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解析:一代奸雄曹操为什么不娶才华横溢的蔡文姬?

时间:2025-03-1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2
众所周知,乃乱世枭雄,他一生染指的美女艳妇不计其数,而他对一位曾被匈奴俘获的美丽女俘虽然,但却从不敢抱有非分之想。

尽管如此,这位美丽的女俘的一生命运却与曹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她就是末年的著名才女。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生于此时的蔡文姬也不能置身世外。

蔡文姬,名琰,子明姬,后因避的名讳,改名文姬。

蔡文姬一生三嫁,命运坎坷,这也许就是历史上才女共同的命运使然。

蔡文姬天生丽质,聪慧过人,追求自由的理想境界;,但命如纸薄;自持才高,最终却导致婚姻的不幸。

但这些又似乎跟蔡文姬没有什么直接关系。

她的婚姻破裂完全是来自外在的生活环境,而不是内在的客观因素。

网络配图 说起来,蔡文姬的第一次婚姻可谓郎才女貌,丈夫是历史上文坛赫赫有名的青年学者卫仲道,而卫家也是当时河东世族。

蔡家当然也不含糊,蔡文姬的父亲是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曾官拜左中郎将,又被称为蔡中郎,声名播于朝野,是当时的文坛领袖。

蔡文姬就更不用说了,,,,尤善诗赋,还在辩论和音乐方面有所造诣。

可以说,无论是硬件条件还是软件条件都是非常高的,配个卫仲道绰绰有余。

十六岁的时候,妙龄少女蔡文姬就嫁给卫仲道。

两人经常谈谈文学、时政和诗歌,每次都争论的面红耳赤,但就是不伤感情。

卫仲道彻底被蔡文姬的才华所折服。

从此,卫仲道更加爱蔡文姬,两人相敬如宾,恩爱非常。

可惜,卫仲道得了肺病,整日咳嗽吐血,结果英年早逝。

只留下蔡文姬一人成了寡妇。

这夫妻二人平日里只顾着探讨诗文音律,享受二人世界,却耽误了生儿育女。

卫仲道死后,公婆就见机说是个扫把星,克死了丈夫;又说蔡文姬是个光会打鸣不会下蛋的老母鸡。

面对着这种恶意的人身攻击,蔡文姬当然无法忍受,一气之下便回了娘家。

这也就使蔡文姬的第一次婚姻正式宣告失败。

蔡文姬第二次婚姻与其父蔡邕之死有关,而蔡邕之死则与另一个人有关。

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

当董卓成功地把持朝政之后,便迅速地笼络了一帮朝中的文武百官为其效力。

比如笼络,是看重了他的武力。

笼络李儒,是看重了他的谋略。

笼络是看重其在官场中的声望。

笼络蔡邕,则是看重他在学术界的地位。

为了收买蔡邕,董卓将其一日连升3级,三日周历三台,后来还封他为高阳侯。

条件可谓相当丰厚,蔡邕动心了,死心塌地跟了董卓。

后来董卓被王允用连环计所杀,蔡邕受到牵连,下了大狱,不久便驾鹤西去,病死狱中。

蔡邕死后,蔡家。

二十出头的蔡文姬流离失所,结果酿出了她的第二次婚姻了。

网络配图 当时大汉王朝的版图很大,下设的各个州县都有专人负责。

但有些州县由于人力的原因还是疏于管理,比如并州地区自刺史丁原进京以后,就逐渐失去了对这个区域的控制。

而当时的南匈奴自从归顺汉朝以后,就允许在并州休养生息,聪明的南匈奴借助这个时机南下抢掠。

他们除了抢掠金银珠宝之外,还主要抢掠美女。

这个完全可以理解,当时的南匈奴属于茹毛饮血的游牧民族,没见过什么世面。

整日面对的又是本民族那些壮的像牛的双颊红润的姑娘,早就看腻了。

所以乍一见到汉朝风姿绰约的姑娘,一下子就看傻了。

就这样,蔡文姬和许多姑娘被掳到南匈奴,结果被左贤王一眼相中,纳为王妃。

十二年后,饱尝了异族异乡异俗生活痛苦的蔡文姬生了两个儿子,使她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看来蔡文姬还是个美女,至少在胡人眼里是个美女,否则不会在众多的汉朝姑娘中脱颖而出。

在南匈奴生活时期,蔡文姬仍然没有荒废自己诗文创作。

凭借着少年时代打下的结识基础,她先后学会了吹奏“胡笳”及一些异族的语言。

为她以后的创作史诗名篇《胡笳十八拍》奠定了基础。

东汉建安十三年,也就是公元208年,已晋位汉相的曹操得知蔡文姬流落南匈奴的消息之后,心中非常焦急。

立即派周近做使者携带黄金千两,白壁一双,把她赎了回来。

曹操是蔡邕的学生,自幼就跟蔡文姬相识,常常出入与蔡邕府上的曹操自然有很多与蔡文姬见面的机会。

少年时代的蔡文姬便熟读史书,精通音律,声名远扬。

曹操自然对蔡文姬十分敬重,或许还有些许少年青涩的爱慕之情,曹操便有了后来以重金赎回蔡文姬的举动。

后来曹操又牵线搭桥,给蔡文姬介绍了第三任老公,此人就是陈留名士董祀。

曹操之所以将漂亮而且又精通文学音律的蔡文姬嫁给他,自有他的道理。

第一,为了报答老师蔡琰的培养之恩。

第二,是想利用蔡琰笼络董祀。

网络配图 董祀一表人才,通书史,谙音律,觉得自己独步天下,根本看不上蔡文姬。

董祀心想,蔡文姬毕竟已经三十多岁,而且还结过两次婚。

第一次嫁给卫仲道不久,卫仲道就一病呜呼,必有克夫之命;第二次嫁给左贤王,更是;再加之蔡文姬因为思念远在南匈奴的两个孩子,整日神思恍惚,董祀怕娶会家来影响自己心情。

但他又碍于曹操的权势不好明说。

曹操看在眼里,记上心头,立刻做出安抚。

他先是给董祀讲了关于蔡文姬的满腹横溢的才华。

在一次闲谈中,曹操曾表露出自己很羡慕蔡家的藏书。

蔡文姬告诉他原来家中所藏的四千卷书,几经战乱,已全部遗失时,曹操很是失望,但当他听到蔡文姬还能背出四百篇文章时,便。

后来蔡文姬凭着自己的记忆默写出四百篇文章,而且文无遗误。

董祀虽然有些动心,但他还是十分忌讳蔡文姬已是二婚之身。

后来曹操又加封董祀的官职,董祀才勉强同意这门婚事。

于是,蔡文姬便有了第三次婚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杀神”白起为什么被称为千古第第一次世界大战神

,到底何方神圣,为何要称他为千古第一战神? 其实,白起是生于战国时代,一个人才汹涌的时代。

白起是战国时期的秦国人,一个非常有名的秦国大将,被封为著名的“武安君”,一生致力于为秦国征战,却从未打过败仗!这是将他称为第一战神的第一个主要原因。

网络配图 除此之外,白起有勇又有谋,在秦国与六国的许多战争中,立下前所未有的战功,让六国的军民闻风丧胆,与著名的、、并列为,而白起更是位于首位,这是称其为千古第一神将的第二个原因。

在白起之前,从未出现如此神勇的大将,此名号他当之无愧。

那白起究竟做了什么?我们慢慢来说。

首先,我们都知道,是历史上第一位统一中国的,他一生致力扫平六国统一天下,最终他做到了。

可是,为什么秦始皇能做到,其他曾经称霸中原的国家的君主没有做到呢?除了秦始皇本身的雄韬伟略之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秦始皇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这“巨人”那就是功绩显赫的秦国先祖了。

从春秋时代开始,各国开始不受周天子约束,纷纷扩张自己的诸侯国,并且不断。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秦国从一个西部蛮夷小国家开始发展,不断壮大。

可是由于春秋时期,秦国地处蛮荒之地,不在中原,制度礼节等都很落后,导致人才欠缺,两三百年来一直没能像晋国齐国那般称霸。

可是,到了战国时期,这一切都改变了,因为一个人的变法,就是!商鞅死后,秦国一直沿用变法后的制度,更加强大。

网络配图 秦国很早就意识到,需要扩张,就需要人才。

所以,秦国多年来深知自己国家缺乏人才,一直引进其他国家的人才,也立下了许多战功。

这时候,一个比以往将军都要厉害的人才出现了,就是秦国本地人白起! 攻打韩国,一战成名。

白起出身时,秦国早已十分强大,可是雄心勃勃的秦国渴望图谋天下,白起就在这求才若渴的时代登上历史舞台。

秦昭王十四年,白起率军攻打韩国新城,可当时白起只是一名普通将领。

当时韩魏赵被称为三晋,是因为从晋国中分裂出来。

虽然三晋之间有很多利益纠纷,战争也经常有,可是三晋处于唇寒齿亡的关系,所以魏国大兵支援韩国,共同抵御强大的秦国。

这是,秦国未能攻破韩国的新城,秦国丞相大胆举荐默默无名的白起为主将。

网络配图 白起上任后,马上改变以往将领的策略,采用先用小部队引敌前进,再用主力部队绕到敌军后方进行包围的战术,结果白起将韩魏联军包围在伊阙,斩杀联军二十四万人并俘虏敌军主将!二十四万军队可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此战让白起一战成名,更让韩国再无还手之力。

之后,白起不断升官,又一次带领大军进攻魏国,一路,魏国毫无还手之力,攻克了魏国六十一座城池。

此战的战略意义更是重大,不仅让先前称霸却渐渐衰微的魏国彻底失去崛起的机会,之后不断任由秦国宰割,更是让处于西部的秦国打开了战略出口,使得秦国得以向东方进军,向东窥探中原并夺取天下的战略地位从此明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唐朝名将李靖是如何当上“托塔天王”的

神话小说《》说:玉帝授予孙猴子弼马温职务,孙猴子嫌官小,一怒之下,反下天宫。

玉帝决定擒拿他,托塔及其子三太子请求执行任务,二太子木叉也参加战斗。

是天界的最高军事长官,调动四大天王和二十八宿出战,部将有巨灵神、鱼肚、药叉等。

这些说法来源于两个方面:神话和历史人物。

考察佛教神话,有这样一条发展轨迹:执政初期,在洛阳造像,卢舍那佛像的左侧便有托塔天王的形象。

这是毗沙门天王,即佛教四大天王中的北方多闻天王。

毗沙门天王在民俗中有广泛的信仰。

唐太宗时,僧人道宣在长安西明寺行道,半夜跌倒在台阶上;冥冥中一位少年前来扶持,自称:“某非常人,即毗沙门天王之子哪吒也,护法之故,拥护和尚。

” 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于阗(今新疆和田县)政权归附;高宗上元二年(675)在当地设置羁縻府,命名为毗沙都督府,归安西都护府(驻今新疆库车县)管辖。

这样,人们容易把毗沙门天王附会为毗沙都督府的天王。

把佛教神灵引进战争中,在由来已久。

武周神功元年(697),契丹大举入寇,一方面派军队迎战,一方面敕令华严宗僧人法藏在神都洛阳“依经教遏寇虐”。

网络配图 法藏建立11面道场,设置观音菩萨像,行道作法。

几天后,契丹军队所见的武周军队便成了“无数神王之众”,又见“观音之像浮空而至”,因而军心大乱,被武周打败。

武则天下敕表彰法藏,说:“蓟(原误作蒯)城(今北京市) 之外,兵士闻天鼓之声;良乡县中,贼众睹观音之像。

醴酒流甘于阵塞,仙驾引纛于军前。

此神兵之扫除,盖慈力之加被。

” 时期,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等三位印度僧人来华,创建密宗。

不空译出《北方毗沙门天随军护法真言》、《北方毗沙门天随军护法仪轨》,以及《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等多种典籍。

他被邀请介入唐朝的战争,不再劳驾大慈大悲的观音,而是请出毗沙门天王。

当时流传两种说法,一种是:吐蕃等国连兵侵犯于阗,夜间看见毗沙门天王显圣:“金人披发持戟行于城上”。

于是,“吐蕃众数千万悉患疮疾,莫能胜”。

毗沙门天王化出成群黑鼠,咬断吐蕃的弓弦,致使“吐蕃扶病而遁”。

另一种是:吐蕃侵犯安西,玄宗收到当地官府求救的奏表后,认为安西离长安一万二千里,救兵八个月才能到达,来不及解救。

有人建议请不空在长安设坛作法,请出毗沙门天王解救。

玄宗执香炉,不空念《仁王密语》十四遍,《不空传》忽然看见面前出现一位甲士,不空说:“天王差二子独领健兵救安西,来辞陛下。

”后来安西报告说:“城东北三十里云雾中见兵人,各长一丈,约五六里。

至酉时鸣鼓角,震三百里。

停二日,康居等五国抽兵,彼营中有金鼠咬弓弦、弩、器械并损。

须臾,北楼天王现身。

” 玄宗于是诏令各地建置天王庙,塑造“身披金甲,右手持戟,左手擎塔”的形象;军队制作天王形象的神旗,出军时以《祭毗沙门天王文》加以祭祀。

祭文说:“毗沙天王……作镇北方,护念万物,蕃众悖逆,肆以诛夷。

……宝塔在手,金甲被身。

……五部鬼神,八方妖精,殊形异状,襟带羽毛,或三面而六手,或一面而四目,目真颜如蓝,磔发似火,牙嵯岈而出口,爪钩兜而露骨,视雷电,喘云雨,吸风飙,喷霜雹。

其叱咤也,豁大海,拔须弥(山),摧风轮,粉铁围(山),并随指呼,咸赖驱策。

国家钦若释教,护法降魔,……天王宜发大悲之心,轸护念之力,助我甲兵,戮彼凶孽。

” 爆发,唐廷平叛十分吃力,更加乞灵于佛教。

时,僧人惠干为《仁王经》作集解,请代为撰表进奉朝廷,“俾廓妖氛,得瞻慧日,三千世界,悉奉仁王,五千善神,常卫乐土。

”时,叛臣勾引吐蕃、回纥入寇。

为了退敌,代宗一方面组织军队抵御,一方面派人化装成菩萨、鬼神,以音仪仗队引导,百官在光顺门迎候,将皇宫所藏《仁王经》分送资圣寺、西明寺,请不空置百尺高座讲经,自己到现场行香礼敬。

这些活动无疑会对毗沙门天王信仰产生推波助澜的作用。

《西游记》成书时,已经过漫长的造神过程,托塔天王由毗沙门变成李靖,毗沙门等四大天王屈居其下,那吒成了第三子,第二子取名木叉。

这类情况在民俗学中司空见惯,不必认真。

网络配图 考察历史人物,须拉扯上唐初军事家李靖。

龙门造像时,他去世不久,这里的托塔天王塑像绝对不会指他。

《西游记》把托塔天王说成是他,当然需要充足的理由,那便是他具有杰出的军事才干。

李靖原名,雍州三原(今陕西省三原县)人,晚年被太宗封为卫国公。

他从小便有文武材略,受到身为名将的舅舅的夸奖:“可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

”他一生打过很多仗,体现出高超的军事才干。

唐朝建立后,着手统一全国,到武德四年(621),平定南方割据势力的战争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前此,李靖曾受命前往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安辑萧铣,这时,向唐高祖进呈平定萧铣的十条计策。

高祖采纳,任命宗室赵郡王为荆湘道行军总管,征发巴蜀士兵执行任务,考虑到李孝恭没有军旅经历,就任命李靖摄行军长史,全权处理军事,统辖十二总管,从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沿长江而下;高祖同时部署三支偏师从其他方向配合作战。

九月,秋雨连绵,江水暴涨。

萧铣认为三峡四百里间水势湍急,李靖不至于冒险行船,于是沿江不设兵防备。

李靖决定出其不意,率军出发。

诸将都请求暂停行动,等天晴水退再说。

李靖说:“,机不可失。

今兵始集,铣尚未知,若乘水涨之势,倏忽至城下,所谓,此兵家上策。

纵彼知我,仓卒征兵,无以应敌,此必成擒也。

” 李孝恭同意。

两千多艘战舰顺流而下,占据荆门、宜都二镇,进入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市)。

萧铣的部将文士弘率数万精兵屯驻清江,李孝恭打得他大败而逃,缴获战舰三百余艘,斩首及淹死者将近一万。

文士弘纠集残兵败将再来战斗,又被打败。

当地总管盖彦举以五州之地投降唐朝。

唐军逼近江陵,萧铣倾全城兵力出击,李孝恭准备出战,李靖制止道:“彼救败之师,策非素立,势不能久,不若且泊南岸,缓之一日,彼必分其兵,或留拒我,或归自守,兵分势弱,我乘其懈而击之,篾不胜矣。

今若急之,彼必并力死战,楚兵剽锐,未易当也。

” 李孝恭不从,留下李靖守营,自己率领精兵出战,结果大败。

萧铣部众洋溢在胜利的喜悦中,只顾抢劫唐军财物,乱糟糟一片,负重难以行走。

李靖纵兵奋击,,攻陷其水城,缴获大量战舰。

李靖建议李孝恭把这些战舰放入江中漂走,诸将都说:“破敌所获,当藉其用,奈何弃以资敌?”李靖解释道:“萧铣之地,南出岭表,东距洞庭。

吾悬军深入,若攻城未拔,援军四集,吾表里受敌,进退不获,虽有舟楫,将安用之?今弃舟舰,使塞江而下,援兵见之,必谓江陵已破,未敢轻进,往来觇伺,动淹旬月,吾取之必矣。

”果然,一批批援兵看到大量战舰歪歪扭扭顺水漂下,以为江陵已经失守,不再前进。

萧铣无奈,只得开城门投降,其南方州县纷纷归附唐朝。

武德六年(623),投唐后被任命为淮南道行台仆射的辅公祐在丹阳(今江苏省南京市)发动叛乱,称帝建宋。

高祖诏令李孝恭为元帅、李靖为副元帅,统领七总管兵力,前往镇压。

辅公祐派军赴当涂(今安徽省当涂市)阻挡唐军,由冯惠亮、陈当世指挥舟师三万屯守博望山,陈正通、徐绍宗指挥步兵、骑兵三万屯守青林山,在长江江面横拉一道铁锁遮断航线,在当涂修筑月城(又叫瓮城,城门外用作障蔽的半圆形小城),广袤十余里。

唐军逼近,冯惠亮等军坚壁不战。

李孝恭派兵绝其粮道,冯惠亮等军缺粮,来袭击李孝恭军营,李孝恭也坚壁不动。

第二年,李孝恭集合诸将讨论对策,诸将认为:“惠亮、正通并握强兵,为不战之计,城栅既固,卒不可攻。

请直指丹阳,掩其巢穴,丹阳既破,惠亮自降。

”李孝恭倾向于采纳这种意见。

网络配图 李靖不同意,说:“公祐精锐,虽在水陆二军,然其自统之兵,亦皆劲勇。

惠亮等城栅尚不可攻,公祐既保石头(城),岂应易拔?若我师至丹阳,留停旬月,进则公祐未平,退则惠亮为患,此便腹背受敌,恐非。

惠亮、正通皆是百战余贼,必不惮于野战,止为公祐之计,令其持重,但欲不战以老我师。

今若攻其城栅,乃是出其不意,灭贼之机,唯在此举。

”李孝恭觉得很有道理,于是派出弱兵攻打敌军营垒,集结精兵严阵以待。

弱兵失败逃回,敌军追过来,精兵出击,重创敌军。

李孝恭、李靖乘胜追赶,转战百余里,摧毁了敌军的所有营垒,敌军伤亡万余,冯惠亮、陈正通逃走。

李靖率领队伍率先抵达丹阳,辅公祐,弃城逃跑,途中被抓获,送丹阳处死,江南皆平。

武德八年(625),率领突厥十万大军寇掠山西,高祖部署几支唐军前往抵御,诸军不利,有的甚至,只有李靖统领的江淮兵一万人没受损失。

贞观三年(629)十一月,太宗决定反击突厥,李靖时为兵部尚书,被任命为定襄道行军总管,节度李世责力、柴绍、薛万彻等行军总管,一共十多万兵力,分四道出兵。

颉利可汗的牙帐设在定襄(今内蒙古清水河县境内),李靖率领骁骑三千,从马邑(今山西省朔州市)出其不意,直趋定襄南面的恶阳岭。

颉利惊慌不已,说:“唐兵若不倾国而来,靖岂敢孤军而至。

”次年正月,李靖攻破定襄,颉利仓皇逃遁铁山(今内蒙古白云鄂博)。

别部唐军也取得辉煌胜利。

在唐军的沉重打击下,颉利十分恐惧,遣使入朝谢罪,请求举国内附,自己来长安居住。

二月,唐太宗派鸿胪卿唐俭等人赴突厥宣慰,李靖领兵迎接颉利。

他同李勣会合于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西北),相互商议道:“颉利虽败,其众犹盛,若走度碛北,保依九姓(回纥部落),道阻且远,追之难及。

今诏使至彼,虏必自宽,若选精骑一万,赍二十日粮往袭之,不战可擒矣。

”李靖把这一决定告诉将军张公谨,张公谨说:“诏书已许其降,使者在彼,奈何击之!”李靖说:“此所以破齐也(西汉派郦食其游说齐王田广归顺,田广遂撤销守御,韩信,出兵袭破之),唐俭辈何足惜!” 颉利见唐使来请,心里很踏实。

李靖、李世勣连夜进军,在阴山一带俘获突厥千余帐。

李靖派部将率二百骑为前锋,乘雾前进,距离铁山颉利牙帐七里时,颉利才发觉。

颉利乘千里马逃跑,唐俭趁势脱身而归。

李靖大军赶到铁山,斩首万余级,俘获十余万。

颉利想北度沙漠,由于路口已由李世责力把守,未能得逞。

他改道走投吐谷浑,被唐西道行军总管张宝相擒获。

突厥灭亡,唐朝的北部领土自阴山向北延伸到大漠。

李靖年事已高,患病退休。

立国青海的吐谷浑不断寇边,太宗下诏大举讨伐,很希望李靖能够出马指挥。

李靖闻讯,请求出征,太宗,任命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节度五总管及突厥等族兵力,出击吐谷浑。

贞观九年(635)闰四月,吐谷浑遭到唐军的打击,烧掉野草,退保大非川。

网络配图 诸将都认为“马无草,疲瘦,未可深入”。

兵部尚书、积石道行军总管不同意,认为吐谷浑“今一败之后,鼠逃鸟散,斥候亦绝,君臣携离,父子相失,取之易于拾芥,此而不乘,后必悔之。

”李靖采纳,督率诸军深入敌境,越过积石山,前后战斗数十回合,取得彻底胜利。

李靖不仅有丰富的军事实践,还有精湛的军事理论。

《》卷207《艺文志六》著录有李靖兵法多种:《韬钤秘术》一卷,《韬钤总要》三卷,《卫国公手记》一卷,《李靖六军镜》一卷,《李靖兵钤新书》一卷,但北时已经不见完帙。

现在能见到的只有唐人杜佑《通典·兵典》保存的一部分《李靖兵法》。

传世的《唐太宗公问对》,一般认为是假托之作。

贞观十四年(640),李靖的夫人去世,太宗指示在自己的陵墓昭陵旁修造李靖夫妇的陪葬坟墓,依照西汉名将、旧例,墓前筑阙,修成突厥铁山和吐谷浑积石山形状,以表彰李靖的特殊功绩。

九年后,李靖病逝,享年七十九,和夫人合葬。

李靖的军事成就远远高于唐代其他将领。

高祖多次夸奖道:“李靖是萧铣、辅公祐膏肓,古之名将韩(西汉韩信)、白(秦将)、卫(卫青)、霍(霍去病),岂能及也!”太宗夸奖李靖道:“昔(西汉大将)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书名竹帛。

卿以三千轻骑深入虏庭,克服定襄,威振北狄,古今所未有。

” 李靖年迈不再出征,太宗议论起另外三位将领,却是另一番评价:“于今名将,惟[李]世勣、[李]道宗、[薛]万彻三人而已,世勣、道宗不能大胜,亦不大败,万彻非大胜则大败。

”唐代后来的名将为数不少,有的只是在政治上会来事,军事并不突出,有的是蕃族出身,不可能被汉人拉来做神灵。

而且,比起李靖,他们都没有水战、步战、骑战的全面经历,也没有军事理论著作。

因此,民俗把李靖附会为托塔天王,在从唐朝到这段时间内,应该说是很自然的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