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晋明帝司马绍与王敦有何深仇?在王敦死后还要辱尸

时间:2025-03-1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晋明帝,出生于公元299年,卒于公元325年。

他是的长子,母亲位份比较低,是宫人,同父异母的兄弟是晋简文帝。

晋明帝司马绍是东晋的第二位,不过他的在位时间非常短,只有公元322年到公元325年三年而已。

不过虽然在位时间短,但是司马绍的在位期间却做了不少有利于国家的事情。

司马绍一向聪慧,为人果断,难得的是他非常明事理,东晋政权开始动荡的时候,国家处于、的时候,朝堂上还有权臣把控政权,国家的政治经济都非常需要改进。

而司马绍登基之后,虽然在位时间短,但是他对中央权力的控制却成功的做到了对权臣的制约,稳定了当时的国家大方面的形势,为东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位期间,晋明帝司马绍还平定了王敦叛乱,但是他并没有大肆追究,处决了主谋之后,停止了对王敦党羽的追究,防止了新一轮的内乱。

另外,晋明帝司马绍性格温和,也比较孝顺,虽然登基为帝但也不滥用职权。

他礼贤下士,文臣武将都是同等对待,并没有偏颇。

可惜的是公元325年,司马绍因病离世,享年只有二十七岁。

对于司马绍的去世,历史上的评价是天妒英才,如果司马绍在位时间长一些,可能东晋的局势会有很大的改善,可惜一代明君年纪轻轻便,留下还在改进的国家在历史中飘摇。

司马绍是东晋时期的皇帝,史称晋明帝。

而王敦则是东晋宰相王导的堂兄,那么司马绍王敦这一君一臣在历史上究竟有着什么关系?司马绍王敦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司马绍在位四年中也不算,反而颇有些坎坷,而王敦出生在东晋显赫的大家族中,这就意味着这对君臣一定会有激烈的碰撞。

晋明帝司马绍是之子,但是他身上有一部分的鲜卑血统,在儿时,王敦就一度请求晋元帝废太子。

后来太子司马绍继位当了皇上,但是王敦的叛乱使得司马绍原本想和世家大族和平相处的愿望彻底破灭,王敦仗着自己曾经辅佐过先代帝王而权倾朝野,他一直想要,并在永昌元年起兵进攻,皇上司马睿亲征还是败下阵来,最后忧愤而亡。

司马绍继位之后,王敦一党越发,但是王敦最终却病重逝世。

司马绍因为温峤的倒戈相向终于铲除了王敦一派的叛军。

虽然王敦叛乱落下帷幕,一族也因为王导免受牵连,甚至和皇室保持着微妙的平衡。

但是王敦本人就没有那么好的下场了,即使身死,还是免不了被司马绍记恨,司马绍派人把王敦的衣冠冢毁掉,还把他的尸体拖出来斩首,把王敦的头颅挂在朱雀桥南。

最终司马绍还是听从手下的建议,允许王家为身死异处的王敦收尸。

司马绍王敦这样的君臣在历史上也不算少见,在王敦死后,显赫的王氏家族虽然没有被解散但也渐渐走出权力的中心。

“晋明帝数岁”这句话出自《》。

《世说新语》主要是加载魏晋时期人物的趣事的小说类书籍,其领导者是刘义庆。

主要内容是讲从汉末到刘宋这一段时间,贵族之间的一些趣事,主要是一些人物评论和一些故事。

刘义庆是南朝宋鹏城人,也就是现在的徐州人,从小时候就爱好文学方面,曾经担任过荆州刺史。

他其实是宋武帝弟弟——长沙王刘道怜的儿子,在他十三岁获封为南郡公,后来过继给了他的叔父——刘道规。

之后他便承袭了刘道规的封号,成了临川王。

刘义庆在文学方面非常聪慧,是两朝皇帝的心腹。

“晋明帝数岁”讲的就是在晋明帝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所发生的的趣事。

据说晋明帝在小的时候坐在晋元帝的腿上听别人讲洛阳方面的事情,他听得竟然流泪,晋元帝就问他为什么要流泪,同时也将东迁的原因和过程告诉了晋明帝。

并且问他:“你认为长安和太阳哪个离得更远?”晋明帝回答:“太阳远,没听说可以有人从太阳那里回来。

”元帝感觉到又惊讶又奇异。

可是第二天当着群臣的面晋明帝却说:“是长安远,因为抬头就可以看见太阳。

”其实这就是一个晋明帝小时候的故事,没有什么大的含义,只能通过晋明帝数岁这个小故事说明他心怀百姓,并且非常聪慧罢了。

一个小故事并不能代表什么,而晋明帝登基之后所做的事情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晋文公善利用投诚人员情报险因此被对方所刺杀

晋惠公(?―前637年),,,名夷吾,晋献公之子,之弟,春秋时期晋国君主。公元前651年,在秦国的帮助下继位。晋惠公继位后,背信弃义,诛杀大臣,国人都很不顺服他。公元前637年九月,晋惠公去世,其子太子圉继位,是为晋怀公。 公元前636年,在外漂泊多年的公子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到晋国,并且成为晋国国君。表面上看去,他似乎是,幸福的日子到来了,实际上是,真正的考验才开始。因为重耳面对的是一个暗流涌动的局面,而且他又处在明处,容易成为目标。网络配图 在这个关键时刻,情报显得相当重要,而最致命的情报往往掌握在敌人手里。晋文公的敌人是谁?就是前任国君晋惠公的亲信。而晋惠公是晋文公的弟弟夷吾。 晋惠公的亲信吕甥、郤芮想暗杀晋文公,正在计划火烧王宫,晋文公此刻却蒙在鼓里。然而,他的运气就是好,有个名叫披的宦官来找他。重耳一听到这个人的名字,就气不打一处来,叫使者出去打发他说:“你还好意思来见我。当年我在蒲城,我老爸叫你来杀我,本来命令隔一个晚上到,没见过执行任务像你那么着急的,居然当天就到,差点一刀刺着我;后来我在渭水边狩猎,我弟叫你来杀我,给的期限是第三天到,你第二天就到了,就算有命令,也没见过你这么积极的。你小子当初刺杀我时,割断了我的袖子,那袖子我现在还留着呢。现在,我不跟你算账算你运气了,你赶紧走人吧。” 聪明如晋文公,这时也犯傻了,他一时没明白这个老仇家来找他意味着什么,将带来什么重大信息。 披立时鄙视重耳,说:我以为您在外面漂泊这么多年,这次回来多少会有点长进呢,没想到还是这么傻缺。看样子你又要倒霉了。我当年只是严格执行命令而已,上司说的,我绝对执行,这是自古以来的法则,“,古之制也”,我坚持原则,管你重耳是什么人,只要是我执行任务的对象,我对谁都不客气。网络配图 披的这几句话,是向晋文公解释,从原则来看,我当年刺杀你的事实,并不应该成为你我沟通的障碍。 挑明了原则,接着便开始卖关子:别以为你现在登基就没事了,当年在蒲城、渭水边的灾难还是一样会发生,我劝你还是学学你长辈的大度吧,射他一箭他都不介意。 话说到这份上,暗示已经极其明显,晋文公不可能不明白。他立即召见披,披也立即送上干货,将吕甥等人要谋害重耳的阴谋告诉他,使重耳逃过一难。网络配图 披是重耳的仇人,但情报不是重耳的仇人,而且如果运用得当,披可以从仇人转变为恩人。对你有用的人,不一定是跟你友好的人,各种资源,都要善于利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五代十国大将李守贞为什么会惨败于郭威?后晋大臣李守贞生平事迹

李守贞(?—949年), 五代时后晋大臣。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位洛阳市东北、黄河北岸)人。初为本郡牙将,石敬塘即位,拜客省使,升宣徽使。出帝时,杨光远叛乱,以平叛为名,导契丹入侵平乱,而他则以义成军节度使侍卫亲军都虞侯随出帝平叛,因功拜同平章事,后任兵马都监,而与杜重威同时降契丹,又为天平军节度使。后时,复仕后汉,为河中(今山西省晋西南隅永济市,位芮城县西北)节度使。后汉隐帝刘承佑时,与赵思绾、王景崇反叛,据潼关(今陕西省潼关,位华阴市东)被推为秦王,隐帝令枢密使讨之,他兵败自焚。 人物生平 后汉刘承佑(开国皇帝刘知远之子)即位之后,李守贞伙同赵思绾、王景崇,发起叛乱。刘承佑先派白文珂、郭从义、常思等人讨伐。白文珂、郭从义、常思等人击败李守贞后,李守贞退守河中城,闭门不战。白文珂、郭从义、常思等人围城,从春天一直围到夏天,始终没有攻破河中城。 刘承佑只好请出老帅郭威,由郭威出马。郭威攻破河中城的方法很特别。 而李守贞深知此中利害,他的河中城城高墙厚,城里兵多粮广,从一开始就打定了死守河中拒不投降的主意,任凭白文珂等人想尽了办法攻城,他就是玩命死撑。因为他知道,时间的优势站在他这边,他每多撑一天,距离刘承佑的江山崩溃的日子就近了一天。就这样,他撑来撑去,终于把他的老熟人,后汉王国的最后一张底牌郭威给撑来了。 第一次筑寨 郭威到了,他先是稍事休整。这期间,他并没有地去卖自己的老脸,劝李守贞投降,更没有故做姿态,去训斥甚至惩罚久攻不下的白文珂等人借以振奋军心,他只是带上了些人,轻装简骑地围着河中城转了几圈。之后,他下达了第一道命令。 令——即刻起开始筑寨。 具体情况是――常思筑寨于河中城南,白文珂筑寨于河中城西,郭威自领中军筑寨于河中城东,留城北一地空缺,不设人马。同时征调周边五县百姓近两万人,在三寨和河中城之间筑起了连接不断的小型堡垒,来保护新建的营寨。 命令一出,全军哗然。这是要干什么?为什么不乘着生力军新来,一鼓作气全力攻城,就此把河中城拿下?这不是坐失良机吗?筑寨是干什么?是为了更好的围困?河中城和李守贞早已经是瓮中之鳖,只需要不断地攻城,就算不能攻破,也会迟早耗尽城中的人力粮草,火到猪头烂,到时候自然灭亡。何必要大费周折,先干起水泥瓦匠的玩意儿?这完全没有意义,只会让自己的士兵劳累,让敌人赢得难得的喘息之机,结果是增加了取胜的难度。 面对质疑,郭威,他的沉默让所有人都闭上了嘴。接下来的日子,和所有人都郁闷地对着高大巍峨的河中城城墙呲牙,那上面本来惨兮兮的李守贞的人变得悠闲自在,甚至能舒舒服服地晒太阳。而城下的大兵们就混得矬了,他们得监工看料,如果工程进度慢,还得时不时地搭把手,混得像些拿不着工资的农民工。 就这样,好多天之后,三个营寨都筑好了,寨前的堡垒也都筑好了,可郭威却不放周边五县的百姓回家,而他也没有再下新的命令,全军所要做的事,就是各就各位,排号进住刚刚盖好的新家。 然后呢?没有然后,郭威似乎把战争忘了,他每天似乎都很平静的样子,谁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也没有人敢问(就连刘承佑都不敢问,他比谁都急,可是同样没办法)。 现实并没有让人们等多久,一天夜里,久困城中绝不露头的李守贞突然率军出击,没有准备的后汉军一片慌乱,只得放弃了堡垒,向新筑的营寨里撤退。奇怪的是,李守贞也没有乘胜追击,这本是他自开战以来难得的战机,他的军队在战时的间隙里全力以赴,把新建的堡垒都毁了,然后就马上撤回城里,再次开始坚守。 等后汉军重新集结,列队出寨,准备痛扁敌人时,敌人已经不见了,他们的面前只剩下了满地的断瓦残垣。他们所能做的只有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脑子里一片空白。 就这样全毁了?他们辛苦了好几个月的成果就这么都毁了?这个世界还有公平、公理和道义吗? 愤瞒、激动、劳累,再加上这些日子以来不断积压的郁闷,让这些火气旺盛的大兵们再也控制不住,有人开始骂娘,有人却大笑了起来,懂得什么叫黑色幽默了吧?就是极度的诧异弄出了让人接受不了反差,让当事人无论如何接受不了,与其说这时候他们把李守贞恨到了骨头里,倒不如说实在是忍不住想把郭威这老混蛋从帅帐里拖出来海K一顿。 而这时他们终于听到了郭威的第二条命令。 第二次 令——再次筑垒。 他妈的! 军营里暴发出了空前巨大的粗口,真是太棒了,大兵们终于知道了那些征调来的农民工们为什么没被遣散回家了,这些人得重新劳动,把刚刚被毁的堡垒再筑起来,而他们也别想闲着,以前干什么,现在起接着继续练!只不过他们很是奇怪,看起来这场战争的主角像是这些勤劳的农民工,而他们这些当兵的,只不过是这些农民工的保镖。 但不管怎样,军令如山,又过了些日子,堡垒就又出现在河中城和后汉军之间。 之后的事情就像是复制粘贴,再复制粘贴的重复程序一样无聊,不知道是出于什么样的心理,只要堡垒出现,李守贞就会心急火燎,不计利害地率队出城,不管用什么样的代价,都一定要把堡垒毁了,然后他才能稍微恢复点理智,带着人马逃回城。 而郭威就像故意和他斗气一样,只要你来毁,我就马上重建。如此周而复使,没完没了,这种单调无聊的工作竟然持续了――别惊讶,是接近整整一年! 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李守贞远远比郭威忙碌。他时常出现在城墙上,带着越来越让人难以揣摩的神情向城下测量。对,不是眺望,而是日复一日,随时随地向郭威领导的开封建筑工程队的进度行进精度测量。,他的部下们都掌握出了规律,那就是只要城下的堡垒修到了一定的位置,他们就得出城运动了。 只不过,每一次出城拆除这些违法私建的建筑之后,他们回去时的人马都会少很多。其中有战死的,有拆墙累死的,还有借机逃跑的。 就这样,不断地拆、建,不断地重复,李守贞带得出来的人越来越少,拆不完的墙却越来越多,当这种反比例指数越来越大时,郭威终于下达了第三条命令。 攻城 令——攻城! 郭威部全体士兵嗷嗷叫着冲向了河中城,他们的怒火和怨气已经足足憋了有一年!李守贞,我们来了,你这一年来拆了我们多少堡垒,现在要你连本带利都还回来!我们这就拆你的河中城……就这样,三面强攻,北面放行,李守贞的士兵被这致命的一线生机,以及在拆墙游戏中玩得筋疲力尽的身体给彻底拖垮了。河中城被一鼓而下,李守贞贯彻了自己绝不投降的宗旨,城破后全家集体自焚。消息迅速地传向了全国,不多久,又迅速地传了回来,另外两处的反叛,凤翔节度使王景崇和永兴军节度使赵思绾很痛快地投降了,他们实在不想像李守贞那样被郭威玩。 一切搞定,大功告成。郭威用尽可量小的代价,得到了最圆满的战果。 谜底 现在都明白了吧?郭威为什么会在最初下达了那个莫名其妙的命令。的确,那时的李守贞和河中城就已经是瓮中之鳖了,只要不断地攻城,不断地消耗,就足以让他们崩溃。胜利只争迟早——但是前提却是要以战具的毁坏和士兵们以可怕数字的死亡去换取。 有必要那么做吗?一定要强攻才行吗? 与其我主动去攻,去承担损耗,为什么不让对方来攻我,让对方来承受损失?也就是说,有没有什么办法让躲在城里装的李守贞主动跑出来打我? 答案是——有! 郭威准确地分析出了李守贞的心理――死守无援,又突然看到郭威带着大队人马来增援,不仅围得更加水泄不通,更新添了一个个新建的营寨和堡垒在向他步步逼近……最后一根稻草能压死骆驼,己到绝境的李守贞再也难以忍受这些本是无害的挑衅。 于是,他只能一次次冒险出城,以毁灭堡垒来维持自己还能生存下去的信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