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解析:为什么说班婕妤是古时候最为完美的女人

时间:2025-03-1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曾是宠幸的后宫妃子,也是着名的西汉女辞赋家,史称她善诗赋,厚美德,因此,她被后代誉为中国历史上最完美的女人。

顾恺之在他所画的《女史箴图》中,描绘了班婕妤与汉成帝同乘驾舆的情景,把班婕妤的端庄娴静,作为劝导嫔妃们慎言善行、普天下女子以此为鉴的典范,成了美好妇德的化身。

梁代钟嵘的《诗品》中评论说,班婕妤是将百年间,有妇人焉,一人而已。

在中国历史上,能够得到身为封建士大夫的男人青睐,并给予崇高的评价,实在很难得。

班婕妤不但有,而且颇有才华,写得一手极好的辞赋,才德兼得。

因为她出身于一个名将之家,父亲是的骁将,立下;而她也是《汉书》作者班固、和才女的姑母。

在这样的家族背景之下,她自有一份雍容华贵的气质,和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

古代才貌双全的女子并不鲜见,而者也不在少数。

而班婕妤的过人之处,不在于她的美丽容颜,也不在于她的才华,而是她对生活的超然姿态。

她得宠时不争宠,不干预政事,谨守礼教,行事端正;失宠后却又能做到急流勇退,明哲保身,稍无妒意,心如止水。

在复杂险恶的宫闱之争中,在历经后宫的劫难里,她始终保持一枝独秀,像一朵金黄的菊花,静静地开在深宫别院的污浊里。

在赵飞燕入宫前,汉成帝对她最为宠幸,而班婕妤在后宫中的贤德也是有口皆碑的。

当初汉成帝为她的美艳及风韵所吸引,汉成帝为了能够与班婕妤形影不离,特命人制作一辆较大的辇车,以便同车出游,但却遭到她的拒绝,她说:贤圣之君皆有名臣在侧,三代末主乃有嬖女。

古代圣贤之君都有名臣在侧,而夏、商、周三代末主夏、商纣、周幽王,才有嬖幸的妃子在身边。

当时王听到班婕妤以理制情,不与同车出游,非常欣赏,逢人便说:古有樊姬,今有班婕妤。

王太后的赏识,使班婕妤的地位在后宫更加突出。

而她的妇德、妇容、妇才、妇工等多方面的修养,很有可能对汉成帝产生更大的影响,使他成为有道的明君。

可惜汉成帝没有凭借班婕妤的贤内助,成就一番帝皇霸业,是他本性,没有造化所致。

而随着赵飞燕、姐妹入宫,与汉成帝过起、的生活。

而班婕妤以及许皇后,都受到冷落,但是两人的结局却大相径庭,何也?许皇后心生妒意,在孤灯寒食的寝宫中设置神坛,诅咒姐妹。

事情败露以后,汉成帝一怒之下,把许皇后废居昭台宫。

当赵氏姐妹欲对班婕妤加以陷害,而班婕妤却从容不迫对汉成帝说:妾闻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修正尚未得福,为邪欲以何望?若使鬼神有知,岂有听信谗思之理;倘若鬼神无知,则谗温又有何益?妾不但不敢为,也不屑为。

班婕妤一番,成功打消了汉成帝的疑心,还得到厚加赏赐。

毕竟班婕妤是一个有见识、有德操的贤淑女子,面对宠爱,不骄不躁;面对谗构、嫉妒和排挤,随时都有陷害的可能,她采取急流勇退、明哲保身的策略,因而缮就一篇奏章,自请前往长信宫侍奉王太后,聪明的班婕妤把自己置于王太后的羽翼之下,就再也不怕赵飞燕姐妹的陷害了,汉成帝允其所请。

自此,她悄然隐退在长信宫的淡柳晨月之中,视宫廷内的灯红酒绿、歌舞升平为隔世之事。

自此,我不得不叹服班婕妤的高超智慧及完美人格。

相比之下,历代在宫廷阴谋中倒下去的具有文韬武略的男人,不知有多少,即使是那些和皇帝一起打江山的人们,也难以摆脱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命运。

何况作为一个后宫之妃,更是皇家砧板上的肉。

而班婕妤失宠后能够保全自身,退而养性,实在是千百年间,一妇人焉。

而且,坎坷的命运,却成就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女辞赋家。

班婕妤失宠之后,并不是在怨艾中虚度余生,而是创作出了不少辞赋作品,成为千古吟咏的佳作。

她的《团扇诗》,又称《怨歌行》,利用团扇抒发了她心中的失落怅惘之情。

钟嵘《诗品》评此诗说:《团扇》短章,辞旨清捷,怨深文绮,得匹妇之致;当是中肯的评语。

其诗曰: 新制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裁作合欢扇,团圆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 弃捐荚笏中,恩情中道绝。

团扇又称绢宫扇、合欢扇,是当时妃嫔仕女的饰品。

但由于班婕妤的一首《团扇诗》,团扇几乎成为红颜薄命、佳人失宠的象征,并成为文学典故,被后代所旁征博引。

如的词: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

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

而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名句,也是因为用了该典故,成为传世之咏。

而当汉成帝死于温柔乡,赵飞燕、赵合德化为烟花销尽之后,班婕妤主动担任守护汉成帝陵园的职务,天天陪着这个曾经荒淫无道、背叛自己的灵魂,回忆着曾经的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的往事,谛听着松风天籁,冷清地度过孤单落寞的晚年。

对于她来说,这是她完美人生的最后归宿,爱情忠贞的最好体现,而孤单落寞也是一首岁月萧瑟之歌。

班婕妤的人生,虽然并不一帆风顺,命运对于她也不是特别眷顾。

但是在我们眼里,她仍然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女人,她出色的容貌,横溢的才华,贞静的美德,成为中国历史上无数女人追慕的理想女性的楷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岳飞婚姻家庭生活 竟遭第一任妻子抛弃?

【导读】: 虽然有过两次婚姻经历,但观其一生,应该说在婚姻生活方面还是相当严肃的。在他那个时代,对那些有权有势的人来说,妻妾成群,纵情宴乐,实属正常... 岳飞是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关于他的婚姻家庭生活,评书《岳飞传》虽然有所介绍,但有许多并不符合历史实际,凭空添加了许多演义的成分。上个世纪,史学家们曾对岳飞的婚姻家庭进行过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幅相对真实的画面。 岳飞出生于1103年,也就是崇宁二年,这一年的二月十五日夜里,他在今河南安阳市当时的河北西路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的一间农舍呱呱坠地,小名五郎,后来才取名岳飞,字鹏举。 岳飞的父亲叫岳和,母亲是,姚氏生岳飞时已经三十六、七岁,按照现在的标准应该算是高龄产妇了。岳飞大概有四个哥哥,可惜都夭折了,可以想象其给岳和夫妇带来多大的打击,之后,姚氏连续生了岳飞和岳飞的弟弟岳翻,才最终使这个长期为丧子之痛和无后之忧所笼罩的家庭走出了不幸的阴影。岳飞可能至少有一个姐姐,但史书缺乏关于她们的详细记载。 岳飞第一次结婚是在十六岁,按照当时法律的规定才刚刚达到结婚年龄。妻子是一位女子,岳飞家境贫困,估计也应是一般的农家女。结婚的第二年,这对小夫妻有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岳云,又过了七年,他们又有了第二个孩子岳雷。岳飞和刘氏的婚姻大概持续了八年多,后来由于岳飞长期在外当兵服役,家里又困窘,再赶上汤阴县后来被金兵占领,刘氏最终撇下两个年幼的孩子改嫁他人。堂堂民族英雄,在其落魄之时竟也如此悲惨,亦可怜哉! 岳飞第二次结婚是在二十六或二十七岁,新妇是一位比他大二、三岁的老姑娘,名叫。李娃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她上孝顺婆母姚氏,下慈爱刘氏所生岳云、岳雷,为岳飞在前线作战减少了后顾之忧。此外,她还先后为岳飞生育了岳霖、岳震、岳霭(后改名岳霆)等孩子,使这个原本人丁不甚兴旺的家族变得兴旺起来。岳飞后来在抗金战争中能够屡建功勋,应该说与李娃的支持是分不开的。李娃一共活了七十五岁,1175年在江州病逝。 岳飞虽然有过两次婚姻经历,但观其一生,应该说在婚姻生活方面还是相当严肃的。在他那个时代,对那些有权有势的人来说,妻妾成群,纵情宴乐,实属正常,与他同时的将领、刘光世、张俊、个个如此,尤其吴玠特别嗜好酒色,最终竟因奢纵过度而一命呜呼。 但惟独岳飞,在成为的将领后,依然保持着农家本色,不但生活极为俭朴,而且绝不娶纳妾小荒淫纵欲。有一次,吴玠特地送给岳飞一个美貌女子,但岳飞连看一眼都没看就将她退了回去,他说:“国耻未雪,圣上宵旰不宁,岂大将宴安取乐时耶!”现在有些人一旦有了钱有了权就,吃喝嫖赌无所不为,与岳飞相比真是无与伦比。 岳飞一共活了三十九岁,1141年也就是宋高宗绍兴十一年的十二月,岳飞被政府以莫须有的罪名赐死。临终之时,岳飞的身上还戴着一块玉佩,正如史学家王曾瑜先生所说,这块玉佩也许是李娃给他的纪念品吧,上面贯注着妻子对丈夫的一往情深和丈夫对妻子至死不渝的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晋恭帝司马德文为什么欣然禅让?有何真相

“禅让”是儒家学说体系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不过,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出土的《竹书纪年》残简,却证明 “禅让”纯粹是虚伪的政治榜样。一句“昔尧德衰,为舜所囚”,道明了从来就没有什么温情脉脉的禅让,有的只是你死我活的篡权夺位。 晋恭帝 “禅让”这个词儿,能带给人们对大同世界的憧憬,也能给自己的僭越披上一层遮人耳目的外衣。 取代东晋建宋,就演出了这样一出禅让大戏。这一次,禅位的东晋恭帝既没有密谋绝地反击,也没有丝毫怨天尤人,而是“欣然”草诏,没有一丝儿的犹豫和怨恨。是什么使得司马德文心甘情愿地放弃崇高地位的呢?这还得从他的哥哥晋安帝的遭遇说起。 晋安帝其实是个傻子,“自少及长,口不能言,虽寒暑之变,无以辩也。”一个傻子竟然有板有眼地做了23年的,不过是权势重臣的傀儡而已。 司马德文倒是颇为聪慧,可打从十多岁起,他耳闻目睹的就不是皇权的唯我独尊,而是权臣弄政、朝纲倾覆。先是司马元显和的权倾朝野、,接着是篡位、傻皇帝被挟持颠沛流离,等到刘裕平定了叛乱,他想做皇上的心思就更是“公开的秘密”了。 安帝时,刘裕早就一而再再而三地演练过皇上降旨封赐、自己上表辞封、皇上再次降旨封赏的大戏。这一切,司马德文都看在眼里。安帝是个真傻子,他可不是,他知道正式演出的那一天就要到来。所以他埋首于义理之中,曾“铸货千万,造丈六金像,亲于瓦官寺迎之,步从十许里”,以求心理上的安宁。 然而,他没想到的是,刘裕竟然将这出大戏的主角安排给了他。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民间曾有“昌明之后有二帝”的谶语,刘裕迷信,就派人勒死了傻皇帝,让司马德文继承了皇位,以应“二帝”之说。 这一年,司马德文34岁。在这之前,他曾竭力讨好刘裕,身为大司马的他在时甚至主动请缨,甘为前驱,“行戎路,修敬山陵”。如果没有“二帝”之说,保不准他真的能小心翼翼地谋取了此残生的机会。可现在,他躲不开了。 两年后,刘裕派心腹傅亮劝司马德文禅位。诏书自然是写好了的,照抄即可。早就且的司马德文“欣然谓左右曰:‘久已失之,今复何恨。’” 于是在红纸上将诏书抄写一遍,头也不回地做他的零陵王去了。 不过,身怀忌惮之心的刘裕还是没有放过他,一年后,派士兵翻墙而入,将他杀死在秣陵的府邸。 一个靠刀把子和权术与阴谋起家的新政权诞生了,可透过司马德文“欣然禅位”这层窗户纸,我们看到历史并没有在这里获得新生,反而是一头撞进了充满暴戾之气的巨大漩涡——政权频繁更迭、政治黑暗、战乱不已、民不聊生的南朝近170年的历史大幕由此拉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