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军队历史

揭秘抗战韩略村伏击战:王近山将军的成名之战

时间:2023-08-13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在抗战影视第一剧《亮剑》中,李云龙率部伏击日军战地观摩团,还干掉了一个日军少将,让楚云飞佩服不已。这场战斗的原型就是韩略村伏击战,正是由李云龙最主要的原型人物王近山将军指挥,王近山也是经此一战而声名鹊起。不过围绕这一战,一直存在很多争议和疑问。

李云龙的原型

一提起《亮剑》,人们最有兴趣的就是李云龙的原型是谁。其实在李云龙身上融合了好几位解放军开国将领的故事,比如杨成武、皮定钧、钟伟等都有体现,当然最多的还是来源于外号“王疯子”的王近山。王近山1915年出生于著名的将军县湖北红安,1930年参加红军,从战士、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一直到师长。抗战中历任八路军副团长、团长、副旅长、旅长兼军分区司令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关中警备区副司令员。解放战争历任纵队副司令员、司令员、第三兵团副司令员兼第十二军军长和政委、重庆警备司令部司令员兼政委。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在二野中素以勇猛著称。在《亮剑》中伏击日军战地观摩团无疑是重头戏,而历史上这一战的原型正是本文所要介绍的韩略村伏击战,也是王近山的成名之战。

此战的参战部队是太岳军区第二军分区16团,这支部队最早的前身是1938年1月由386旅769团1连、5连、10连、2营机枪连和骑兵连组成的129师东进纵队,5月扩编为东进纵队第1、2、3团,7月东进纵队整编,1团和3团合编为新1团调归386旅,这个新1团就是后来的16团。《亮剑》中,李云龙一开始就是新1团的团长;而现实中,王近山在1942年5月任129师386旅旅长,后来又兼太岳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是16团的顶头上司。

揭秘抗战韩略村伏击战:王近山将军的成名之战

韩略村伏击战

1943年10月,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从第69、第62、第37师团中抽调了16个大队,再加上伪军,共计两万余人,采取铁壁合围、铁滚扫荡、梳篦清扫的“铁滚式三层阵地新战法”,对太岳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同时,国民党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胡宗南的河防大军计划闪击陕甘宁边区,为此,太岳军区司令员陈赓遵照刘伯承、邓小平的指示,派386旅旅长兼太岳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王近山率领16团,西渡黄河,驰援延安。

10月中旬,王近山率领16团从长子县出发,18日跳出日军的封锁到达临汾,22日来到了洪洞县南、北卦地。这里距离临屯(临汾至屯留)公路很近,日军在公路上运输相当频繁,而且戒备非常松懈,所以王近山决定在韩略村打一次伏击战。韩略村是公路边的一个大村子,北距洪洞约25公里,西距临汾约18公里,地处临屯公路进山要冲,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早在1939年,日军就在韩略村东侧建起了炮楼,经常驻守着一个小队的兵力,负责保护公路。王近山伏击地点就选在距离炮楼不到500米的地方,因为在这个位置处公路正好在沟底,而且是只能通过一辆卡车的窄道,两边都是好几米高的陡壁。这段窄道延伸约500米,非常适合伏击。由于距离炮楼比较近,公路上来往的日军自然会比较麻痹一点,但炮楼被村子的风口垣墙遮挡住,看不到伏击地点。

然而,16团的干部并不同意王近山的计划,因为这次16团的任务是护送部分机关干部及中央的部分干部家属赶赴延安,并将在16团的基础上扩编成新的守备旅。出发前太岳军区司令员陈赓明确指示:原则上集中行动,仅派出小部队进行侧翼掩护,沿途不求战不恋战,全速行军赶路,如果遇到战斗,则力求速战、速决、速离。所以,这样主动求战寻战,是不符合任务精神的,打败了那问题就严重了。但王近山作为最高指挥最后拍板:打!不过王近山也不敢怠慢主要任务,派16团政委常祥考率领第1营和3营2个连共5个连以及团直属队保护干部队和家属先通过临屯公路,代团长袁学凯带1个排和当地民兵封锁韩略村东侧的炮楼,保障伏击作战的顺利进行,自己则率领2营3个连和3营1个连共4个连来负责伏击。可见王近山心中非常清楚轻重缓急。10月23日下午,参战的团、营、连干部,化装到韩略村附近仔细侦察了地形,地方干部也迅速动员群众和民兵准备配合部队作战。

10月24日凌晨,王近山带着4个连悄悄进入伏击阵地。8时许,临屯公路上尘土飞扬,显然有日军车队出现了。8时20分,日军3辆小汽车在前,10辆卡车在后,一辆接一辆进入了伏击圈。王近山随即发出攻击信号,负责断头的3营9连集中火力猛烈射击3辆小汽车,日军司机被击毙,小汽车翻倒在路边,车上的军官从翻倒的小车里爬出来慌忙组织力量企图突围。同时,负责截尾的2营6连也已经用手榴弹和掷弹筒炸毁了最后两辆卡车,堵住了日军车队的退路。这时两侧伏击部队一起开火,先是猛投手榴弹,然后又是步机枪火力齐射,但日军在这样的突然袭击下仍然抵抗,甚至还有十几人组织起来向八路军的机枪阵地实施反击。王近山意识到如果不能迅速解决战斗,一旦拖延时间附近日军来援,战斗情况就会相当不利,因此立即下达死命令,要求部队狠打猛冲,不惜一切代价迅速歼灭敌人。他自己也是老习惯,脱掉上衣,亲自到一线指挥。在王近山身先士卒的带领下,部队向日军发起了冲锋,以白刃战迅速结束战斗,并立即分成几路往苏堡方向转移。韩略村东面炮楼的日军小队兵力单薄,在整个战斗中始终未敢出战。

此战日军车队180余人(一说120人)除了极少数人逃脱外,其余全部被歼,13辆汽车全部被烧毁,缴获重机枪1挺,轻机枪2挺,掷弹筒2具,步枪50余支。而16团伤亡50余人。

  事先有没有情报?

韩略村战斗虽然结束了,但是有关这场战斗的争议和疑问却一直不断。不少资料中提到,被消灭的这批日军战地观摩团,180人中大部分是军官。那么,第一个疑问就是王近山事先有没有得到相关情报?

过去很多资料都称,这一战是王近山看到临屯公路上日军来往频繁戒备松懈,临时起意抓一把再走,纯粹是顺手牵羊的行为,只不过运气实在太好,居然这么随手一网下去就捞到条大鱼。

但是现在又有新的资料认为王近山事先得到了情报,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16团到达洪洞县后,洪洞县武装委员会主任孙名烈带地方同志慰问部队,提到韩略村村长王明秀前一天曾经报告,韩略村日军炮楼的鬼子透露,他们的大太君后天要坐汽车经过这里。这个情报引起了王近山的重视,于是决定在韩略村设伏消灭日军大太君。但是疑点在于,如果是高级军官的行动一般都是属于机密情报,韩略村据点小队级别的日军怎么可能知道?而且在伏击打响后,明知道是高级军官遭到伏击,怎么又未出来接应?

第二种说法是太岳军区司令部情报科长刘桂衡从临汾城内获得的情报,日军军官战地参观团将经临屯公路进入太岳地区进行战地观摩。而当时离临屯公路最近的部队就是正在赶往延安的16团了,于是太岳军区司令员陈赓通过电台命令王近山务必全歼这个日军战地观摩团。这个说法的疑点是当时八路军团级部队一般是不配电台的,而且如果这个说法属实,那么王近山的伏击战就不是自己临机决断,而是根据陈赓司令员的命令决定的。这样一来16团干部又怎么会有所反对?另外,王近山率16团到达延安后受到毛主席接见,毛主席就表扬他:“早就听说四方面军有个王疯子,敢打没有命令的仗。”要是有陈赓命令的话,这个敢打没有命令的仗又从何说起呢?

如果说没有情报,完全是误打误撞地伏击了日军军官观摩团,那王近山的运气也实在是太好了。

揭秘抗战韩略村伏击战:王近山将军的成名之战

战地观摩团到底是什么部队?

争议和疑问最大之处就在于韩略村伏击的到底是怎样一支日军?

通常认为是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冈村宁次组织观摩“铁滚扫荡新战法”的军官团,但人数上有180人和120人两种说法,从日军3辆汽车和10辆卡车的规模上来看,180人的说法应该更合理些。

至于这180人中到底有哪些军官,那说法就更多了。最离谱的居然是有少将级军官9人,大中少佐级军官99人,甚至其中还有皇族成员。一次战斗击毙9名少将,在抗战历史上从来没有过,所以这种说法显然不正确。

比较常见的说法是击毙服部直臣少将、6名联队长、10名少佐,其他则是“支那派遣步兵学校”两个中队的成员,全是中队长以上军官。不过这一说法也有很多疑问,首先是服部直臣少将,日军中倒是有这样一号人物,但此人1944年出任独立步兵第2旅团旅团长,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在石家庄率部缴械,1947年去世。在1943年的韩略村伏击中被击毙,显然不符合历史事实。还有资料称他是21旅团旅团长,这也明显不对,因为在日军华北方面军的序列里根本没有21旅团。21旅团属于第5师团建制,1939年11月参加桂南作战,在12月的昆仑关之战中遭到重创;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调到南方军参加了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莫尔兹比港的作战,1943年时根本没在中国战场。6名联队长也有疑点,在日军编制中,联队长一般都是大佐军衔;如果大佐阵亡,通常都会追晋为少将,而日军从未有过在一次战斗中追晋6名少将的记录。

至于“支那派遣军步兵学校”的说法也值得商榷,抗战期间日本陆军在中国大陆有过四所军校,但都是在东北的关东军所开办的学校,属于中国派遣军的只有支那派遣军步兵教育队和北支那步兵下士官后补者队,都只是“教育队”的编制而不是学校,相比之下,还是支那派遣军步兵教育队的可能性比较大。这个步兵教育队主要是对基层军官进行短期培训,如果全是中队长以上军官的话,那么恐怕至少要六七个师团的全部中队长才能达到这个数量,因此可能性并不大。

另外,如果180人全是军官,没有护卫部队,就更不可能了。从缴获的武器来看,基本就是一个步兵小队的编制武器,所以很可能是有一个小队的护卫队,加上十几辆车的司机,真正军官也就在100人左右。

尽管对于这次战斗还存在很多疑问,但是击毙大批日军军官却还是个不争的事实,确实给日军以沉重打击。这一战后,恼羞成怒的冈村宁次声称就是牺牲掉两个联队也要把这支八路军消灭,于是从扫荡部队中抽调兵力前来围剿,使其对太岳根据地苦心策划的大扫荡因此流产。而16团则迅速离开洪洞,毫发无损地按原定计划赶往了陕甘宁边区。

洪秀全后裔今何在?部分人曾逃至日本繁衍,抗战时出面保宗祠无虞

三年(公元1864年),随着天京陷落,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场农民起义也以失败告终。按照官方史料记载,的直系亲属们都未能逃脱。不过对于这一事件,百年后却有学者提出质疑——城破之时场面十分混乱,洪秀全那么多妃嫔和后裔不可能,必然可以有幸存者逃出生天,只是后来刻意隐姓埋名,才造成了消失在历史之中的假象。 早些年曾有位名叫何梅花的学者,专门考察研究洪秀全的直系后裔。通过翻阅各种史料和实地走访调查,他认为洪秀全的后裔已经逃至日本,并且在日本已经住了一百多年。而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发生的一件事,也无疑证实了这一推测。 在1943年的一天,广东花县官禄㘵村突然来了一群日本士兵。领头一人在左右侍卫的搀扶下,三步一跪、九步一叩地进了宗祠。他向村民们介绍自己,自己名叫洪矢崎义郎,从广东驻地赶来,是天王洪秀全的后人。他从小受祖母教育,嘱咐他有朝一日,一定回广东祖籍拜祭祖先。据他介绍,洪秀全在天京被破前就已经预料到了即将覆灭,卧于病榻之上的他派人用船只把自己的一部分亲眷运送到了上海,然后从上海出海口逃往了日本。参拜结束后,他表示想借走祠堂中高祖洪英伦夫妇画像和洪氏族谱,以便给日本国内的洪氏后人传看,并承诺很快就会原物归还。 在洪矢崎义郎离开后不久,驻扎在花县的日军想拆除洪氏宗祠,用宗祠的木材来修筑炮塔。这件事遭到了洪氏族人的劝阻,但是并没有效果。无奈之下,众人经过一番商议,决定派洪镜元去广州找找这位“同宗”。洪矢崎义郎得知之后,马上致电给花县驻军,让他们马上停止行动,并且还要他们把宗祠修复如新。此事之后,这些日本士兵再也不敢来村子里为非作歹。 后来,洪矢崎义郎确实如期归还借走的族谱和画像,然而在不久之后,洪氏族人就发现这是复制品。直到1973年,洪秀全故居来了四位日本参观者,他们在听说此事之后,表示自己回国将想办法归还原物。第二年,这两件原物终于重归故里,如今被收藏在南京的一家博物馆中。 除了逃往日本以外,近些年人们还在安徽定远发现了洪秀全后裔的踪迹。原来当初在混乱之中,洪秀全的一位妃子曾带着幼子来喜逃了出来,一路躲藏,最后来到定远栖身。后来,这位妃子嫁给了当地一位的人家,来喜改名为程文起。临终前,王妃把子孙都叫到了床前,告诉了他们的身世真相,并且要他们保守秘密。程文起去世前,也嘱咐子孙要牢记自己的身份。 到1933年程家重修家谱时,表示会在适当的时机改回洪姓。此事得到了花县洪氏的重视,他们与程家之间进行了数次接洽,安徽定远最终正式被载入洪氏家谱之中。隐姓埋名多年的天王后裔,在的一百多年后终于血脉重逢,其祖先叶落归根的夙愿也得以实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抗战时日军攻占了大半个中国,却为什么没有占领福建呢?

期间,是中国尤为难熬的一段时期。日本侵略者在我国的土地上肆意横行,无数抗日士兵和无辜百姓惨死于日军的刀枪之下,很多省份都失守了。不过,也有一些省份是日本没有攻陷的,这个省份还是我国的一个大省份,这便是福建。现如今的福建是一个环境优美又资源富饶的地带,时日军攻占了大半个中国,却为何没有占领福建呢?首先,我国的地势特点是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因此福建省要算我国的地势低洼处。日本当时侵略中国,是从东北打进来的。一方面是日本距离东北近,好调配兵力;一方面则是东北的山少,抵御外来入侵的天然防御更弱一些。 但是福建则不同了,那里处处是丘陵,还有许多的沼泽和湿气。面对如此之多的天然防御,想要攻打福建,日本必会损失大量的兵力。其次,日军侵略中国的目标范围并不包括福建。当时中国的首都在南京,入侵者通常都会朝着首都进军,因此南京无疑是日军的重点目标。攻陷南京后,日军又有两个大方向目标:一个方向就是从湖南长沙那边向西进攻,另一个则是从陕西那边向南进攻,再攻下重庆。这样看来,东南那边的省份几乎不算日军侵略的重点。 但长沙不一样,湖南自古出英雄,这里的风水环境和文化背景对于人才的培养是不容小觑的,日军当然不会放过一个这样优异的中心地带。因此,福建那时确实不算中华的中心地带,日军想要攻克的成本确实太高。一旦误入了福建的丘陵沼泽地带,就算兵力足够旺盛,但是后续的补给也是跟不上的。而且福建也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就算攻打下来,日本也得不到更多的好处,还会地折损兵力。故而,日本在疏通东南物资线时,只瞄准了湖北湖南以及广东广西这几个中国的命脉地带。 除此之外,福建自古以来便是一个难以攻克的地带。历史上的福建就是一个棘手的地带,君王带兵打仗都不愿过多的涉足。而且福建百姓的抗争精神十分勇武,封建时期朝代更迭,身处战乱的福建人民对于外来势力亦是当仁不让,反抗激烈。近代时期,中国饱受列强势力的摧残,签订了多个丧权辱国的条约,福州城却霸气地将洋人拒之门外。面对多山多沼泽的福建,外来侵略者也只得作罢,毕竟这是一场得不偿失的战争。 笔者认为,日本之所以没有攻占福建省,一方面是因为福建的天然防御过于棘手;另一方面则是日本兵力的匮乏,后勤补给速度很慢。要知道日本的领土本就渺小,面对领土庞大的中国,想要全方位的占领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只能选择几个要害省份进行攻克。而对于丘陵密布的福建省,军队跟不上,武器也不方便用,交通还不方便,就只能选择放弃。 随机文章哈德良长城训练:九月哈德良长城之旅计划更新雅典政治家:克里蒂亚斯简介世界徒手攀登失手频发,男子从20米高悬崖掉下摔成粉碎拉美羽蛇神的传说,掌管雨季丰收和生死(传闻是中国龙的化身)恐惧魔王迪亚波罗,勾引王子占据身体和灵魂(天堂最大敌人)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