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军队历史

三国时期东吴的实力怎样?与蜀国相比怎样?

时间:2023-08-03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公元220年,曹丕篡汉开始,便进入了三国时代,刘备,孙权也相继称帝,自此三国鼎立,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文章,欢迎阅读哦~

  在三国时期,能够在这场战役中完胜其他两国的只有东吴。在赤壁之战、荆州之战和夷陵之战中,东吴打败了其他两国军事。其中遭受损失最大的就是蜀军,刘备积攒多年的军队实力被东吴毁于一旦。那么,东吴军事的战斗力究竟如何,它为什么能够多次打败蜀军呢?

image.png

  一、对东吴军事战斗力鄙夷的蜀汉君臣。

  我们看当年的古代,就会发现一个奥秘的现象,那就是刘备集团的人们,帆叶网,对东吴军事的战斗力十分鄙夷。在赤壁之战前,刘备遭受了长坂坡惨败,手下的步军丧失殆尽。在赤壁之战时,刘备也只不过拼凑了两千步军,还尾随在周瑜军事的后方。那么,这样的刘备军事,凭什么看不起东吴的军事呢?

  这是因为东吴军事的战斗力实在乏善可言,刘备君臣在与东吴接触后,发现了东吴军事的真实情况。在赤壁之战后,东吴为了扩张战果,由周瑜指挥发起了江陵争夺战。可是在这场争夺战中,让大家看清了东吴军事的真面目。

  在攻打江陵的初始阶段,数千东吴的前锋,被曹仁率领的数百精兵击退。在随后的长期争夺战中,周瑜没有办法直接夺取江陵。在关羽率领部下执行“绝北道”的任务后,江陵陷入了完全的包围之中。就算是在这种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曹仁依然坚持了一年之久,最终还是全军撤回了襄阳。

  至于说孙权在淮南方向上的攻势,就更让刘备君臣鄙夷了。孙权先后对合肥发动的多次进攻,都以失败告终。在最终一次合肥之战中,孙权不但被张辽迎头痛击打得惨败。在撤退时,还在逍遥津被张辽袭击,险些丧失了生命。

  对于曹营的将领,刘备君臣多有交往。对于张辽、曹仁这些将领的能力,刘备君臣也有自己的判断。刘备曾经评价曹军将领,说你们来上百人都不是我的对手,唯有一代奸雄曹操来才未可知。如此看来,刘备君臣眼中看不上的曹军将领,却能够轻松击败吴军,这如何能够让刘备君臣能看得起吴军?

  即便是在夷陵之战失败的时候,刘备依然不承认自己的军事不如吴军。他抱怨说自己被陆逊打败,完全是因为天命。在被孙桓追击的时候,刘备恨恨地说,我当年去吴城会见孙权的时候,孙桓还是个小孩子,谁知道今天他竟然把我逼迫成这个样子。这一切都说明,虽然刘备兵败,他依然对东吴军事的战斗力是看不起的。

  二、蜀军和吴军各自的优缺点。

  虽然蜀汉君臣对东吴军事的战斗力看不起,可是蜀军还是败在了东吴手中。那么,蜀军为什么会屡屡败在吴军手中呢?下面我们先从蜀军和吴军各自拥有哪些优缺点来进行分析,看看双方之间的差距。

  首先,蜀军的战斗力是极为强悍的,这一点曹魏和东吴都很清楚。这是因为刘备手下的军事,是一支全国性的军事。刘备经过长期的转战,从全国各地收罗了一批精锐,这些精锐形成了刘备军事的骨干。这支军事中拥有刘备、关羽、张飞这些优秀将帅,连一代奸雄曹操对他们都刮目相看。

  在诸葛亮的《后出师表》中曾经对这支军事有过描述,强调这支军事组成人员不是一个州能够拥有的。正是有了这些战斗骨干,才形成了刘备军事强大的战斗力。在汉中之战中,这支军事在正面战场上击败一代奸雄曹操,让不可一世的曹军尝到了惨败的滋味。

image.png

  相比之下,东吴的军事就要逊色很多了。东吴长期以来一直局促在江东一隅,缺乏外来优秀将领的补充。这就制约了东吴军事的进展,让它在战争中很不顺利。在和荆州的作战中,连一个庸碌的黄祖都难以击败,损兵折将,成为大家的笑柄。

  其次,在刘备军事未能形成特点的情况下,东吴军事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刘备的军事从北方来到荆州后,一直没能形成自己的特点,变成了一只四不像的军事。虽然这支军事拥有强大的战斗力,却无从发挥这支军事的战斗力。

  刘备的军事骨干大部分都是北方的骑兵,但是来到荆州后,在水网地带就很难发挥自己的特长。于是刘备组建了自己的水军,委派关羽来训练指挥这支水军。由于关羽出色的军队能力,这支水军战斗力很强,为刘备的作战提供了帮助。

  但是刘备的主力依然是他的步军,他将水军主力和关羽留镇荆州,自己率领步军主力夺取益州。在益州的山地作战中,刘备的步军主力依然难以发挥作用。只是在益州本地军事的帮助下,刘备经过一年的苦战,才夺取了益州。

  在接下来的汉中之战里,刘备面对的是和他军事主力同根同源的曹军。在汉中的山地环境中,依然是蜀军将领的帮助下,才让刘备击败了和他军事主力特点相同的曹军。可以说,正是有了蜀军将士的帮助,才让刘备能够打败一代奸雄曹操。

  我们看刘备的军事,就会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看似刘备的军事技能很全面,不但擅长骑兵作战,还擅长水军作战,山地作战,可是实际上军事的骨干还是那些来自北方的骑兵。这就使得刘备的军事无法形成自己的特点,变成了一支战斗力强却没有特点的军事。

  相比刘备的军事而言,吴军始终将军事的建设放在水军身上。这是因为东吴决心割据江南为根据地,守住长江防线对于它来说是生死攸关。因此,曹军和刘备的军事虽然战斗力强,但在水战方面就很难与东吴争锋。

  正是这个真相,东吴对一代奸雄曹操和刘备都不惧怕,唯独把关羽视为心腹大患。这是因为关羽手下的精锐水军,是唯一能够给东吴水军带来致命威胁的军事。因此,为了自身的安全考虑,东吴就算是拿不回荆州,也必须要把关羽和他的水军毁灭掉。在消灭掉关羽和他的水军后,东吴就已经高枕无忧了。

image.png

  正是有了这支天下无敌的水军,东吴才取得了赤壁之战、荆州之战和夷陵之战的胜利。不过这也给东吴的进展带来了消极影响。那就是东吴自保有余,进取心不足。东吴的军事离开了水面,就不会打仗了。曹魏正是看出了这一点,为了消除东吴对合肥的进攻,干脆把合肥城迁到四周无江湖的地区。

  正是由于刘备没有能够因地制宜的重新整编组建自己的军事,才使得自己的军事战斗力虽强,却因为没有特色而无法发挥应有的效力。再加上作战地域又是东吴熟悉的环境,能够让他们的水军充分发挥威力,这才造成了刘备的屡次惨败。

  结语:

  蜀汉和东吴直接发生过多次战争,都以蜀汉的失败而告终。蜀汉军事的战斗力并不弱,和曹魏交手都不落下风,而东吴则屡次败给曹魏。按理说蜀汉军事的战斗力应该强于吴军,为什么却屡战屡败呢?

  这是因为蜀汉军事的战斗力强大的真相,重要是组成这支军事的骨干是北方的精锐骑兵。东吴地处江东一隅,军事骨干来源缺乏。如果双方公平交手,吴军当然不是蜀汉军事的对手。但是蜀军未能因地制宜地进行整编,形成符合南方作战的特色。在南方水网地带,面对天下无敌的东吴水军,自然一败涂地了。

三国时期蜀汉大臣诸葛瞻简介:与邓艾决战时,兵败被杀

(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之后,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诸葛瞻(227年7月—263年11月),字思远,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大臣,丞相之子。 迎娶公主,拜骑都尉,袭爵武乡侯。景耀四年,与辅国大将军董厥并为平尚书事,统领中央事务。后主宠信,无所匡正。魏将伐蜀,率领长子诸葛尚、将军张遵、李球、黄崇防御绵竹(今四川德阳市)。不听黄崇速占险要的建议,坐失兵机,出城与邓艾决战,兵败被杀,绵竹失守。后主出降,蜀国灭亡。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建兴五年(227年),诸葛瞻出生。此时,诸葛亮已经46岁了。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出兵武功县。其间,写信给哥哥诸葛谨,称“诸葛瞻如今已经八岁,十分聪明可爱。只是怕他过早成熟,将来成不了大器”。又在临终前作《诫子书》与诸葛瞻。诸葛亮病死,诸葛瞻袭爵武乡侯。 延熙六年(243年),诸葛瞻十七岁,娶蜀汉的公主为妻,授为骑都尉。 名过其实 延熙七年(244年),诸葛瞻担任羽林中郎将,先后担任射声校尉、侍中。因为蜀汉人士都怀念诸葛亮,加上诸葛瞻精通书法绘画,记忆力强,所以大家都很喜欢诸葛瞻才思敏捷。每当朝廷颁布一项好的政令,尽管不是诸葛瞻建议倡导。百姓们都会互相转告说:“这是诸葛武乡侯所提倡的”。因而诸葛瞻的美名受到过分渲染,有些名过其实。 延熙十六年(253年),太傅因为在东兴之战打败军队,于是打算大举用兵,当时诸葛瞻官至侍中。张嶷写信给诸葛瞻,提醒诸葛恪大肆用兵,可能招致恶果。果然,诸葛恪在同年大败而回,被孙峻杀害。 延熙七年至景耀三年(244年—260年),诸葛瞻累迁至尚书仆射,加官军师将军。 景耀四年(261年),诸葛瞻担任代理都护并任卫将军,与辅国大将军董厥共同执掌尚书台政务,统领国事。但当时宦官黄皓弄权,朝中大臣都迁就庇护他,没有人出来纠正这一弊端。 约宗预一起拜见诸葛瞻,宗预说:“我们已经年过七十,所得的已经够多,现在是差一死,有什么要相求年轻后辈而是自己劳累呢?”最后宗预没有前往拜见。 景耀五年(262年),北伐败回,诸葛瞻与董厥等人认为姜维好战无功,致使国内疲弊,于是上表给刘禅,要求让姜维担任益州刺史,并削夺他的兵权,这份表据说为蜀汉长老所保存。 战死绵竹 景耀六年/炎兴元年(263年)冬天,魏国邓艾奇袭阴平(今甘肃文县),自景谷道攻入,诸葛瞻带领尚书张遵(之孙)、尚书郎黄崇(黄权之子)、羽林右部督李球(李恢之侄)督率军队前往抵抗,到达涪县后盘桓不前;尚书郎黄崇多次劝他迅速抢占险要地势,不让敌人进入平原,诸葛瞻犹豫不决,没有采纳他的意见,黄崇因为诸葛瞻的失策而痛哭。邓艾,蜀军前锋被打败,诸葛瞻退守锦竹,邓艾遣使送信诱降诸葛瞻:“你如果愿意投降,我一定上表封你为琅邪王。”诸葛瞻大怒,斩杀邓艾使者,率军出战。 战前,诸葛瞻悲愤地说道:“我于内不能除去黄皓,于外不能制衡姜维,进军又不能守护国土,我有三罪,还有什么面目回去呢?!”于是坚守阵地准备决战。 这时,黄崇也激励将士,李球临阵授命,于是汉魏最后一战——绵竹之战爆发。诸葛瞻在绵竹摆好阵势等待邓艾,邓艾派遣其子邓忠从右包抄,又派遣师纂从左包抄,结果两人都被诸葛瞻打败退回,报告说:“敌人难以击破!”邓艾大怒说:“生死存亡,在此一举,有什么不可以的!”要将两人斩首,于是两人再次出战,击败汉军,诸葛瞻、张遵等人战死。诸葛瞻之子诸葛尚听说军败后,叹息说:“我们父子受了国家那么多的恩惠,而没有提早斩除黄皓,以致惨败,还有什么面目活下去呢?!”于是冲入阵内战死。 永和三年(347年),史官常璩(《华阳国志》的作者)向西蜀长老考证,听说陈寿曾经在诸葛瞻手下任职时受辱,所以在《》中诬陷诸葛瞻,把不能阻止黄皓的过失归咎于诸葛瞻身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国时期吴国将领朱治简介:自奉俭约,深为孙权所礼遇

(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之后,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朱治(156年-224年),字君理。丹杨郡故鄣县(今浙江安吉)人。末年至三国时期将领。 朱治初为县吏、州从事等职,后随、征战,累拜吴郡太守。孙策死后,与等共尊奉嗣位,为稳定江东局势作出了卓著的贡献。建安七年(202年),改授九真太守、行扶义将军。黄武元年(222年),封毗陵侯。朱治署理郡政时,勤于理事,自奉俭约,深为孙权所礼遇。晚年自请屯守故鄣,以镇抚山越。黄武二年(223年),拜安国将军,配金印紫绶,改封故鄣侯,旋即返回吴郡。于黄武三年(224年)病卒,年六十九。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朱治早年曾担任县吏,后被察举为孝廉,州里辟其为从事,随孙坚到处征战。 中平五年(188年),朱治被拜为司马,随军讨伐长沙、零陵、桂阳等三郡的、苏马等贼军,立有战功,孙坚表他行都尉。 初平二年(191年),关东联军讨伐,朱治随孙坚大破董卓于阳人,进入洛阳,被表行督军校尉,特领步骑,往徐州帮助讨伐。 从平江东 初平二年(191年),孙坚战死,朱治便辅助其子孙策,依靠于。他后来知道袁术不立政务、品德,便劝孙策返回江东自立。太傅马日磾正滞留在寿春,便辟朱治为掾属,升授吴郡都尉。当时,吴景在丹官,而孙策受命为袁术攻打庐江,刘繇深怕为袁术、孙策所吞并,产生误解、猜疑。但孙策的家人都在州中,朱治便派人到曲阿迎接孙策母亲及孙权等幼弟,提供养护,对孙家甚有恩惠。 兴平二年(195年),朱治从钱唐想进至吴郡,吴郡太守许贡在由拳派兵抵御。两军发生战斗,许贡军大败。许贡南逃投靠山贼严白虎,朱治遂进入吴郡,代领太守事务。孙策成功平定江东。 建安二年(197年),朱治举孙策之弟孙权为孝廉。 转战江南 建安五年(200年),孙策被许贡门客所伤,旋即不治身亡。朱治与张昭、等继续辅助孙权嗣位。 建安七年(202年),孙权表奏朱治任吴郡太守,行扶义将军,以娄、由拳、无锡、毗陵四县为其食邑,允许其设置长吏。后参与征讨夷越,平定东南,并擒获黄巾余军陈败、万秉等。 建安十三年(208年),丞相占领荆州,威震南土,孙权之堂兄、曹操的亲家孙贲畏惧,想要送儿子到曹军处为人质。朱治听到后,向孙贲陈说安危,孙贲便不送子质。 晚年生涯 孙权视朱治为上将。孙权进封吴王后,朱治每次进见,孙权仍亲自迎接,以厚礼相待,设宴、赠予,恩泽、敬意特别多,连朱治的随从都有礼物。 黄武元年(222年),朱治被封为毗陵侯。 黄武二年(223年),孙权拜朱治为安国将军,授与金印、紫绶,徙封邑到故鄣。孙权常赞叹朱治忧心、勤于王事,令其担任督军御史典属城文书,不过,朱治只愿意接受领四县的租税。但当地子弟及吴四大族多到郡出仕,郡吏常常以千计,朱治统辖了数年,全部遣到王府,每次都有数百人。 每年进献,孙权都答报过厚。而当时丹杨深地,叛乱频频发生,而朱治仍觉年事而高,思恋故乡,自表到故鄣屯兵,镇抚山越。郡中的长老、朋友都到朱治家拜访,朱治任都引见,与他们共饮欢宴,乡党的人都引以为荣。朱治在故鄣居住数年后,又返回吴郡,住了三十一年。 黄武三年(224年),朱治逝世,享年六十九岁。 个人作品 《全三国文》载有朱治的作品一篇:《说孙贲》。 人物评价 陈寿:①朱治、吕范以旧臣任用。②权常叹治忧勤王事。性俭约,虽在富贵,车服惟供事。 :①朱治、吕范以勋旧重,、以胆勇称,皆隐然敌国有古大将之风。②天分鼎裂,鸷搏狼抗。成霸安疆,式资良将。形势深阻,江山沉雄。势常北向,以守为攻。舟楫是利,武骑无用。矫矫诸臣,功崇信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东吴三国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