的拓展,需要派驻各地的守备兵力越来越多,原本“”式的军事体制无法满足需求。

在此情况下,罗马人马略于公元前107年实行了军事改革,为罗马解决了兵源问题。

再往后,随着越来越多被称为“化外之地”的蛮族地盘被罗马占领,罗马人和蛮族人之间不可避免发生了交流,而蛮族战士也自然而然进入了罗马军队。

不过在这个时候,罗马人尚有着浓厚的保家和参军意识,所以蛮族人虽然也加入了罗马军队,但在数量上还没有罗马人多。

大量蛮族进入罗马军队 蛮族人大肆进入罗马军队,始于图拉真时代。

图拉真是罗马历史上有名的君主,他在位之时,帮助罗马夺取大片蛮族土地,但与之对应的代价便是:需要大量的蛮族士兵守卫已经打下来的土地(因为兵源越来越捉襟见肘)。

据一些资料统计,在公元100年时,边疆地区每5个罗马军团士兵中,只有1个是罗马人(和其他意大利人),其他4个皆是各种各样的化外民族人。

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爆发了著名的“三世纪危机”。

这期间,罗马国内社会动荡、吏治腐败、道德沦丧,各种负面问题层出不穷。

罗马军队也不可避免被坏风气腐蚀,在各种歪风邪气的影响下,广大罗马人纷纷厌恶参军、逃避兵役,军队变质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但罗马的外患又偏偏在这时多了起来(例如东方的波斯萨珊王朝),急需招募更多的兵力。

在这种情况下,蛮族人便越来越多的进入了罗马帝国军队之中,到罗马卡拉卡拉统治时期,罗马军队中只有不到10%的官兵,是罗马和意大利公民。

装束风格明显蛮族化的罗马军 这些被罗马称为“蛮族”的人成分很复杂,他们之中,既有来自的日耳曼人、高卢人、凯尔特人,萨尔玛提亚人等;又有来自东方的色雷斯人、叙利亚人、亚美尼亚人、波斯人等。

蛮族的到来,也确实对罗马军队产生了一些有利的影响。

首先,他们给业已颓废的罗马军带来了勇武的风气,帮助罗马帝国回光返照了一把。

其次,他们对罗马战略战术产生了一些有利影响,例如东方的罗马军队,就是在学习波斯重甲骑兵战术的基础上,组建了自己的铁骑军团,为后世拜占庭(东罗马)帝国的强大奠定了基础。

然而,从长远的角度看,军队蛮族化的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

蛮族人来源复杂,素质良莠不齐,其参军也并非出于保家卫国的决心,而是企图夺取更多的战利品。

在此情况下,罗马的蛮族军队结成了一个又一个利益集团,相互之间倾轧不断,频频纵兵烧杀抢掠,频繁参与废的行动,甚至多次充当域外蛮族的“第五纵队”。

蛮族士兵一系列肆无忌惮的举动,无疑加速了罗马帝国的灭亡。

罗马帝国后期的混战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庞大的罗马帝国与罗马军队,因为种种固有的负面问题而走向了衰落,而蛮族士兵大批加入罗马军队,又无疑使这些问题更加严重。

是故,原本微不足道的问题,经过日积月累的恶化,而成为了一个个难以根除的“顽疾”,罗马帝国也就在这样的困境中覆灭了。

随机文章朱元璋到底有做哪些政绩?北极是陆地还是海洋,是被冰川覆盖的海洋(生活有900种植物)鲨鱼为什么怕海豚,鲨鱼为什么不吃海豚(海豚完胜鲨鱼/屌炸天)探寻美国巨菜谷之谜,大量放射性照射导致蔬菜疯狂生长(辐射变异)中国第一神山昆仑山为什么驻军,昆仑山出现虫人/巨兽/死亡禁地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芈月有多厉害?为国家她杀了情人和儿子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郑和的身世解密:马三宝或为名臣赛典赤后裔

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十五日(公历7月11日),率领27800多人,分乘208艘木制帆船,由太仓刘家港出发,开始了持续28年之久的七次下西洋的壮举,因此而彪炳于史册。2005年纪念下西洋600周年之际,郑和再度成为全球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学术会议频频举行,专著、论文,致力于复原历史真相。然而,关于他的家世,至今依然有争议。 《?宦官传》对于他的家世的介绍只有很简单的一句话:“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者也。”从其他史料人们才知道,他本,名三保,父亲名叫马哈只。最有价值的史料是,永乐年间礼部尚书李至刚为他父亲所写的《故马公墓志铭》,提供了不少珍贵信息:一、“公字哈只,姓,世为云南昆阳州人”;二、郑和是他的次子;三、马哈只“魁岸奇伟,风裁凛凛可畏”。李至刚曾参与《实录》的编修,朝夕在永乐左右,被视为亲信,和当时的内官监太监郑和关系密切。因此,他的记述,可信度极高。网络配图 很有意思的是,与一样成为永乐皇帝亲信的相士,写了一本《古今识鉴》,其中有郑和身材举止的描写:“身长九尺,腰大十围,四岳峻而鼻小”,“行如虎步,声音洪亮”。这是亲历者的目击,绝非之词。这一点,酷似乃父?“魁岸奇伟”。 这样的长相,与他们的家世颇有关系。几十年来,现代史家根据马哈只墓碑、《郑和家谱》、《赛典赤家谱》的考证,马哈只、马三保父子,是政治家、中亚布哈拉贵族赛典赤?赡思丁的后裔,也就是说,郑和是赛典赤的六世孙。那么,赛典赤何许人也? 《?赛典赤赡思丁传》说:“赛典赤赡思丁,一名乌马尔,回回人,别庵伯尔之裔,其国言赛典赤,犹华言贵族也。”这里所说的“回回人”,在元朝特指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是仅次于国族(蒙古)的“色目人”之一。《元史》素称难读,参杂了各种语言,据精通阿拉伯语言的专家解释,赛典赤意为“尊贵的圣裔”,赡思丁意为“宗教的太阳”,乌马尔意为“长寿”,别庵伯尔意为领袖,“别庵伯尔之裔”专指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后裔。如此说来,郑和应该是穆罕默德后裔的后裔。这种情况,在今天看来似乎不可思议,在当时却是司空见惯的。蒙古三次西征,建立了横跨亚欧大陆的大蒙古国,中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大融合,赛典赤?赡思丁成为元朝的咸阳王,并不离奇。网络配图 美国《百科全书》关于郑和的家世有简明清晰的介绍:15世纪初期的中国将领郑和,几乎于葡萄牙人乘船绕过非洲抵达印度一百年前,就率领海军对印度洋做过七次远征。郑和为一名去麦加朝圣过的伊斯兰教徒(马)哈只之子,约在1371年生于云南省昆明,取名马三保。郑和家自称为一名早期蒙古的云南统辖的后代,并系布哈拉国王穆罕默德的后裔。一个起源来自中文对穆罕默德的音译。 如此看来,中外学者在这一点上是的,或者说是有共识的,郑和是赛典赤的后裔,父亲马哈只曾经朝圣麦加。永乐皇帝任命他领导下西洋的壮举,访问印度洋、阿拉伯、东非各国,是很有政治眼光的决策。 1988年,明史专家周绍泉对此提出质疑,他在《郑和与赛典赤?赡思丁关系献疑》一文中,对《赛氏总族谱》、《赛典赤家谱》、《马氏家乘》、《故马公墓志铭》、《家谱》进行了考证,对郑和是赛典赤?赡思丁后裔的说法,表示怀疑,认为“很可能出于中国人追祖名人的习惯心理,二者实无家系渊源”。是学术研究题中应有之义,对成说提出质疑,表明这个问题还可以继续讨论,但不见得就可以推翻成说。不少学者并不认同周绍泉的考证。不少方面难以解释,例如,《故马公墓志铭》说,马哈只的祖先名叫“拜颜”,显然指中亚民族;又如前引美国《百科全书》关于郑和的文字,应该如何回应,都是问题。可惜周绍泉先生英年早逝,已经无法继续探讨这一问题了。网络配图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郑和的姓是永乐皇帝所赐?“赐”,这个“郑”的由来,据说与郑村坝战役有关。燕王以“清君侧”名义发动叛乱,建文帝派率兵30万前往北平讨伐。建文元年(1399年)十月,朱棣率兵奔袭大宁,意在合并宁王朱权的兵马,扩充实力。代替老将耿炳文出任总指挥的(之子),乘虚围攻北平。朱棣快速回师,在北平东面二十里的郑村坝,大败李景隆。朱棣为了嘉奖在郑村坝战役建立奇功的三保太监,“赐姓郑”,又提升他为内官监太监。不过,有的学者认为,“赐姓郑”,与郑村坝战役无关,没有特别含义。 已经成为世界名人的郑和,其家世至今依然,迷雾重重,探寻历史真相实在太难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