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第一位造访西域的帝王:周穆王见西王母

时间:2025-03-23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导读:《》中称通西域为“凿空”(开通道路,含开创之意)。

然而,事实上,我国同中亚、西亚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早在“”开辟之前的很多年,就已经开始了。

周穆王西游见西王母就是其中一例。

网络配图 周穆王,,名满,是西周第五代君主。

据史书记载,他在位时,曾制定刑典,重振朝纲。

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中说:“周穆王时候,犬戎势力强大,阻碍了和西北许多方国部落的来往。

周穆王西征犬戎,‘获其五王’,并把一批犬戎部落迁到太原(今甘肃镇原一带)。

这就打开了通向大西北的道路,开辟了周人和西北地区友好联系的新篇章。

”周穆王还东攻徐戎,在涂山(今安徽怀远东南)会合诸侯,可以说是西周一位颇有作为的国王。

西晋初年,汲郡(治所在今河南汲县)人不准(人名,不即丕字)盗发了一座战国时魏王的陵墓,得竹简、古书数十车,其中就包括《穆天子传》(以下简称《穆传》,穆天子即指周穆王)。

该书主要记载周穆王即位13年后(约公元前989年),率领七萃之士(7位的人才),从位于今陕西潼关以东的桃林塞中,精选出赤骥、盗骊、华骝、绿耳等八骏,由著名御手造父驾驶,伯夭做向导,从宗周(镐京)出发,越过漳水,经由河宗、燕然之山、乐都、积石山、昆仑之丘、群玉山等地,西至西王母之邦,和西王母宴饮酬酢的故事。

其往返行程在二万五千里左右,历时长达两年之久。

穆王旅行的出发点宗周,古文献多指镐京(今西安西南),但有学者指出此应指洛邑(今河南洛阳)。

渡过漳水以后,第一个重要停留地是河居住地,穆在此举行祭河的盛典(其地当在今内蒙古河套以北),然后折而向西,沿黄河而上,其旅途所经有燕然之山(其地在今蒙古国杭爱山),乐都(在今青海省)、积石山(当在今青海、甘肃交界处)、昆仑之丘(可能是巴颜喀拉山)、群玉山(今甘肃祁连山,产玉),据《穆传》,西王母之邦更在群玉山之西三千里,大约已在今帕米尔地区。

翦伯赞、金惠等教授认为,西王母国“在今新疆和田以东或塔里木盆地,是春秋时期的西王母方国部落居地”。

网络配图 《穆传》一改《》中西王母的“怪物”形象,而将她描绘为一位雍容平和、能歌善舞的女王。

后代文人把她继续加以美化,甚至神化,成了所谓“王母娘娘”。

而我们可以把西王母理解为一位部落女首领。

穆王得见西王母,受到隆重接待,互赠礼品,互致交好之辞,宴饮唱和,以致“乐而忘归”。

穆王临别前,在瑶池设宴回报西王母。

之后,穆王又登上山顶,手植一株槐树,以示友谊,并在山顶上题写了“西王母之山”五字。

最后,穆王一行顺黑水(锡尔河)而返,向北两千里到达西北大旷原,取道伊犁河经天山北路东归。

周穆王最西所到之地是赤,赤乌氏的祖先和周宗室同出一系,可见关中移民此时已到葱岭(旧对帕米尔高原和昆仑山、喀喇昆仑山脉西部诸山的总称。

《穆传》中称春山,春、葱乃一音之转)。

赤乌所在的叶尔羌河(塔里木河正源,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南部)上游,既是和西王母部落相同的散居之处,又是产玉的地方,于是周穆王大量采购玉石,取玉版三乘(车),载玉万石,并运回关中。

网络配图 周穆王每到一处还以丝绢、铜器、贝币馈赠各部落酋长,而各部落酋长又向他回赠以大量马、牛、羊和穄(俗称糜子)酒。

他在异国他乡所见所闻,在《穆传》中皆有记载。

因此,有学者提出把《穆传》看成是一部“最早记录中原与西域交往的史诗”,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据穆王西巡故事推断:中国与西方早有通商之路,当时有玉石自西方而来,便是一个例证。

也有学者认为“周穆王是我国古代传说中游历西方的第一个君王,也是了解西方的第一人。

”这些观点,我认为是成立的。

有诗:“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表达了西王母对周穆王的思念之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开元名将张孝嵩:安定西域屡挫吐蕃的安西大都护

张孝嵩 唐(约公元七二七年前后在世)字仲山,大将,南阳(今河南邓州)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开元中前后在世。官河东节度使,南阳郡公。孝嵩著有文集十卷,《新唐书艺文志》行于世。 张孝嵩身长七尺,仪表非凡,后进士及第。张孝嵩虽是文人,但为人却慷慨好兵,经常想去边疆建功立业。开元三年(715年),张孝嵩出任监察御史,奉命出使廓州(治化成,今青海化隆西)。廓州地处西陲,是唐和吐蕃前沿阵地,所以州境虽不大,却是唐朝边境重镇。张孝嵩在此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真考察后,发现了很多及待解决的问题。回京后张孝嵩将自己所见所闻反映到唐玄宗那里,并请求去碛西(西域)考察军情。这一建议得到了唐玄宗同意,同时唐玄宗还允许他在关键时刻可以相机行事,机断专行,不必上奏朝廷。 西域之战 此时的西域正是,吐蕃与大食(古阿拉伯帝国)都对西域,暗中相互勾结,企图对大唐不利。它们首先把目标选定在拔汗那国(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身上。拔汗那部落是古代乌孙国的后裔,内附唐朝已久。开元三年,吐蕃与大食共同扶立阿了达为拔汗那国国王,并发兵向拔汗那王遏波之进攻。遏波之兵败后逃到安西都护府(治龟兹都督府,在今新疆库车东郊皮朗旧城),向唐军求救。 此时张孝嵩正在安西都护府巡察,接到军情后,立即对安西都护吕休璟说:“不救则无以号令西域。”(《·卷第二百一十一》)由于张孝嵩有机断专行的权利,所以吕休璟将指挥权交给张孝嵩。张孝嵩自率附近各部落的兵马万余人,由龟兹出发,采取的策略,向西挺进数千里,相继攻克数百城,并于十一月直入达拔汗那境内。张孝嵩指挥唐军向阿了达盘踞的连城发起猛攻,张孝嵩身先士卒,跃马擐甲,率部急进,与城内守军展开激战。从巳时至酉时,张孝嵩率唐军连屠阿了达3座城池,俘斩千余人。敌兵崩溃,阿了达与数骑逃入山谷躲避。随后张孝嵩传檄诸国,一时威震西域。大食、康居(位于今巴尔喀什湖与咸海之间)、大宛(位于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罽宾(位于今阿富汗东北)等8国皆不敢与唐军争锋,相继遣使请降。而准备乘机借袭西域的后突厥阿史那默啜闻讯后,也迅速退兵漠北。 此次作战,张孝嵩在情况危机时,能够机断专行,在战术上采取了长驱直入的方法,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力击败敌军,在作战中,又能够身先士卒,使被征调来的诸部能够与唐军团结一致,这才在情况不利于己的情况下安定了西域。 但张孝嵩在取胜后,不但没得到封赏,反而被关进了凉州的监狱(治姑臧,今甘肃武威),后又被贬为灵州(治回乐,今宁夏灵武西南)兵曹参军,原因是有人控告张孝嵩贪污。 新疆上任 开元中,唐玄宗任命张孝嵩为北庭(治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都护(事见《太平广记》),当行至沙州(治敦煌,今甘肃敦煌西)时,张孝嵩听说当地有有一条黑河,深可以摆船,河水经常泛滥,冲毁房舍,淹没田野。因此西北的庄稼全都没了,田地荒废,不能耕种。当地的居民也都远走他乡,以逃避被淹的祸患。而初到的沙州的官吏,都要准备供品,到河边祭祀祷告,然后才能审理政事。不然就会淫雨连月,或者大水猛涨,冲淹城邑。张孝嵩遂向当地官员询问此事,有人说:“黑河中有巨龙,嗜羔特犬彘,故往往漂浪腾水,以凯郡人望祀河浒。我知之久矣。”(《太平广记》)张孝嵩决定留下来为民除害,他先命人准备好祭祀用品,然后让弓箭手埋伏在左右。不久,一条百尺的龙便跃出水面,当龙来到宴席前,它的身体渐渐变短,只有几尺长。张孝嵩遂令弓箭手放箭,将龙射死。随后将龙献于唐玄宗。唐玄宗赞赏他做事果断,让人把龙的舌头割下来赐于张孝嵩。后来张孝嵩的子孙世袭为沙州刺史,至今被称为“龙舌”。而张孝嵩斩龙的传说在当地一直流传至今。 识破吐蕃伎俩 当时在今天的克什米尔地区有大、小两个国家,称为大勃律、小勃律。其中大勃律国位于今克什米尔巴尔提斯坦一带,小勃律国位于今克什米尔吉尔吉特一带。由于勃律国位于吐蕃与西域之间,吐蕃从此西进,可与唐朝争夺乌浒河(今阿姆河)流域的昭武九国,东进可控制安西四镇之,所以这里历来是唐与吐蕃必争的战略要地。开元初年,小勃律国王没谨忙入唐朝贡,唐玄宗以子相待,并以其地为绥远军,使其防御吐蕃。吐蕃为求向外扩张,向小勃律发动过多次进攻,但均以失败告终。吐蕃赞普曾派人对没谨忙露骨地说:“我非利若国,我假道攻四镇尔。”(《新唐书·吐蕃传上》)企图借途灭虢,但没谨忙并没中计,仍勒兵守境,不肯借道。 开元十年(722年)九月,吐蕃在九曲被唐军打败以后,继续玩弄结盟友好的伎俩,又被唐廷识破,遂于十五日派兵西进,包围了小勃律都城孽多(今克什米尔西北吉尔吉特),并相继攻占了该国九城之地。小勃律王没谨忙一面竭力抵抗,一面写求救于北庭节度使张嵩:“勃律,唐西门。失之,西方诸国皆墯吐蕃,都护图之。”(《新唐书·吐蕃传上》)张孝嵩深知小勃律的重要,立即派疏勒副使张思礼率蕃、汉步骑兵4000人前去增援。张思礼率兵,克服了高原缺养的困难,并一举翻越了雄伟的帕米高原,来到小勃律。没谨忙见唐军已至,立即乘势出兵联合夹击吐蕃军,大破其众,俘斩数万人。经过此役,小勃律失地尽复,吐蕃则长时期不敢出兵攻打小勃律。 安西都护府副都护 由于政绩突出,张孝嵩被朝廷调任到安西都护府,任副都护,接替去世的郭虔瓘,不久又任安西都护。张孝嵩在安西期间,劝田训士,务农重战,使安西府库充实富有,为西域的稳定作了重要贡献。 开元十二年(724年),张孝嵩转任太原(今山西太原)尹,后又出任河东节度使,封南昌阳郡公,死于任上。著有《张孝嵩集》十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韩子高是古时候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男皇后!

韩子高(538年—567年) 我国古代著名美男之一.。 时期陈朝人。原名蛮子,后陈文帝为他取名子高,。出身贫微,寄居于建康(今江苏南京)。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世代以做鞋为生。 之乱平定后,与时任吴兴太守的陈文帝相遇。韩子高时年十六岁,尚梳总角,他容貌美丽,看上去像美女一般。后侍奉陈蒨。韩子高生性恭敬谨慎,地侍奉陈蒨,尽管陈蒨性子急,但是韩子高总能领悟他的意思意。陈蒨因此十分宠幸他,不曾让他离开过身边。 从《陈书》中的铮铮美少年,到《男王后》中的狐媚妖龙阳,韩子高的雌化特征越来越浓重,民间想象、稗官野史、合成了这个人物,使其成为晚明通俗文学戏说历史人物的典型个案。至于娈[luán]童一说,从未见于正史,为后人杜撰所做。 男皇后故事的缘起 男王后故事起源于《陈书》卷二十《韩子高传》,韩子高即一千年后被人们变身为男王后的花样美少年,唐人姚察、姚思廉父子如此叙写韩的出身及其与陈文帝的邂逅:“韩子高,会稽山阴人也。家本微贱。侯景之乱,寓在京都。景平,文帝出守吴兴,子高年十六,为总角,容貌美丽,状似妇人,于淮渚附部伍寄我欲还乡。文帝见而问之,曰:‘能事我乎?’子高许诺。子高本名蛮子,文帝改名之。性恭谨,勤于侍奉,恒执备身刀及传酒炙。文帝性急,子高恒会意旨。及长,稍习骑射,颇有胆决,愿为将帅。及平杜龛,配以士卒。文帝甚宠爱之,未尝离于左右。文帝尝梦见骑马登山,路危欲堕,子高推捧而升。” 这段历史叙述中的男主人公之一陈文帝即南朝陈陈蒨。他出生于公元522年,“少沈敏有识量,美容仪,留意经史,举动方雅,造次必遵礼法。高祖特别的喜欢他,常称‘此儿吾宗之英秀也。” 从韩子高到男王后,物形象的嬗变。《陈书》据实赋予了韩子高四个特征:容貌美丽,出身低微,忠诚恭谨,将才出众。韩子高虽然凭借美丽的容貌得到临川王的青眼,但作者从未暗示过他是陈蒨的龙阳君。 《陈书》中的韩子高是一个颇有胆识及将才的美男子,自从追随临川王以后,对主子恭敬有加,忠诚不贰,勤于侍奉,常执备身刀以保主子的安全。韩子高的步步升迁并不是靠他的出众的外表,而是凭借他稳扎稳打、卓越超群的累累战功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子高最大的罪过并不是谋反,而是重兵在握对皇帝构成了威胁。文帝的去世使子高失去了强有力的政治靠山,他知道自己的兵权过重而会受到之防忌,很有政治头脑的子高亦“深不自安,好参访台阁,又求出为衡、广诸镇”,至于他谋反的罪名是不是真的存在,已经成为了一个历史疑案,答案不得而知。(原文来自史事拾遗的头条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