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盈(前210年-前188年9月26日),西汉第二位皇帝,汉高帝刘邦嫡长子,母为汉高后吕雉。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汉惠帝刘盈在历史上的存在感,实在是弱得可怜。这主要是因为,他爹妈和兄弟太过有名,直接把他给比没了。而汉惠帝在位期间,他的生母吕后又太过强势,汉惠帝本人又相对年幼,资历不足,所以吕后便直接掌握了大权,彻底把他给架空了。

刘盈生于公元前210年,这一年,恰好秦始皇去世。刘盈出生的时候,他爹刘邦还只是一个泗水亭长,而且已经年过四十,怎么看都不像是有前途的样子。至于他妈吕雉,当时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没有任何特殊之处。
但是,刘盈的出生,却似乎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好运。就在刘盈出生的同时,随着秦始皇去世,秦二世登基,秦朝开始逐渐混乱。就在刘盈刚满周岁时,陈胜和吴广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此后,刘邦靠着自己在家乡的声望,也拉起了一支队伍,参加了起义军。

不过,刘邦的起义,对于刘盈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起义造反这种事情,搞不好是要掉脑袋的。而且,刘邦带兵外出打仗,最开始的时候也没能力带着家眷。所以,刘邦起兵之后,刘盈便跟着母亲吕雉,过上了东躲西藏的日子。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好几年的时间。在此期间,刘邦率军攻入关中,而后又被项羽封为汉王,就藩汉中地区。到了汉中之后,因为常年战乱,刘邦又找不到吕雉和刘盈母子,所以没能第一时间接家眷前往关中。
就藩汉中之后不久,刘邦趁着项羽前往山东平乱,率军奇袭关中,平定三秦,拉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楚汉战争开始后,因为沛县当时在项羽的势力范围内,所以刘邦仍是没能及时接到家眷。直到刘邦进攻到了彭城,才派人找到了家人。
但是,就在刘邦刚刚找到家人的同时,汉军在彭城之战当中大败。就连刘邦自己,都差点被项羽干掉。在逃跑的过程当中,刘邦的家眷才终于抵达。然而兵荒马乱当中,刘邦哪里还顾得上家眷?在逃命的时候,刘邦曾三次将刘盈踢下马车,多亏了有个叫夏侯婴的将军,拼死维护,这才把刘盈救了下来。

不过,在这次逃往过程中,刘盈和他的姐姐,虽然被刘邦救走。但吕雉以及刘邦的其他亲人,却被项羽抓了俘虏。
这一年,刘盈仅仅只有六岁而已。
彭城之战结束后,仅仅只过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刘邦便将刘盈立为王太子。不过,刘邦当时立刘盈为太子,只是为了稳定军心,并不是因为多么宠爱刘盈。六岁的刘盈,虽然被封为太子,但是却在乱军之后,和自己的母亲分别。此后的两年里,年幼的刘盈只能自己呆在冰冷的王宫之中,根本没人在乎他。
直到两年之后,随着刘邦和项羽暂时议和,项羽释放了刘邦的家眷,吕雉这才返回了关中,刘盈这才得以再次见到了自己的母亲。又过了一年之后,随着刘邦在垓下击败项羽,而后又在定陶称帝。刘盈也从一位王太子,变成了皇太子!
这一年,刘盈九岁。
虽然成了太子,但刘盈的处境却并没有变得更好,反倒是更加糟糕了。因为随着西汉开国,战争渐渐结束。有关太子之位的斗争,也开始渐渐凸显出来。刘盈虽然是刘邦的嫡长子,但是却并不受宠。刘邦最宠爱的,是他身边的戚夫人,以及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

之前刘邦立刘盈为太子,只是为了稳定军心。如今天下已定,戚夫人又开始尽全力给刘邦吹枕头风,刘邦自然也就有了换太子的念头。
就这样,因为自己父亲的一念之差,刚满十岁的刘盈,便卷入到了这场最为凶险的暗战当中。
在这场夺嫡之战当中,年幼的刘盈,能做的事情其实很少。他唯一能够依靠的,就是自己的母亲吕雉。而接下来的几年当中,为了维护刘盈的太子之位,吕雉更是费尽了心思。最危险的时候,吕雉甚至直接派人绑架了张良,逼张良献计。后来,在张良的建议下,吕雉请来了商山四皓辅佐刘盈,这才阻止了刘邦换太子。
公元前195年,刘邦去世。已经熬了七年之久的刘盈,终于顺利登上了皇帝宝座,成为了西汉的第二位皇帝,后世史称汉惠帝。这一年,刘盈16岁。
不过,刘盈即位之后,却并没有得到任何幸福。因为在他登基之后,首先要面对的,就是权力欲望极强的母亲,以及刘邦留下了的一大批开国功臣。
皇帝年幼,外戚势大,下面又有一大堆骄兵悍将。这样的皇帝,无疑是最不好做的。但即便是这样,刘盈依然保持了纯直的本性,先后任用萧何、曹参等名相,修养生息,为汉朝国力的恢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刘盈在位的七年时间里,直接将国家税率降低到了超低的‘十五税一’。对内废黜‘挟书律’,允许民间自行藏书,继续以黄老思想治国,但却不禁止其他思想。对外则是继续与匈奴和亲,同时将北方的长城重新修缮了一遍。
正是因为刘盈的存在,西汉开国时的很多政策,被很好地延续了下来,国家也得以长时间休养生息。这也为后来的文景之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非但如此,就算对于昔日和自己争储的刘如意,刘盈也是尽可能地保全。
但是,与此同时,刘盈的生母吕后,却因为近乎偏执的权力欲望,将刘盈推向了深渊。刘盈即位之后,吕雉开始大力提拔吕家外戚,同时开始肆意报复。尤其是那位昔日和刘邦吹枕头风的戚夫人,更是直接被吕雉砍去四肢,死得极惨!而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后来刘盈虽然极力保护,但还是没能逃脱吕后的暗杀。
更为恐怖的是,吕雉为了巩固自家的地位,竟然直接逼迫刘盈,娶了自己亲姐姐的女儿!也就是娶了自己的亲外甥女!在吕雉的逼迫下,刘盈虽然不得不娶了自己的外甥女,但却从来都没有和她同过房,也算是尽可能地避免了不伦的举动。
如果说,刘盈的少年时代,最大的噩梦是他的父亲。那么在他即位之后,昔日全力辅佐他的母亲,就成了他最大的不幸了。
在这种扭曲和夹缝当中,刘盈艰难地活了七年。在这七年当中,刘盈一方面极力平衡功臣和外戚之间的力量,同时尽可能地尊重母亲,默许母亲掌握更多的权力。另一方面,刘盈也努力去做一个好皇帝,希望能够凭自己的努力,带给天下一个安稳。而在闲暇之余,刘盈的苦闷无处宣泄,只能借酒浇愁。

或许,正是因为童年和少年时代的不幸,让刘盈深知民间的疾苦。所以他登基之后,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去施行各种仁政。但是,多年的坎坷经历,已经耗尽了刘盈所有的精力。在刘盈即位七年之后,多年的积郁彻底压垮了这个年轻皇帝,公元前188年,刘盈因病去世,死时只有24岁!
刘盈死后,吕雉开始以太后的身份辅政。而之后的七年时间里,吕后先后拥立刘盈的两个儿子做皇帝,但当吕雉去世之后,功臣们却诛杀了外戚一党,并且废了刘盈的儿子,改立刘盈的弟弟刘恒为皇帝,这就是历史上的汉文帝。
刘盈虽然仅仅只在位七年的时间,但他却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带给这个世界更多的善意。只不过因为他爹他妈和他弟弟,都太过有名,所以显得他就没什么存在感了。
但是,相比他的父母,刘盈却多了一份善良。他既是一个好皇帝,同时也是一个纯粹的好人。这个评价,恐怕就连他的父亲刘邦,都很难得到。
主张和亲的西汉大臣,竟然也是大败匈奴的名将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匈奴派使者来请求和亲。西汉自高祖白登山被围之后,文、景两帝,包括女汉子,都奉行“无为而治”的国策:一边给匈奴送女人——所谓的“和亲”,一边窝在家里老老实实搞生产。 这次请求和亲,到底是像往常一样同意还是趁机翻脸开打,汉武帝和一众大臣在朝堂商议。主战派与主和派争论不休,这时,一位御史大夫跳出来说:“咱们军队跑到千里之外——那么远的地方去打仗,就如同强弩之末,到那里也没劲了。再说,匈奴那地方离咱太远,得到也没什么用处,无利可图,打这仗干嘛?所以,还是和亲吧,天下太平!” 主和派的官僚们立即齐声附和,最后力压主战派,和亲一事顺利谈妥。从历史来看,汉匈战争前的最后一次和亲,就这么被这位御史大夫极力促成了,这位御史大夫名叫。不论是当时的主战派,还是后世的热血青年,都对主和的韩安国恨得牙根痒,说上许多理由,其实就是不敢打,妥妥一个投降派。但实际上,韩安国和亲主张说明,他对当时国家的军事实力有准确的估量。而他本人,更是一位拥有谋略、计策的能臣,在景帝、武帝时期,出镜率相当高。 一、一战成名 韩安国是梁国成安县(今商丘民权县)人,早年拜师学习《》和其它学说。他聪明好学博采众长,成长为远近闻名的集学问、辩论于一身的能人,并被(景帝之弟)慧眼识珠,请入朝中担任中大夫。而韩安国很快就显露能力,成为梁王不可或缺的重要谋士。 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爆发,叛军一路高歌挺进到梁国。危难之中,韩安国被梁王刘武任命为将军,抵御叛军的围攻。韩安国稳固防守,另一位将军则奋力厮杀,将士的拼死抵抗使叛军无法绕过梁国这一防线,因为牵制住叛军的主力,为最后平息叛乱七国之乱贡献了力量。韩安国因此一战成名,梁王刘武也更加倚重于他。 受梁王的重用,韩安国也忠心而侍,为梁王排忧解难。 二、断“家”务事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而这“家”还是皇家——窦、景帝与梁王,他们之间越来越僵化的关系,事情更加棘手。 对于自己的两个儿子——景帝和梁王,窦太后更偏爱小儿子梁王,不论权力还是财物,都大力赏赐。景帝是孝子,对母亲的做法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梁王以为有母亲撑腰,渐渐地有恃无恐,在封地内,出行的动静弄得比还大,这就让景帝有所不满了。太后得知后,迁怒于梁国派来的使臣。 这次梁国派来的使臣恰恰是韩安国,这下他可撞到枪眼上了——太后、景帝、梁王关系僵持,一不小心就是掉脑袋的事。韩安国清楚当下的处境,他没有直接向太后、皇帝请罪,而是去找了——窦太后的女儿。 一见到公主,韩安国就哭着说:“从前七国叛乱时,各诸侯都起兵,梁王一想起太后跟皇帝在关中就流眼泪水,他知道跟皇帝最亲,所以拼命抵抗,因而叛军才无法向西进军,这不都是梁王的功劳吗?而现在,梁王用皇帝赏赐的车子、旗帜出行,虽然排场大了点,但不过是向小地方的人炫耀,自己的父兄都是皇帝,母后与兄长都爱他,这又有什么过错呢?太后因此苛责他,他知道后整日泪流不止,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太后为什么不体恤一下做儿子孝顺、做臣子忠心的梁王呢?” 馆陶公主将这些话告诉给窦太后,太后大喜,并把这话原封不动地告诉景帝。景帝心结打开,对韩安国等使者大大奖赏,从此对刘武更加宠爱。不能不说,韩安国的诡辩很厉害,把黑的都说成了白的,他这手亲情牌打得更漂亮,巧妙地化解了一场家庭危机,也是政治危机。 “关不住”——韩安国的能力、名声正如这“春色”一般,从梁国传到了朝廷,受到景帝与太后的信任。 三、死灰复燃 不过韩安国不是完人,有一次,他就因为犯事被捕下狱。“被犬欺”啊,狱卒言语间对韩安国多有侮蔑。韩安国听了不受用就说:“你小子知不知道,死灰有可能会复燃吗?”不料那狱卒答道:“就算它复燃,我也能一泡尿给它浇灭了!” 不过,这位狱卒很快就后悔了。梁国内史空缺,因为之前在太后那里留下好印象,韩安国被窦太后任命为太史,从一名囚徒翻身为年俸二千石的官员。狱卒闻讯,职位也不要了,撒腿逃命。韩安国下令,你不回来就任,我就灭你宗族。无奈,这位狱卒回家安排好后事,向韩安国谢罪来。没想到,韩安国大笑道:“你可以撒尿了!”狱卒不知所措之际,韩安国又说:“这事不值得我惩办你,回去好好工作吧。” 相比对待霸陵尉,韩安国的胸襟,不得不让人佩服! 四、替梁王收拾“烂账” 话说回来,梁国内史这职位,梁王属意的人还真不是韩安国,而是“新宠”——齐人公孙诡。公孙诡不断游说梁王,向皇帝申请做皇位接班人,并增加封地。对于立刘武为储君一事,景帝似有此意,但朝中袁盎的反对声最高,在梁王的授意下,公孙诡将袁盎暗杀。 景帝知道后,派使臣去梁国务必捉拿公孙诡。但使臣来了十批,却一批一批空手而回——根本找不到人。人的去向,韩安国心知肚明,他来到梁王宫中,一看到梁王就哭起来:“大王没有好的臣子辅佐以至到这种地步,既然抓不到公孙诡,请您赐我一死吧!” 梁王不允许,韩安国继续两眼泪流,从太上皇刘太公与高祖的关系、景帝与废太子的关系说起,劝诫梁王,治理天下,不能以私情乱公事,就算是亲父子也无法保证不会有变化。如今皇上因为太后不置办您,如果太后去世了,您还能依靠谁? 一语点醒梦中人,梁王痛哭流涕交出公孙诡。公孙诡畏罪自杀,景帝既往不咎,梁王派人杀袁盎的这笔烂账,算是被韩安国一把抹干净了。从此,景帝与太后更加看重韩安国。 五、抵御匈奴 除了是一名颇具谋略的谋士,韩安国还是一员大将——在梁国时曾参与平叛七国之乱,入朝后也曾领兵前往闽越平乱。后来,韩安国到朝廷为官,因主张与匈奴和亲,而被人认为是窝囊的投降派。但是到了汉武帝决意要打匈奴时,韩安国却勇敢地冲在了第一线。 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有人献计在马邑伏兵收拾匈奴单于。韩安国担任最高统帅——护军将军率兵埋伏于马邑,最后计策泄露,马邑之围无功而返。丞相死后,韩安国担任代理丞相,汉武帝有意将他扶正,哪知韩安国时运不济,竟然从马车上摔下,跌跛了脚,只得家中养病,汉武帝只好改任他人。 韩安国病好后,担任材官将军,驻守渔阳。马邑之后,汉朝与匈奴等于撕破了假面和平,匈奴单于为了报复,带军攻打汉朝,而渔阳正是最前线。有一天,韩安国抓到几个匈奴俘虏,得知匈奴军队已经远去。于是,他上表汉武帝,请求暂时停止屯军,趁着农耕时节都回家进行农业生产。 可谁知匈奴玩了花样,没多久转身又回来攻打渔阳,韩安国军营里只有不足千人,被打得措手不及,从未吃过败仗的他,这次遭受惨败,匈奴劫掠两千多人与财物。汉武帝得知后,专门遣使将他一顿责备,再调他向东驻守右北平。韩安国感到,皇帝的宠信越来越少,加上被匈奴打败,损失严重,耻辱,失意,郁闷......,只短短几个月后,韩安国就生病吐血而亡。 只是,韩安国不知道,正是他在渔阳的坚守,牵制住匈奴的部分军力,使得大将军有机会兵出北郡,采用“迂回侧击”的战术,绕到匈奴后方对其造成大包围态势,活捉敌军数千人,夺取牲畜数百万之多,取得河套大捷。 河套大捷成了汉匈战争的重要转折点,此后大汉一雪旧耻,扬眉吐气吊打匈奴;汉军“全甲兵而还”,卫青因功被封为长平侯,而所有这些荣光的背后,我们不能忽略的是,韩安国以一员老将的身份,在渔阳的浴血坚守,在抗匈前线站好了最后一班岗,他也是汉朝雪耻匈奴的大功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为什么说卫子夫的母亲卫媪生了大半个西汉?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