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奇闻 > 奇闻百怪

苏轼不仅诗书画全能,还为老百姓办过许多好事,你知道哪些?

时间:2023-08-07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苏轼不仅诗书画全能,还为老百姓办过许多好事,你知道哪些?

优质回答:

苏轼是北守时期最杰出的文学家,在书法、绘画方面造诣也很高,是我国文化史上少有的全才。而且,在长期的官吏生涯中,他从勤政爱民的思想出发,关心时政,同情民生疾苦,进行局部改革,为人民做了不少好事。如救灾救荒、兴修水利、请免赋税、整饬军纪、发展生产等,还奖掖后进,培养人才,得到了人民群众和知识分子的爱戴。以至于他死后出现了十分动人的情况:“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大学生数百人,相率饭僧惠林佛舍(到佛寺祭奠志衰)”。正如陆游所称赞的:“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千载之下,生气凛然”

其他网友观点

苏轼,号东坡居士,北宋诗书画画大家,尤以诗词见长。东坡是他被贬,以为生计的地方。居士是他喜欢参禅论道,常与佛门友人切磋佛理、禅悟心得尔!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虽说政治不太失意,却不顺风顺水,也算是跌宕起伏的一生。也许是参悟到人生的究竟意义,他已看淡浮沉,随遇而安。

杭州西湖的苏堤,堪称一绝,三潭映月(原为三塔)就是那时留下的。当时,举20万民工,挖湖筑堤,如今的苏堤春晓,杨柳依依,多得益于那时苏公的大举。如今,苏堤已是一处胜景。西湖无论春夏秋冬,都是游人如织,去湖心岛者不计其数,到此一游,也不罔来西湖一次。

苏轼晚年被贬到今海南岛,淡泊宁静的心境没有让他一蹶不振,而是他乡即故乡。在那他兴办学堂,造福一方,打破打破当地百年里不曾有人及第的状况。海南儋州至今留有东坡村,东坡井、东坡路、东坡桥等遗迹。表达人们对苏东坡的缅怀之情!

其他网友观点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生于景祐三年(1036),卒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苏轼四十多岁在黄州“躬耕东坡”时,自号“东坡居士”。

东坡是个全才、奇才。他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医理酿酒、烹饪美食、盖房搭屋、炼丹养生、为政治水等无所不通。但苏东坡的一生又是遭遇坎坷、磨难深重的。他一生都在经历贬谪流放的生活:密州、徐州、湖州、黄州、登州、颖州、扬州、定州、惠州、英州、儋州。这个路线图总的趋势是:他离政治中心越来越远了!

苏轼不仅诗书画全能,还为老百姓办过许多好事,你知道哪些?

东坡虽然只活了六十余年,但后世的人对东坡始终有一种特别的发自内心的喜爱。东坡既写诗、填词、做文章,也挥汗弯腰种过田,他是一个活得精彩的人!青年时意气风发,中年时愈挫愈勇,老年时达观淡泊。

东坡的一生经历了仁宗、短暂的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位皇帝,一直都浮沉在党争之中,逝世于徽宗继位的第二年。

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苏轼和弟弟子由参加了朝廷举行的“制科”考试,兄弟俩连名并中。特别是东坡获得了大宋王朝开国以来的百年第一名的殊荣。当时东坡只有二十五六岁,授官大理评事、凤翔府签判。

东坡在凤翔就任三年,东坡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做了许多让老百姓称颂的好事如积极赈济灾民。东坡还修改了“衙前之役”,推行仁政,减免积欠。策划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城内湖东湖,扩建了“饮凤池”以利于城市排涝防旱。

苏轼不仅诗书画全能,还为老百姓办过许多好事,你知道哪些?

熙宁七年(1074),苏东坡至密州任知州。熙宁十年(1077)二月,东坡由知河中府改知徐州。四月刚到徐州的东坡就经历了一场“抗洪保城”的生死考验。那年的七月十七日,黄河决口,水汇于徐州城墙外。水位高达两丈八尺九寸,高出城中平地一丈零九寸。城里的富户、商户、有钱人家都忙着收拾东西要逃跑。东坡向城中居民说:只要有我苏轼在,水就进不了城,谁也不能跑,人都跑光了谁守城呢?大家听到父母官这么说,就都不跑了。

他穿着蓑衣,戴着斗笠,脚穿木屐,拄着手杖,召集了五千民工,日夜筑堤保城,在城墙的里面再加固一道城墙。他还去请驻扎在徐州城附近的禁军帮忙,禁军只有皇帝才能调遣,他冒着风雨跑去找到禁军首领说:你们再不来帮着我们守城,徐州城就没有了。禁军首领看东坡对百姓如此尽心,非常感动,马上组织官兵,立即行动起来,帮助百姓抗洪保城。

在整个抗洪期间,东坡和百姓一样,每天都不回家,渴了喝口凉水,饿了吃点干饼,一直在一线指挥抗洪。在洪水围困徐州七十多天后,大家找到了一个釜底抽薪的办法,把北边“清冷口”凿开,把洪水直接引进黄河故道。

苏轼不仅诗书画全能,还为老百姓办过许多好事,你知道哪些?

元丰二年(1079)四月东坡到达湖州任上。七月,因御史中丞李定率御史舒亶、何正臣等弹劾东坡诗文讥讽朝廷,指责皇帝,东坡自湖州任上被拘捕。八月入京城御史台监狱,十二月结案出狱,史称“乌台诗案”。皇帝下诏贬谪东坡为检校水部员外郎充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

元丰七年(1084)正月神宗皇帝亲出御札,令东坡移任汝州团练副使,还是不能签署公事。四月东坡离开黄州,途中他畅游了庐山,去江西探视了弟弟子由,到金陵又同致仕家居的王安石酬唱累日。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子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苏轼上书朝廷,请求暂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

元丰八年(1085),三十七岁的宋神宗皇帝驾崩,哲宗赵煦继位,高太后垂帘听政,五月启用旧党人物司马光主持朝政。司马光特别赏识东坡的才华,东坡被派去登州任知州,到任刚五日即召还回到朝廷。

苏轼不仅诗书画全能,还为老百姓办过许多好事,你知道哪些?

在司马光和高太后的提拔下东坡连续升官。然而,由于司马光要全面废除新法和新党人物,特别是要废除新法中通过实践证明对老百姓有益的“免役法”,东坡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结果东坡又被旧党认定为新党,而贴上了“新党”的标签。

正当司马光为东坡的激烈反对而大伤脑筋之时,他却生病去世了。同年九月十二日,东坡升为翰林学士知制诰(正三品),专门起草册封皇后、太子、将相的最高诏书,直接参与制定国家的方针政策。

此时的朝廷,党争愈演愈烈。“旧党”内部党争亦走向激烈,朝臣分裂为“朔党”“蜀党”“洛党”,迭相攻轧,史称“洛蜀党争”。东坡被视为“蜀党”之首。

东坡在朝期间,针对高太后“无意用兵”连续上奏,主张加强战备,联合吐蕃对付西夏。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八月,东坡兼侍读学士,为宋哲宗讲课。同年十二月,御史赵挺之弹劾东坡。

东坡多次向朝廷请求外任,最终朝廷下诏同意了东坡的请求。元祐四年(1089)七月,东坡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到达杭州任知州。东坡带领百姓兴工开浚茅山、盐桥二河,并以工代赈,疏浚西湖,今天西湖十景中的“苏堤春晓”和“三潭印月”就是东坡这时给我们留下的。

苏轼不仅诗书画全能,还为老百姓办过许多好事,你知道哪些?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三十五岁的东坡第一次去杭州任通判,他写下了《饮湖上初晴后雨》赞美西湖。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五十三岁的东坡第二次去杭州任知州,他见西湖因年久失修,且经历了洪水和干旱等灾难,淤泥堆积,杂草丛生,鱼虾因缺氧都死了,水很臭,航运也阻断了,城里居民的饮用水质也变得很差。

东坡上奏朝廷《申三省起请开湖六条状》:“近年以来,堙塞几半,水面日减,茭葑日滋,更二十年,无西湖矣”。后来,朝廷拨了些钱款,东坡还拿出自己的俸禄,并多方筹集资金。东坡把灾民召集起来,以工代赈,开始疏浚西湖。

他号召灾民用挖起来的淤泥修筑了一条长八百八十丈,宽五丈的长堤,沟通南北,免去了人们南来北往绕道三十里路之苦,并在长堤上修了六座桥,桥的名字也特别的美,如“映波”“望山”“跨虹”等,还在长堤上修了九座亭台。

苏轼不仅诗书画全能,还为老百姓办过许多好事,你知道哪些?

东坡又把湖的岸边租赁给人们种菱角,因为种菱角必须经常清除水草,保证有好的水质才行,收回来的租金还可以用来继续治理西湖。为了防止菱角种太多,东坡又在湖的中央修了三座小石塔,小石塔倒映在水里,构成了一幅神秘而又美丽的三角形图画。

西湖治理好了,航运开通了,人们的生活用水和农业用水也都解决了。东坡欣喜地作诗曰:“我凿西湖还旧观,一眼已尽西南碧。又将回夺浮山险,千艘夜下无南北”。 如今杭州西湖的“苏堤春晓”和“三潭印月”,见证了东坡当年的一次民生和文学的双重拯救。

元祐六年(1091)正月,东坡接到诏令,以吏部侍郎的官职被召回朝廷。三月东坡离开了杭州,五月到达南京应天府,又接令兼侍读学士。同年八月,东坡又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去颍州任知州。

东坡到颍州任上时,一个极为浩大的排水修建工程正在进行。东坡立即写了《论八丈沟不可开状》上奏朝廷,朝廷停止了这项开始了几年的工程。紧接着东坡还整治了颍州境内的沟渠,修建疏浚了颍州西湖。

苏轼不仅诗书画全能,还为老百姓办过许多好事,你知道哪些?

元祐七年(1092)正月,东坡移知郓州,后改扬州。三月东坡到达扬州任上,东坡把举办了七八年的劳民伤财的万花会取消了。同年七月东坡接到回朝廷兼侍读学士的诏令。九月东坡到达京城,十一月任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

元祐八年(1093)九月,东坡离开京城去定州,十月到达定州任知州。在定州任上,东坡严格整顿军纪、树立军威,以及巩固边防等。同年九月,太皇太后高氏去世,宋哲宗亲政,新党人物章惇等人执政。从此东坡的命运发生了彻底的逆转,被贬谪去了岭南,直到去世,也再没有回到过朝廷。

绍圣元年(1094)闰四月,东坡离开定州奔赴贬谪地广东惠州。他在惠州兴修水利、赈济灾民、减免租税、平反冤情、为民请命……东坡在惠州生活了三年,东坡经过多方努力,为惠州的老百姓疏浚了惠州西湖,修建了东新桥和西新桥,免去了人们南来北往绕道数十里路的艰辛。

苏轼不仅诗书画全能,还为老百姓办过许多好事,你知道哪些?

绍圣四年(1097)四月,东坡离开惠州继续南下,被贬谪去了海南岛儋州。途中遇见被贬谪去雷州半岛的子由,兄弟俩得以同行至雷州。六月东坡告别弟弟渡海,兄弟二人此一别竟作永诀。

东坡到达天涯海角的海南岛之后,在极其艰苦的蛮荒之地,他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老百姓的赤子之心没有丝毫减退。他在海南办学校讲学,力尽所能为当地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实事。

纵观东坡一生的宦海浮沉,他坚持了士大夫积极入世、刚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他做人做事,都是秉持着自己的良知,虽九死一生仍初衷不改。

他把任何一个流放地都当作文化传播的场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杭州西湖因东坡而灵动,“苏堤春晓”成为西湖十景之首;他把长江边的荒僻之地黄州打造成一座文化高地,“东坡赤壁”由此名扬天下;惠州的“玉塔微澜”、徐州的“放鹤亭”、扬州“三过平山堂”,莫不浸润着东坡的旷世情怀。

苏轼不仅诗书画全能,还为老百姓办过许多好事,你知道哪些?

东坡风风雨雨的一生,坚持了真自我,做到了以天地为心,以人民为亲。他一生都在坚持“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东坡高贵的人格魅力,令世人推崇景仰。东坡的诗词散文,千百年来,令世人百看不厌,百读不倦,每读一次,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启发,能让后人永远咀嚼,享受无穷。

东坡的一生,有稳定的价值观,亦有坚定的信念,他心里始终装着国家、装着人民,他做人做事但求心安,快乐便自在其中。他善于把外部生活的收获变成心灵的财富,无论处于何种生活状态,他都能保持做人的正直与尊严,拥有一颗纯粹的赤子之心。

王安石为了教训苏轼,出了一上联至今无人能对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王安石和我们都很熟悉,北宋的一对冤家。虽然二人在政见上不合,但二人经常一起喝酒聊天,吟诗作对。 说政见不合,其实也不算,苏轼并不反对变法,他只是不赞成王安石的激进变法,一刀切的变法。所以,苏轼多次向王安石说,他的搞法是错误的,不能那么激进。但王安石我们知道,是个拗相公,也就是我们说的很顽固,一旦决定的事情,无人能改。 王安石自神宗朝推动变法以来,苏轼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王安石的批评。苏轼参加制举,在制策中全面提出了自己对朝政的看法,众考官都欣赏东坡的“文义灿然”,将其列为高第。而王安石以知制诰的身份却斥责苏轼之文为“全类战国文章”。 熙宁二年,苏轼上疏论贡举之法不当轻改,神宗非常欣赏其主张,当天接见后想让苏轼修中书条例。而王安石则竭力阻拦,并力荐吕惠卿担当此任。 总之,二人经常交锋,不过即便是苏轼在怎么说,他也不会改变自己的初衷,还是执行下去了。谁叫王安石是宰相呢? 当然,这丝毫不影响二人之间的诗文之交。 在才华上,二人也可以说不相上下,王安石和苏轼都是北宋有名的文学家,同在“”之列。相比而言,有些恃才傲物,有些时候不把身为宰相的王安石放在眼里。 据说有一次,苏轼去相府找王安石,当时王安石正在午睡。苏轼就去书房相候,忽见案上有纸,上有诗半首。苏轼读后笑道:“这个死老头,江郎才尽,如何这两句诗却是。” 原来那两句诗题的是: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轼读完后说,菊花哪里有满地的,于是他顺手续诗两句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写完后,苏轼就回家了。后来睡醒后的王安石看到,就知道是苏轼写的,不过他并没有反驳。不久后,苏东坡因为一些事情被调至黄州任团练副使。 在临行的时候,王安石亲自来送他的这位好友,半路上王安石突然想教训教训苏轼,于是出一上联让苏轼对。 上联是: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 这是一个很好的上联,所以,这一下可把大名鼎鼎的苏轼给难住了,任凭他怎么也想不出下句,只得认输。王安石解围说:“不必急于对答。” 苏轼在黄州待了很久了,第二年的重阳节的时候,一连刮了几天大风。那天风定,苏东坡至后园赏菊,,原来此地菊花与北方不同,花瓣落了一地,枝上一朵也没有。 这时,苏轼终于知道自己的不足,还是自己见识不足啊。当时还自以为是改乱改王安石的诗。 后来苏轼回京,还是没对出当年王安石给他留的一个下联,而那个下联至今也没有人对出来。据说后来有一个人游九溪蛮洞的时候,突然半路上忽然想出了下联,那联是:九溪蛮洞,经过中洞五溪中。 不过我并不看好这个下联,为什么呢? 平仄没对准。这个“中洞” 不是一个地方专有名词,而‘半塘’ 是真地名。其次,这个“中洞五溪中”有问题。上联的“七里”的一半刚好是三里半。而下联的“九溪”的一半却在第五条溪那里,而不是四溪半,这就对不上了,尽管第五条溪在中间。但是下联不是以里数来计算,而是以“溪数”来计算的。 再者说上联说“行到”,下联说“经过”,是合掌了。整条下联就是山寨跟风之作。所以我认为它没对好,其他的对联都是平仄没对好。 因此,这个上联至今都没有下联,也就是千古绝对,虽然“九溪蛮洞,经过中洞五溪中”是目前看到最好的下联,但依然无法做到一致。 那么,你对得出下联来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比向小平更狠:对越还击战中的中国全能狙击手

提起老山战场上的神枪手,大多数人脑海里都会条件反射般地浮现出向小平这个名字。相比之下,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更早,射击技能也更为全面的郑钰则显得默默无闻,少为人知。 郑钰是甘肃省庄浪县人,生于1964年12月,高中毕业三次参加高考都没能够考上。他抱着在地方上考不上高校,就进部队报考军校的想法,于1983年10 月参军到陕西省军区服役。入伍后踏实肯干,勤奋好学,1985年7月被连队推荐报考军校。虽然上了录取分数线,志愿却填高了,不幸再次落榜。由于部队实行精简整编,裁军一百完,他所在的单位撤消了。但车到山前必有路,又传来了即将赴老山前线作战的47军要调人的消息。郑钰本身有一身过硬的军事技术,又是崇拜英雄的血气方钢的小伙子,与其悄无声息的回家,不如上战场拼杀,就是牺牲了,也是光棍一条无牵挂,要是不死,或许还能建奇功。在他的坚决要求下,上级将其调入47军141师421团8连。参战部队到达集结地域,开始了紧张的临战训练。郑钰拿出以前考学的劲头,苦练军事技术,主动给自己加练班用机枪、40 火箭筒、60迫击炮。在全团组织的实弹考核中,取得了6种步兵武器射击全优,个人全能第一名的好成绩。 1986年4月,47军接替67军老山地区对越防御作战任务。7月,郑钰所在连队奉命防守著名的那拉地区"李海欣高地(即142号高地)"旁边的一个阵地。开始安排他位于靠后的3号哨位,经过再三要求,才被调到三面受敌,孤立突出的2班阵地。这里的树木早已被炮火削平,岩石被炸成锋利的石茬。郑钰和3名战友挤住在一个天然石缝里。洞里拥挤不堪,洞外更是有对面越军七八挺机枪和4门火炮虎视耽耽。艰难困苦可想而之。 当时越军为了断绝我一线阵地的供应,经常用火力封锁我军工道路。郑钰看到越军占了地形有利和工事坚固的优势,而我军的冲锋枪和机枪却打不着,就主动申请配发40火箭筒和60迫击炮,并拒绝了营里增派火箭筒手和炮手的决定,保证发挥全能射手的作用,一定完成任务。 一天黄昏,我军一支15人的军工队伍被越军火力压制在一片开阔地,进退两难。郑钰在排长的批准下,奔上右侧山顶,靠平时琢磨出的办法,用一根橡皮筋和一条细绳做了个小改革,打破教材关于俯射不能超过4度的规定,实施肩筒10度俯射,一举摧毁了越军这个机枪工事,掩护军工战友转危为安。40火箭筒射击受天候影响大,郑钰凭借自己的经验,总结天候变化规律,结合物理学知识,拟制了一份"左八号阵地40火箭筒射击误差修正表",经实战检验,相当管用。 60迫击炮携带轻便,操作简便,曲射性能好,在热带山岳丛林作战中具有很大的作用。郑钰为了充分发挥60炮的作用。精心做了种种准备。他隐蔽在草丛中测定越军各个火力点和明显标志物的距离,为自己的小炮准备好了随时可用的射击诸元。并在阵地上预设了三个炮位,把炮弹预先放置在茅草里,一有敌情,就提起炮管以手做架,在三个炮位轮流实施简便射击,以游击战术打击越军。 一天夜里,越军上来偷袭,观察所电话通知哨位打独立树下的目标。当时外面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郑钰靠着自己丰富的经验,一炮打出去,观察所通过红外线夜视仪看到了射击效果"打中了,打中了,打倒三个"。有一次越军一挺机枪躲在一块大石头后面扫射我运粮军工,机枪打不着,就摇电话请2班用60炮吊,郑钰只用两发炮弹,就打掉了这个火力点。时间一长,他名声远播,经常去友邻帮忙。 接二连三挨打的越军有一天集中火力猛打2班哨位,想要拔掉这颗眼中钉。从望远镜里看到我方有几人受伤后,立即组织兵力出击,企图攻占我阵地。情况危急,郑钰迅速抓起火箭筒和60炮冲出哨位,越军的密集火力马上盯住了他,他机智地把钢盔放到一块岩石上吸引火力,滚进到另一侧扛起火箭筒轰掉了百米外一挺重机枪。接下来又转移到炮位上打出一发炮弹。就这样,郑钰打一下换一个地方,枪炮并用,遭到多方向射击的越军摸不清虚实,只好退回阵地。 不到半年时间,郑钰一人交替使用冲锋枪、狙击步枪、40火箭筒、60迫击炮、班用机枪、重机枪六种武器,歼敌29名。1986年11月,集团军党委给他记一等功。1987年5月,中央军委授予他"英雄神枪手"荣誉称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