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点燃了推翻秦王朝的熊熊烈火,揭开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毛泽东说过:“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陈胜、吴广建立的张楚政权只存在了六个月,对于他们起义失败的原因,司马迁曾做过总结。毛泽东在读《史记·陈涉世家》的批注中也指出,陈胜、吴广有“二误”:一是违背“苟富贵,无相忘”的诺言,杀死旧时伙伴,导致众叛亲离;二是信用朱房胡武,赏罚失当,导致诸将不愿为他们效力。
农民起义成败启示录
利用扶苏项燕影响
揭竿而起四方豪杰纷纷响应
陈胜,字涉,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人;吴广,字叔,阳夏(今河南太康)人。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秦政府征发闾左900名贫苦壮丁去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守边,陈胜、吴广也在这支戍卒队伍中,并被任命为屯长。
这支队伍在途经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时遇到大雨,道路不通,不能如期赶到渔阳戍地。秦法规定:“失期当斩”,这900戍卒面临着死刑的威胁。陈胜、吴广私下商量说:“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说:“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同意陈胜的看法,但两人还有些犹豫,便找人卜了一卦,卜卦者猜出他们的心思,说:“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听了很高兴,又暗自琢磨“卜之鬼”是什么意思,后来恍然大悟:“此教我先威众耳。”

于是他们在帛上书写“陈胜王”三个红字,置鱼腹中,戍卒买鱼得书,传为怪异。陈胜又让吴广夜里偷偷地跑到营房附近的一座破庙里,点起篝火,装狐狸声呼叫:“大楚兴,陈胜王。”戍卒们都被吓得毛骨悚然。第二天早上,戍卒们交头接耳,谈论昨夜发生的怪事,对陈胜指指点点,另眼相看。
眼看着起义的时机已成熟,陈胜、吴广决定先除掉押送他们的将尉。“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他在将尉喝醉时故意激怒将尉,让他打自己,以便挑起士卒的义愤,那将尉果然中了圈套,拿起军棍就打吴广,还拔剑威胁他,吴广一跃而起,夺剑杀了那个将尉,陈胜在一旁帮忙,把另一将尉也杀了。紧接着,他们把戍卒们召集起来,号召大家反抗暴秦,在大泽乡举起了“伐无道,诛暴秦”的旗帜。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率领义军首先攻下大泽乡,接着攻下蕲县,分兵东进,主力则向西进攻,连下今豫东、皖北数县,当他们推进到陈县(今河南淮阳)时,已是一支数万人的声势浩大的队伍了。由于陈胜、吴广打着扶苏和项燕的旗号,四方豪杰纷纷响应,许多郡县的农民杀掉长吏,投入起义军,特别是旧楚国境内,“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
隋唐末年起义领袖刘武周和李渊谁先起兵反隋
周是山西人,隋末著名军阀之一。 关于他的出生还有一段故事。他的父亲和母亲坐在庭院里休息,忽然看见一个像雄鸡一样形状的东西,它身上的光芒把地面都给照亮了。它唰的一下向庭中的女人飞去,刘武周妈妈赶紧起来抖衣服,却发现什么也没有。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不久之后,武周妈妈就有了喜讯,十月后生下了刘武周。 刘武周的父亲给他找了个武师傅,他倒也是。后来凭借这一身武艺参军,立下战功。回到家乡后他就被封为了太守的护卫长官。刘武周的血脉里有不安分的因素,他杀死太守起兵反隋。后来越来越多的人来到了他的麾下,他的兵越来越多。 他一边讨好突厥,一边应付来攻打他的隋军。他不仅打跑了隋军,还反攻拿下雁门,进而攻取汾阳宫,迎来他第一次大胜利。他把美女进献给突厥,换来了一个可汗的称号。势力逐渐加大的他索性自封为帝。在李渊攻入长安后,他接受下属的建议攻打晋阳。他一个个打败了李渊派来护卫太原的将领,攻占了太原。他派下属继续向南挺进。在这期间,又有一些小军阀也在响应刘武周。刘武周逐渐控制了整个山西大部。李渊惊慌失措,派秦王率军攻打。李世民兵分几路,把刘武周的势力分别击破。刘武周只能逃亡突厥,秦王把山西的失地都收了回来。 在三年后,刘武周逃回家乡的计划失败,被突厥人杀死了。 刘武周是在哪称帝的 刘武周是在马邑称帝的。那个时候,他刚刚迎来了自己沙场生涯的第一个胜利—攻克了汾阳宫。他还把宫里面的美女献给了突厥可汗,用行动表示自己对突厥的忠心。然后他又占领了定襄郡,大大增加了疆域。扫荡完后,刘武周就返回了马邑。 图片来源于网络 高兴的突厥可汗不仅赐下了定杨可汗的称号,还赏赐了用狼头作标志的大旗。狼是突厥的象征,可汗赐下大旗的意思是把刘武周当作自己人看。刘武周高兴之余,索性就自称,封自己的妻子为皇后。 刘武周本来是河北人,后来又迁到了马邑。他出生于大富之家,骑射一流,喜欢到处结交朋友。那时是末年,皇帝不仁,各路英雄揭竿而起,战争经常爆发。从军的刘武周很快凭借他出色的武艺立下了战功,被封为校尉荣归故里。公元617年,他杀死了当地的最高行政长官,开放粮仓赈济灾民,并把流离失所的饥民聚集起来形成了一支上万人的叛军。他派人联系突厥,为了得到突厥的支持,攻取了汾阳宫,把宫里的宝物赠送给了可汗。他与突厥勾结到了一起,兵犯太原,一次次打败了李渊的军队。但是李世民在次年亲自率领军队来攻打,与刘武周对峙了半年。刘武周的部队因为粮食不足而被打败,他只能灰溜溜地去投奔突厥。但是突厥已经放弃了刘武周,和更有实力的唐朝合作。刘武周发现后想要逃回去,可是被突厥人发现并杀害了。 李渊与刘武周谁先起兵 刘武周比李渊更早起兵。刘武周担任太守的护卫长官,其间与太守的妾室偷情。可是被太守发现了,刘武周惶惶不可终日。其实刘武周心里早就想趁天下大乱杀死太守。那时正在闹饥荒,尽管官府的粮食很充足,但吝啬的行政长官不肯分给百姓。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刘武周就派人到街上到处说太守的坏话,做足了舆论攻势。在大业十三年三月,刘武周用正义的理由杀死了太守,起兵反叛。他没有遭到百姓的批判。为了让他的叛乱更得民心,他开放了粮仓用来赈济灾民。他还号召当地百姓加入到他的队伍,最终得到数万人的响应。当地的官方力量也投降了,刘武周被众人推荐成为了当地的一把手。家乡地处突厥边缘,他尽快派人联系突厥,希望能得到突厥的支持。他引突厥军队袭击隋军,攻取了汾阳宫,把皇帝的美人赠给了突厥可汗。 李渊起兵是在大业十三年的农历七月。他在起兵之前还发表了一番誓词:谴责了是个昏君,导致民不聊生。他一面派人出使突厥,请求突厥可汗派兵援助。一面让大儿子和二儿子挥师南下,迅速向西南方挺进。当时正在扬州度假,关内隋军力量薄弱,根本档不住唐军。其他的地方势力正在与对方交战,完全顾不上这支部队。因此,他们很快地就攻入了长安。李渊一进长安,就立刻立隋炀帝的后代为皇帝,把架空为太上皇并把持了朝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起义领袖唐赛儿做尼姑是为了躲避朝廷追捕?
唐赛儿是白莲教起义军中相对出名的一支,因其她是女性领导人才更具有传奇色彩。关于唐赛儿结局的说法中,有一项就是藏身尼姑庵。那么唐赛儿究竟是不是尼姑呢?她为什么要藏身尼姑庵? 图片来源于网络 白莲教发源于时期,到时期已经是支派林立,白莲教自创立时期就有两种极端色彩,向善,即引导民众向善;叛逆,即成为教众想改变社会秩序的一种工具。白莲教具有充分的有群众基础,敛财积蓄,农民武装。因此,有些别有用心的教派会依附于白莲教的名号,才能更好地成事。从根源上来说,他们都是分支,唐赛儿也是佛教徒。 唐赛儿所在的北方白莲教分支,依然是崇尚佛教教义的。但是并不能说参加造反的都是尼姑、和尚,唐赛儿至少在她参与造反之前是有家有室的,怎么会是尼姑呢?封建时代的造反运动,如果没有农民的参与是不可能成功的,归根到底,唐赛儿还是农民的代表。 那么唐赛儿为什么选择尼姑庵藏身?当时佛教倍受的打压,甚至是敌对灭杀,为了能够保全白莲教,想钟鸣鼎盛的建立道馆是绝不可能的。只能,通常几个人就成为一个道观,且没有了道观建筑的符号,便于躲藏。白莲教教众之间极其团结,唐赛儿藏身其中,或者借助其力量,躲避身着飞鱼服的捕杀,也是很有可能的。 唐赛儿传奇 造反似乎成了底层人民反抗统治者政权的一种常用手段,而揭竿而起的农民起义军不在少数,但是多以男性为主。能够在历史的星河中留下色彩的女人却不多,明朝时期的山东白莲教女首领唐赛儿就是其中灿若星辰的一颗。 图片来源于网络 巾帼英雄唐三姐的历史传奇人生,其实在历史上的记录极其短暂,从揭竿而起、一呼百应上了卸石棚寨到兵败转移,仅仅是六十多天而已。但是她表现出来的沉着大气、有情有义、智谋双全、武艺卓越确是很多男人也望尘莫及。 在一个男性主权的社会里,拥有美貌的唐赛儿是一个卑微的,但是从小的艰苦生活造就的她坚韧不拔的性格,让她在林三死后能够擦干泪水,为夫、为父、为母、为天下百姓报仇,造反这条路不好走,何况还是一个女人在走。 占据卸石棚寨子,将寨子划分为四块,并且将毕生所学的兵法、武艺发挥到极致,在小小的卸石棚寨开挖军事建筑,穿越明军控制之下的封锁,来回于各县之间集结力量,一呼百应。 她更传奇的一点,就是善于造势,她看中白莲教的宗教特点,给自己的出世营造了一个神话,祭拜夫君时天降一石匣子,在内发现兵法幻术,从此可预知未来,能够预料战事。多么聪明的女人,善于用计谋,看透高凤的狂妄自大,声东击西,,最终大溃敌军,让大惊失色,给统治者的压迫剥削以沉重打击。 唐赛儿为何起义 中国的百姓其实特别老实,农民能有一口饭吃就不会走上造反这条道路,他们也不会在乎这是谁的天下,面朝黄土背朝天,没有人愿意造反远离家乡,一般的统治者都不会将农民逼上绝路,动摇自己的统治。一般情况,只有出现在大慌、灾害、战乱时期才有可能出现大规模的造反。但是唐赛儿所处的时间正是永乐年间,制造业水平和国内生产总值都不会让百姓民不聊生,那么唐赛儿为什么要造反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唐赛儿造反于私是为了替自己的家人报仇,父亲被抓到卸石棚上去做苦力,丈夫又在讨要粮食时被官府打死,父亲母亲相继悲愤离世,这个世界上就只剩她孤女一人,能够活下去的念想都不复存在。加上她性格从来都是快意恩仇,一怒之下,决定揭竿而起。 于公是为了同样境遇的山东百姓,山东在经历了元明之战、靖难之乱之后本身就是,浮尸遍野。为了刺激北方经济,将都城前往北平,在古代,社会生产力不足的情况下,农民、手工业者自然就成为了铺桥修路、开凿运河的主要劳力。恰逢饥荒,山东境内已经是怨声一片,加上贪官污吏又大肆敛财,一些为非作歹的白莲教也干起了打家劫舍的勾当,身为最底层的穷苦百姓已经没了活路。唐赛儿的揭竿而起当然能够引起山东百姓的共鸣,何况山东从来不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