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上记载:毌丘俭、文钦在起兵讨伐司马师之际,发布的檄文认为东兴之败是司马师的十一条大罪之一。那么这个东兴之战是怎么一回事?司马师又是被谁击败的呢?
东兴之战的背景是在孙权亡故,幼主孙权继位,魏国司马懿认为有机可乘,派司马师作为主将,想要偷袭东吴。此时的诸葛恪是吴国的大将军,诸葛恪命人在两座山间修筑大堤,并且修成两座,再让将军率军驻守西城,也就是现在的西关,命都尉驻守东城,也就是东关,以此来防守魏军的袭击。接着采取主动出击的方法,命各军战士做浮桥来渡河,将军队排列自爱大堤之上,准备分成两路攻打两城,但考虑到地势原因,不能很快的攻破。于是诸葛恪命人从山的西面进攻,因为军队行进缓慢,倘若魏军占据了有利地形,我们就难以与魏军相抗,于是采取快攻。可能是老天怜悯,当即刮起北风,吴国军队顺丰而下,快速占领了徐塘。

天气寒冷,吴国将领看见魏国军队前部兵力稀少,可以快速攻下,但用计更为保险,于是命吴国战士在寒冷的冬天脱掉战甲,只戴着头盔,手中紧握大刀和盾牌,赤裸着上身爬到提上。
魏国看到这样的东吴军,认为他们已经耗尽体力,很容易被打败,犯了轻敌之错,没有想过要整兵抗敌,因此,吴军趁机攻打魏军,魏军惊恐四散逃跑,至此,魏军大败。
而后,朝中的那些大臣想要借此将将领罢官降职,但是司马师知道错不在将领,都是因为一开始自己没有听取大家的意见,才导致现在的结果,于是就免了各位将领的罪,削去司马昭的爵位。
这就是以少胜多的东兴之战。
晋悼公恢复中原霸业:鄢陵大战击败楚郑联军
晋楚鄢陵(今河南省鄢陵县)之战,实际上是晋景公霸业持续的另一幕。晋景公霸业的蓝图是以制楚为其惟一目标,其进行的步骤,首在并灭赤狄,开拓中原的战略形势;其次在联齐,结成晋齐联盟以与秦楚的联盟相抗衡;其三在结吴,使吴国兴起东南成为楚肘腋之患,使其不能再致力于中原;其四在拆散秦楚的联盟,而后与以各个击破。周简王8年,晋秦麻隧之战就是晋国实行其长期图霸计划已至第四阶段,即:晋国先用和楚的手段与以拆散秦楚联盟,使秦陷于孤立无援之境,而后以诸侯之军击破于麻隧。至于其最后一幕,则为乘秦已败,进而击破孤立的楚国,从而达成其战略的最终目标。所以周简王11年的晋楚,实际上是晋国自景公以来所制定的长期图霸方略,历10余年的曲折绵延而达于其最后阶段的一战。网络配图 晋秦麻隧之战既然是晋国拆散秦楚联盟后各个击破一连串战略行动的一环,则其下一战略行动自然就是乘机击破楚国。这两个战略行动必须密切配合,紧密联系。这是因为如果两者时间相隔过久,秦国复苏,则秦楚联盟就将再次复活,势将再次陷于平衡僵持之局,则麻隧战役的功效就将全失了。晋国主政者对于这点似乎颇为注意,所以晋国于麻隧之战后,马上进行晋楚鄢陵之战,其间相距仅2年,是春秋中各大战役间时间距离最短促的。由这两大战役时距的接近,更可证明这两大战役是一整个相连的战略行动,不可视之为截然无关之事。 晋国这一连串的图霸方略前后共历18年。虽然其国君有景公、厉公的递嬗,但其主持该项政略、战略的,前三阶段为士会与栾书;到第四阶段时,士会已然退休,由栾书一人所主持。 晋国的战略是在麻隧战役后企图迅即打击楚国。但楚国远处南方,必须诱其北进中原,才有与以打击的机会。于是晋国的政略就是集中精神着眼于中原纠纷,这是因为中原诸侯本多纠纷之事,而且这种纠纷最容易引起楚国的注意。下面就麻隧战后3年间中原所发生的事端叙述如下:网络配图 麻隧战后的第一年,即:周简王9年,公元前577年8月,郑成公派公子喜(子罕)伐许,被许所败。郑成公就自往攻许,遂攻入其郭,许君割让邻近郑境的叔申封地以求和。郑成公自在晋铜鞮与晋厉公会盟归国后,郑就为晋的盟国,而许则为楚的盟国。郑的两次伐许,是否有晋的指使,史无记载。然而许的被侵,却足以影响楚国北边的安全,自属事实。 楚国因盟邦许国被侵,安全受逼,于是就有伐郑以救许之议。令尹子重(公齐)原为主持晋楚在宋西门会盟之人,他认为伐郑足以引起晋楚两国的大战,主张不救许。当时公子贞(子囊)也赞成该义,他说:“新兴晋盟而背之,无乃不可乎”?但司马子侧(子反)反对其议,他说:“敌利则进,何盟之有”?子反与子重,素来互相妒忌,积不相能。尤以子重主持的晋楚媾和为子反所反对,所以想借此与以破坏,于是就决定兴兵伐郑。 麻隧战后的第2年,即:周简王10年,公元前576年。楚共王听从司马子侧的建议兴兵伐郑,到达暴隧(今河南省扶沟县境内);又东侵卫国,到达首止(今河南省睢县首乡)。郑成公这时也派遣公子嘉率兵侵入楚境新名(失考,似乎在河南省附近),以威胁楚军的后路。晋国得知楚军侵入郑、卫两国的行动后,栾书认为楚军北侵,是晋军攻击的良机,急欲兴兵救郑。当时韩厥认为楚国背叛西门之盟而侵入中原,其民必不用命,楚将无力作战。当时韩厥并不深知栾书的整个战略,他因晋国内部厉公多内嬖,而诸卿争权,国内将有内难,所以认为不战为佳。这时恰逢侵入卫国的楚军,也因后路被郑军威胁而自行撤退,所以栾书救郑之议就随之作罢。网络配图 在这2年间,中原又发生若干事件,足以助楚的北侵与晋的伐楚。于是晋、楚两国鄢陵之战也就无法避免了。 其一是宋国的内乱。周简王10年,宋共公卒,他的儿子平公继位。这时宋国内部分为亲晋与亲楚两派。亲楚派司马荡泽想消弱亲晋派人物,就杀死公子肥(宋文公的儿子)。亲晋派右师华元讨杀荡泽及党羽。荡泽余党左师鱼石等出逃到楚,因此引起了楚国窥伺宋国,以图亲楚势力的复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击败瓦岗军雄霸洛阳的王世充为什么会败给唐太宗李世民?
本不,他是西域胡人,只因爷爷死得早,奶奶带着他爹改嫁到王家。这并不能改变他的血统,所以尽管他爹给他找了个汉人妈,但他还是长了一头卷发。不过,作为胡人的后代,王世充没有继承祖上的文盲传统与率真性格,而是自幼熟读经史、兵法、律令,而且性格狡诈,。长大后,因为他爹对朝廷做出了重大贡献,所以他爹一死,他便凭官荫入朝做了官。有了诸多先天后天的条件,再加上隋末这个乱世,王世充可谓生逢其时。 反败为胜,开国称帝 常胜将军之所以常胜,是因为没有碰到更厉害的对手。大业十三年,李密率领瓦岗军多次击败洛阳守军,的求救文书雪片般飞向江都。王世充等各路援军齐聚洛阳,却三战三败,加上狼狈撤退时掉下桥淹死的和被大雪冻死的,最初的十余万大军只剩1000来人。三次连败,且损失惨重,王世充自知死罪难逃,便上书请统帅越王处分自己。越王派使者前去安慰,并赐给他金银,他这才敢回到洛阳,勉强苦守孤城。 大业十四年五月,隋炀帝驾崩,越王被拥立为帝,史称,王世充被封为郑国公。六月,的叛军就打到了洛阳郊外。皇泰主派使者前去招安李密,并许以高官厚禄,以共同对抗宇文化及,坐收渔翁之利。李密正担心受到内外夹攻,便地接受了,还自动请缨,要去消灭宇文化及以赎罪。七月,宇文化及兵败撤退。消息传来,举朝欢庆,王世充却声称一定要除掉李密这个心腹大患。其他人很不满,打算在王世充第二天上朝的路上做掉他。幸好有人告密,王世充当夜发动兵变,控制了军政大权,与李密重新开战。?眼看粮食,王世充一方面让人散播“必将保护洛阳”的谣言,另一方面谎称已经捉到了李密,一时士气大增。加上此前李密因攻打字文化及损失严重,瓦岗军的战斗力大不如从前,李密又轻敌,所以瓦岗军很快彻底瓦解,李密手下的大将纷纷率部投降了王世充。 与唐交战,联手夏军 王世充大权在手,逼迫皇泰主让位,改国号为郑,这一年是武德二年(619年)。 他对内采纳群臣谏言,安抚百姓,对外进行扩张。他趁唐军主力无暇顾及自己之时,在半年内基本消灭了大唐在河南的势力。?有哪个帝王会容许他人在自己的地盘上胡作非为呢?武德三年,当时还是皇子的终于腾出手来,奉命率军大举进攻洛阳。虽然王世充早已料到此结果,且做好了准备,又觉得是在本土作战战果不应太惨。不料,才一开战,各地守将大多本就是唐将,此刻不战而降。不到三个月,洛阳就成了一座孤城。见局势不利,王世充主动求和,不成,只好派使者向求援。窦建德回表示同意,但一直隔岸观火。 不久,粮食又快吃完了,城内尸体相枕于道。王世充决定全力一搏,希望能重现之前击败李密的奇迹。但唐军不是瓦岗军,李世民也不是李密,王世充在战死7000人后不得不撤回洛阳。他一边咬牙死撑,一边望眼欲穿地盼望援军。可城内的形势一天比一天严峻,密谋开城投降的数不胜数,只是由于王世充小心防范,都没有成功。?李世民也不轻松。洛阳久攻不下,将士疲惫思归,李渊也发来密信,要他撤兵。但他认为如此一来则前功尽弃,因此抗命不撤。 李世民 ,奠定胜局 就在双方互拼耐力之时,武德四年三月,窦建德率领30万大军浩浩荡荡到达虎牢关。唐军将领大为恐慌,纷纷请求李世民暂时撤兵。李世民却认为这正是各个击破的好时机,于是留一半兵力继续围城,自己率另一半兵力赶去虎牢关迎敌。王世充明知援军已到,却没有能力出城接应,而是梦想着援军能顺利为他解围。但两个月后,当站在城头上看到被俘的窦建德时,他彻底绝望了,只好开城投降。受降仪式上,李世民嘲弄王世充:“想当初,你认为我不过是个毛头小子,成不了大器,现在为啥对我这么恭敬呢?”王世充无言可对,只有磕头如捣蒜,求李世民放过他的家人。 武德四年七月,李世民带着两大俘虏王世充、窦建德凯旋。窦建德被处斩,王世充则因主动投降,逃过一劫,被贬为庶民,全家发配四川。由于押运人员还没准备好,王世充一家暂时被关押在长安附近的雍州。某日,忽然有几人声称奉旨而来,王世充急忙出迎,不料被乱刀砍死,一代名将的人生就此落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