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史上的大唐第一猛将苏定方竟一人灭掉三个国家

时间:2025-03-2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大唐盛世,名将如云,要评选第一猛将,很多人有不同的选择,比如、秦叔宝、,但我今天要说的是另一个人,即。

但就苏定方一个人,就灭掉个三个国家,可谓是真正的大唐第一猛将。

历史上的苏定方 历史上的苏定方,可是的名将、猛将,一生征战万里,东至朝鲜,西至乌兹别克斯坦,北到蒙古草原,南到青藏高原,当真是踏遍整个中国。

更厉害的是,苏定方一生中曾灭掉三个国家。

图片来源于网络 首先是东突厥,在时,突厥汗国被分裂成东西两部分,继续对中原地区频频骚扰,于是便于贞观四年(630年)任命为行军大总管,征讨东突厥。

李靖派苏定方率领一队骑兵为先锋,奇袭东突厥大营。

苏定方趁着大雾,潜行到东突厥的大营附近,发动猛攻,杀死了上百人,颉利可汗狼狈而逃。

李靖得到消息后,又率大军赶到,斩首万余级,俘虏十余万,。

颉利可汗逃走后,在灵州西北的苏尼失被唐军俘虏,至此,东突厥灭亡。

可以说,在灭亡东突厥的战役中,苏定方立下了头功。

27年后,即显庆二年(657年),高宗任命苏定方为行军大总管,征讨西突厥。

西突厥的实力比东突厥更强大,最强盛时,疆域囊括整个中亚地区。

沙钵罗可汗闻讯后,率领十万大军前来应战。

唐军虽然人数不占优势,但胜在训练有素,而且苏定方又是一位身经百战的名将,几个回合后,西突厥大军,沙钵罗可汗只带着十几个人冲出了重围,逃到了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一带)西北的苏咄城。

图片来源于网络 苏咄城的长官哪敢得罪强大的,就假意把沙钵罗可汗迎进了城中,将其拘捕,交给了唐军。

西突厥也就此灭亡。

这次战役,唐军收其人畜前后四十余万,但苏定方又将这些俘虏全部放还,牲畜、财物也都物归原主,极大地感化了各个部落,一战而天下安。

大家都知道,朝鲜半岛在历史上分三个国家,即高句丽、百济、新罗。

其中,高句丽最大,新罗最小。

唐高宗时期,百济仗着高句丽撑腰,频频侵略新罗。

新罗实力弱小,国王金春秋就把援手伸向了大唐。

唐高宗再次任命苏定方为行军大总管,率水陆大军十万人,征讨百济。

唐朝大军从今天的山东荣成出海,抵达朝鲜半岛,跟百济大军展开了激战。

百济虽然号称举全国之兵,但毕竟是个弹丸小国,一场战斗下来,被斩杀一万多人,百济国的国王扶余义慈带着家人仓皇北逃。

但是国王的次子扶余泰还有点血性,不但没有逃,反而自立为百济国王,坚守都城,继续跟唐军作战。

不过,扶余泰的儿子扶余文思虽然年纪小,但看问题看得很清楚,就对父亲说:唐军实力太强大,我们肯定守不住,一旦城破,就没好下场了;就算是打赢了,父亲您自立为王,等老国王和太子回来怎么办?我们还是没有好下场,不如我们也跑路吧! 但扶余泰没有听他的。

扶余文思也没再劝,自己就先跑了,一时,跟着他跑的人不计其数。

看来能看清形势的人还是占大多数。

图片来源于网络 苏定方知道整个百济已人心惶惶,再无斗志,便乘胜追击,将新国王扶余泰和老国王扶余义慈全都抓了起来。

百济国灭亡。

百济灭亡后,唐高宗把百济分成了五部分,设立五都督府,都归到了唐朝的版图。

这就是大唐第一猛将苏定方的逆天战绩——灭掉三个国家,而且还活捉了这三个国家的国王。

建中三年(782年),颜真卿向唐德宗提议,由朝廷追封64位古代名将,其中就有苏定方。

这也算是为这位大唐第一猛将正了一个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末代帝王溥仪如何三次登上“帝王”的宝座

导读:1918年的北京,在各色人物尽情表演的大舞台上,有一个小孩子却常常被人们忽视。他时常骑着自行车,在锯掉门槛的巨大庭院里转来转去。他就是躲在紫禁城里的清逊帝溥仪。溥仪的确是个的人物。他不仅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末代,而且也是唯一一个当了三次“皇帝”的人。 溥仪第二次当皇帝是1917年的“张勋复辟”。当年,张勋率领“辫子兵”气势汹汹地进入北京城,到处叫嚣着“奉还大政”。那时,北京满大街嚷嚷着“大清复辟啦”,穿着袍褂的前清遗老遗少地走在街上,脑袋后面拖着已经消失了好几年的辫子——那是他们不失时机地赶到店铺里订做的。而一度冷冷清清的紫禁城内,也一下子热闹了起来。 在小皇帝的心里无疑盼望着复辟的成功。北京大学王晓秋教授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当张勋的“辫子兵”与段祺瑞的军队打仗时,有告诉溥仪说,宫里供着的关帝显灵了,昨天晚上帮助张勋的军队打仗,关帝的坐骑赤兔马都跑出汗来了。溥仪急忙去看,说是不是真的。 可是,12岁的溥仪跟着太妃、王公、师傅、太监们高兴了没几天,形势就变了。段祺瑞重新执政,“辫子将军”张勋和他那支的军队终于被赶了出去。经历过这次复辟的溥仪虽然还未成年,但他也从失败的痛苦中感受到一丝希望:看来天下渴望复辟者,他重新登上皇位的愿望更加强烈了。溥仪怀着对祖先的无限崇敬痛下决心,一定要把辛亥革命夺走的东西再夺回来! 对紫禁城里的人来说,1918年并不存在,他们称其为“宣统十年”。他们也并不关心在那高高的宫墙外面正在发生着什么事情,心中所想的就是两个字“复辟”。然而,高墙外面的变化却正在发生着。 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外面的世界似乎总是在闹个不停,各路军阀打打杀杀,北京的政权像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溥仪在一天天长大,他的危机感越来越强烈。他很清楚,形势如此复杂,与其这样被动地熬日子,何不想办法去找洋人帮帮忙?再有势力的军阀,也得怕洋人! 因此,溥仪一心一意想出洋。 然而他知道,有那一大帮王公大臣的反对,想走出宫去是不可能的,更别说大摇大摆地出洋了。他绞尽脑汁,想出一个办法:与弟弟溥杰合谋,把宫里最好最值钱的东西以赏赐溥杰为名, 运出去存到在天津租界的房子里,以备将来逃出王宫时可充作经费。但不知是谁连夜放了一把火,把存放宝物的建福宫统统烧了个干净。其实在溥仪的内心深处,也许巴不得这把火再烧得大些,能给他烧出一条逃亡的道路,因为此时被高墙环绕的紫禁城,在他眼里已无异于一座监狱。他没有想到,这个愿望很快就实现了。 1924 年10 月,发动“北京政变”,第一个行动,就是驱除满清小朝廷出宫。11 月5 日早晨,北京警备区总司令鹿钟麟等人带领军警进入紫禁城,把皇宫与外界相连的电话线统统切断,然后直奔储秀宫,找到了正在与“皇后”婉容吃水果的溥仪,限令他3小时之内出宫。溥仪狼狈地迁出了皇宫,回到他的老家——原先的醇亲王府去了。冯玉祥的行动,在客观上倒是为溥仪第三次登上“皇帝”的宝座创造了机会。刚刚出宫时的溥仪,还不知道他已经成了各种力量争夺的对象。在他身边的人各有各的打算,各有各的主意。表面看,他有多种选择,他可以顺应形势,放弃帝王尊号,老老实实当个蛮有些积蓄的普通老百姓;他还可以寄希望于支持自己的军阀,指望他们掌握政权之后,恭恭敬敬地把自己请回紫禁城去;他也可以按照原来的想法,“借外力谋恢复”,出洋争取外国势力的支持。 溥仪自己,自然是倾向于“出洋”的。他只有一个心思,就是“恢复祖业”!正是怀着这样的心情,他自北京至天津,一步步走进了日本人为他计划好的圈套。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一个多月,溥仪在日本人的安排下,偷渡出津,辗转到达东北,重新成为一个“国家元首”。奇怪的是,这个国家不是原来的“大清国”,而是一个莫名其妙的“满洲国”;那“首都”也不是在沈阳而是在长春;溥仪当的也不是皇帝,而是什么稀奇古怪的“新国家执政”。 对于这种安排, 溥仪一万个不满意,但是溥仪很会自我心理调节,他决定忍住委屈把这个机会作为将来登上皇帝宝座的阶梯。1932 年3 月8 日,溥仪乘专列到达长春,穿着西式大礼服举行了就职典礼。 这个“满洲国”,既不是封建君主制,也不是民主共和制,而是被日本人独出心裁地称之为“执政制”。其实说穿了,溥仪根本没什么“政”可执,他根本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傀儡! 后来,日本人出于形势的需要,居然决定让满洲国实行帝制,而且承认溥仪是“满洲国皇帝”。更让溥仪的,是在经过协商后,竟同意他穿龙袍祭天!1934 年3 月1 日,溥仪在长春郊外杏花村那个用土垒起来的“天坛”上,穿着真正的龙袍举行了告天即位的所谓“古礼”。他身上的那件龙袍可不简单,是皇帝曾经穿过的,在太妃身边珍藏了几十年,这次是专程从北京取来的。这是溥仪第三次当皇帝了,这一次比以往的哪一次都排场,都威风。他有些飘飘然了,觉得自己总算尝到“”是什么滋味了。 其实,溥仪当“满洲国皇帝”那十几年,是他一生中最让人恶心的一段时间,他充分表现出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大奴才。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溥仪作为证人出庭的时候,曾经含着眼泪“控诉”日本人如何威逼和迫害自己,但是没有人同情他,因为在他“统治”东北的十几年里,老百姓受尽了苦难,他有无法推卸的责任。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同一天,正在逃亡途中的溥仪发布了所谓的“退位诏书”,就此彻底结束了他的皇帝生涯。按旧时算法,这一年他恰好40 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密三国时最强的十对父子:生子当如孙仲谋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