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格马利翁效应”是什么?靠这个?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在心理学上,有一条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效应。

它的含义是: “当一个人对自己做出一种判断,希望自己达到某种目标后。
那么,他就会对这种目标产生高期望,也会对自己达成目标产生自信心,从而使自己的潜能得到极大发挥,去达到自己预期的行为目标。
” 所以,它也叫期望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首先要建立在正确的认识(判断)之上,然后才会有对自己的期望(目标)。
两者相辅相成,。
而这种效应,用在两位历史人物的身上,显得格外准确。
他们不仅是老乡,而且名字上还有些共同之处:一个是,一个朱元璋。
我们先说李鸿章。
李鸿章是我国近代历史上十分重要的人物。
他和、、张之洞并称“”,曾经被美国总统格兰特誉为是当时世界上的四大伟人,与德国铁血宰相齐名。
尽管李鸿章最后位极人臣,但他的人生,却可以用“少年得志”却又“”这对互相矛盾的来形容。
李鸿章生于1823年,21岁时就中了举人,24岁时又中了进士,同时还拜在了另一位晚清重臣曾国藩门下,可以说是少年得志。
然而,悲催的是,此时的李鸿章对自己的认知和人生定位,是有问题的。
在年轻时代的几首诗中,李鸿章曾写下过这样的句子: “即今馆阁须才日,是我文章报国年。
”“壮志不消三尺剑,奇才欲试万言诗。
”“万里请缨终子少,千秋献策推。
” 从这些诗句可以看出,年轻时代的李鸿章,是想用自己的文章,用自己的才情,来为自己打下一番天地的,他的目标是成为像西汉时期那种人物。
贾谊是西汉时期的文学家,写过千古名篇《过秦论》。

他年少成名,才学过人,22岁就获得了的赏识。
然而,贾谊这个人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太过正直,遇到让他看不惯的事情,即便是的身边宠臣,他也爱上去。
结果,爱得罪人的贾谊被一再流放,最终客死他乡,年仅33岁。
李鸿章以贾谊为榜样,也想用自己的文章才学和对皇帝的绝对忠心,感动帝。
但他忽视了一点,咸丰比汉文帝差得老远,而晚清时局更比西汉初年远远不如。
因此,即便年仅40,李鸿章仍然是在曾国藩手下充任,二人还因为性格、行事风格不同等原因,屡屡产生矛盾。
幸好曾国藩高风亮节,有意栽培李鸿章。
而李鸿章也渐渐发现,自己跟老师曾国藩都是能够搭台唱戏、独领风骚、自成体系的人物,于是这才有了李鸿章和他的。
而李鸿章也终因参与剿灭和,成为一代“中兴名臣”,重新走上了人生的正轨。
说完了李鸿章,我们再来看朱元璋。
公元1366年,朱元璋在“”一般的消灭了的有生力量以后,兵围其“国都”平江。
数月之后,平江城内外无救兵、内无粮草,张士诚领兵突围,结果未能成功。
绝望的张士诚一把火烧了自己的府邸,准备上吊自尽,结果被奉命前来劝降的朱军救下。
随后,张士诚被押往应天,被朱元璋“御杖四十而死”。
至此,江南已经尽为朱元璋所有,这一年,他刚刚40岁。
第二年,41岁的朱元璋就在应天(南京)称帝。
而8个月之后,他又赶出了元朝皇帝,北伐成功,一统江山。
朱元璋与李鸿章相比,其出身可以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是与曾国藩同年的进士,官至主事,而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则是一个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死的时候甚至没有一副棺材,一寸葬身之地。

李鸿章21岁中举,24岁又中进士,风头一时无两。
而朱元璋直到25岁时,还是一个沉沦于社会底层、随时可能饿死的和尚。
但是,李鸿章对自己的认知,对自己职业生涯的期望,却通通出了问题。
这导致,他在随后的十几年里,一直郁闷迷茫,找不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而与他相反,朱元璋却在追随郭子兴后,很快发现自己就是一个天生的将才,或者毫不客气的说,他是一个把控人心、玩弄权术的高手,天生的军事家。
在流浪的三年时光里,朱元璋练就了一双洞悉人心的眼睛,他目睹过人间最丑恶的人性,所以才能轻松地猜透许多人的心理。
同时,他也懂得如何讨得上司的欢心,如何让自己的部下们对自己。
除了思维敏捷、之外,他比那些出身的起义军领袖,更懂得谨慎和低调。
如果没有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也一样会那么做。
踏实、谨慎,从不弄险,但看准了就要立马甩开膀子去干,这是祖祖辈辈在大地上劳作的祖先们,给他身上注入的良好基因。
而朱元璋之所以在25岁前,没能对自己形成这样的认知,那是因为他已经被脚下的这片土地牢牢束缚住了。
如果没有那场大饥荒,他仍然还是会像自己的父兄一样,继续为地主刘德放牛、种田,卑微的生活。
他的勇气和智慧,只能在与野狼、毒蛇的搏斗中,偶尔发挥作用。
而一旦摆脱了土地的束缚,走上了从军道路的朱元璋,才彻底让自己的最大潜能得到了释放。
元末乱世,连赵均用这种人都能称王,人中龙凤的朱元璋,为何不能把坐龙椅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呢? 朱元璋在25岁时起,就建立起了正确的自我认识,也很快树立起了人生目标。
这是他成功的重要内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让国帝王”耶律倍:曾好嗜饮人血客乡被杀
“让国”耶律倍:耶律倍(899-937),又名耶律图欲,是的长子,辽太宗耶律德光的长兄,的父亲。史书中除了称他为太子倍、人皇王或东丹王之外,常以义宗、让国皇帝和文献皇帝等称之。他曾经是大契丹国文武双全的皇太子,皇位的法定继承人,在父亲去世后,却没能如愿子承父业,当上皇帝,而是把皇位“让给”了弟弟。20年后,儿子耶律阮即位,却又被追尊为帝,谥号“让国皇帝”。 有人说,他的“让国”义举感动了上天,使得他的子孙能够享有辽国的帝位。因“让之以国,泽被后世”,自辽世宗耶律阮以后,除嗜酒如命的昏睡皇帝耶律影是辽太宗耶律德光的儿子外,其他所有大辽皇帝——包括北辽和西辽的皇帝,都是耶律倍的嫡系子孙。耶律倍自幼聪敏好学,才华横溢,他通晓阴阳、音律,精于医药、针灸,喜欢藏书、翻译,工于文章、绘画,在文化和艺术方面颇有成就。 作为北方草原民族的画家,他擅画水草放牧或游骑射猎的情景,特别擅长于画鞍马,其画作被宋代的黄复休评为“骨法劲快,不良不驽,自得穷荒之态”。据《宣和画谱》一书记载,大内皇宫的秘府中共收藏有耶律倍的15幅画作。其他传世名作还有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射鹿图》、波士顿美术博物馆的《番骑图》、台北博物院的《骑射图》等。 受父皇影响,耶律倍对汉文化尤其是儒学相当尊崇,是当时汉化程度最高的契丹皇室成员。据史书记载,一次,阿保机就契丹国应该推崇哪种思想与群臣进行了讨论,他问大臣:“受命之君,应该侍奉上天,敬仰神灵。朕想祭祀立了大功、拥有崇高道德的人,谁应该排在第一位?”大家都说应该让佛排在最前面,这时,在一旁的耶律倍说:“是万世所尊崇的大圣人,应该排在最先。”阿保机闻言大喜,立即下诏建孔庙,让耶律倍在每年春、秋两季率领百官祭奠孔子。耶律倍不但有很高的文化修养,还是一位统兵的战将和军事谋略家。在大契丹国开国初期,耶律倍曾经常率兵出征。 公元919年11月7日,在跟随阿保机向北征讨乌古部时,作为先锋都统的耶律倍,带兵开路,首先进击,大破乌古部,俘获牲口一万四千二百头,车乘、庐帐、器物二十余万,使乌古部全部投降了契丹。 922年1月9日,耶律倍又率王郁等经略燕地,一度打到定州(今河北省定州市),大大扩张了契丹的领地。924年春,渤海国杀死了大契丹国的辽州刺史张秀实,并掠夺州民。事发后,阿保机召集群臣,颁布诏书,宣称要御驾西征。众人非常惊讶,不明其意,因为渤海国在契丹东面,阿保机不急于报仇却去攻打西面。其中,只有耶律倍最先明白了父皇声东击西的真实用意,并乘机向父皇献上了攻取渤海国的计策。 公元926年2月17日,契丹在攻克渤海重镇扶余城(今吉林省农安县)后,阿保机想先清点城中的户籍和人口,耶律倍却进谏道:“如今刚刚得到扶余城就清点户籍,人民必定不会安分。如果现在乘着我军,直接攻向渤海国的首都忽汗城(即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省宁安市),则一定会攻克它。”阿保机听从了长子的建议,让他和耶律德光担任前锋,于2月23日夜间开始围攻忽汗城。3日之后,渤海国末代国王见大势已去,只好投降。 征服渤海国后,阿保机将其改名为“东丹国”,采用“天、地、人”三才之典故,册封皇太子耶律倍为“人皇王”,并赐予其天子的冠冕。因为阿保机自己的尊号是“天皇帝”,皇后述律平是“地皇后”,这样就确立了耶律倍“二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崇高地位。但是,刚刚在草原上取得了重大战果的契丹人,还没有来得及充分享受胜利的喜悦,很快就陷入了的尴尬境地:开国皇帝阿保机没交代自己的身后事,就急病离世了。 皇帝去世,谁来继承皇位,成了当时契丹统治集团内部亟须解决的问题。皇位的合法继承人——皇太子耶律倍汉化程度很深,尊孔尚儒,主张契丹全盘汉化,以儒家思想为治国之术;而临朝称制、大权在握的述律平则奉行草原本位主义,主张维护契丹奴隶制度。她关注传统的草原经济,更关心契丹贵族的传统利益。对于汉臣和汉人的农业经济、文化,她会借用,但并不愿看到其势力过大而影响到契丹民族自身。 如果让汉文化的笃者耶律倍作为阿保机的继任者,契丹帝国会走向何方?历史无法假设,但我们可以试着揣摩一下:耶律倍会大肆用汉官,压制本民族的贵族势力;他会让全国放弃原有的习俗而全盘汉化。这样,势必会引起契丹内部极大的反抗与动乱。想到这些,述律平一定会不寒而栗吧?毕竟这些假设不是完全没有根据的——事实上,后来的辽世宗耶律阮因深受父亲主张全盘汉化的影响,即位后就作出了一系列背离契丹传统的举动:他在政治上重用汉族人士,军事上信任投降晋将,对诸部酋长则加以压制;为了加速封建化的过程,下令释放奴隶;几次发动对后汉、后周的攻伐,积极争取中原;更有甚者,他似乎故意挑衅祖母述律平的权威,册立从后晋宫中得到的汉族宫女——比自己整整大10岁的为皇后,打破了契丹为后族的传统,使甄氏成为唯一的汉族皇后。这些,都引起了契丹贵族的不满和反对。从耶律阮即位的第三年开始,周边部族的叛乱、朝廷贵族的谋反,就此起彼伏,接连不断。 这种情况,决不是述律平所希望看到的景象,也不是刚刚建国的契丹所愿意经历的事情。 在述律平看来,自己深深喜爱的次子耶律德光更像阿保机,若以江山帝业为重,显然比耶律倍更适合作大契丹国的皇帝。他多年随父母征战,非常了解帝国的内外局势,也清楚地知道该如何处置本民族、汉族以及其他民族之间的关系。“守成者实,求变者通”,耶律德光恰好二者兼具,是守住太祖皇帝打下的江山、制定出合适的制度、并将其继续发扬光大的最合适人选。 要汉化还是要传统?除了母子间的亲疏关系外,文化的角逐,竟然成了皇位之争的关键。虽然以天、地、人皇的顺序来看,文武双全的皇太子耶律倍很有理由继承皇位,但在文化传统的考量中,耶律德光却更加符合母亲的心意。对皇位继承问题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述律平,果断地走上前台,用断腕指定了她心仪的继承人。皇太子耶律倍洞悉了母亲的心思,无奈之下,只好率领群臣向述律平请命:“大元帅(德光)功德及人神,中外攸属,宜主社稷。”主动要求将契丹皇位让给母亲喜爱的弟弟。耶律倍虽然把皇帝的宝座让给了弟弟,可耶律德光继位后,仍然担心兄长和自己争夺皇位,处处加以防范。 耶律倍统治下的东丹国,北至松花江,南至鸭绿江,物产丰富,经济富足,居民文化素质较高。它的发展壮大无疑会对耶律德光的契丹政权形成威胁。因此,公元928年,耶律德光趁耶律倍离开东丹国留住皇都期间,把距离大契丹国较近的东平郡(今辽宁辽阳)提升为南京作为东丹国国都,并将东丹国内的百姓人口大量迁移至南京。随后,又故示尊崇,给耶律倍增加了仪卫规格。通过几个步骤,不但减少了耶律倍治下的百姓兵员,更缩小了东丹国的领地,而所谓的“仪卫”更时时刻刻加强了对耶律倍的监视——居住在南京的耶律倍实际上被耶律德光软禁了起来。 为了解除弟弟的疑心,耶律倍写了一首《乐田园诗》,表达了自己无意权位的心思,并将全部的精力投注在读书作画当中,在南京西宫又建立了一座藏书楼。——此前,耶律倍在北镇医巫闾山绝顶已建有规模宏大的望海堂藏书楼。望海堂建于契丹建国之初。当时契丹国诸事正在草创,战争连年,还来不及出版大量图书,这样就不得不长途跋涉,前往中原购书。在当时军阀割据的时候,耶律倍使得望海堂的藏书达到万卷,故有“万卷藏书楼”的美称。望海堂藏书楼,是东北地区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私人图书馆。据当时人记载,望海堂里的某些医学藏书,就是在中原也很难找到,这对于保存中国古代民族文化遗产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在医巫闾山期间,耶律倍以狩猎、读书、作画为趣,由此结识了北镇汉族女子高云云,纳为妃子,称高美人,并为其修筑行宫。后来,由于大雪封山,在山中上下不便,耶律倍又将一部分书籍搬至观音阁。现在的闾山大观音阁景区的旷观亭、望海寺、万年松、道隐谷都有耶律倍当年留下的足迹。特别是大石棚“道隐谷”,正是当年耶律倍隐居读书的地方。因道德高尚的人在此隐居,故称“道隐谷”。耶律倍的第五子晋王耶律道隐,大概就是耶律倍在闾山这段时间与高美人所生的,不然怎么叫“道隐”呢? 但是,尽管耶律倍如此,耶律德光仍然没有就此放过他。为了深入了解耶律倍的周围环境,耶律德光先后两次“纡尊降贵”,亲自去到耶律倍的府邸“看望”;耶律倍来到京城朝见的时候,述律平留住他,却让耶律德光去东丹国察看耶律倍臣属的情况。之后,耶律德光又对兄长的僚属大行拉拢宴请,以便加强对耶律倍的控制与监视。耶律倍的情形很快就传入了的耳中,出于政治目的,他立即派人再三诱召耶律倍。公元930年11月,当后唐使节再次到东丹国请耶律倍时,深受汉文化浸染的耶律倍对左右侍从说:“我以天下让主上,今反见疑;不如适他国,以成吴太伯之名。”吴太伯又称泰伯,是周太王古公父的长子,知道父王想立小儿子季历为继承人,便和二弟仲雍逃到江南,建立吴国(首都在今江苏苏州),后世称赞他们俩有“让国”的贤名。耶律倍在这里所说的也是表示自己要像泰伯、仲雍那样逃离本国,将“让国”让得彻彻底底。 临走时,耶律倍在海边树立了一块木牌,上面刻了一首诗:“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寥寥几笔,勾勒出了兄弟间残酷的政治斗争。之后,耶律倍带着爱妃高美人,将所有的书籍装运到船上,渡海投奔后唐。曾经离契丹皇位仅仅一步之遥的耶律倍,就这样被逼上了弃国出走的不归路,以特殊的方式彻底成就了“让国”的贤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燕云十六州”是如何丢失的?此人被定为“万世之罪人”!
“”是怎么丢失的?此人被定为“万世之罪人”!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五代“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 前后五十年左右,是一个中国历史上的大乱世,典型的城头变幻大王旗。 国家多灾多难,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 其中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件事,是晋高祖石敬塘割让了燕云十六州给契丹(辽),致使中原大地失去屏障,直接暴露在北方的铁蹄之下,给中原人民带来无尽的灾难。 石敬塘因此成为千古骂名的“汉奸”,而促成这件事的关键人物,叫桑维翰。 01 石敬塘原来是后唐的一名大将,多年南征北战,有了效忠自己的部队,有了自己的地盘。 唐末帝李从轲上位,君臣互相猜忌,当时老石在河东,看来不反就是死路一条。 可是以河东一禺,对搞中原,无异于以卵击石。 为求自保,石敬塘决定向中原的死敌契丹求援。 大部分将士不说话,这毕竟是丢人的事。 只有桑维翰和大将(后汉的建立者)支持。 桑维翰特别卖力,为石敬塘拿出一个计划: 给契丹,每年给岁币三十万绢,石敬塘称比自己小十岁的辽太宗耶律德光为父,自称臣,。 这苛刻的条件,把好多人都雷住了,刘知远也觉得过分。 他说:给钱,但不要割地,称儿皇帝不好。 但石敬塘一意孤行,认可这个方案,派桑维翰到契丹那儿谈判。 契丹人,当即同意,派遣大军进入中原,给后唐军侧面一记痛击。 后唐大败,形势对大好。 原后唐的另一军阀赵德钧,也打算给契丹人更好条件,换取契丹支持。 石敬塘火速派出桑维翰再去见耶律德光。 桑维翰陈述与石敬塘联手的好处和必要,跪在大帐外面痛哭,整整一天一夜,感动了耶律德光,叹道:“你真的是石郎的忠臣。”。 同意不理赵德钧。 古代为复在秦廷哭了七天七夜,这桑维翰为主子争当儿皇帝哭一天一夜,回到京城,就被任命为宰相。 第二年,石敬塘灭了后唐,建立“晋”,按约把燕云十六州割给契丹。 燕云十六州即现代的北京、天津及河北山西的北部,至此华北地区门户洞开,对契丹成不设防地区。 02 年轻时,桑维翰这人其志不在小。 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 他长得特别奇葩,又矮又丑,可一张马脸,有一尺长。 他每每照镜子,自我鼓励:“七尺的身躯,哪里比得上一尺的脸?” 多少高个是大冬瓜,中看不中用! 参加科考,考官嫌弃他姓“桑”同音“丧”,太不吉利,根本不理他。 得知原因,小桑写了首“日出扶桑赋”,以表明态度。 做成一个铁砚,说:“要我改变志向,除非这个了!” 这精神头够硬。 还好他老爹有能量,通过上层让别人不在意这桑字。 小桑这才考中,进入仕途。 那一年四个人登科,别人说:“今年三个半人及第。” 这个矮子,算半个人。 这就是铁砚功成了。 小桑平常自诩为国家栋梁,后人有诗赞为:书生豪气压千军。 尚没功名,他就对别人说:“我在老天爷那儿注定富贵不凡。我来到世上,要还三个债,第一是钱,第二是美女,第三是书。” 和朋友们喝酒,有朋友把他这话拿出来挤兑他,桑维翰慢吞吞地说:“我牛皮吹得太响亮了。自已罚一大杯。” 石敬塘建国,桑维翰即是宰相,又是国务部长。军政一把手,成为的重要大臣。 他也不遗余力地整治队伍,发展经济,提出重视农桑,让国家有粮食;鼓励经商,让国家有钱财。对付盗贼,手段非常强硬,在兖州的剿匪在,一次就擒拿悍盗上千人。 一句话,方方面面都拿得出手。 五代时军阀对民众的盘剥非常严厉,一个人犯了罪,这个家就完了,全家财产没收,男女都充为军奴。 桑维翰反对“一人犯罪,一家全完”这样的政策,在他的努力下,更改了这个法条。 算是造福民间的好办法。 大宋第一任宰相,初入仕途,就是跟着桑维翰,老桑慧眼识珠,加意培养,赏识提拔范质。 老桑有知人之明。 在晋君臣的努力下,的中原元气有所恢复。 桑维翰做出的决定,初看也不怎么样,大家执行后,发现也想不出什么更高明的招数。 这个人的确是个大人才,后来大宋皇帝等政治高人对老桑的治国水平,评价都很高。 桑维翰画像 03 与契丹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原军民心中非常不服气。 各地时不时地爆发反对附庸契丹的事件。 大将安重荣为代表,经常打、抓、杀契丹使者。 天福六年(941)六月,安重荣派兵到边界向契丹挑衅,上表斥责石敬塘“父事契丹”,给各地藩镇和朝中大臣写信,说自己要起兵和契丹决一雌雄。 这是一次总爆发,但以当时的实力,晋军不足抗衡契丹。 石敬塘对内不能镇住大将,对外又要应付贪得无厌的契丹人,非常憋屈。 桑维翰给他建议:还是要维持和契丹的关系,自己要韬光养晦,发展力量。等到国内安定,力量强大了,适当的时机,才能与强敌争锋。 石敬塘很感动,说:“我这些天来,烦恼极了。你的话让我像酒醒过来一样。” 这是石、桑君臣之间的真话,想的是曲线救国的战略方针。 (这话就别太信,国都卖了,上嘴下嘴一合,别人就信的曲线救国?) 虽然石敬塘继续这种政策,但心中抑郁,非常不爽,没多久就死了。 侄儿继位,变故就到来了。 最关键一点:凡事都有一个底线,桑维汉把燕云十六州作为筹码来换取契丹的支持,就是破了底线。 即使他能使黑变白,使明变暗,都没有用。 这一割掉中原大后台的举动,造成敌人如入无人之境的现实,注定晋政权得不到中原人民的支持。 04 石重贵一上台就来个昏招,他给契丹主写信,自称孙而不称臣,既然当,又下挑战书,十分矛盾。 信上说: 我没忘记先帝与你的盟约,所以委屈自己称孙。你们也要满足了吧?小孙我现在有十万口横磨宝剑,足以和老爷爷你过过招。如果让我给打败了,你这老脸哪儿放呢? 耶律德光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立即发兵南下。 一场大战,晋军损失惨重。 当时权力在主战派手上,桑维翰被排挤在外,一看情况不好,石重贵又重新用了他。 桑维翰再次成为重要人物,料理国事还是比较有效果。 同时利用职权收纳的财富,也是巨亿。 家里的钱是多的堆成山,这个又成为他后来死于非命的一个重要原因。 政治斗争的结果,老桑又被调出中央。 主战派又一次占上风,这一回契丹军决心灭掉晋,先把晋军北方统帅杜威收降了,大军直逼京城。 桑维翰四处奔走,石重贵就是不见他,呆在皇家园林里训鹰,让老桑在外面呆上一整天。 桑维翰仰天长叹:“大晋国完蛋了。” 降将张彦泽率军进入京城,大家都劝桑维翰:“这个张将军和你过不去,你还是避一避吧!” 桑维翰说:“国家到了这个地步,我还跑什么呢!” 前面说过,桑维翰长得古怪,那张巨长的马脸,安在一个矮子脖子上,给人一种脸大于身的错觉。 平常又特别严肃,脸臭臭地吓人,大臣大将见了他都不自在,心里怕他。 张彦泽平常勇猛彪悍,可见了桑维翰,大冬天一身汗。 老张本来恨桑维翰,又明白他家钱多。 率军直接闯进桑家,士兵们大声喝问:“桑维翰在哪里?” 桑维翰端坐在大厅上,厉声道:“我,是大晋国的大臣,本来就应当为国而死。你们不得无礼!” 张彦泽还是害怕,大腿直哆嗦,不敢抬头看他。 士兵们拿下桑维翰,最后把他吊死,家里的钱财,让张彦泽全部搬走。 石重贵也被契丹兵俘虏,耶律德光问道:“你的十万口横磨剑呢?” 把他押到黄龙府去了。 晋灭亡。 05 契丹人并没有打算入主中原,耶律德光就对百姓说过:“我本来无心南来,是你们汉人自己请我来的。” 大将刘知远替代了这个空白,建立“汉”政权。 后来很多史学家都骂桑维汉和石敬塘是汉奸。 这对君臣手上献出去的燕云十六州,对中原的意义太大了。 雄才大略的、赵匡胤,即使不如他们的太宗,都义无反顾地发兵。 要抢回来。 说:太祖用十六个仓库,每个库存积一批钱,打算用这钱买回十六州。如果买不回来,就用这些钱召人马,抢回来。可中原再也搞不回这十六州,辽、金、蒙古连连对大宋打击,终于灭了。 直到什么时侯才拿回燕云十六州? 直到大明洪武年间,派大将、北伐,才把这十六州抢回来。 大儒王夫之说:为了一个集团的利益而为天下留下大患的,这是天下的罪人。 祸及万世的,就是万世的罪人。 从古到今,只有桑维翰对得上这个名号。 对桑维翰的历史评价,随着时代变迁也有变化。 北宋时期,宋太祖赵匡胤还对桑维翰的治国之才,和司马光对他的态度也很温和。 到了理学兴盛的南宋,对桑维翰的批判才日益加重,但当时还是存在争论的。 直到南宋灭亡,桑维翰才算是真正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子上,被王夫之定为“万世之罪人”。 持续到现在。 不管你是不是王佐之才,出卖燕云十六州这一污点,永远洗不清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