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乔家大院的子孙今何在?乔家后人大多为工薪阶层

时间:2023-08-13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乔家大院的子孙今何在

通过电视剧《乔家大院》,人们对乔致庸以及乔家的传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民间甚至流传“从政必看曾国藩,经商须学乔致庸”。而把这段历史搬上电视荧屏的,正是乔氏家族第七代乔燕和。不过含“金钥匙”出生的她并没传承乔家的衣钵从商,而是15岁入梨园,研习昆曲几十年。

乔家大院虽不是山西最大的宅院,却记录着乔家几百年来的兴衰,沉淀着祖辈们几百年来的晋商精神。

在天津和平区赤峰道74号,有一座砖木结构的小洋楼,这里就是“晋商翘楚”乔致庸建于上世纪20年代的“大德通票号”。1943年,乔氏家族第七代乔燕和就出生在这里。

近日,记者在北方昆曲剧院排练厅见到了乔燕和,年近古稀的她正带着学生们排练新戏,虽然已经在北京生活了几十年,但乔燕和内心深处,却始终有一个魂牵梦萦的家——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乔家大院。

  捐给北洋水师一艘军舰

经济学家梁小民曾做过统计,从明朝初年到民国初年的500多年间,4大晋商的年总收入甚至赶上了清zheng府一年的财政收入。乔致庸则是晋商中的佼佼者。

1818年,乔致庸出生在山西祁县一个商贾世家,是乔家第三代,人称“亮财主”。他执掌家务期间,乔家日益兴盛,成为山西富甲一方的商户。其下属“复字号”(乔家商号名称都冠以“复”字,人们将其统称为“复字号”)称雄包头,有“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的说法。乔家另有大德通、大德恒两大票号,遍布全国各地商埠、码头。至清末,乔家已经在全国有票号、钱庄、当铺、粮店200多处,资产达数千万两白银。有人说,乔家鼎盛时“富可敌国”,对于这一盛况,乔燕和并没有听家人提起,她惟一听说的是,乔致庸晚年时给北洋水师捐过一艘军舰。

乔家大院的子孙今何在?乔家后人大多为工薪阶层

  乔家家规很严格

吃饭时不许丢一颗米粒

作为第七代,乔燕和并没有感到自己出生在一个名门望族。在她儿时的记忆中,乔家的家规很严格。“我从小接受的教育是不许浪费,不许丢一颗米粒。大人们还吓唬说,女孩子如果把米粒剩在碗里,将来就会找一个‘麻子脸’的丈夫。”

乔家当年拥有大笔财富,乔致庸为了防止子孙沾染恶习、不求上进,定下了严格的家规。“祖爷爷治家极严,有六不准:不准吸毒,不准纳妾,不准虐仆,不准du博,不准冶游(男女出外同游),不准酗酒。我想乔家兴盛200年,富了六代,这也是内在原因。”

乔燕和说,乔家的先祖是一位叫乔贵发的贫苦农民。乾隆初年,先祖为摆脱贫穷“走西口”。10余年后,他和同乡开了一间经营粮杂的小字号“广盛公”,但由于生意不景气,面临破产。“关键时刻,先祖的生意伙伴看他为人好,相约3年后再来收欠账。先祖就这样起死回生,3年后不仅还清了欠款,生意还兴隆起来。

乔家大院的子孙今何在?乔家后人大多为工薪阶层

乔致庸第七代传人乔燕和

此后,乔家就立下家规,“慎待相与(生意伙伴)”。就是说,一定要谨慎考察生意伙伴的人品信誉,不本分老实的人就是利润再大,也不与之交往;一旦结交,在对方遇到困难时,就要竭力相助,即使明知无利可图,也不绝交。“从此,乔家有了经商重诚信的条规。不过,真正将乔家家族生意发扬光大的,还是祖爷爷乔致庸。”乔燕和说。

  乔致庸经商之道

重用德才兼备的外姓人

谈起祖爷爷,乔燕和相当钦佩。“小时候,爷爷时常会提起祖爷爷乔致庸,他性格豪爽,80多岁了还能大口喝酒、吃肉。他一直坚守家规,诚实守信,聪明却不精明。

乔燕和说,乔家有条规矩:大小字号的掌柜,都不能由乔家人来担当,而是选择德才兼备的外姓人,并要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祖爷爷看人眼光很准,破格提拔了很多人。他培养的一位叫贾继英的人,后来成了中国第一任银行行长。”

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光绪仓皇出逃,路过山西缺少盘缠向晋商借贷,只有乔家“大德通”太原分号的经理贾继英答应了。他没有请示,无偿向朝廷捐了30万两白银。乔致庸不但没处罚他反而提拔了他。后来慈禧为还乔家的人情,将大量zheng府税收汇兑业务交由乔家来经营。筹备户部银行时,任命贾继英出任第一任行长……

乔家的管理之道

员工享“公务员”待遇

乔燕和说,乔家也特别注重员工的利益,那时乔家的票号就已有了股份制,员工每年定期分红。在乔家商号有这样的规矩:每年伙计们都有带薪的年假,如果要回家探亲,除了发放寄存的工钱外,商号还要另外给伙计做3套衣服,让他衣锦还乡。所以,当年进了乔家,就像是今天当上了公务员,衣食无忧。

乔家如何败落的

为守信义宁可毁祖业

乔致庸共有6个儿子。乔致庸也曾想在儿子中寻找继承人,却无一理想人选。他对儿子也进行了认真的分析:长子不可委以重任,因为他骄横跋扈;次子个性暴烈;三子过于老实,不是经济之才;四子朴实迟钝,不善于说话;五子是个书呆子;六子体质瘦弱,难当大任。最后,只能把家业交给了长孙乔映霞,也就是乔燕和的爷爷。乔映霞很好地继承了乔家诚恳踏实的经营风格,为了守住“信义”二字,不惜赔上身家。

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当时山西发行的钞票是“晋钞”,阎锡山兵败后,晋钞迅速贬值,跟新币之间的兑换比例大概是250000∶1。如果对存款户以晋钞付出,乔家“大德通”可趁机大赚一笔。但乔家没有这么做,几乎动用了家族的全部积蓄,用新币付给存户。存款户没有吃晋钞贬值的亏,而已陷入困境的乔家则亏空数万两白银,“大德通”彻底走向了没落。对于家族的这段历史,乔燕和记忆犹新。“爷爷说‘大德通’是为此倒闭的。”乔家一直坚持着这样的赔本买卖,直到1952年,最后一家“大德通”钱庄关了门。乔家两百年充满传奇的历史也宣告终结。

  乔家后人今何在

大多数人是工薪阶层

“以前父亲就想为乔家立传,可惜1993年父亲突然辞世,这个愿望没能实现。”2003年,退休的乔燕和终于有机会筹拍了电视剧《乔家大院》,她没想到,乔家的经商和处世之道一下子传遍了大江南北。

乔家大院的子孙今何在?乔家后人大多为工薪阶层

现在,乔家已是第九代了。“乔家后人大多是公职人员,属于工薪阶层,普通而平凡,但还是很重视教育。”乔燕和介绍,家族中20个子女出了2个博士、3个硕士和12个大学生。“大多数人都在北京,因为人太多,工作也忙,在商议家族事务时,只好各家派一个代表参加。每隔几年,家族成员会一起去大院儿聚会,也是对前辈的一种怀念。”乔燕和说:“乔家的生意终结了,可乔家的精神却一代代传承了下来。我们这个家族70多口人,没有一个‘作奸犯科’的,乔家的后人们也一直恪守着祖先留下的规矩,诚信忠义。”

刘渊一个匈奴人为什么称汉帝王?自称是汉室子孙

匈奴大单于为什么?西晋末年,一场宗室之间的“”,使日益腐朽的司政权江河日下,对国内匈奴五部的控制力也大大衰减。早就蠢蠢欲动的匈奴人刘渊借中原板荡之机,在西晋北部版图上独立门户,建汉称帝,,由此揭开了“”的序幕。 刘渊,生年不详,祖父为南匈奴单于於扶罗,父亲为匈奴左贤王刘豹,母亲为匈奴,是个地地道道的匈奴人。史料记载,匈奴源于。当年,匈奴强盛时,“以宗女为公主,以妻,约为兄弟,故其子孙遂冒姓”(《》),刘渊的叔祖刘宣、父亲刘豹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并取了汉名。承袭父祖,刘渊也跟着姓了刘。网络配图 刘渊生得体貌伟岸,姿仪不凡,深得时人崇重。由于他文武双全,语出惊人,对他另眼相看。西晋时,刘豹去世,刘渊代父之职,成为南匈奴左部帅,历任北部都尉、建威将军、五部大都督等职。期间,刘渊“明刑法,禁奸邪,,推诚接物,五部俊杰无不至者”(《晋书》),幽冀一带的名儒,也纷纷前来拜见,个人威望与日俱升。 “八王之乱”爆发后,成都王司马颖执镇邺城,封刘渊为宁朔将军,监五部军事。当时,因为战乱,中原汉人大量流徙江南,并州境内的胡汉势力对比和人口分布发生了重大变化,匈奴贵族刘宣等人见骨肉相残,,兴邦复业有机可乘,便秘密推举声名显赫的刘渊为大单于。刘渊得到消息后,历经周折,成功摆脱司马颖,蛟龙终归大海。 西晋永兴元年(304)十月,刘渊在左国城(今山西离石)建立政权,国号为汉,改元元熙。因犹在,四方未定,刘渊没有贸然称帝,而是效仿当年刘邦,权且称汉王,依照汉制设置百官。元熙五年(308),刘渊羽翼渐丰,便正式称帝。刘渊是匈奴人,一心想着兴邦复业,可他为何要称汉呢?笔者认为,这与刘渊的人生经历以及当时的社会形势有关。 刘渊自幼居于汉地,酷爱读书,痴迷汉文化,曾拜上党名士崔游为师,遍习中原的儒家经典和历史、军事著作,甚至可以“略皆诵之”,深受汉文化影响和熏陶。这一点,从刘渊七岁丧母时表现出“擗踊号叫,哀感旁邻”(《晋书》)的孝道礼仪上不难看出。在日后与太原名儒、王浑、王济的密切交往中,刘渊逐渐成为一个汉化程度相当深的匈奴人。网络配图 崇尚汉文化,使刘渊倾心接受汉化;而刘渊在官场上受到的种种遭际和不公,也是逼使他主动向汉人、汉文化靠拢的一个重要因素。时,王浑、王济等人举荐刘渊担当消灭孙吴的重任,却遭到了孔恂、杨珧等人的强烈反对,特别是谏辞中“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晋书》)八个字,既刺痛了刘渊的自尊心,也反映了汉匈之间难以消除的民族隔阂。 孔恂、杨珧是朝廷重臣,代表着朝野相当一部分汉人的思想和观念,他们鄙视、仇恨胡人,更抵触像刘渊这样文韬武略的匈奴人,使刘渊屡不得志,甚至一度险遭不测。刘渊虽然有志向,有能力,有魄力,但在讲究门阀出身的魏晋时期,却很难得到汉人的支持和拥护。刘渊想成大业,想立足中原,想得到汉人支持,最好的办法就是扯起汉旗,以怀人望。 刘渊深通历史,在他看来,自秦至晋,汉人政权虽有数个,但国祚长久的只有西汉和,其余皆短命而亡,就连眼前的也是摇摇欲坠。刘渊认为“汉有天下世长,恩德结于人心”,定国号为汉,可使中原民心归附。刘渊称汉皇帝,据他说还合情合理,“兄亡弟绍,不亦可乎”(《晋书》),汉匈既然约为兄弟,哥哥亡了,弟弟继承,这有什么不可呢? 其实,刘渊称汉皇帝,不过是“借尸还魂”,打着的旗号发展匈奴。为了把戏演好,刘渊不但“追尊为孝怀皇帝,立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晋书》),假模假样地以的后嗣来立国,而且套用刘邦问世的传奇传说,编造了一个自己是太阳精之子的鬼神故事,神化自己是刘邦第二,意在宣扬君权神授,为其统治制造舆论。网络配图 除了扯起汉旗,刘渊还大量用汉人中的名士担任要职,如他任用崔游为御史大夫,任命东汉大儒卢植的曾孙卢志为其子的太师。其后,刘渊兵锋直指西晋,并取得了系列军事大捷。随着刘渊影响的扩大,鲜卑陆逐延、氐酋单征、东莱等其他反晋势力,依附于其麾下,冀、徐、豫、兖等州的数万户流民也纷纷起来烧城邑,杀二千石长吏以应刘渊。 为了收揽民心,刘渊抑制滥杀烧掠,但灭晋过程中滥杀无辜、烧掠奸淫之事虽禁不止,以至于“流移四散,十不存二,……及其在者,鬻卖妻子,生相捐弃,死亡委危,白骨横野”(《晋书》)。河瑞元年(309),刘渊集中兵力进攻洛阳。洛阳百姓虽恨透了腐朽的晋王朝,却死也不肯接受匈奴人的统治。两次进攻,均遭到洛阳军民的猛烈抵抗,刘渊被迫退兵。 河瑞二年(310)七月,刘渊抱憾病逝,谥曰光文皇帝,庙号高祖。刘渊打着汉旗“借尸还魂”,表现出了非凡的政治头脑和政治手段,也达到了一定目的;但他建立的汉政权,在本质上却是匈奴贵族和上层社会的专政。晚年,刘渊看到汉匈之间的民族隔阂难以抹平,称汉“以怀人望”越来越行不通,故临终前恢复匈奴传统旧制,实行“胡汉分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太祖朱元璋的家规 让皇室子孙如履薄冰甚至活活饿死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的“国法”自然是指《大明律》,家规是《皇明祖训》。对于明朝的来说,他也许会对《大明律》嗤之以鼻,但看到《皇明祖训》恐怕会立刻吓得腿肚子发软。因为,家法的制订者是。 《皇明祖训》始编于洪武二年(1369年),完成于洪武六年,编纂时间长达四年。为了编订这部家法,朱元璋还特意面向全国举行海选考试,甚至派亲信大臣四处搜罗各地司法人才,优中选优,组成了主编团队。之后,朱元璋又对家法进行了两次修订,最后正式定名为《皇明祖训》,由刑部刊刻,分发给子孙人手一份,成为明朝皇室的行为准则。对于这些皇族(包括本人)来说,这部皇皇法典仿佛一张紧密的网,将其紧紧束缚住。网络配图 从出生的第一天起,从国家大事到,从的政治风光到日常生活的吃喝拉撒,从宅在家里到出门观光,皇室子孙样样都要遵守《皇明祖训》中的规定。 而违犯的后果极其严重:身为宗室,你犯的罪很容易被扣上“谋反”的帽子。如果你运气不好,活在皇帝打算整治皇室宗亲、加强集权的年头,《皇明祖训》更成了皇帝整治家属的最好工具。 在位的22年间便是宗室,尤其是亲王们获罪的高峰期。周王嫌自己家里的宫室太寒酸,找人翻修了一下,结果就被人告发:按照《皇明祖训》的规定,他家的宫殿规模“越礼”了,属于“僭越”罪,吓得周王在朝堂上连连磕头。好在明成祖不想治他,只是削夺了他的三处护卫,并没有要他的脑袋。 明成祖的侄儿隐王因为生病而没有亲自接见朝廷使者,这触犯了《皇明祖训》里关于“礼仪”的规定,结果明成祖写诏书斥责,居然一下子就把隐王给吓死了。 明成祖的弟弟代王被人告了32条大罪,其罪名中连“吃饭花费超标”“出游的时候仪仗队多了几个人”都成了“谋反”的罪名,可这几条也恰恰是《皇明祖训》规定范围内的,不过吹毛求疵。结果代王不幸中招,被革除了官属和护卫。 这几位倒霉的宗室在明朝绝不是哪个年代的个例,相反贯穿始终,某些犯事的皇亲尤其是藩王,可以说是“躺着也中枪”。 当然,朱元璋穷尽一生智慧制订这样一部严苛的家法,绝不是为了让后人,相反,他是为了明朝的繁荣昌盛。出身草根的他把皇室的腐化堕落当成前朝灭亡的一条重要教训,所以他要对子孙严格要求。然而,他制订出来的规矩还是被后人陆续破坏,直到明朝最终灭亡。 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规定,后世的皇帝不能设丞相,有奏请设立丞相的官员将被处以极刑。可明成祖在位的时候就发明了“内阁”这个新机构,成员的工作最初是当皇帝的秘书,可是后来权力越来越大,到了明朝中后期,还出了、这类铁腕人物,他们、纵横捭阖,比丞相还丞相。网络配图 朱元璋又在《皇明祖训》中严禁宦官干政,可后来明朝宦官的地位节节攀升,从中期到晚期,陆续出了王振、、之流的权宦,权力喧嚣一时。 就连朱元璋规定的最为细致的“祭祀”一条,后世帝王的遵守程度也不高。之前,历代帝王还亲自参与祭祀,到明武宗的时候就不常去了。明世宗倒是去得勤快,但规模很大,铺张浪费的程度远超朱元璋定下的规矩。到了时期,年幼的好奇,打算亲自去祭祀,结果把持大权的张居正说:祭祀本身就是个形式,皇帝没必要亲自去,找个代表一下就行。要是朱元璋泉下有知,听到这番话,估计能从棺材里气活过来。 如此事与愿违,怕还是应了一句老话: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 朱元璋更想不到的是,这些死规矩不但没有达到目的,相反,很多时候还给后人挖了坑。 掉进坑里的最典型的就是朱元璋生前最疼爱的亲。朱元璋前脚刚驾崩,朱棣后脚就扯旗造了朱允炆的反。而在朱棣的造反檄文里就有拿《皇明祖训》说事的章节。比如之前朱允炆担忧藩王的威胁,厉行削藩,结果朱棣就在檄文里质问:《皇明祖训》里明文规定,后世子孙不能变更祖宗的法,你削我的藩,就是变更祖宗的法,我就有权来讨伐你!历时三年的因此爆发,朱允炆最终被朱棣给削了。网络配图 还有些坑,后世的皇帝虽然没有掉进去,诸多子孙却难以幸免。比如《皇明祖训》规定,皇室子孙都要由礼部来赐名,有了名字才能享受国家的供应,一生衣食无忧。到了明朝后期,腐败严重,礼部给皇室子孙取名字也是要明码标价的。可许多王爷早已穷困潦倒,哪有钱送礼?结果有些王爷直到七八十岁还没有官方名字,一生贫寒无助。更倒霉的是,朱元璋规定,皇室子孙不能出去工作。这下更惨,有些王爷既没有国家养,又不被允许自食其力,甚至被活活饿死在家里。这恐怕是朱元璋万万没想到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