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奇闻 > 奇闻百怪

同样练的八九玄功,为何悟空总是打不过杨二郎?

时间:2023-08-03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同样练的八九玄功,为何悟空总是打不过杨二郎?

优质回答:

齐天大圣孙悟空并不是打不过二郎神。并且,《封神演义》的故事并不被正统的神话体系承认。

二郎神很强?但本来在《西游记》中,二郎神已未料胜、先料败。如果二郎神真的信心十足,又何必说“若我输与他,不必列公相助,我自有兄弟扶持”?换句话说,二郎神对自己能不能顺利战胜,并没有把握。

他能战胜齐天大圣孙悟空,本来也是胜之不武。《西游记》原文:

这阵上,康、张、姚、李、郭申、直健,传号令,撒放草头神,向他那水帘洞外,纵着鹰犬,搭弩张弓,一齐掩杀。可怜冲散妖猴四健将,捉拿灵怪二三千!那些猴,抛戈弃甲,撇剑丢枪;跑的跑,喊的喊;上山的上山,归洞的归洞。好似夜猫惊宿鸟,飞洒满天星。众兄弟得胜不题。却说真君与大圣变做法天象地的规模,正斗时,大圣忽见本营中妖猴惊散,自觉心慌,收了法象,掣棒抽身就走。

同样练的八九玄功,为什么悟空总是打不过杨二郎?

齐天大圣孙悟空的弱点不在于自身,而在于小猴子们。单挑时,齐天大圣孙悟空原来不落任何下风。

而后来齐天大圣孙悟空的失败,书中也说得明白“猴王只顾苦战七圣,却不知天上坠下这兵器,打中了天灵,立不稳脚,跌了一跤,爬将起来就跑,被二郎爷爷的细犬赶上,照腿肚子上一口,又扯了一跌。”

简而言之,此时此刻,二郎神不是一个人,他不是一个人!八位仙人一条狗,群殴才制住齐天大圣孙悟空,二郎神拿什么脸说齐天大圣孙悟空打不过他?

至于《封神演义》,那是根本不被正统神话体系承认的。那里边都是胡说八道,毫无逻辑。《封神演义》出现在《西游记》之后,是蹭《西游记》热度的。它是有目的的弱化袁弘,抬高杨戬,帆叶网,不仅不公平,而且根本就不合逻辑。

你得这么想,假如齐天大圣孙悟空真的是袁弘的后世化身,那杨戬是个废物啊!杨戬出世之前就在玉鼎真人门下修炼了,他出道时已经是个老怪物了,前前后后修炼了多少年?齐天大圣孙悟空又修炼了多少年?

一位成名多年的老剑客,被刚出世的小毛孩子闹了个平手,群殴才好不容易打过这孩子,这要是真有这么一位老剑客,他早就拔剑自刎了,还有什么脸活在这世上!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还好意思说小孩子打不过他,且不论小孩子往后再练几年会比他强多少,就这脸皮,这是老剑客还是老贱人啊?

其他网友观点非也非也二人同样练的八九玄功

何谓八九玄功,又名九转元功,是《封神演义》中的阐教神功。然而七十二变只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功法。打个比方,就像九阴白骨爪是九阴真经其中一部分功法,但却不是九阴真经,而齐天大圣孙悟空就只是练了九阴白骨爪,而杨戬却修炼了全本九阴真经。如果修成此功九转境界,可通天彻地,不死不灭,杨戬的师傅玉鼎真人如此说“修成八九玄中妙,任尔纵横在世间。”

同样练的八九玄功,为什么悟空总是打不过杨二郎?

所以仅从功法上来看,杨戬确实胜过齐天大圣孙悟空不少,就像是一个是科班出身,另一个则是培训学校出身,杨戬不仅掌握了各种变化之术,还深得八九玄功各种心法口诀,他凭借八九玄功用有不死之身,斩魔诛仙之神力。

同样练的八九玄功,为什么悟空总是打不过杨二郎?

而齐天大圣孙悟空仅能靠着七十二变躲避三灾利害,在功法这块来说,齐天大圣孙悟空并不算修行了八九玄功,也永远达不到九转境界,但是齐天大圣孙悟空的机缘好,又是蟠桃,又是仙丹,琼浆玉液啥的不知道吃了多少,所以不论功法,齐天大圣孙悟空真不一定比二郎神差,在功力上可能远超二郎神。

2.悟空打不不过二郎神

我们再来看看齐天大圣孙悟空大战二郎神,“小圣施威降大圣”吴承恩这句话给读者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二郎神把齐天大圣孙悟空捏得死死的,按在地上摩擦。

同样练的八九玄功,为什么悟空总是打不过杨二郎?

本来并没有,且不说齐天大圣孙悟空一人单挑天庭十万天兵天将,经历了一番车轮战,就是在对战二郎神中,我并没有看到他被降服或是击败。

孙与杨大战中,数次退回花果山,不是被击败,而是为了保护花果山众多猴子猴孙选择撤退。

同样练的八九玄功,为什么悟空总是打不过杨二郎?

他在与二郎神大战中,见对方精通变化之术,便起了与对方一决高低之心,所以他不断使用变化之术,而杨戬也一直变为为克制之物,这不能称为胜利吧,万物相生相克,我只能说杨戬的深谙其中道理。但是你要真要说分个胜负,我觉得不能以变化之物来决定。毕竟,杨戬会的齐天大圣孙悟空也会。

同样练的八九玄功,为什么悟空总是打不过杨二郎?

最后,齐天大圣孙悟空是在什么情况下被捉呢?,首先是放冷枪的太上老君丢了个金刚琢,然后,哮天犬,二郎神,李天王一起冲上去才将其制服,再算上前面的哪吒,巨灵神,你还能说齐天大圣孙悟空打不过二郎神?

同样练的八九玄功,为什么悟空总是打不过杨二郎?

所以,在没有顾虑,全盛状态下,齐天大圣孙悟空与二郎神第一次世界大战,谁输谁赢还未必一定!

其他网友观点

哈喽大家好,我是随梦,很高兴能回答您的问题,同样练的八九玄功,为何悟空总是打不过杨二郎?

同样练的八九玄功,为何悟空总是打不过杨二郎?二郎神的七十二变为什么比齐天大圣孙悟空的七十二变厉害,其根源在于齐天大圣孙悟空是猴子修炼成精,猴子没有腮,天生有身体缺陷,导致他的七十二变也有三大缺陷。第一、尾巴不能变;第二、红屁股不能变;第三、变化后不能笑,只要一笑,就要恢复原形。

同样练的八九玄功,为什么悟空总是打不过杨二郎?

而二郎神呢?,母亲是玉帝妹子,因此遗传仙体,七十二变其实就是为人,特别是为道教中人设计的,所以当然比齐天大圣孙悟空厉害。对此,有人提出异议,认为二郎神修炼的是八九玄功,有七十三变,所以齐天大圣孙悟空自然打不赢他。

同样练的八九玄功,为什么悟空总是打不过杨二郎?

首先,的确没有明确说明二郎神会七十二变,但在花果山时,二郎神让众人下去,他要与齐天大圣孙悟空比变化之术,然后两人你来我往,很明显,这就是七十二变。其次,在封神演义中,二郎神会的是八九玄功。这八九玄功是一门道教法术,八九七十二,也就是说,是七十二变的另一个说法。二郎神三只眼的说法,是清朝的时候民间给他加上去的,原著中并没有写他有三只眼。原著是这样描述的:仪容清俊貌堂堂,两耳垂肩目有光。头戴三山飞凤帽,身穿一领淡鹅黄。缕金靴衬盘龙袜,玉带团花八宝妆。腰挎弹弓新月样,手执三尖两刃枪。大家仔细看,是两耳垂肩,像刘备一样,长得很帅,但并没有三只眼。在西游原著中,也没有哪位神仙有三只眼。清朝的时候,民间将二郎神进一步神话,将马王爷的三只眼转到他额头上去了,这时的二郎神才多了一只眼。86版西游记电视剧采纳了这一说法。

同样练的八九玄功,为什么悟空总是打不过杨二郎?

所以,在西游记原著中,二郎神的确会七十二变,并且比齐天大圣孙悟空胜一筹。

中国史上输的最冤的帝王苻坚,百万人马打不过八千敌军

古往今来能成帝业者,时也命也。 果真有的命格,哪怕从前是乞丐都有可能定鼎中原,比如,父母亲人都饿死后,孤身走上了逃荒讨饭的路,混着混着就成为起义军。本来朱元璋的人马是最弱的,没想到日后他居然打败了实力最强的,开创大明王朝,赶跑了蒙古人。 还有汉宣帝刘病已,祖父是为太子刘据,在汉武帝晚年的巫蛊之祸中,卫太子刘据一家全部被灭,连刘据母亲都自杀了。刘病已本是罪奴之身,本来离皇位。没想到汉昭帝英年早逝,没有留下子嗣就去世了,从民间迎回了刘病已,立为。 历史上既然有万万没想到就能当上皇帝的,一定有眼见就要君临天下、一统山河,最后阴差阳错就失去江山的,这样的皇帝一个字“冤”!符合这个标准的,前秦皇帝是一个。 苻家是氐族小酋长出生,从开始就是一家的英雄好汉。本来是在开创的后赵打工的,后来扛起匡扶汉家江山的大旗,杀胡二十多万,引起民族仇恨。 本来五胡十六国就是一团乱麻的年代,五个胡人政权轮流坐镇中原。冉闵建立的冉魏政权被鲜卑氏建立的前燕所灭,苻坚的爷爷趁机建国,国号大秦,历史学家称之为前秦。 前秦的内政也是一团乱麻,老子还没死儿子就想抢龙椅,等到苻坚继位的时候,长江以北才是前秦的天下。 苻坚是一代雄主,他文韬武略,尤其精通汉家文化。苻坚从小就提出要请师父来教他汉家文化,苻健喜上眉梢,“我们戎狄本是化外之族,从来只知道喝酒吃肉,你小子倒是要读书!” 苻坚说到就做到,学习汉文化很刻苦,他的汉学造诣堪称专家级的。他登基后视察太学,提出的问题往往是五经博士都答不上来的。 苻坚酷爱汉学,还重用汉臣。他给自己找了个极好的帮手,谋臣。王猛本来是想投奔东晋的,那才是汉人心目中的华夏正统,但是东晋还是门阀政治那一套,王猛料到自己不会有出头之日的,铁了心跟苻坚。 苻坚非常信任王猛,就像当年倚重那样,言听计从。王猛是能臣,苻坚是明君,在那个纷纷扰扰的乱世,前秦人民,国泰民安。 在晋室南渡后,一般认为华夏衣冠的正统在江东。但是苻坚治下的亲秦,俨然衣冠之邦诗礼之乡,引得不少人啧啧称奇。当时前秦的国都在长安,从安到各州都开通了国道,二十里一亭,四十里一驿,沿路槐树柳树成荫。 这般安宁富庶的景象,真跟太平时候秦、汉差不多。 安邦定国,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苻坚心中志得意满。再加上他武功赫赫,先后灭了前燕、前凉、代,还讨伐西域三十多个国家,苻坚的自我感觉好极了!他认为前秦就是汉帝国的延续,还得意洋洋地说“和的传统不会断在朕的手中”。 苻坚大概忘记了,就算前秦的汉化推行得如何成功,华夏的正宗依然在东晋。 有句话叫上帝欲使其灭亡,就先让他疯狂,如果没有那一场名载史册的战役,估计苻坚能以明君之身。只可惜,历史没有如果。苻坚一身的分水岭,就在。 王猛没有能陪伴苻坚走到最后,王猛临终之前,给苻坚留下的遗言是:“臣死之后,万万不能伐晋”。 王猛是希望苻坚能明白,东晋看上去虽然势弱,但是华夏衣冠的正统,。苻坚显然是被眼前的顺利冲昏了头脑,在逐一收拾前凉、代国和前燕后,他认为自己是天命所归,统一天下指日可待。那时候前秦有识之士担心东晋凭借长江天险,足可以抵抗百万大军。 苻坚却不以为然,他打定主意要拿下东晋:“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这就是“”的出处,百万大军投鞭于江,江河足以断流,可是,打得下偏安一隅的东晋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落在淝水之战。这一役,决定东晋和前秦谁主江山,也是苻坚帝王生涯的分水岭。 苻坚不知道,以为自己赢定了,率领号称百万大军的队伍,直奔淝水。那个场面,旌旗蔽日鼓号喧天,如果这些人马悉数渡江,踏平东晋都城或许指日可待。但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苻坚输了,而且输得匪夷所思,输给了八千人。 原来当苻坚大军临水而驻的时候,东晋下了战书。战书显得很漫不经心,大意是客人远道而来,我方想跟贵军切磋切磋,请贵军稍稍后退,腾出一小块地方让双方战士周旋可好? 吊诡的是,苻坚居然同意了这个请求。古代,打响了成为汉王大将后的第一役,战神韩信的名头就是这么打响的。 可是苻坚的“背水一战”,却输得很惨。原因是,苻坚轻敌。他很潇洒地答应了晋军的挑战,果真后退几步腾出一小块地方。 苻坚恐怕是觉得自己胜券在握的,手握,晋军渡江的只有区区八千人。只要他们一上岸,百万兵马就可以围个密不透风,灭掉他们连个渣渣都不剩下。可是谁也没想到,渡江的晋军像打了鸡血似的,人数虽然不多,但是个个都很能打。 空有百万之数的前秦军队就比较悲剧了,被几千兵马的晋军冲乱了阵型,一溃千里。苻坚的亲弟弟苻融亲自上阵督军,重整军容都没有用,前秦军队败得很难看,苻融在乱军之中落马被杀。 淝水之战还刚刚开始打,人数多的这方已经开始乱了阵脚。苻坚的下令本意是后退,到后来就变成没命的逃跑。人马相互践踏,跑不赢的要么落水而死,要么就命丧敌手。 苻坚在这一次莫名其妙的失败之中,输光了家底。原本实力雄厚的前秦,就此衰落。苻坚也失去了当老大的资格,鲜卑和羌人原本都在苻坚帐下效命,淝水之战后两人都扯起大旗自立为王。 姚苌建立了后秦,慕容垂建立了后燕。后来,也就是淝水之战的第二年,同样是鲜卑人建立的西燕攻打长安,姚苌拿下出城迎敌的苻坚。 可怜前秦大帝苻坚成为阶下囚,姚苌要苻坚禅让,苻坚也是有骨气的,他不肯做此等屈辱的亡国之君,倒是把姚苌狠狠骂了一顿。结果,姚苌把他绞死了,的前秦也就这样了。 是命运让苻坚输得一无所有吗?其实,淝水之战的惨败是有迹可循的。 苻坚统领的百万大军,是多民族的混合部队,人心不齐。汉人不愿意打汉人,羌人和鲜卑人不愿意为苻坚效命,羯人恐怕是被冉闵灭得差不多了,没什么战斗力,剩下死忠的氐人部队,数量少不占优势。 况且师出无名,东晋还是天下人心目中的正统王朝,化外胡族去打华夏正统,是的。 王者最大的忌讳,就是以为自己无所不能,失去了本心,输掉天下在所难免。输得最冤的苻坚,其实只能怪自己。你们说,对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闯王李自成的农民军为什么打不过清军?

假设你站在月球上来看1640年-1644年的东亚大陆,会有这样一幅画面:通过开封、郏县之战迅速崛起,占据陕西后,风卷残云,扫荡整个北中国;而赢得松锦决战的大清,只在1643年9月才出兵攻占宁远周边的三座城池,它的版图并没有太大变化。 也许,你会得出大清成为强弩之末,李自成是新兴强权、东亚大陆新主人的结论。但事实是。1644年4月底,农民军在山海关之战中惨败,之后潼关、太原防御战亦被清军大败,从此一蹶不振。 这给后世留下了太多遗憾与传说,其中,冲冠一怒、引狼入室,大顺政权自身腐化堕落被认为是农民军失败的原因,但问题是,撇开这些因素不谈,农民军也打不过清军。 ● 农民军步兵不行,其优势是擅长奔袭的轻骑,往往利用明军后勤弱点一战而胜。 ● 清军原已很强的野战、攻城能力,又获得红衣大炮,能步骑炮协同作战,这点,是农民军所不具有的。 ● 与明军精锐较量中,清军升级了装备与战法。而农民军遇到的官军并非精锐,作战能力提升有限。 农民军的实力 网络配图 李自成麾下的农民军在碰到清军之前,基本上只和官军交战,其实力亦是在双方战斗中成长起来的。 农民军起于1627年陕北王二的民变①,当时并没有成为流寇,而以占城池图享受为目标,但这样很容易被官军聚而歼之。1630年-1632年,农民军在陕西中部县、山西辽州作战就被官军“共进力击”而败。 鉴于此,农民军遂彻底改变“袭取城池—据守”模式,转为“袭取要地—劫掠”,并扩大骑兵比例,机动作战,攻官军所不备,取官军所急需,即(罗汝才)所言“纵横天下”。在这一作战方针指挥下,农民军在渑池强渡黄河,1635年正月,又成功袭取凤阳(中都)。 农民军这一阶段的作战特点不妨概括为:“高机动性、裹挟、劫掠、协同作战”。 由于具备“高机动性”,农民军能在作战不利的条件下迅速退出战场,再迂回、转移到官军薄弱的地方,获取更多物资、人员。而“裹挟”之举,能让农民军壮大己方势力,起到震慑效果,即便不利,也可以将包袱丢给官军。官军作战途中,经常上报所收回的“良民”,实际就是农民军丢下的“包袱”。至于“劫掠”,则是增强部队战斗欲望的核心要素,可以吸纳更多人加入,并破坏官军的行军补给,高效的“劫掠”甚至能起到“兵来如篦,官来如剃②”的效果。 而在农民军多头林立的情况下,相拥取暖是常态,这种战术能使看似脆弱的一支,在短时间集聚很多的作战人员,冲乱官军阵型。明季第一良将曹文诏即死于这种战术。不过这种战术也有两种弊端,一是没法阵地战,二是遇到协调性很强的统帅时会雪崩,高迎祥当年遇到的那一场大败,就是吃了这个亏。 总兵曹文诏战死、张全昌被俘之后,朝廷大为震动,意识到单个总兵统领部队作战已不合时宜,遂决定组建一定规模的兵团,很快,朝廷建立了两个大的作战系统,让总督、总理各领兵三万剿寇。这时明朝全国野战军也就40万,而剿寇兵力就占了12万。调整起到的效果很明显,1638年,农民军在官军的剿杀下进入低潮。 左冲右突之下,1640年,李自成率军进入闹饥荒的河南,一呼百应,攻取河南府,开始了对开封的漫长围困,在这期间,又歼灭陕甘总督汪乔年部,击败督师丁睿部。第三次开封围城战后,明军遂一改之前的战术,集结多军团一块儿作战,1642年5月,丁启睿、保定总督杨文岳偕总兵、虎大威、杨德政、方国安等率兵18万(号称40万)会师朱仙镇。李自成的形势大为不利: “十三日辛巳,左总兵及丁杨二督师领大军援汴,前锋至朱仙镇,贼遣三千骑往侦。十五日癸未,左总兵屯营朱仙镇。总兵率大军取土宼刘扁子等,连营四十里,号四十万,贼骑三千俱被擒斩。十六日甲申夜,闯贼踉跄移营,驰拒左兵。闯贼知侦探贼被杀,惧甚,尽丢营中器物而走。”然而,明军糟糕的后勤保障救了李自成一命,明军后勤线断裂之后,李自成趁左良玉移师就食(转移、退却)时攻击,明军大溃。 这是农民军的第一次大会战,经此一役,战斗力大为提高,不过若非明军战场多头指挥的弊病,农民军也不会取得这么大的胜利。 相比之下,糟糕的后勤供给更让明军吃了不少败仗,1643年的郏县作战,孙传庭部也在移兵就食中被攻击,导致全军崩溃。农民军因此获得豫西、陕西,来年东进山西、京师,此后再无大战。 可以说,农民军经历1638年的低潮后,往往利用明军的后勤弱点,击败其诸镇合营的野战部队。两次大会战中,农民军在阵战中步兵节节败退,说明这一兵种不占优势④,其优势是擅长途奔袭的轻骑⑤。 不过,农民军遇到的对手,并不是明朝最精锐的野战军,其精锐在辽东及沿边,应对清军。 清军的实力 网络配图 清军在与李自成交战前,亦多和明军作战,实力如何,不妨以明军为对象来进行比较。 清军打仗的策略,脱胎于时期频繁的攻寨(小城)作战与狩猎行动,遇敌以“楯车—弓箭手—重甲步兵”模式攻坚,并辅以强悍的格斗能力,频繁的狩猎,亦让部队长于奔袭。 这些战术在与明军作战中,。譬如清河攻坚战中,明军蓟辽精锐边军6000余坚守,只一日,后金军即破城;在抚顺追击战、萨尔浒战役的马林营盘中,后金军在楯车掩护下攻入格斗战胜明军;中的明军部之败,乃因碰上了后金军重骑。 可以说,这一时期,明军在与后金军的野战与守城中根本不占优势,战线得以持久稳固,根本原因是其不错的后勤补充能力。 明军引入西洋大炮后,防线益固。 清军看到,辽东的明军防御城池时,用红衣大炮击毁了其楯车,再以鸟枪射杀没有掩护的女真步骑兵。1626年初的宁远之战,努尔哈赤即因此受重伤。在野战中,明军依托车营,以火炮火枪轮番射击敌军,或依托城上火力,在城外与敌军作战;1627年的宁锦作战,明军就是这么干的,明廷上下因此相信“奴酋势衰”。 然而,清军亦逐渐研发、引入红衣大炮,尝到了新技术带来的甜头,1631年正月,红衣大将军炮成,《清太宗实录》说,“先是我国未备火器,造炮自此始⑥”。这一技术转变迅速体现于同年进行的大凌河之战: “大凌河克成厥功者,皆因上创造红衣大将军炮故也,自此凡遇行军,必携红衣大将军炮云⑦。” 明清双方的武器差距迅速缩小,而明弱清强的野战能力却一直未变⑧,松锦决战中,率九边精骑加陕西秦兵,合营训练近半年,然而在作战中,以格斗著称的陕西秦兵格斗能力远弱于清军,几次接战均伤亡众多。至于骑兵突击能力,明军更弱,总兵即被斩于军阵。可以说,明军最精锐的主力兵团在和清军作战时处于劣势。 关键的是,清军的攻城拔寨能力也很强,1643年9月,济尔哈朗称: “二十四日薄暮移军城北,填平壕堑,以云梯,挨牌,及红衣炮急攻之,至二十五日城颓,敌不能支遂奔溃,我军随拔其城”。 “周视战垒,立营栅,是夕,运挨牌云梯,红衣炮于城西,自亥刻发炮攻之。十月初一日午刻拔其城”⑨。 无论是野战,还是攻城战,清军的步骑炮三兵种协同能力似乎已达到东亚军队的最高水平。 对手的实力 清军与农民军的实力都是在与对手交战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而不同对手的实力差异,也影响着二者自身的成长程度。 清军的对手是明朝倾全国之力打造的关宁禁旅及各边、各地抽调的精锐,还有合营训练的大兵团⑩,也正因为这样,清军仿照对手,建立了高效的炮兵,而步骑炮协同作战更是升级了作战能力。 农民军的对手是抽调的部分边军与就地招募边练的行军,稍麻烦一点应对的也只是朝廷临时合营训练的兵团。 装备上,清军之敌——辽东的明军既有良马又有精甲。自开始,明边军骑兵大量装备铁甲,马匹也装备甲胄;火器步兵也装备绵甲,并且一改车营步兵不着甲的习惯。所以,重甲骑兵在广渠门之战中,能让袁崇焕等人“两肋如猬,赖有重甲不透⑪”,也打响了“铁骑营”、“关宁铁骑”⑫的赫赫名声。明“火器专家”在1630年就主张,骑兵部队中,马甲、骑甲比人、马还要重要。 网络配图 而李自成面对的内地官军,着甲率却很有限,如1638年京师戒严,西兵入卫,其最精锐的曹变蛟部4000余骑,穿的竟都是棉衣,没有着甲。孙传庭向朝廷请示之后,才获得京营甲胄。清军遇到的明朝边军,其装备则多有重甲,当时明军与清军作战: “死兵在前,锐兵在后。死兵披重甲,虽死而不退,后又接轻甲善射之兵。最后为……精骑,人马皆重铠,待我(清军,笔者注)铳炮击发,急突而出,尤擅左右突击”。 更值得一提的是,相比于辽东各城都有装备红衣大炮,李自成似乎在内地作战,似乎并没有遇到(《守汴日志》与《豫变纪略》没有提及)大炮,农民军的“炮兵”用到的武器,更像是投石机。 “我兵之强天下无敌” 在与同一个对手明军的较量中,农民军的优势是高机动性,而这一点,清军更不在话下,其步骑炮协同能力,更是农民军所不具有。两者的差距之大,无疑是明朝内部不同的军力差异一手造成,投降清军的洪承畴在山海关战前说: 我兵之强天下无敌,将帅同心,步伍整肃,流寇可一战而除,宇内可计日而定矣。况流寇初起时,遇弱则战,遇强则遁。今得京城 ,财足志骄,已无固志,一旦闻我军至,必焚其宫殿府库,遁而西行⑬。 投降前的洪承畴与清军、农民军都交战过,他的这一番话并不是吹牛。随之而来的山海关一役,清军将农民军“追杀至四十里”,此后农民军又在太原、潼关防御战中被红衣大炮一触即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