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名将白起被秦王赐死,冤吗?

时间:2024-06-19来源:网络作者:小白2

无论是军事才能,还是实际战绩,白起在秦国的武将当中都以压倒性的优势排名第一,即便是把整个战国时代的武将放在一起,他同样都在前三之列,然而,这样一位堪称绝世的名将,最终竟然被秦昭襄王赐死,让后人为之叹息。

那么,便自然而然的引出一个疑问——白起死得冤吗?

名将白起被秦王赐死,冤吗?

公元前289年9月,秦昭襄王派五大夫王陵攻赵率军攻赵。

正赶上白起有病,不能走动。

王陵攻邯郸不大顺利,秦王又增发重兵支援,结果王陵损失五校(一校约为8000人)秦军。

白起病愈,秦王想让白起为将攻邯郸,白起认为没有获胜的机会,表示反对。

秦昭襄王改派王龁替王陵为大将,结果久攻不下。

楚国派春申君同魏公子信陵君率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伤亡惨重。

白起听到后说:当初秦王不听我的计谋,结果如何?秦昭襄王听后大怒,命令白起出兵,白起自称病重,秦王免去武安君的官爵降为士兵,让他离开咸阳迁到阴密。

但武安君有病,未能成行。

过了三个月,诸侯联军攻击秦军更加紧迫,秦军屡次退却,报告失利情况的使者天天都有来的。

秦王就派人驱逐白起,不能让他留在咸阳城里。

武安君已经上路,走出咸阳西门十里路,到了杜邮。

秦昭襄王与范雎商议,以为白起迟迟不肯奉命,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派使者赐剑命其自刎。

从上面的描述不难看出,白起被赐死,主要原因有两个:1,与秦昭襄王有战略分歧,并且始终不愿意改变立场和态度;2,有看笑话、发牢骚的小辫子。

在秦国的历史上,昭襄王的能力才干绝对可以排上前三的,其在即位之后就面临太后执政,外戚当权的不利局面,但是成年之后在范雎的帮助成功收回权力,正式亲政,全力实施远交近攻的策略。

发动长平之战,大胜赵军。

攻陷东周王都洛邑,俘虏周赧王,迁九鼎于咸阳,结束了周朝八百年统治,奠定了秦国统一战争的胜利基础。

昭襄王是站在消灭六国,统一天下的战略高度,认为当前秦国的首要目标和任务乃是尽快灭掉最硬的绊脚石,赵国。

而赵国在长平之战后实力被极大地削弱,正是趁他病要他命的最好时机。

虽然秦国在长平之战中也有很大的损失,但秦国的战争潜力远远高于赵国,故而只要部署得当,全力出击,获胜的概率是相当高的。

白起的反对,主要基于两点:1,邯郸坚城难以攻下;2,其他诸侯国的救援。

坚城难下在投石车得到技术改进之前是古代战争中普遍存在的难题,只要城中有兵有粮,意志顽强,攻击方必须付出惨重的代价和长期的消耗,以秦昭襄王的能力,自然早已考虑到了,战争进程中秦国不断增兵就是明证。

至于其他诸侯国的救援,虽然最终有信陵君窃符救赵的事件发生,但实际上赵国是孤军奋战了将近两年之久才得到实质性的救援,魏、楚两国实际上都被秦昭王诸侯中有敢于救赵者,败赵后首先攻先救赵者的战略恐吓手段给吓住了,换句话说,信陵君窃符救赵事件的发生并不是必然的。

而站在秦王的角度,假设领兵出战的是自己将军中最出类拔萃的白起的话,极有可能加快战争的进程,在诸侯的救援之前解决赵国。

昭襄王赐死白起之时,秦军仅仅是被信陵君率领的魏军击退,由于楚军未到,双方还没有展开战略决战,说明他已经对白起彻底的失望了,一个不能替国君分忧,勇于任事的将军,能力再强也没有意义。

背后对国君的腹诽,则起到了火上浇油的效果。

白起被昭襄王赐死,委实算不上有多冤枉!

盘点三国长寿的名将:田豫竟活到了八十二

时代的武将智勇无双的将才很多,他们其中不乏也有长寿级的人物,他们在三国历史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他们都有谁呢?一起来看看吧。

网络配图 田豫 之奔也,豫时年少,自讬于备,备甚奇之。

备为豫州刺史,豫以母老求归,备涕泣与别。

瓒使豫守东州令,瓒将王门叛瓚,为将万余人来攻。

众惧欲降。

豫登城劝退之。

瓒虽知豫有权谋而不能任也。

瓒败而鲜于辅为国人所推,行太守事,素善豫,以为长史。

太祖召豫为丞相军谋掾,除颍阴、朗陵令,迁弋阳太守,所在有治。

鄢陵侯彰征代郡,以豫为相。

大破之,遂前平代,皆豫策也。

迁南阳太守。

文帝初,北狄强盛,侵扰边塞,乃使豫持节护乌丸校尉,牵招、解俊并护鲜卑。

事业未究,而幽州刺史王雄支党欲令雄领乌丸校尉,毁豫乱边,为国生事。

遂转豫为汝南太守,加殄夷将军。

太和末,公孙渊以辽东叛,帝使豫以本官督青州诸军,假节,往讨之。

豫以太守督青州,青州刺史程喜内怀不服,军事之际,多相违错。

喜知帝宝爱,乃密进谗言,由是功不见列。

景初末,增邑三百,并前五百户。

正始初,迁使持节护匈奴中郎将,加振威将军,领并州刺史。

外胡闻其威名,相率来献。

徵为卫尉,固称疾笃。

拜太中大夫,食卿禄。

年八十二薨。

子彭祖嗣。

网络配图 晓勇而有计谋。

他年轻时作小将,多次跟随其他将领征伐,经常勇冠三军。

孙亮继位后,丁奉升为冠军将军,参加了吴魏龙兴之战,大破敌人先头部队,立下了大功,升为灭寇将军。

继位后,丁奉帮助孙休用计诛杀了权臣孙綝,升为大将军,加封左右都护。

后来,孙休病逝,丁奉等人拥立为帝,被封为右大司马、左军师。

几年后,丁奉去世,家人受谗言而被流放。

右车骑将军、并州刺史,本名淳。

初为为前将军主簿,羽败,属吴。

思归先主,乃诈死,时人谓为信然,因携持老母昼夜西行。

会先主东征,遇於秭归。

先主大悦,以化为宜都太守。

先主薨,为丞相参军,后为督广武,稍迁至右车骑将军,假节,领并州刺史,封中乡侯,以果烈称。

官位与张翼齐,而在宗预之右。

景耀五年,率众出狄道,化曰:“‘兵不戢,必自焚’,伯约之谓也。

智不出敌,而力少於寇,用之无厌,何以能立?诗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后’,今日之事也。

”咸熙元年春,化、预俱内徙洛阳,道病卒。

网络配图 吴大司马。

为郡县吏,避乱南渡。

统事,岱诣幕府,出守吴丞。

会稽东冶五县贼吕合、秦狼等为乱,权以岱为督军校尉,与将军等将兵讨之,遂禽合、狼,五县平定,拜昭信中郎将。

建安二十年,督孙茂等十将从取长沙三郡。

权留岱镇长沙。

安成长吴砀及中郎将袁龙等首尾关羽,复为反乱。

岱攻醴陵,遂禽斩龙,迁庐陵太守。

延康元年,代步骘为交州刺史。

郁林夷贼攻围郡县,岱讨破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戚继光抗倭:细说抗倭名将戚继光的传奇人生

抗倭名将戚继光:他戎马一生,南征北战,是明代杰出的军事家。

“南倭北虏”是的两大边患。

“南倭”是指长期侵扰东南沿海一带的日本海盗,“北虏”是指与明中央政府敌对的北方蒙古族。

“两患”的性质全然不同,但都极大地影响了明朝的内政外交。

嘉靖末年至万历初年,“南倭”与“北虏”之祸相继解除,都要归功于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戚继光。

庙在台州市椒江区东山西坡,明初时为海门城隍庙,戚继光在台抗倭时多驻于此,后人为纪念这位民族英雄,必祀戚继光,现为戚继光纪念馆。

戚继光,祖籍河南,嘉靖七年生于山东鲁桥(今济宁市东南)的一个军人世家。

戚继光的父亲熟读兵书,精通武艺,治军有方。

戚继光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熏染,怀抱忠心报国之志。

当时,倭寇对中国东南沿海的侵扰越来越甚。

日本武士、浪人、海盗等,在日本官府的支持和怂恿下,与中国沿海的地方官僚、土豪、奸商沆瀣一气、狼狈为奸,在中国万里海疆大肆烧杀抢掠、为害百姓。

长期生活在沿海的戚继光对此十分痛心。

嘉靖二十三年,17岁的戚继光承袭父职,担任登州卫(今山东蓬莱)指挥佥事,负责山东一带的沿海防守,从此开始戎马生涯。

上任伊始,戚继光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南倭”,他立下雄心壮志:“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

嘉靖三十一年,戚继光参加了山东的武举考试,在数百名考生中脱颖而出,一举考中。

第二年夏天,戚继光被提拔为山东都指挥佥事,开始全面参与防海抗倭。

此后的十余年间,从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再到广东的万里海疆,哪里有倭患出现,哪里就有戚继光的威武身影,就有“”的猎猎旌旗。

戚继光率军之初,同僚和敌人都不把他放在眼里。

一次,一支800余人的倭寇窜到浙江慈溪一带沿海,将数倍于自身兵力的明军打得大败。

戚继光率军救援,他跳到一个高处,弯弓搭箭,一连三箭,把三路倭酋一一射倒。

贼首束手就擒,敌人作,明朝将士连连称赞。

鸳鸯阵是戚继光在抗倭战争中独创的一种阵法,此阵法以十一人为一队,居首一人为队长,旁二人夹长盾,又次二从持狼筅,复次四从夹长矛、长枪,再次二人夹短兵。

阵法可随机应变,变纵队为横队即称两仪阵,两仪阵又可变为三才阵。

戚继光虽然以三箭退敌,但他深感明军存在严重问题,整肃军纪、加强装备、提高战斗力才是致胜的关键。

原先世袭的旗军战斗力太差,戚继光多次上书请求招募新军。

他说:“现在的官军,平时不训练,行军不带粮,打仗时没有统一号令,驻扎时不会,这样的军队,绝不可能抵挡身经百战、有必死之心的倭寇!”在戚继光的一再坚持下,他终于被获准招募新兵。

经过几个月的严密筛选和艰苦训练,他建立起一支以义乌农民和矿工为主的新军。

戚继光还创造了“鸳鸯阵”战术,统一编组、统一口号、严肃军纪,大大提高了作战能力。

戚继光对属下士兵要求极其严格。

一次,有官员到前线视察军队,突然间,其它官兵一阵骚乱,有的甚至离队避雨,只有戚继光的军队,军容整齐。

戚继光对军队严格要求,自己同样以身作则。

有一次,戚继光率军到浙江乐清,恰逢天降大雨。

当地的士绅百姓邀他入室避雨,戚继光说:“士兵们都在外面淋雨,统帅怎么可以独自进屋避雨呢?”戚继光治军有方,培养了严明的军纪。

他领导的这支军队英勇善战,屡立战功,受到老百姓的支持和爱戴,被誉为“戚家军”。

嘉靖四十年,戚继光率军在浙江台州迎击来犯之敌,救出上万名被俘百姓,打出了戚家军的威风。

浙江倭寇被消灭后,戚继光又转向福建,成功地捣毁了倭寇的老巢。

凶残的倭寇心惊胆寒,畏之如虎,他们称戚继光为“戚老虎”。

此后几年,戚家军驰骋海疆,。

嘉靖四十五年,在中国沿海横行200年的倭患终被肃清。

隆庆元年,刚刚平定“南倭”的戚继光奉命北上抵御“北虏”。

他先被任命为京军神机营副将,后被任命为蓟镇总兵,负责从山海关到京师的军政事务。

这一时期,戚继光做了两件大事:练兵、修长城。

戚继光在抗击倭寇时,已经摸索出一套练兵的成功经验,但在关系复杂、积弊尤重的京畿地区,推行这套经验却实属不易。

戚继光认为,要建立一支勇敢善战的军队,必须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把普通百姓训练成有纪律、听指挥、技艺精、战术强的士兵;二是把军人培养成卫国保民、爱卒恶敌、谙韬略、习武艺的良将;三是改善武器装备,充分发挥其威力和作用。

在戚继光任蓟镇总兵不到三年的时间里,明朝北部最强劲的敌人、蒙古贵族俺答汗就放弃了敌对态度,接受明王朝的封贡,并表示永远不再南下骚扰。

戚继光知道,俺答汗放弃对抗愿意合作,原因之一就是蓟镇的强大军事压力。

所以,他一刻也没有放松对军队的操练。

隆庆六年,兵部官员汪道昆到蓟镇巡视。

戚继光组织了一次有数万士兵参加的军事演习,步兵、车兵、炮兵等多兵种联合参与,既有基本技能的表演训练,也有各兵种之间的协同作战。

规模之大,气势之伟,令观看演习的戚继光本人都深受感动,相“边事真有可为”。

戚继光在蓟镇做的第二件大事就是修筑、加固长城。

明代长城是中国历史上费时最久、工程最大、防御体系最完善,也是保存最好的长城,而戚继光所修的蓟镇长城则是整个长城的精华。

着名学者、长城学家罗哲文先生说:“现在北京八达岭、慕田峪、司马台、古北口,以及天津黄崖关,河北山海关附近的老龙头、角山等处长城的雄姿,均是经戚继光改进之后留下来的”,它们代表了古代长城的最高建筑水平。

在修筑山海关长城时,戚继光发现长城东端与大海接合处防御薄弱,敌人很容易乘机而入,必须想办法堵塞漏洞。

他与参将吴惟忠彻夜商量,决定建造“入海石城”,将长城一直延长到大海深处,这就是今天人们看到的老龙头。

入海造城的难度极高,投资也很大。

消息一经传出,一些实力雄厚的商人都想获得修造权,从中牟利。

有位商人想方设法找到戚继光,送上一大笔贿赂。

戚继光沉思良久,留下了银两,让商人先回去,然后请参将吴惟忠前来商量。

不一会儿功夫,吴惟忠走进戚继光的营房,却见后面还跟着一个军卒,也挑着担子,竟然也是那商人送来的贿赂。

两人相视,哈哈大笑:“这些银子分明是毒呀!如果咱们将帅贪财,必然造成千秋工程质坏命短,祸国殃民。

太可怕了!”戚继光和吴惟忠把贿赂银交给财务管理部门,并以此事教育部下,要求各级官员不得“吃拿卡要”,必须高质量地修好入海石城。

老龙头长城完成后,戚继光亲题“天开海岳”四个大字,并刻石立碑以示纪念。

蓟镇长城自昌平至山海关,长达1200里,戚继光在此增筑空心台1017座;在险要地方修筑复线长城,增筑烽墩。

今天人们看到的如同天梯般的倒挂长城——三道关长城,就是戚继光督建的。

身处其间,人们惟有惊叹设计者和建造者的聪明智慧,三道关堪称长城建筑史上的奇迹。

长城的修筑大大增强了京畿重地的防御能力。

隆庆和议后,对明朝北边构成较大威胁的只有蒙古族土蛮部。

万历二年,朵颜酋长董狐狸和他的侄子长昂企图入京骚扰,被戚继光打退。

第二年,董狐狸又率部南下,戚继光俘虏了他的弟弟长秃。

董狐狸等人见戚继光,长城防线,就率部属亲族300人叩关请降,“北虏”问题最终解决。

明代北部边境,出现了少有的太平景象。

戚继光在北边巡防驻镇16年,修边垣、筑关塞,整训马、步、车三军,有效地保护了京畿和华北地区的平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