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蜀汉刘备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如刘备不伐吴伐魏结果会怎么样?
公元220年前后注定是个多事之秋!因为在这短短数年里,就发生了许多足以改变古代的大事。这几年,先是发生了孙权突然背弃孙权联合抗曹的盟约,袭荆州杀关羽,导致孙刘联盟破裂。横据北方的一代奸雄曹操因病去世后,曹丕强迫汉献帝禅让皇位,东汉后王朝随之灭亡。于是,刘备不得不面对伐吴还是伐魏的两难选择。权衡利弊后,刘备毅然拒绝了包括诸葛亮在内的群臣的劝阻,下定决心讨伐东吴。
一、刘备为什么伐吴不伐魏?
首先,孙权趁荆州守将关羽出兵进攻襄樊的机会,突然反水在关羽的背后狠狠地捅了一刀——东吴大将吕蒙率领部下伪装成商人,渡过长江轻而易举的就袭取了南郡等荆州三郡。
刘备
正在北伐前线与曹军酣战的关羽闻变大惊,急忙率兵撤退,打算趁东吴立足未稳夺回荆州。
可是,吕蒙太狡猾了!为了尽快消化荆州三郡,吕蒙采取了怀柔策略,严格约束部下,下令不得骚扰荆州民众,并特别关照和优待关羽率领的荆州大军的家属,用这个办法瓦解了关羽的军心。
没办法,关羽只得率领少数部队逃到了麦城,最终却还是被东吴擒获并杀害了。
东吴的背叛,使刘备和孙权结下了血海深仇。

三国鼎立前的形势
但是,就在刘备枕戈待旦,准备夺回荆州替二弟关羽报仇的时候,却突然传来了一个惊天霹雳——曹丕强迫汉献帝刘协“禅让”了皇位,刘备心心念念想要复兴的大汉王朝灭亡了。
此时摆在刘备面前的有两个选择:一,集中力量北伐曹丕,报国仇雪家恨。二,集中力量应付东吴,夺回荆州替关羽报仇雪恨。
刘备是个善于利用机会的人,更是个懂得权衡利弊得失的人。尽管他对曹丕灭亡大汉王朝的国仇切齿痛恨,但却清楚如果依靠自己这点有限的实力北伐,是很难在与曹魏的对抗中占到廉价的!
三国鼎立
攻打东吴就不同了。
首先,刘备曾经与孙权达成过瓜分荆州的协议,还声明夺取北方的甘凉二州后便归还荆州三郡。但孙权却利欲熏心,枉顾孙刘联合抗曹的大局突施黑手,打了刘备的冷枪不算,还杀害了大将关羽。所以孙权不占理,失去了道义至高点!
其次,尽管孙权吞并了荆州三郡,但因刘备曾经在此经营多年,有一定根基。所以,东吴还需要花费一段时间才干完全收伏荆州三郡的人心。
综合以上因素,刘备断然拒绝了曾经言听计从的诸葛亮的劝谏,毅然决定对东吴用兵!

诸葛亮
于是在匆忙称帝,重新建立起汉政权之后,刘备便率领几万大军顺江而下杀向东吴。
起初,蜀军士气旺盛攻势猛烈,打得东吴大军节节败退,一直深入东吴几百里之远。面对蜀军的凌厉攻势,吴军只好采取防守策略。在陆逊的指挥下,吴军采取以时间换空间的战术,把蜀军拖得精疲力尽!
蜀军一连攻打了几个月,可是却就是无法攻破吴军的防线。盛夏到来了,天气一天天炎热起来。见蜀军难以忍受酷暑的折磨,又见进攻迟迟不见效果,为了让疲劳不堪的部队得到休整,帆叶网,刘备只得命令大军到密林扎营躲避暑气。
蜀汉帝王刘备
依林傍溪安营扎寨固然可以缓解蜀军的疲劳,但无形中却给东吴留下了击败蜀军的机会。
陆逊虽说年轻望浅,但用起兵来却是狠辣无比!陆逊抓住了刘备在密林中扎寨的漏洞,点起一把大火把蜀军的几十座营寨烧了个七零八落!
刘备被陆逊打了个措手不及,转瞬间蜀军便全线崩溃。在傅彤等大将的拼死保护下,刘备才侥幸摆脱了吴军的追击逃往白帝城。

吕蒙
这是蜀汉与东吴的唯一一次正面交锋,刘备非但没能夺回荆州替关羽报仇,反而在夷陵遭到了陆逊的偷袭,连他自己也差点成了东吴的俘虏!没料到,信心满满的伐吴之役,竟然是以自己的惨败收场!刘备为此愧悔不已,不久之后便因病去世了。
二、如果刘备不伐吴,而是集中力量伐魏怎么样?
曹魏的实力比东吴强大的多,是个比东吴更难应付的强敌!如果说刘备的伐吴之役,还因蜀吴力量对照不是过于悬殊还有几分成功的把握,那么以蜀汉的有限力量北伐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

魏文帝曹丕
关于这一点,无论是从刘备死后蜀吴两国几次联合北伐但却劳而无功中,还是从诸葛亮的“六出祁山”或是姜维的“九伐中原”中,都可以得出以蜀汉的力量不可能实现北伐胜利的结论!
因此,如果刘备称帝后不伐吴而是北伐曹魏,那么不仅没有成功的希望,反倒有可能陷入魏、吴两面夹击的绝境。
真相并不复杂:因为曹丕的篡夺,已经使蜀汉与曹魏成了不共戴天的仇敌,双方的矛盾不可调合,非魏灭蜀,即蜀灭魏。
魏国大军
而刘备昔日的盟友——东吴——也因见利忘义袭荆州杀关羽而与刘备结仇。既然已经撕破脸了,那么孙权也就没什么好顾忌的了。所以,一旦蜀魏交兵,孙权一定会趁机收取卞庄刺虎之利。
届时,东吴会趁蜀汉虚弱之机从东面溯江而上直扑东川,而正与曹魏酣斗的蜀汉却没有以一敌二的本钱!
到那时等待蜀汉的只能是亡国命运。

刘备和孙权
结语:刘备在夷陵之战吃了败仗,蜀汉元气大伤,因此在古代上遭人诟病。但是,东吴袭荆州杀关羽和曹丕篡汉,又是刘备必须要做的选择题!在古代转折的关头,刘备必须二选一而不能视若无睹!与进攻实力强大的曹魏相比,进攻实力相对较弱的东吴,或许只能是刘备的唯一选择了!
三国时期蜀汉大臣诸葛瞻简介:与邓艾决战时,兵败被杀
(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之后,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诸葛瞻(227年7月—263年11月),字思远,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大臣,丞相之子。 迎娶公主,拜骑都尉,袭爵武乡侯。景耀四年,与辅国大将军董厥并为平尚书事,统领中央事务。后主宠信,无所匡正。魏将伐蜀,率领长子诸葛尚、将军张遵、李球、黄崇防御绵竹(今四川德阳市)。不听黄崇速占险要的建议,坐失兵机,出城与邓艾决战,兵败被杀,绵竹失守。后主出降,蜀国灭亡。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建兴五年(227年),诸葛瞻出生。此时,诸葛亮已经46岁了。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出兵武功县。其间,写信给哥哥诸葛谨,称“诸葛瞻如今已经八岁,十分聪明可爱。只是怕他过早成熟,将来成不了大器”。又在临终前作《诫子书》与诸葛瞻。诸葛亮病死,诸葛瞻袭爵武乡侯。 延熙六年(243年),诸葛瞻十七岁,娶蜀汉的公主为妻,授为骑都尉。 名过其实 延熙七年(244年),诸葛瞻担任羽林中郎将,先后担任射声校尉、侍中。因为蜀汉人士都怀念诸葛亮,加上诸葛瞻精通书法绘画,记忆力强,所以大家都很喜欢诸葛瞻才思敏捷。每当朝廷颁布一项好的政令,尽管不是诸葛瞻建议倡导。百姓们都会互相转告说:“这是诸葛武乡侯所提倡的”。因而诸葛瞻的美名受到过分渲染,有些名过其实。 延熙十六年(253年),太傅因为在东兴之战打败军队,于是打算大举用兵,当时诸葛瞻官至侍中。张嶷写信给诸葛瞻,提醒诸葛恪大肆用兵,可能招致恶果。果然,诸葛恪在同年大败而回,被孙峻杀害。 延熙七年至景耀三年(244年—260年),诸葛瞻累迁至尚书仆射,加官军师将军。 景耀四年(261年),诸葛瞻担任代理都护并任卫将军,与辅国大将军董厥共同执掌尚书台政务,统领国事。但当时宦官黄皓弄权,朝中大臣都迁就庇护他,没有人出来纠正这一弊端。 约宗预一起拜见诸葛瞻,宗预说:“我们已经年过七十,所得的已经够多,现在是差一死,有什么要相求年轻后辈而是自己劳累呢?”最后宗预没有前往拜见。 景耀五年(262年),北伐败回,诸葛瞻与董厥等人认为姜维好战无功,致使国内疲弊,于是上表给刘禅,要求让姜维担任益州刺史,并削夺他的兵权,这份表据说为蜀汉长老所保存。 战死绵竹 景耀六年/炎兴元年(263年)冬天,魏国邓艾奇袭阴平(今甘肃文县),自景谷道攻入,诸葛瞻带领尚书张遵(之孙)、尚书郎黄崇(黄权之子)、羽林右部督李球(李恢之侄)督率军队前往抵抗,到达涪县后盘桓不前;尚书郎黄崇多次劝他迅速抢占险要地势,不让敌人进入平原,诸葛瞻犹豫不决,没有采纳他的意见,黄崇因为诸葛瞻的失策而痛哭。邓艾,蜀军前锋被打败,诸葛瞻退守锦竹,邓艾遣使送信诱降诸葛瞻:“你如果愿意投降,我一定上表封你为琅邪王。”诸葛瞻大怒,斩杀邓艾使者,率军出战。 战前,诸葛瞻悲愤地说道:“我于内不能除去黄皓,于外不能制衡姜维,进军又不能守护国土,我有三罪,还有什么面目回去呢?!”于是坚守阵地准备决战。 这时,黄崇也激励将士,李球临阵授命,于是汉魏最后一战——绵竹之战爆发。诸葛瞻在绵竹摆好阵势等待邓艾,邓艾派遣其子邓忠从右包抄,又派遣师纂从左包抄,结果两人都被诸葛瞻打败退回,报告说:“敌人难以击破!”邓艾大怒说:“生死存亡,在此一举,有什么不可以的!”要将两人斩首,于是两人再次出战,击败汉军,诸葛瞻、张遵等人战死。诸葛瞻之子诸葛尚听说军败后,叹息说:“我们父子受了国家那么多的恩惠,而没有提早斩除黄皓,以致惨败,还有什么面目活下去呢?!”于是冲入阵内战死。 永和三年(347年),史官常璩(《华阳国志》的作者)向西蜀长老考证,听说陈寿曾经在诸葛瞻手下任职时受辱,所以在《》中诬陷诸葛瞻,把不能阻止黄皓的过失归咎于诸葛瞻身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国时期吴国将领朱治简介:自奉俭约,深为孙权所礼遇
(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之后,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朱治(156年-224年),字君理。丹杨郡故鄣县(今浙江安吉)人。末年至三国时期将领。 朱治初为县吏、州从事等职,后随、征战,累拜吴郡太守。孙策死后,与等共尊奉嗣位,为稳定江东局势作出了卓著的贡献。建安七年(202年),改授九真太守、行扶义将军。黄武元年(222年),封毗陵侯。朱治署理郡政时,勤于理事,自奉俭约,深为孙权所礼遇。晚年自请屯守故鄣,以镇抚山越。黄武二年(223年),拜安国将军,配金印紫绶,改封故鄣侯,旋即返回吴郡。于黄武三年(224年)病卒,年六十九。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朱治早年曾担任县吏,后被察举为孝廉,州里辟其为从事,随孙坚到处征战。 中平五年(188年),朱治被拜为司马,随军讨伐长沙、零陵、桂阳等三郡的、苏马等贼军,立有战功,孙坚表他行都尉。 初平二年(191年),关东联军讨伐,朱治随孙坚大破董卓于阳人,进入洛阳,被表行督军校尉,特领步骑,往徐州帮助讨伐。 从平江东 初平二年(191年),孙坚战死,朱治便辅助其子孙策,依靠于。他后来知道袁术不立政务、品德,便劝孙策返回江东自立。太傅马日磾正滞留在寿春,便辟朱治为掾属,升授吴郡都尉。当时,吴景在丹官,而孙策受命为袁术攻打庐江,刘繇深怕为袁术、孙策所吞并,产生误解、猜疑。但孙策的家人都在州中,朱治便派人到曲阿迎接孙策母亲及孙权等幼弟,提供养护,对孙家甚有恩惠。 兴平二年(195年),朱治从钱唐想进至吴郡,吴郡太守许贡在由拳派兵抵御。两军发生战斗,许贡军大败。许贡南逃投靠山贼严白虎,朱治遂进入吴郡,代领太守事务。孙策成功平定江东。 建安二年(197年),朱治举孙策之弟孙权为孝廉。 转战江南 建安五年(200年),孙策被许贡门客所伤,旋即不治身亡。朱治与张昭、等继续辅助孙权嗣位。 建安七年(202年),孙权表奏朱治任吴郡太守,行扶义将军,以娄、由拳、无锡、毗陵四县为其食邑,允许其设置长吏。后参与征讨夷越,平定东南,并擒获黄巾余军陈败、万秉等。 建安十三年(208年),丞相占领荆州,威震南土,孙权之堂兄、曹操的亲家孙贲畏惧,想要送儿子到曹军处为人质。朱治听到后,向孙贲陈说安危,孙贲便不送子质。 晚年生涯 孙权视朱治为上将。孙权进封吴王后,朱治每次进见,孙权仍亲自迎接,以厚礼相待,设宴、赠予,恩泽、敬意特别多,连朱治的随从都有礼物。 黄武元年(222年),朱治被封为毗陵侯。 黄武二年(223年),孙权拜朱治为安国将军,授与金印、紫绶,徙封邑到故鄣。孙权常赞叹朱治忧心、勤于王事,令其担任督军御史典属城文书,不过,朱治只愿意接受领四县的租税。但当地子弟及吴四大族多到郡出仕,郡吏常常以千计,朱治统辖了数年,全部遣到王府,每次都有数百人。 每年进献,孙权都答报过厚。而当时丹杨深地,叛乱频频发生,而朱治仍觉年事而高,思恋故乡,自表到故鄣屯兵,镇抚山越。郡中的长老、朋友都到朱治家拜访,朱治任都引见,与他们共饮欢宴,乡党的人都引以为荣。朱治在故鄣居住数年后,又返回吴郡,住了三十一年。 黄武三年(224年),朱治逝世,享年六十九岁。 个人作品 《全三国文》载有朱治的作品一篇:《说孙贲》。 人物评价 陈寿:①朱治、吕范以旧臣任用。②权常叹治忧勤王事。性俭约,虽在富贵,车服惟供事。 :①朱治、吕范以勋旧重,、以胆勇称,皆隐然敌国有古大将之风。②天分鼎裂,鸷搏狼抗。成霸安疆,式资良将。形势深阻,江山沉雄。势常北向,以守为攻。舟楫是利,武骑无用。矫矫诸臣,功崇信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