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军队历史

战国初期魏国实力远超秦国 魏国为何没有直接灭掉秦国

时间:2023-08-04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战国初期,魏国国力远超秦国,为何不先灭了秦国免除后顾之忧?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魏国作为战国初期的霸主,国力远超秦国,并且长时间压制秦国,为何不直接灭了秦国,彻底免除后顾之忧呢?

  在战国初期,魏国本意是要攻灭秦国的,最后未能灭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魏武侯的猜疑和贪婪。

image.png

  在魏文侯时期,魏国已经吞并了秦国的河西之地,秦国被迫只能退守洛水以西。秦国为了能从魏国手中夺回河西之地,多次进攻魏国的西河郡(原秦国河西之地),但都以失败告终。秦惠公继位后,再次调集五十万大军进攻西河郡,意图夺回河西地区,但未能如愿。

  五十万秦军被魏将吴起率领的五万魏武卒在阴晋一举击溃,秦国遭此大败后,再也无力抵抗三晋的攻势,之后吴起率军继续想秦国腹地推进,眼看秦国就要被魏国灭国。然而接下来所发生的两件事让秦国压力大减,从而避免了被魏国灭亡的结果。

  魏武侯因听信谗言,开始怀疑吴起,导致吴起离开了魏国,转而投奔了楚国,秦国因此得到喘息;同时魏武侯又开始插手赵国朝政,并派军攻打赵国都城邯郸,导致两国反目,开始窝里斗,三晋联盟因此瓦解,秦国所面临的压力大减,短时间内不会有灭国风险。

image.png

  因为魏国想要再次发动大规模的扩张战争,就不得不考虑赵国会不会乘虚而入,加上魏武侯之前长达十几年的对外征战,已经结仇于诸侯,失去赵国这个盟友之后,魏国已经落入四面受敌的窘境,能保住之前攻占秦国的河西地区就不错了,哪还有精力去消灭秦国呢?

  魏文侯侵吞秦国河西之地,窥视关中

  三家分晋后,原晋国魏氏家族成为诸侯,晋国魏氏领袖魏斯成为魏国第一任君主,即魏文侯。

  不过魏国虽然立国,但地处中原腹地,周边大国林立,东面是齐国,西面是秦国,南面是韩国、楚国,北面是赵国,属于四战之地。魏国在地利上处于劣势,面对这种忧患的处境,雄心勃勃的魏文侯将主要精力用在内修之上,于是重用卫人李悝,在国内进行变法改革,成为战国七雄中最早推行变法图强的君主。

  魏国经过李悝变法后,在农业生产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变得富足;在军事方面确立了武卒制度,实行精兵战略,因此建立起一支强大的军队(魏武卒),这支军队的强悍程度是当时任何军队都无法比拟的,魏国因此变得富强,而李悝变法也成为各诸侯国进行变法图强的内容范本。

  魏国完成内修后,便决定向外发展,但离魏国最近的便是韩国和赵国,魏文侯认为,韩赵魏三家如果内斗只有两败俱伤,便与赵国和韩国达成共识,放弃内斗,各自发展。由于赵国在北,韩国在南,东边的齐国田氏又和三晋交好,于是魏文侯决定向西发展,攻打秦国。

  《史记·魏世家》记载:“魏文侯六年,城少梁。十三年,使子击围繁、庞,出其民。十六年,伐秦,筑临晋元里。”

  在公元前419年,魏军西渡黄河,在秦国少梁筑城(战略地位异常重要,为兵家必争之地),以此作为进攻秦国的军事据点。经过几年时间的准备,魏文侯决定对秦国发起进攻,围攻繁、庞两地,不过由于秦国在黄河沿岸修筑了防御工事,加上秦军拼死阻止魏军西进,两军便一直僵持在河西地区。

  《史记》记载:“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image.png

  这时卫国人吴起听闻魏国文侯贤明,便离开了鲁国,投奔魏国,在魏相翟璜和李悝的推荐下,吴起被魏文侯任命为攻秦主将。吴起上任后,河西之地的僵局很快便被打破。吴起率领魏军冲破秦军西河防线,连战连胜,先后攻克了秦国临晋、元里等五座城池,并在临晋、元里筑城。

  之后吴起再次率军攻打秦国,一直攻到秦国关中平原(也称渭河平原)的咽喉要地郑县。随后吴起率领渡过黄河的魏军对秦国建立在河西地区的军事据点进行清除,最终魏国完全占据了秦国的河西之地,设立西河郡,吴起被魏文侯任命为西河地区的长官,抗拒秦国。

  不久后,魏国又攻占了秦国的函谷关。秦国被迫只能退守北洛水以西,在洛水西岸修筑防御工事(秦东长城),加强防御。秦国失去河西之地后,不仅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也无法与中原沟通交流,此后秦国多次进攻西河郡,但都以失败告终,一直到吴起离开魏国前,秦国从未有机会夺回河西失地。

image.png

  《史记·魏世家》记载:“三十二年,败秦于注。三十八年,伐秦,败我武下,得其将识。是岁,文侯卒,子击立,是为武侯。”

  魏国在西取秦国河西之地的同时,还向北攻灭了中山国,又集结三晋联军攻打齐国,因此获得了大片疆土,魏国成为最先强盛而称雄的国家。而魏文侯也并没有放弃继续攻打秦国,一直到去世时,魏国依然还在攻打秦国。

  不过战国七雄势力犬牙交错,魏国旁边还有赵、韩两个强邻,魏文侯也不敢倾全国之兵去攻打秦国,因此在魏文侯时期,魏国并没能灭了秦国。

  魏武侯过分贪婪,四面树敌,失去灭秦良机

  魏武侯(魏文侯之子)继位后,并未继续攻打秦国,当时赵敬侯初立,其堂兄弟(赵武公之子)赵朔作乱,失败后逃到魏国寻求魏武侯帮助,贪婪的魏武侯开始插手赵国朝政,出兵协助赵朔袭击赵国邯郸,未能取胜,魏、赵联盟关系逐渐破裂。

  《史记·魏世家》记载:“魏武侯七年,伐齐,至桑丘。九年,使吴起伐齐,至灵丘。”

  之后魏武侯决定攻打齐国,在公元前389年(魏武侯继位七年),魏军进攻齐国。秦惠公乘魏国国内空虚之际,调集五十万大军进攻西河郡,准备夺回河西失地,结果却被吴起率领五万魏武卒大败于阴晋,数十万秦军被五万魏武卒反复多次击穿军阵,最终大败而逃。

  《史记》记载:“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此时魏国正在对齐国用兵,一时间并没有攻打秦国,等吴起攻至齐国灵丘,准备接着攻打秦国时,却被魏相公叔座设计,因为他畏忌吴起,从而魏武侯开始怀疑吴起,不再信任他,吴起为了避免灾祸,便去了楚国。加上魏国和赵国反目成仇,三晋联盟被瓦解。

image.png

  《史记·魏世家》记载:“魏武侯十三年,秦献公县栎阳。十五年,败赵北蔺。十六年,伐楚,取鲁阳。”

  由于魏武侯错误的决定,以及吴起去了楚国,魏国已经失去灭秦良机。此时秦献公已经继位,并将国都从雍城迁到了更东边栎阳,为的就是方便同魏国作战,收复河西失地。这时赵国正在攻打魏国的附属国卫国,于是开始出兵攻打赵国,夺取赵国河东大片土地,因楚国出兵协助赵国,次年魏国又开始攻打楚国。

  此时的魏国处于四面树敌的情况,魏武侯已经将周边的诸侯大国都得罪了遍,和西边的秦国属于世仇、与北边的赵国反目成仇,又出兵攻打过东边的齐国和南边的楚国。面对这种多线作战的困扰,魏武侯已经无法发动大规模的对外扩张战争,正是他犯下不少战略性的错误,直到去世也没能攻灭秦国,或者说魏武侯就没把秦国当回事。

image.png

  魏武侯去世后,由于没有指定继承人,导致两个儿子争夺君位,导致国内大乱,为此引来韩国和赵国干涉,两国联军乘机大举攻打魏国,包围了魏都安邑(浊泽之战),后来因为韩国和赵国意见不合,最终撤兵,因此魏惠王得以活了下来,不过三晋联盟基本上彻底瓦解,次年魏惠王便对两国发起了反攻。

  《史记》记载:“与魏晋战少梁,虏其将公孙痤。”

  此时秦献公已经对秦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秦国国力有所上升,于是秦献公开始进攻魏国,与魏战于少梁,俘虏了魏主将公孙座,夺回了庞城。但魏国却无暇东顾,因为魏武侯时期对外征战结怨于诸侯,虽然魏惠王后来又向秦国夺回了河西之地,但这时魏国的国力已经不如从前,之后经过马陵之战,实力大为削弱,再也无力攻灭逐渐强大的起来的秦国。

image.png

  结语:

  魏国在战国初期一度凌驾于诸侯列国之上,是当时的中原霸主,但在种种原因相互作用下,魏国最终与灭亡秦国的机会失之交臂。虽然在魏文侯时期,魏国攻占了秦国的河西之地,从根本上削弱了秦国,但由于魏武侯在位时做了不少错误的战略性决定,不仅错失灭秦良机,还结仇于诸侯。

  到了魏惠王时代,在周边诸侯大国的夹击中,国力衰竭,经过桂陵和马陵两战后,魏国彻底走向了没落,从此一蹶不振。不过处于地利劣势的魏国能在战国时代一鸣惊人,还是十分让人钦佩的。

姜维投降魏国是真是假?他投降魏国是真的想再复兴蜀国吗

初次北伐失利于街亭,虽然是无功而返,但除了迁移西县千余家人口,还得到了一个“凉州上士”,受《演义》的影响,人们认为姜维就是诸葛亮心目中的接班人。但姜维在剑阁抵御魏国大军时,接到了的投降命令,不顾士兵们的愤怒情绪,毫不犹豫地就投降了。人们不禁要问,诸葛亮看好的人,难道就是这番德性吗?后来发现了姜维给刘禅的密奏,说:“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以此可以证明,姜维投降是假的,至此诸葛亮可以瞑目了,因为他没有看错人。 姜维的投降究竟是真是假?假若是真,他的这种行为可取吗?他对于蜀汉国能起到丝毫作用吗?换做是诸葛亮,他能够这样做,或者是他会支持这样做吗? 姜维复蜀意图的大致原因是,魏国伐蜀的大军尽归钟会,钟会怀有野心,姜维看了出来。钟会也想借助姜维的力量在蜀地称王,因此两人“情好欢甚”。但是魏国将士并不支持他们,于是姜维劝钟会,让他把魏国的将军全部杀掉。等到做完了这些,再慢慢想办法杀掉钟会,然后尽数杀掉魏国士兵,这样就可以恢复蜀国了。就是在这样的形势和设定的情境下,姜维给刘禅写了这样一封信。 在这封信出现之前,人们对于姜维的评论是没有争议的,那就是姜维是一个再次投降之人。当这封信出现后,马上就有了争议。写《晋阳春秋》的孙盛认为:“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其将至,其姜维之谓乎!”那意思是说,不应该这样做而非要这样的做必然是名辱身危,这大概指的就是姜维这种(投降后还想着复国的)行为吧!在他看来,邓艾进入江由,士兵很少,姜维向前不能奋力进攻夺回绵竹,后退又不能统帅五位大将保卫蜀国皇帝,然后思虑后续蜀国生存之计,而是在谬误和正义之间反复摇摆,希图靠违反常理侥幸获利,以衰弱的国力,而屡次出兵于魏国的三秦之地,现在已经是覆灭之邦,希望在情理之外的出奇举动成功,这不是很荒唐的吗? 裴松之认为,孙盛对于姜维的讥笑是不恰当的。当时,姜维的大军把钟会挡在剑阁之外,钟会已经商讨退兵之事,保全蜀国的大功即将告成。但由于邓艾诡道走阴平,突然出现在他的后方,而又战败,成都内部溃败。如果姜维回军救援成都,那么这时候钟会就会从后边追击。当时的形势,又怎能两头兼得?以这个理由责难姜维不能奋力回击绵竹,保卫蜀汉国皇帝,实在不是正当的理由。钟会想全部杀掉魏国大将以成就大事,授予姜维重兵,让他作为先头部队。假如能够使魏国将领都死了,军队都掌握在姜维手中,杀了钟会,恢复蜀国,并不是一件难事啊!事情不按常理行事而获得了成功,这才能称之为奇,不能够因为事情出现了变故,就反过来说不应该这样。假如说所用的计策,因为某种原因不能成功,就可以说他迂腐荒唐吗? 其实这件事掺杂上姜维开始的用兵,事情就变得复杂,如果只说姜维投降复国一事,或者说想用投降来达到复国的目的,则证明诸葛亮没有看错人,这件事还是不难辩明是非的。 首先,姜维此事的确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刘禅已经投降,他还有那个斗志同意复国吗?姜维手下还有几个大将,他们能跟随姜维一起行动吗?如果是能,那他们还会投降吗?这不是又是什么?还有,姜维的兵是什么时候又得到的武器?是胡烈的儿子胡渊率领各将领的亲兵对钟会姜维发起了攻击,钟会除了自己的几个亲兵,再无兵可用,这才给了姜维铠杖。试想,如果有将军跟着钟会造反,是魏国士兵杀蜀汉国士兵,还是的蜀汉国士兵杀全副武装的魏国士兵?再有,钟会会无知到手里没有自己的兵,全靠蜀汉国的降兵得到一个国家吗?胡渊进攻后,有人建议钟会,“可以尽杀丫门骑督以上”将军官员,钟会“犹豫未决”。他犹豫什么?就是他不可能把宝全押在一个人身上,尤其是,这个人还曾经是敌国将领。还有一点,邓艾先于钟会入蜀,他在蜀国已经任命了各级官员,蜀汉国投降了的官员已经得到了任命,虽然他自己被押解回魏国,但他的这些任命并没有宣布撤销。以魏国官员为主体的这个新官员体系,就不能号召魏国士兵听命于魏国吗?邓艾曾经在绵竹筑“京观”,也就是将士兵的尸体筑成高台,以彰显自己的“战功”,这对于蜀国人的心理会是多么大的打击?很清楚钟会想干什么,他已经派出了带领三万人进入汉中,假如他来到成都城下,蜀国人还有胆量再和魏国一战吗? 说了这么多,难道说姜维违反常理有错吗?想通过投降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狂想。如果这种事情能够成功,那么妄想症就不是一种疾病了。 再说诸葛亮重用姜维之事。他临终推荐的接班人是,蒋琬之后还有一个宫中府中都任职过的,费祎之后的事情诸葛亮还能管的着吗?说姜维是诸葛亮的接班人只能是一种猜想,不具有实际意义。那么,诸葛亮就不重视姜维吗?也不是,姜维年轻,把他作为梯队干部培养是对的,但他不会想到将来一定就是姜维代替自己的位置。 再说投降一事,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投降了就是投降,不要找那么多理由。这和田单不一样,田单始终没有投降。国都沦陷了,全国七十几座城都投降了,只有田单所在的即墨和另外一个莒城还没有被燕军占领。后来齐湣王也死了,莒城一度被占领,只有田单的即墨还在坚持。当他听说齐湣王的儿子法章在莒城即位,战胜燕军后马上把国君()迎了回来。姜维能和这个人相比吗?还有,假如诸葛亮处在姜维的位置,他会像姜维一样投降吗?答案是肯定不会!诸葛亮已经去世多年,任何设想都毫无意义,但看看他的儿子,就可知道,这绝对不会。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出战迎敌,兵败,邓艾许诺上表给他一个琅琊王,注意,这是在诸葛瞻战败之后。诸葛瞻是怎么做的呢?将邓艾的使者斩了,接着再战,直到战死。诸葛瞻死后,儿子诸葛尚感叹说:“我们父得到了国家的重用和厚恩,没有早早除掉,以至于导致国家失败倾倒,我既便是活着又有什么用?”于是冲入敌阵战死。什么叫做节操?什么叫做家风?诸葛瞻、诸葛尚的行动已经做出了回答。这就是后人评价诸葛瞻所说的,他虽然智力不足以挽救国家的危亡,勇力不足以抗拒强大的敌军,但是他外不辜负国家,内不改父亲的志向,忠孝两全啊! 姜维不投降有没有其他的路可走呢?应该说至少还有两条路可走:一是他可以像古人一样“南走越”,或者是“北走胡”,过隐居的生活;二是拥立的其他子孙做皇帝继续抗魏,就像后世的、南明一样,即便是不成功,也不失为大英雄。可惜,姜维只选择了一条屈辱之路。 可是姜维为什么没有受到过多指责呢?最关键的是他是受皇帝的指示投降的,第一责任人不是他,指责他又有何用?或者说,这是一种统治集团集体意志的沉沦,一个姜维,已经左右不了蜀汉国的大局。至于他想让刘禅复国,以此证明诸葛亮没有看错他,则实在是想多了。 随机文章土耳其摩索拉斯陵墓埋的是谁?真相就是摩索拉斯王后的纪念墓小行星飞掠地球虚惊一场,最近3.15亿公里存在潜在威胁黑林错觉怎么审判犯人,利用经验主义引导犯人说出实情撒哈拉之眼有人去过吗,传闻无人能活着到达中心(形成原因未知)揭秘苏联为什么没有登月,连续四次试射N1火箭均遭失败(前功尽弃)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乐羊简介:战国时期魏国名将,因大败中山国而成名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东周在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为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乐羊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乐羊,生卒年不详,安邑(今山县)人,先祖,战国时期魏国。乐羊初为翟璜门客,后因大败而成名。 人物生平 乐羊起初是魏国相国翟璜的门客。魏文侯十七年(公元前408年),中山国国君姬窟发兵进犯魏国,翟璜举荐乐羊。但是乐羊之子乐舒是中山国的将领,而且曾杀死翟璜之子翟靖。但是翟璜深知乐羊为人,不计恩怨,力保乐羊担任主帅出兵讨伐中山国。 乐羊出兵后,由于敌强我弱,于是施行。消息传来,朝中大哗,群臣诬告乐羊通敌。此时,中山国君杀死乐舒,煮成肉羹送给乐羊。乐羊为表忠心,于是坐在军帐内端着肉羹吃了起来,一杯全部吃完。 魏文侯对睹师赞说:“乐羊为了我的国家,竟然吃了自己儿子的肉。”睹师赞却说:“连儿子的肉都吃,还有谁的肉他不敢吃呢!”随后,乐羊大败中山军,攻占中山国。魏文侯虽然奖赏乐羊的战功,将其封在灵寿,但却怀疑起乐羊的心地来,认为乐羊心地残忍,没有父子骨肉之情。 乐羊死后,安葬在灵寿,乐羊的后代子孙就在灵寿安家落户。 乐羊的故事 乐羊攻克中山国后,回国向魏文侯报告,显出夸功骄傲的神色。魏文侯察觉到这一点,就命令主管文书的官吏说:“群臣和宾客献上的书信,都拿来进上。”主管文书的官吏搬着两箱书信进上来。魏文侯让乐羊看这些书信。书信都是责难攻打中山国这件事。乐羊转身退下几步,向北再拜说:“攻下中山国,不是我的力量,是君主您的功劳。” 历史评价 刘向《战国策》:“乐羊食子以自信,明害父以求法。” 周昙《春秋战国门·乐羊》:“杯羹忍啜得非忠,巧佞胡为惑主聪。盈箧谤书能寝默,中山不是乐羊功。” 《说苑》:“巧诈不如拙诚,乐羊以有功而见疑,秦西巴以有罪而益信;由仁与不仁也。 ” 史籍记载 《战国策·卷二十二·魏策一》 《战国策·卷三十三·中山策》 《·卷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秦国魏国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