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军队历史

寿春三叛是怎么回事?寿春三叛区别是哪三次叛乱?

时间:2023-08-1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司马师夺权之后,就发生了古代上著名的寿春三叛,因为叛乱都是掌握军队重镇寿春的统帅起兵的,所以被称为寿春三叛。那么寿春三叛具体是怎么回事呢?寿春三叛区别是三次叛乱

寿春三叛,又称淮南三叛。区别是公元251年4月的王凌之叛、公元255年正月的毌丘俭文钦之叛以及公元257年五月到公元258年二月的诸葛诞之叛。

那么这三次叛乱都是怎么回事呢?

高平陵事变后,曹爽被罢免后被诛杀,宣帝王司马懿于是掌握魏国大权,升任镇守寿春的王凌为太尉。

这个时候因为曹芳年幼,君权已落入宣帝王司马懿之手,王凌与外甥令狐愚就想废曹芳而改立楚王曹彪,甚至暗中已经开始联络曹彪。王凌借讨伐东吴为借口,想趁机起兵造反,最终被宣帝王司马懿发现起兵讨伐,帆叶网,王凌在回洛阳的途中自杀,两人的家族被诛三族,还连累曹彪被赐死了。

这是王凌叛乱。

后来宣帝王司马懿死了,司马师继位掌权。司马师强行废了曹芳而改立曹髦为帝,这让当时驻守寿春的镇东将军毌丘俭和扬州刺史文钦非常不安,于是他们起兵反抗司马师。最终被司马师亲自率大军镇压。

寿春三叛是怎么回事?寿春三叛区别是哪三次叛乱?

此为毌丘俭文钦之叛。

再后来司马师也去世了,接着掌权的是弟弟司马昭。诸葛诞因为先前两次叛乱被诛杀的大将感到十分不安,准备蓄养势力自保。但是最后司马昭听信谗言,逼反诸葛诞。诸葛诞果然叛变。司马昭率二十六万兵讨伐诸葛诞,诸葛诞被围困后突围失败被杀。

这是诸葛诞叛变。

寿春三叛让拥护曹魏的势力彻底被司马家族铲除,也为司马家族后来篡权夺位奠定了基础。

俄普奥三次瓜分波兰,导致波兰最后亡国

在欧洲的众多国家上,波兰一路走来,最为坎坷。这个东欧地区并不算小也不算弱的国家,却在近现代史上多次被所瓜分,成了周边大国争夺的一块肥肉。其实,观察一下波兰的地理位置,了解下波兰的外部环境,就不难发现这其中的缘由。在波兰的东面,是俄罗斯帝国(后来的苏联),西面是普鲁士(19世纪中后期,普鲁士统一了德国),这两个国家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战斗民族,霸权国家”,无论俄普两国是共同结盟对外扩张,还是俄普两国之间相互征伐,无论谁胜谁败如何,波兰总是第一个倒霉。波兰的南面是奥地利和土耳其(近代的时候是奥斯曼帝国),这两个国家虽然没有俄普那样蛮横和好战,却也跃跃欲试,,让波兰的处境更加堪忧。 波兰国旗 1、18世纪中后期,俄普奥三次瓜分波兰,导致波兰最终亡国。 16世纪的时候,波兰是当时欧洲的强国,领土面积也位居欧洲第三,包括现今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大片土地。但是到了17世纪,波兰周边的俄罗斯、普鲁士先后崛起,而波兰却并没有抓住机会进一步的壮大自己,相反却走向了衰落。当时的波兰经济落后,国内政局动荡,封建割据严重,国力不断下降,因此成了俄普等强邻争夺的对象。 俄普奥三国瓜分波兰图 1772年,俄罗斯、普鲁士、奥地利三国在彼得堡签订瓜分波兰的条约,在三国强大的军事威胁下,波兰被迫同意该条约,这就是历史上第一次瓜分波兰。这次瓜分令波兰失去了十分之三的领土和三分之一的人口。这一次瓜分不仅大大削弱了波兰的实力,也让列强看到了波兰的懦弱。1792年,俄罗斯和普鲁士先后入侵波兰,波兰战败,俄军甚至占领了波兰的的首都华沙,并在1793年第二次瓜分波兰,又使波兰丧失了大量的领土和人口。之后,俄普奥三国再次结成军事同盟,镇压了波兰国内的民族起义和反抗运动,并在1795年签订条约,将波兰剩余的国土全部瓜分,波兰自此亡国,沦为外族统治地区。 一战前的欧洲,当时的波兰早就被俄普奥三国所瓜分 2、一战结束后,在协约国的支持下,波兰复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原来统治波兰的德国、战败,俄罗斯帝国则发生了,新成立的苏维埃政权承认波兰有独立的权利,这位波兰的复国创造了条件。在协约国的支持下,1919年的上正式同意波兰重建国家,由此诞生了波兰第二共和国。 一战后的欧洲形势图 复国后的波兰,领土虽然没有完全恢复到1772年之前,但面积也不算小,与一战后的德国相当。而且巴黎和会上英法等国对波兰特别慷慨,为了给波兰一个出海口,特地在原来德国的土地上划了一个波兰走廊,使德国的东普鲁士和本土分离。但是,英法等国虽然支持波兰复国,实际上也是把波兰当成一颗肢解德国、防御苏联的棋子,这也就注定了后来波兰再次被瓜分亡国的命运。 3、二战爆发后,苏德从东西两面进攻,波兰再次沦亡。 1939年9月,以波兰走廊问题为由,向波兰突然发动进攻,波兰的盟国英法随即向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但英法“宣而不战”,除了一再要求德军全部撤出波兰,并没有实际的军事行动。而波兰东面的苏联早就秘密与签订了《》,不仅没有帮助波兰抵抗侵略,反而趁火打劫,出兵占领了波兰的东部地区。9月底,德军占领华沙,波兰灭亡。 波兰总统府 到了二战后期,纳粹德国节节败退,波兰再度复国也就迎来了希望。1945年初,在苏联红军的帮助下,波兰全境获得了解放。二战后,在苏联的主导下,波兰走上了发展道路。东欧剧变后,成立了波兰第三共和国,现在的波兰是东欧地区较为发达的国家。 随机文章成吉思汗对于世界的功过与影响有什么?宋朝宰相寇准的出身与来历朱元璋23天不给他吃饭看到他傻眼:你怎么还活着详解宇宙中最恐怖的星球,温度1000摄氏度以上(堪称地狱)内蒙古4米巨人是真的吗,巨人遗骸发现即被送往秘密基地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男儿有泪不轻弹:圣人孔子为什么会三次流泪?

“男儿有泪不轻弹”大概是中国男人受到的第一性别教育。可最近读《论语》发现也曾流过泪,而且不止一次。当着众弟子的面流泪,以致于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事件被记入典籍。这多少让人感到意外。一个其智若圣的男人缘何流泪? 一哭丧主 《论语》有两处记述了孔子的哭泣,其中一次是为丧主。“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临丧哀,不甘。日哭,则不歌。”孔子早年曾治丧礼,他主持的丧礼应该很多。可如何一遇丧主在旁便食不甘味并哀伤哭泣?这也太没有职业水准了。即使“丧,与其易也,宁戚”。那也应该是丧主悲戚,何至专业主持“哀”而“日哭”?那一定是触碰到了孔子的痛。 网络配图 史上有一哭丝毫不逊孔子。“舜往於田,号泣於旻天。”舜为天子曾跑到野外对着苍天放声哭泣,这又为何?解其故,“怨慕也”。3岁丧父的孟子将心比心很容易就读懂了圣人的号泣。原来皆为“怨己之不得其亲而思慕也”。舜,“五十而慕者”,是天下首孝。同理孔子“终身慕父母”亦当是大孝。3岁丧父,17岁丧母的孔子心中一定贮藏着潮水般不停涌动的追慕之情,尽管他魁梧高大且有“”的刚毅坚强。 “,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凭借《蓼莪》的失枯之痛我们不难体会孔子的“哀”“哭”。每有丧主在旁孔子的思亲之绪便会砰然而至。那一日孔子食不能饱腹,味不能甘甜,一个酷爱音乐的人一整天都不再歌唱。那一日,他像从一条悲伤的河中走出,整日滴着思亲的泪水。这让两千多年后的我唏嘘不已。孔子“遇”丧则哀,悲则便哭,这不是仅有“丧事不敢不勉”的职业态度可以做到,也非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能够圈点。一定是将每一个生命都浸润在他博大的胸怀中了。 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爱自己的父母是最重要的。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爱的人又如何去爱他人。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普世道理从流着思亲泪水的孔子口中说出时,我们真切感觉到他推己及人的真诚笃实。也才深刻领会“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话语中的恳切期待。有着“朝闻道,夕死可矣”理想宣言的孔子告诉人们,君子知天命,仁者要“爱人”。孔子的哲学从来都不空洞和抽象。所以哭泣是“仁”的事,不哭定是“不仁”的事了。我想断不会哭的。声言要拿他的爹熬肉汤,他居然戏称可以分一杯羹。也不会哭,否则不会弑父杀兄。在他们心里,亲情大不过一国之利。而一旦眼里只有利哪里还会有泪。一个没有了眼泪的人又怎能是一个真正的人。网络配图 二哭卒 《孔子家语》和《左传》都记载了孔子的又一次哭泣。子产卒,孔子闻之泣:“古之遗爱也!”子产,孔子闻其名未谋其面的郑国宰相,一个执意改革的政治家。他离世的那一年孔子30岁。30岁的孔子可还没有接受南宫敬叔两兄弟随其学礼,授徒讲学的伟大生涯还没有开。30岁的孔子也还没有适周拜会,虽鲁人皆知“鄹人之子知礼”,可问礼的计划已在酝酿。30岁的孔子尽管有了“委隶”“乘田”的历练,但还没有机会向说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治世名言,虽然他的仁道思想学说已经确立。 30岁的孔子饱足了精神,蓄势待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勉励君子的同时,孔子也勉励自己。一切都正在起步的孔子多么希望有更多的力量彼此呼应,结伴而行,共同挽救的世道。郑国子产、齐国在孔子看来都是施行仁道的种子选手。尽产铸刑鼎,孔子观点与之相左。“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孔子以为刑与法管得了身管不了心,管得了一时,管不了一世。而“礼”可以明德,德可以明心,心明了身自然可以正。 孔子一身的事业尽在修身。但修身不是目的,齐家,治国,平天下才是孔子真正想要的。孔子与子产的目的一致。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故子产“宽猛相济”,显效郑国,孔子便称美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认为子产不论修己还是治人都称得上敦伦笃行。子产古道遗风,像一面镜子,折射风景;又像是一颗火种,给人以希望。可这面镜子碎了,这颗火种熄了。“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子产死后,“国人哀亡”。孔子则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和空寂,以致不免“出涕”。这一次孔子的泪水与私情无关,而只关乎理想,关乎仁道了。 三哭颜回英年早逝 《论语》还记载了孔子晚年的一次哭泣,为颜回。颜回早死,69岁的孔子动真格地大哭了一场。泪肆无忌惮地流,以至一旁的人见了不知所措,“子恸矣”。孔子泪眼迷蒙地问:“我伤心了吗?我哀伤到了极点,不自觉就哭成了这样,我不为这个人伤心还能为谁伤心呢?”颜回的死像是在孔子的心上扎了一把尖刀。“吾道之穷欤。”他仰天长叹:“噫!天丧予!天丧予!”那一刻,已是的孔子一定感到阵阵眩晕,如濒死般窒息。 颜回的死,对于孔子不啻于是又一次的丧子之痛。68岁时孔子唯一的儿子孔鲤死,《论语》并没有记载他的悲伤,只记载了孔鲤之丧有棺而无椁。仅隔两年,那个13岁入师门,“于吾言无所不说”又“视予如父”的颜回先他而去,垂垂老矣的孔子着实不能自已。颜回就像他的一个影子,“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颜回“”,孔子喜爱不禁,对子贡说:“弗如,我与汝弗如也。”全不顾子贡是否能承受得起。颜回又是那么不可或缺,“自吾有回,门人益亲”。令孔子“”。 网络配图 时,不论是在陈绝粮,还是于蔡被困,颜回都陪伴在他的左右。在匡地颜回曾与大家走散,孔子,对追上大伙的颜回说,“我还以为你死了呢”,颜回竟像膝前尽孝的孩儿一般回答说:“子在,回何敢死?”一句话说得孔子心里暖洋洋的。可语声盈耳,晚生已逝。暮年的孔子再一次感到四顾茫茫的孤独和寂寞,还有突然袭来的绝望、悲伤,泪水又怎能不肆意流淌。 当然,孔子之“恸”不独这感人的师生情。有复圣之称的颜回仰慕夫子,追随夫子,“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几近圣道,“虽数空匮而”。孔子赞赏:“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最重要的是颜回“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 在孔子的眼里颜回最接近理想人格,“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于是孔子向颜回讲述了自己最重要的思想观点,“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这等于是把自己的梦想托付给了颜回。孔子预想着自己颜回掌门可以继续未竟的追求。颜回成了孔子人生的最后安慰。可颜回骤然离去,这让孔子猝不及,又是多么残酷的打击。“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今也则无。”心力劳瘁的孔子无法抑制也无法掩饰自己的悲伤,也无需抑制无需掩饰,泪水尽管奔泻。让两千多年后的我们顺着这泪水的痕迹就读懂了孔子,而不只是把他当作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 颜回走后不久这位至圣先师也走了,仅仅过去了4年。 我们都知道“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是这句话还有下文,那就是“只是未到伤心处”。孔子虽然作为一代圣人,可是他也有自己的情感。面临自己心爱的弟子、尊敬的君主、志同道合的伙伴的死亡消息,这个顶天立地的男儿也忍不住落下泪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