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明朝第一个宰相李善长,躲过了初一却没躲过十五

时间:2025-03-23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在所有的开国功臣中,是最信任的人,虽然功劳不一定最大,而且没有战功,之前做的都是后勤工作。

在朱元璋眼里,他是第一功臣,比战功赫赫的功劳还大,所以第一任宰相“理应”由他来担任。

李善长也是得到过免死牌的人,有了这个玩意儿,除了起兵造反,无论犯了多大的罪,都可免死两次,儿子免死一次。

当然了,他不是唯一一个得到过这玩意儿的开国功臣,在朱元璋看来,这玩意儿不值什么钱,所以想怎么发就怎么发,以至于到了滥发的程度,一共发了三十四张。

有人说,朱元璋滥发免死牌的目的,不是为了保护开国功臣,而是恰恰相反,是想引诱他们犯罪,然后把他们干掉,为柔弱的太子今后执政开辟一条顺畅的大道。

因为这些人都是牛人,他在世时还老老实实,还压得住,若是他先走一步,太子肯定压不了他们,每个人对他朱家江山都是一个威胁。

不过朱元璋到底是不是这个意思,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值得一提的是,与徐达、等人不同的是,李善长确实平平安安地混到了退休。

他是主动提出退休的。

而他之所以主动提出退休,也是因为眼光敏锐的他看到了权力场的险恶,与其天天过着把脑袋挂在裤腰带上的日子,还不如趁激流勇退,回家颐养天年,说不定还能多活几年。

然而没有卵用,他不想惹祸,祸却要来惹他。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爆发,朱元璋以“谋不轨”罪灭了胡惟庸九族。

这可把李善长吓得够呛,因为他既是胡惟庸的亲家,当初胡惟庸又是他推荐的,尽管他未帮过于独断专行的胡惟庸干过一件坏事,但由于他和胡惟庸的特殊关系,难免会受到株连。

所以他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立即去向朱元璋认错,由于态度诚恳,加上确实没有证据证明他与胡惟庸沆瀣一气,以及李善长的巨大影响力,朱元璋也就暂时放过了他。

但李善长明白,暂时平安无事不等于永远平安无事,所以那以后他更加小心翼翼地做人,不让朱元璋抓到任何把柄。

然而,估计是老糊涂了,洪武二十三年,胡惟庸案过去十年之后,李善长家的房子坏了,需要维修。

房子坏了把它修好,这没毛病,干活需要人手,这也没毛病,千不该万不该,他居然向信国公借300士兵给他干活! 这不是老年痴呆是什么! 古往今来的最忌惮也是最怕的,就是手下人与“兵”字沾边,一与“兵”字沾边就是谋反,非弄死你不可,比较典型的是死于“谋反罪”的时期的,而他“谋反”的“证据”,竟然是其儿子见他年老,估计活不了多久了,就偷偷地买了五百甲盾,准备在他去世时发丧用,而那些所谓的甲盾,并非真的甲盾,而是纸糊的丧葬用品! 李善长向汤和借兵修房子,汤和不但没答应,还向朱元璋告了密。

的是,当年四月,李善长一个名叫丁斌的外甥(一说不是外甥,是亲信)犯了罪,请李善长保他一保。

李善长不可能不管,就上书替丁斌求情,朱元璋却下令审讯。

哪知这个丁斌,一番严刑拷打,受不了酷刑,心想我说一点皇上爱听的话,也许就能保住小命,皇上不是早就想要李善长的命吗?于是他“交代”李善长与胡惟庸案有牵连。

要说丁斌这话,也不全是空穴来风,早在胡惟庸未倒霉时,为了增加自己的势力,胡惟庸的确拉拢过李善长,但已打定主意“退隐江湖”的李善长打死也不干,胡惟庸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就让李善长的弟弟去劝他下水。

这个弟弟也是脑子进水了,竟然真的去劝,劝了一次劝二次,劝了二次劝三次,终于把李善长搞烦了,说了一句:“我老了,等我死后,你们想干啥就干啥吧!” 完了,这句话意味着,哪怕你没想谋反,对谋反也是支持的! …… 洪武二十三年,尽管胡惟庸已被处死十年,李善长仍以胡党案获罪,理由是身为元勋国戚,竟“知逆谋不举,狐疑观望,心怀两端,大逆不道”,他家被处死者达七十多人,包括他本人以及妻女弟侄。

杀了人家七十多人还不罢休,朱元璋又亲自动笔列其罪,“传着狱辞,为《昭示奸党三录》布告天下”。

那么问题来了:汤和为什么要出卖李善长。

很简单,为了自保,他不得不出卖。

他知道,李善长向他借兵的事不可能瞒过朱元璋,就算无人告发,也很快就会被朱元璋知晓,因为他知道,朱元璋的特务无孔不入,简直可以用恐怖二字来形容。

恐怖到哪种程度呢?举个例子:被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太子的老师宋濂,有一次在家里请几个客人吃饭,第二天朱元璋就知道了,突然问他:“听说昨天你家里来了客人,你请他们吃饭,吃了些什么呢?” 宋濂老老实实地回答吃了些什么,并开始“抱”(报菜名),朱元璋拿过一张菜单,见宋濂报的菜名与菜单上的一致,点了点头说,你没骗朕,是个忠臣。

朱元璋为什么这么厉害?不是他厉害,原来宋濂家的仆人当中,早就被朱元璋安插了耳目。

更恐怖的是,作为主人,你根本不知道哪个仆人是真的仆人,哪个是直接为朱元璋服务的特务! 朱元璋既然能在宋濂家里安插特务,当然李善长等人也逃不了,任何大臣都逃不了,所以与其被告密,还不如主动交代。

也许有人要说,汤和之举纯粹是小人动作,人家那么信任你,你却转身就把人家出卖了。

这话也许有点道理,然而,在事关几十上百甚至几百个亲人的性命面前,有几人能做到不明哲保身呢? 好在汤和的“小人之举”得到了“回报”,同样获得过免死牌的他真的被“免”死,与此不无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朝和宋朝的禁军谁更厉害一些?为什么宋朝的更厉害

看和的军事历史时,很容易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同样重文轻武的两个朝代,作为直属部队的禁军差距巨大?在史书中,常常能看到禁军们四处奔走,迎战各种对手。而在明朝的战事中,禁军经常自动隐身,大部分战争都只是各军镇自己在行动。 这种差异是怎么造成的?为什么宋朝的禁军建设会比明朝好那么多呢? 宋朝的禁军从一开始就有很多明朝时没有的职能 虽然宋朝和明朝的皇帝直属部队都叫做禁军,但实际上两者在实际安排中有巨大差别。甚至可以说,宋朝和明朝的禁军,只是顶着类似名字的两个不同概念。 宋朝禁军的起源,可以从中后期算起。当时的皇帝们为防止的悲剧重演,开始扩编原本规模不大的禁军部队,以便需要时可以对抗地方藩镇。赫赫有名的神策军,就是这样一支禁卫军。他们直接由中央财政供养,接受代表的领导,对抗外族和暴民的同时,也同样威慑着地方上的强藩。 禁军扩大化的传统从唐朝后期开始 这种模式随着唐朝覆灭,开始发生一系列变化。在五代,这个武夫当国的特殊时期,皇帝们个个都是会打仗的马背天子。禁军以往由太监统领的传统,在这个阶段被彻底打破。禁军要么由皇帝的心腹统领,要么就是皇帝亲自掌管。五代各国的统治范围往往不大,所以中央和地方的差距不会非常明显。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五代的禁军经常出没在最前线,战斗力也是非常强大的。越是晚期的五代皇帝,就越喜欢将地方的优秀兵源并入禁军,最终形成了宋朝的禁军班底。 宋朝继续了晚唐和五代的扩编禁军策略 宋朝建立后,继续加强和扩编皇帝的禁军部队。但自从在高粱河战役中被契丹人开发了菊花,皇帝就很少有机会再亲上战场。五代留下的皇帝亲临一线指挥传统,就此断绝。但伴随疆域的扩大,中央不断扩编出来的禁军部队也日益壮大。这就让宋朝的禁军在实际上,扮演着野战机动部队的使命。 为了管理的各地禁军的,赵家人想出了著名的“更戍法”。所有的中央禁军要按时轮换驻地,期限是1-3年。这样既保证所有的禁军都在前线待过,或至少能进行一些野战拉练,又防止地方武将像唐朝的太监那样把禁军私有化。所以,一直到改革之前,禁军还能够和敌人在战场上对垒。 王安石变法前 大部分宋朝禁军还有一定战斗力 当然,王安石变法后,“更戍法”制度也就被破坏掉了。禁军开始从中央野战军,转变为驻扎在各地的中央军。那些驻防首都汴梁的幸运儿,再也不用饱尝定期换防之苦。代价则是战斗力一落千丈。而即便是黄河以北防御辽国的禁军,也因为长期无战事而消极怠工。只有西北边区的那些禁军,因为需要定期和西夏人作战,保持了原有的水准。 这些开始分化发展的禁军,在后来的之变中都接收了巨大考验。最厉害的西北禁军,一度与金军和前辽国汉军们打成对峙状态。黄河以北的禁军就只能望风披靡,不少人甚至主动投靠女真人,带着后者南下。至于首都汴梁的那些废物,就只能以城墙作为自己的唯一掩护,等待各地勤王军来救自己了。当开封外城被金兵攻破,他们也不是逃到内城继续抵抗,索性在混乱中开始杀人放火。 开封禁军的战斗力在靖康之变中暴露无遗 最后说下明朝的禁军,他们在规模上就同宋朝的禁军不在一个层面。结果,明朝人自己都太好意思直接用禁军来称呼皇帝的直属部队,转而称之为京营。他们在不同时代,都会得到皇帝的特别照顾,进行加强整编。然而,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可能只存在于花名册中,并被歌功颂德的史官捕捉到一些衣着光鲜亮丽的瞬间。 明朝的禁军尽管衣着光鲜亮丽 其实却没有多少实际战斗力 由于他们的供养和训练方式,非常类似王安石变法之后留在汴梁的宋朝禁军,战斗力自然是好看不到哪里去。加上明朝军队在对待士兵的态度上,比之前的宋朝更为恶劣。迫使很多禁军成员也成了逃兵或兼职。后来,索性跳开他们,准备花钱组建新的国家雇佣军部队。结果,还是迅速成为了第二种明朝禁军。而老的禁军虽然费钱,却反而显得更为持久可靠了。 从土木堡后开始 明朝皇帝和官员就总是徒劳的建立新禁军 以上这些因素,就是宋朝和明朝禁军差距的原因。虽然同样重文轻武,但宋朝的禁军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更多职能,自然也就具备更强一些的能力。而明朝禁军,则只能是皇城脚下的一块脓疮了。 随机文章明太子小姐的东京生活:超市的阶级请问秦始皇为何能创立霸业?朱元璋23天不给他吃饭看到他傻眼:你怎么还活着中国发现200米巨蟒,苏联生化试验导致巨蟒变异长大十几倍(假新闻)面粉遇火会爆炸吗,实验证明是会爆炸/几秒钟就可引爆全场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明朝开国将军邓愈的人物简介,邓愈的生平事迹

1337年(至元三年)农历二月十五,邓友德(后来的邓愈)出生在虹县龙须里(今泗县大路口乡大营村)。他的父亲邓顺兴,重气节,讲信义,被乡人推为团练,率领人马,保境安民。 儿时的邓友德聪慧好学,稍微长大就怀有平定天下的志向。末年,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反抗当时的黑暗统治。1353年(至正十三年),邓顺兴在和元军作战的过程中,中箭身亡。邓友德的哥哥邓友隆接掌兵权。不久,邓友隆病逝,于是16岁的邓友德继掌兵权,亲率人马与元军作战。 邓友德每次作战时都亲自带头,冲在士兵前面,冲锋陷阵,军队之中人人都佩服他的勇猛。泗州、灵璧、盱眙等地人民闻风归附,求其保护。 1355年(至正十五年)春,邓友德率所部万余人前往滁州,投奔。朱元璋封邓友德为管军总管,改名邓愈。 南征北战 朱元璋为了统一江南,在1355年(至正十五年)农历六月,命令邓愈和常玉春领兵自巢湖南下,先后攻占牛渚矶、太平、溧阳、溧水、句容、芜湖。 元朝大将海牙率领水师集结于采石矶,准备进攻太平,邓愈率领士兵偷袭,攻入敌军大寨,俘虏了对方的精锐兵将;又用两只小船,装满作燃料用的杂木,杂木内藏火药,灌以油脂,小船冲入元军水师之中,火势猛烈,元军大败,死伤无数。 邓愈等将领乘胜率军渡江,进攻金陵。元朝南台御史福寿督兵死守,邓愈等人浴血奋战,终于攻破金陵,杀死福寿。后来邓愈又和顺势占领镇江、丹阳、金坛、广德。朱元璋因邓愈战功卓著,提升邓愈为广兴翼元帅。 1357年(至正十七年) ,朱元璋又因邓愈的军功,提升邓愈为枢密院院判。同年农历七月,朱元璋命邓愈为征南将军,以胡大海为副将,攻取旌德、绩溪、休宁,并乘胜攻占江南重镇徽州。 湖南“苗帅”杨完者率兵十万来进攻徽州。当时徽州城郭残破,而且胡大海率领部队攻婺源还没有回来,邓愈身边只有少数士兵,情况危急。于是邓愈激励士兵,明立赏罚,大开徽州城西门,布下疑兵计。苗军见状,不敢入城。胡大海得到消息后,赶回,与邓愈里应外合,协力拼杀,苗军大败而逃。邓愈又先后攻占了婺源、休宁、严州,转战皖、浙、赣等地,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敌军望风而降。所到之处,军纪严明,秋毫无犯,各地民众争持酒肉慰劳。进攻江西时,部将邓克明投降。 1362年(至正二十二年),邓愈被提为江西行省参政,率兵镇守洪都(今南昌),为朱元璋抽调兵力全歼陈友谅赢得了时间。朱元璋赏赐邓愈黄金千两,绸缎百匹。 1363年(至正二十三年)夏,陈友谅号称率领60万人马围攻洪都(今南昌),邓愈防守抚州门,城墙破损了30余丈,邓愈率军且战且筑,协助都督朱文正坚守85天。后,邓愈又奉命先后平定江西南安、南雄、韶州、赣州诸郡,28岁的邓愈被提升为江西行省右丞。 消灭陈友谅后,邓愈又奉命先后平定江西南安、南雄、韶州赣州诸郡。28岁的邓愈被提升为江西行省右丞,在攻克襄阳之后,邓愈又以湖广行省平章的官职,镇守襄阳等处。 1365年(至正二十五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百官司属,封邓愈为右御史大夫。 平定吐蕃 1368年(洪武元年),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加封邓愈为太子谕德。同年,徐达、常遇春率领军队进攻山东,邓愈作为偏师进行配合,从湖北出发进攻河南。平定中原后,朱元璋命邓愈为征戍将军正总兵,平定江淮等地未归附的州县。不到两年,唐州、南阳、均州(湖北丹江口)、商州、房州(今湖北房县)等地均归附。 1370年(洪武三年),朱元璋又任命邓愈为征虏左副将军,协同徐达远征甘肃。邓愈率兵奋战北元残军部,斩首2000级,俘获王爷公爵以下百余人,士兵8万多人,骆驼、马匹、辎重不计其数。同年农历八月,进克河州(今甘肃临夏)、乌斯藏(今西藏中、西部)诸部,招降吐蕃(今川、青、藏交界地区),追击北元豫王至西黄河,在黑松林斩杀元大将阿撒秃,大军深入甘肃西北数千里。因此,河州以西皆属明朝版图。 1370年(洪武三年)农历十一月,邓愈班师还京,因功赐宅第于南京洪武正街,赐虹县城南良田500顷,佃户73家,守坟户150户,仪仗户19家;官职授为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爵位封为卫国公,参与军国大事。每年的俸禄三千石,并授与子孙世袭的凭证。 因病去世 1371年(洪武四年),邓愈在明攻灭夏蜀之战中,坐镇襄阳(今属湖北),筹措运输军队中人吃的粮食和马吃的草料,供应从征各部。 1377年(明洪武十年),吐蕃残部抢劫乌斯藏贡使。同年农历四月,邓愈任征西将军,和副将军前去征讨吐蕃反抗势力。邓愈、沐英领兵至甘肃、青藏,分三路前进,进攻川藏,深入吐蕃腹地,追杀敌人至昆仑山,俘虏斩首万人,获马、牛、羊20余万匹,招降诸国,开辟疆土数千里。朱元璋见到捷报后,降旨嘉奖邓愈,赐红蟒暖袍一件,玉带一围。 邓愈班师回朝,在回师途中生病。1377年(明洪武十年)十一月初九日,明军到达寿春的时候,邓愈因病去世。 朱元璋闻讯大哭,停止上朝三天,亲迎灵柩祭奠,并追封邓愈为宁河王,谥号,肖像挂在太庙中享祭。朱元璋还亲自选择墓地,将邓愈安葬在南京雨花台,墓前置六对石翁仲石马,山上遍地松柏,禁止砍柴打猎。并命人将邓愈的功绩写入《洪武功臣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